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震害及抗震设计方法概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假设结构物各个部分看作与地震动具有相同的振动。 此时,结构物上只作用着地面运动加速度 δ·g· 乘上结构物质
量 M 所产生的惯性力,把惯性力视作静力作用于结构物做
抗震计算。用公式表示为:
F
=
δ·g··M
=
δ·g··
W g
= K·W
W 为结构物各部分重量;
g 为标准自由落体加速度;
K 为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与标准自由落体加速度 g 的
·工 程 结 构·
桥梁震害及抗震设计方法概述姜全成( 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101)
【摘 要】 在诸多自然灾害当中,地震是造成桥梁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首先介绍了桥梁的主要 震害,然后对目前主要的抗震设计理论进行了阐述,最后指出了桥梁抗震的发展趋势: 由基于强度的抗震设 计理论发展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1 桥梁震害
地震具有突发性,其持续时间短而释放的能量大。1971 年美国圣费南多地震,1976 年中国唐山地震,1989 年美国洛 马普里埃塔地震,1994 年美国北岭地震,1995 年日本神户地 震,1999 年中国台湾集集地震,1999 年土耳其 Kocaeri 地震, 2008 年中国汶川地震等对桥梁结构造成了很大破坏。通过对 地震后桥梁破坏状况的大量调查研究,发现桥梁震害主要有 以下四个方面: ( 1) 桥梁上部结构的震害。这种震害相对少 见,主要发生在地基和施工质量较差的情况。( 2) 支座的震 害。支座是桥梁整体抗震中的薄弱环节,主要原因是支座设 计没有充分考虑抗震的要求,构造上连接与支挡等构造措施 不足,某些支座型式和材料的缺陷等。( 3) 落梁的震害。落梁 大都发生在顺桥向,横桥向的落梁较少见。主要原因有: 桥台 倾斜或倒塌、河岸滑坡、地基下沉、桥墩破坏、支座破坏、梁体 碰撞、相邻墩发生过大相对位移等。( 4) 下部结构和基础的震 害。下部结构和基础的严重破坏是导致桥梁倒塌,并在震后 难以修复使用的主要原因。桥梁墩台因为沙土液化、地基下 沉、岸坡滑移或开裂引起的破坏很难采用加强它们的抗震能 力来避免,应该在桥址、桥型、结构布置选择上加以避免。
比值。
静力法的主要缺点是把地震动加速度视为地震破坏的
唯一因素,忽略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只有当结构物的基本固
有周期远小于地面运动的卓越周期时,结构物在地震振动时
才可以被视为刚体,静力法才能适用,超出这个范围,就不可 能适用[1]。
2.2 动力反应谱法
1948 年 G. W. Houser 提出基于反应谱理论的抗震计算
3 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早期的结构抗震理论采用的是静力法,忽略了结构和场 地土的动力特性,是一种基于强度控制的一阶段抗震设计方 法。后来的反应谱理论虽然引入了结构综合影响数 Cz 来考 虑结构延性的影响,但从根本上仍然是以强度控制为主。一 阶段抗震设计方法的根本缺陷是没有正确考虑结构延性对 抗震的贡献,给人一种只要增加结构强度就能提高结构抗震 能力的错觉。动力时程法使桥梁抗震由单纯由强度控制转 为强度和延性共同控制,并且可以考虑非线性、结构 - 基础 - 土的共同作 用 等,为 二 阶 段 结 构 抗 震 方 法 的 建 立 提 供 了 基 础。结构二阶段抗震设计的思想通过三水准二阶段的设计 来具体实施。三水准是指: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二阶段设计是指: ( 1) 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物保持不坏, 或允许轻度破坏,但经过简单维修后即可使用。此时结构处 于弹性工作范围,或少量进入塑性状态,以强度控制作为破 坏准则。( 2)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时,允许结构发生塑性破坏, 但不能发生结构倒塌。此时结构处于塑性范围,以结构的延 性作为破坏准则。
的动力法。地震振动反应谱是指位移反应谱、拟速度反应谱
和拟加速度反应谱。应用反应谱理论计算地震力的公式为:
P = m·| δ·g· + y·· | max
| = m·g
δ·g·
|
max
| ·
g
δ·g· + y·· | max | δ·g· | max
= kH ·β·W
g 为标准自由落体加速度;
W 为体系的总重量;
kH 为水平地震力系数 kH
=
|
δ·g· | max ; g
β 为动力放大系数 β
=
|
