十二经脉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 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 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 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 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 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1页,共55页。
躯干部: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 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 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 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 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 胁、侧腹部(侧)。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9页,共55页。
4、奇经八脉的作用
沟通、联络作用;统率、主 导作用;渗灌、调节作用。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0页பைடு நூலகம்共55页。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 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 15条,称为十五络脉。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1页,共55页。
作用: 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
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 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 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 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 腹、背和全身经气。
经;足少阳胆经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1页,共55页。
2、命名
整个经络系统的命名大致采用了以下四 种方法:
A、以阴阳、手足、脏腑来命名,如十 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B、以穴位来命名,如十五络脉。
C、以装束来命名,如奇经八脉。 D、以特殊名称来命名,如十二皮部。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2页,共55页。
内为阴,外为阳: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 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一阴一阳 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对应的表里相 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 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 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 脏为阴,腑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 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 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 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十 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 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 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 ,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 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包括“经脉” 与“络脉”两个部分。“经”,即路径、主干,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即网络、分 支,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经”与“络” 纵横交错、互相衔接,像网络一样遍布全身, 组成一个复杂的经络系统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5页,共55页。
2、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两大部
分组成,概括为“四十二,一十五,奇 经八脉浮孙数”。
“四十二”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 二经筋、十二皮部;“一十五”指十五络脉。 具体如下: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 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6页,共55页。
人体经络系统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7页,共55页。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 太阴肺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8页,共55页。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表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9页,共55页。
十二经脉气血循环流注表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0页,共55页。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41页,共55页。
因经脉的循行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和区域, 根据经脉的不同分布和病变出现的具体部位, 就可以进行辨证归经。以头痛为例,前头痛, 当属阳明经,中药用葛根、白芷;后头痛, 当属太阳经,中药用羌活、川芎;侧头痛, 当属少阳经,中药用黄芩、柴胡;头顶痛, 当属厥阴经,中药用吴茱萸、蒿本。这样就 可分别选用相应经脉的穴位来治疗,或相应 的引经药来治疗。(所谓经络辨证当包括两 部分,即根据其分布部位和各经脉的病候— —脏腑辨证)
十二经脉课件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页,共55页。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熟悉经络的生理机 能和应用;
2、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交接规律、分 布规律及流注次序;
3、熟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掌握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和循行部位。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页,共55页。
有关经络的基本概念
一、经络与经络系统 二、经络与临床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42页,共55页。
(二)经络与针灸临床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 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祖国医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但又有自身独特的理、法、方、 穴),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临 床治疗等部分。
•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 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
•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 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 小腹胀痛等。
(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
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 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 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
• 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 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 有关等。
• 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 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 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奇经与正经的区别 1、正经和脏腑均有直接联系,
而奇经与脏腑不发生直接联系; 2、奇经无表里属络关
系; 3、奇经不参与流注,除任、
督2脉外,无自己的专穴。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8页,共55页。
3、奇经的循行路线 督脉:督,衣背缝也。督脉 主要行于人体后正中线。 任脉:任,衣前襟也。任脉 主要行于人体前正中线。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页,共55页。
一、经络与经络系统
1、经络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 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 的通道,是组成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4页,共55页。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是联系周身 调节机体的一种组织或实体(人体主要由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组成),是血管、神经、 体液等功能的综合体现。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5页,共55页。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 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 经脉的筋肉系统。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6页,共55页。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 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正 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 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为病,多 为转筋、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 多局部取穴而泻之。
共有8条,(故称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 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 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属络脏腑,又无表里 配合关系,且“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冲、带、跷、维6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 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 合称为“十四经”。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4页,共55页。
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 名称之前冠以“足”字。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3页,共55页。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 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 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 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 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 阳也。”
几个基本概念
一源三歧 阳脉之海 阴脉之海
十二经之海/血海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5页,共55页。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 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 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 “一源三歧”。
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阳脉 之海”;
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故称“阴脉
之海”; 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4页,共55页。
作用:加强十二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 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 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
例如,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 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 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 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头面 的循行是分不开的。
“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6页,共55页。
奇经八脉主要作用: 一、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 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 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 阴阳的作用; 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 灌的调节作用。若喻十二经脉如江 河,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7页,共55页。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8页,共55页。
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①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②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③调节机能平衡 ④感应传导作用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9页,共55页。
(2)阐释病理:在发生病变 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 反映病变的途径。
这样构成了十二经脉阴阳相贯、如环无 端的径路。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6页,共55页。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 接;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7页,共55页。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经 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 的主要通道。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 ,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 ,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其流注次序为: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7页,共55页。
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 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 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为依 据而划分的,故《素问·皮部论》指出:“欲 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 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 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2页,共55页。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 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人体腔的支脉。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3页,共55页。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 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 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人), 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 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 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 阳经经脉(合)。
1、概念 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
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它们是 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为 “正经”。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0页,共55页。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
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40页,共55页。
(4)治疗预防:
•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 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 •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 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 •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 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 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明目等。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8页,共55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 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 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 重要组成部分。
藏象是方药的核心,经络是针灸的核 心。
清·俞嘉言《医门法律》:“凡学医之 人,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9页,共55页。
十二经脉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2页,共55页。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 律是: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 布在外侧面。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 ,脾经在中线。至内踝八寸处交叉 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3页,共55页。
奇经八脉
概念 奇:异,不同的意思。即有别于正经的一类经脉,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4页,共55页。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5页,共55页。
十二经脉总的循行规律