δ·g· + y·· | | δ·g· | max
max
。
为了考虑结构的延性耗能作用,引入了结构综合影响系
数 Cz ,则地震力计算公式变为: P = Cz ·kH ·β·W 2.3 动力时程法
直接输入地 震 加 速 度 时 程 作 为 地 震 荷 载,即 动 力 时 程
【关键词】 桥梁震害; 设计理论; 基于强度的抗震设计;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42.5+ 5
【文献标志码】 A
地震、风、船舶撞击等因素都会引起桥梁的振动破坏甚 至倒塌。事实 证 明,世 界 上 由 于 地 震 袭 击 而 毁 坏 的 桥 梁 数 量,远多于风振、船撞等其他原因而破坏的桥梁。所以,我们 必须高度重视桥梁的震害,并通过抗震设计的方法减小地震 对桥梁的破坏。传统的抗震设计理论是基于强度进行设计, 而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是桥梁抗震研究发展的方向。
对于桥梁的震害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加以防范: ( 1) 规定 桥址与桥型的选择原则以及处理对策,从宏观上控制桥梁震 害的发生。( 2) 通过对桥梁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增强其抗 震能力。( 3) 提供各种构造措施的处理原则与方法加强结构 整体的抗震能力。
2 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目前,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2.1 静力法
法。地震加速度时程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得到: 进行地震危险
[定稿日期]2018-06-08 [作者简介]姜全成 ( 1980 ~ ) ,男,本科,工程师,主要从 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
四川建筑 第 39 卷 2 期 2019. 4
211
·工 程 结 构·
性分析,得到人工地震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输入荷载; 利用 结构物所在场地附近同类地质条件下的地震记录; 利用国际 上常用的地震加速度记录。地震波的输入形式一般采取同 步单点输入,必要时可以考虑不同步单点输入,或者同步、不 同步多点输入。每个输入点的地震加速度时程可以是相同 的或不同的[2]。
量 M 所产生的惯性力,把惯性力视作静力作用于结构物做
抗震计算。用公式表示为:
F
=
δ·g··M
=
δ·g··
W g
= K·W
W 为结构物各部分重量;
g 为标准自由落体加速度;
K 为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与标准自由落体加速度 g 的
·工 程 结 构·
桥梁震害及抗震设计方法概述姜全成( 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101)
【摘 要】 在诸多自然灾害当中,地震是造成桥梁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首先介绍了桥梁的主要 震害,然后对目前主要的抗震设计理论进行了阐述,最后指出了桥梁抗震的发展趋势: 由基于强度的抗震设 计理论发展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1 桥梁震害
地震具有突发性,其持续时间短而释放的能量大。1971 年美国圣费南多地震,1976 年中国唐山地震,1989 年美国洛 马普里埃塔地震,1994 年美国北岭地震,1995 年日本神户地 震,1999 年中国台湾集集地震,1999 年土耳其 Kocaeri 地震, 2008 年中国汶川地震等对桥梁结构造成了很大破坏。通过对 地震后桥梁破坏状况的大量调查研究,发现桥梁震害主要有 以下四个方面: ( 1) 桥梁上部结构的震害。这种震害相对少 见,主要发生在地基和施工质量较差的情况。( 2) 支座的震 害。支座是桥梁整体抗震中的薄弱环节,主要原因是支座设 计没有充分考虑抗震的要求,构造上连接与支挡等构造措施 不足,某些支座型式和材料的缺陷等。( 3) 落梁的震害。落梁 大都发生在顺桥向,横桥向的落梁较少见。主要原因有: 桥台 倾斜或倒塌、河岸滑坡、地基下沉、桥墩破坏、支座破坏、梁体 碰撞、相邻墩发生过大相对位移等。( 4) 下部结构和基础的震 害。下部结构和基础的严重破坏是导致桥梁倒塌,并在震后 难以修复使用的主要原因。桥梁墩台因为沙土液化、地基下 沉、岸坡滑移或开裂引起的破坏很难采用加强它们的抗震能 力来避免,应该在桥址、桥型、结构布置选择上加以避免。
比值。
静力法的主要缺点是把地震动加速度视为地震破坏的
唯一因素,忽略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只有当结构物的基本固