手三阴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手三阳 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 交于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胸),交于 手三阴。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 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1页,共55页。
躯干部: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 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 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 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 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 胁、侧腹部(侧)。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9页,共55页。
4、奇经八脉的作用
沟通、联络作用;统率、主 导作用;渗灌、调节作用。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0页பைடு நூலகம்共55页。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 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 15条,称为十五络脉。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1页,共55页。
作用: 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
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 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 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 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 腹、背和全身经气。
经;足少阳胆经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1页,共55页。
2、命名
整个经络系统的命名大致采用了以下四 种方法:
A、以阴阳、手足、脏腑来命名,如十 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B、以穴位来命名,如十五络脉。
C、以装束来命名,如奇经八脉。 D、以特殊名称来命名,如十二皮部。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2页,共55页。
内为阴,外为阳: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 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一阴一阳 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对应的表里相 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 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 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 脏为阴,腑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 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 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 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十 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 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 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 ,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 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包括“经脉” 与“络脉”两个部分。“经”,即路径、主干,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即网络、分 支,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经”与“络” 纵横交错、互相衔接,像网络一样遍布全身, 组成一个复杂的经络系统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5页,共55页。
2、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两大部
分组成,概括为“四十二,一十五,奇 经八脉浮孙数”。
“四十二”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 二经筋、十二皮部;“一十五”指十五络脉。 具体如下: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 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6页,共55页。
人体经络系统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7页,共55页。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 太阴肺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8页,共55页。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表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9页,共55页。
十二经脉气血循环流注表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0页,共55页。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41页,共55页。
因经脉的循行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和区域, 根据经脉的不同分布和病变出现的具体部位, 就可以进行辨证归经。以头痛为例,前头痛, 当属阳明经,中药用葛根、白芷;后头痛, 当属太阳经,中药用羌活、川芎;侧头痛, 当属少阳经,中药用黄芩、柴胡;头顶痛, 当属厥阴经,中药用吴茱萸、蒿本。这样就 可分别选用相应经脉的穴位来治疗,或相应 的引经药来治疗。(所谓经络辨证当包括两 部分,即根据其分布部位和各经脉的病候— —脏腑辨证)
十二经脉课件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页,共55页。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熟悉经络的生理机 能和应用;
2、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交接规律、分 布规律及流注次序;
3、熟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掌握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和循行部位。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页,共55页。
有关经络的基本概念
一、经络与经络系统 二、经络与临床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42页,共55页。
(二)经络与针灸临床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 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祖国医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但又有自身独特的理、法、方、 穴),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临 床治疗等部分。
•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 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
•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 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 小腹胀痛等。
(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
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 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 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
• 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 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 有关等。
• 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 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 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奇经与正经的区别 1、正经和脏腑均有直接联系,
而奇经与脏腑不发生直接联系; 2、奇经无表里属络关
系; 3、奇经不参与流注,除任、
督2脉外,无自己的专穴。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8页,共55页。
3、奇经的循行路线 督脉:督,衣背缝也。督脉 主要行于人体后正中线。 任脉:任,衣前襟也。任脉 主要行于人体前正中线。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页,共55页。
一、经络与经络系统
1、经络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 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 的通道,是组成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4页,共55页。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是联系周身 调节机体的一种组织或实体(人体主要由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组成),是血管、神经、 体液等功能的综合体现。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5页,共55页。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 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 经脉的筋肉系统。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6页,共55页。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 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正 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 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为病,多 为转筋、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 多局部取穴而泻之。
共有8条,(故称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 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 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属络脏腑,又无表里 配合关系,且“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冲、带、跷、维6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 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 合称为“十四经”。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4页,共55页。
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 名称之前冠以“足”字。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3页,共55页。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 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 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 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 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 阳也。”
几个基本概念
一源三歧 阳脉之海 阴脉之海
十二经之海/血海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5页,共55页。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 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 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 “一源三歧”。
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阳脉 之海”;
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故称“阴脉
之海”; 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4页,共55页。
作用:加强十二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 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 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
例如,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 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 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 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头面 的循行是分不开的。
“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6页,共55页。
奇经八脉主要作用: 一、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 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 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 阴阳的作用; 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 灌的调节作用。若喻十二经脉如江 河,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7页,共55页。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8页,共55页。
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①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②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③调节机能平衡 ④感应传导作用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9页,共55页。
(2)阐释病理:在发生病变 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 反映病变的途径。
这样构成了十二经脉阴阳相贯、如环无 端的径路。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6页,共55页。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 接;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7页,共55页。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经 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 的主要通道。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 ,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 ,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其流注次序为: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7页,共55页。
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 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 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为依 据而划分的,故《素问·皮部论》指出:“欲 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 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 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2页,共55页。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 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人体腔的支脉。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33页,共55页。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 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 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人), 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 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 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 阳经经脉(合)。
1、概念 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
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它们是 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为 “正经”。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0页,共55页。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
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40页,共55页。
(4)治疗预防:
•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 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 •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 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 •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 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 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明目等。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8页,共55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 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 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 重要组成部分。
藏象是方药的核心,经络是针灸的核 心。
清·俞嘉言《医门法律》:“凡学医之 人,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9页,共55页。
十二经脉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2页,共55页。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 律是: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 布在外侧面。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 ,脾经在中线。至内踝八寸处交叉 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3页,共55页。
奇经八脉
概念 奇:异,不同的意思。即有别于正经的一类经脉,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4页,共55页。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5页,共55页。
十二经脉总的循行规律
手三阴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手三阳 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 交于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胸),交于 手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