有周期远小于地面运动的卓越周期时,结构物在地震振动时
才可以被视为刚体,静力法才能适用,超出这个范围,就不可 能适用[1]。
2.2 动力反应谱法
1948 年 G. W. Houser 提出基于反应谱理论的抗震计算
3 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早期的结构抗震理论采用的是静力法,忽略了结构和场 地土的动力特性,是一种基于强度控制的一阶段抗震设计方 法。后来的反应谱理论虽然引入了结构综合影响数 Cz 来考 虑结构延性的影响,但从根本上仍然是以强度控制为主。一 阶段抗震设计方法的根本缺陷是没有正确考虑结构延性对 抗震的贡献,给人一种只要增加结构强度就能提高结构抗震 能力的错觉。动力时程法使桥梁抗震由单纯由强度控制转 为强度和延性共同控制,并且可以考虑非线性、结构 - 基础 - 土的共同作 用 等,为 二 阶 段 结 构 抗 震 方 法 的 建 立 提 供 了 基 础。结构二阶段抗震设计的思想通过三水准二阶段的设计 来具体实施。三水准是指: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二阶段设计是指: ( 1) 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物保持不坏, 或允许轻度破坏,但经过简单维修后即可使用。此时结构处 于弹性工作范围,或少量进入塑性状态,以强度控制作为破 坏准则。( 2)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时,允许结构发生塑性破坏, 但不能发生结构倒塌。此时结构处于塑性范围,以结构的延 性作为破坏准则。
的动力法。地震振动反应谱是指位移反应谱、拟速度反应谱
和拟加速度反应谱。应用反应谱理论计算地震力的公式为:
P = m·| δ·g· + y·· | max
| = m·g
δ·g·
|
max
| ·
g
δ·g· + y·· | max | δ·g· | max
= kH ·β·W
g 为标准自由落体加速度;
W 为体系的总重量;
kH 为水平地震力系数 kH
=
|
δ·g· | max ; g
β 为动力放大系数 β
=
|
δ·g· + y·· | | δ·g· | max
max
。
为了考虑结构的延性耗能作用,引入了结构综合影响系
数 Cz ,则地震力计算公式变为: P = Cz ·kH ·β·W 2.3 动力时程法
直接输入地 震 加 速 度 时 程 作 为 地 震 荷 载,即 动 力 时 程
【关键词】 桥梁震害; 设计理论; 基于强度的抗震设计;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42.5+ 5
【文献标志码】 A
地震、风、船舶撞击等因素都会引起桥梁的振动破坏甚 至倒塌。事实 证 明,世 界 上 由 于 地 震 袭 击 而 毁 坏 的 桥 梁 数 量,远多于风振、船撞等其他原因而破坏的桥梁。所以,我们 必须高度重视桥梁的震害,并通过抗震设计的方法减小地震 对桥梁的破坏。传统的抗震设计理论是基于强度进行设计, 而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是桥梁抗震研究发展的方向。
对于桥梁的震害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加以防范: ( 1) 规定 桥址与桥型的选择原则以及处理对策,从宏观上控制桥梁震 害的发生。( 2) 通过对桥梁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增强其抗 震能力。( 3) 提供各种构造措施的处理原则与方法加强结构 整体的抗震能力。
2 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目前,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2.1 静力法
法。地震加速度时程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得到: 进行地震危险
[定稿日期]2018-06-08 [作者简介]姜全成 ( 1980 ~ ) ,男,本科,工程师,主要从 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
四川建筑 第 39 卷 2 期 2019. 4
211
·工 程 结 构·
性分析,得到人工地震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输入荷载; 利用 结构物所在场地附近同类地质条件下的地震记录; 利用国际 上常用的地震加速度记录。地震波的输入形式一般采取同 步单点输入,必要时可以考虑不同步单点输入,或者同步、不 同步多点输入。每个输入点的地震加速度时程可以是相同 的或不同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