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源UHFRFID标签读写器灵敏度测试设备及方法的制作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源UHFRFID标签读写器灵敏度测试设备及方法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灵敏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RFID标签,一第一环形器,一第二环形器,一电子衰减器,一功分器以及一功率计,RFID标签连接第一环形器的第一端口,电子衰减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环形器的第二端口,功分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环形器的第一端口,第二环形器第二端口连接第一环形器的第三端口,第二环形器的第三端口连接电子衰减器的输出端,功分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一待测试RFID标签读写器,功分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功率计。

本技术获得了以下有益效果:可对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的灵敏度进行有效的测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灵敏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RFID标签,一第一环形器,一第二环形器,一电子衰减器,一功分器以及一功率计,所述RFID标签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器的第一端口,所述电子衰减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器的第二端口,所述功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器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二环形器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器的第三端口,所述第二环形器的第三端口连接所述电子衰减器的输出端,所述功分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一待测试RFID标签读写器,所述功分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功率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标签通过馈线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器的第一端口,所述电子衰减器的输入端通过馈线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器的第二端口,所述功分器的输入端通过馈
线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器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二环形器第二端口通过馈线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器的第三端口,所述第二环形器的第三端口通过馈线连接所述电子衰减器的输出端,所述功分器的第一输出端通过馈线连接所述待测试RFID标签读写器,所述功分器的第二输出端通过馈线连接所述功率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连接的每条馈线长度小于等于50c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标签的工作频率为920MHz~925MHz。

5.一种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灵敏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灵敏度测试装置,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定义复数个测试用例,并选取一测试用例;
步骤2,根据选取的所述测试用例设置所述待测试RFID标签读写器参数;
步骤3,使所述待测试RFID标签读写器向所述RFID标签发送指令;
步骤4,通过所述电子衰减器调整所述RFID标签的输出功率至所述RFID标签读写器可正确接收应答的临界值;
步骤5,记录所述临界值;
步骤6,选取下一测试用例,并重复所述步骤2至所述步骤5,直至所有所述测试用例测试完毕。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指令包括,先发送启动查询命令和编码获取命令,是所述RFID标签进入开放状态,随后持续发送读取命令到RFID标签的用户区第一块存储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所述RFID标签的正确应答为,验证所述读取命令读取的数据是否与预先写入所述RFID 标签的数据一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标签读
写器的灵敏度的计算方法为,所述临界值加所述RFID标签读写器到所述RFID标签的线路损耗。

技术说明书
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灵敏度测试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射频标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灵敏度测试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无线的、非接触方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前沿科技项目。

该技术主要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

射频识别技术的显著优点在于非接触性,因此完成识别工作时无需人工干预,能够实现识别自动化且不易损坏;可识别高速运动的射频标签,也可同时识别多个射频标签,操作快捷方便;射频标签不怕油渍、灰尘污染等恶劣环境,且可以穿透非金属物体进行识别,抗干扰能力强。

现有的射频标签技术中,无源UHF RFID(特高频射频标签)被广泛的应用于物联网中,其中标签读写器是配合无源UHF RFID工作的主要设备,然而,由于目前缺少对无源UHFRFID标签读写器的测试设备和测试方法,使得各种工作指标不统一的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流入终端领域,造成物联网或者相应的使用环境工作不稳定。

技术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灵敏度测试装置及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灵敏度测试装置,其中,包括一RFID标签,一第一环形器,一第二环形器,一电子衰减器,一功分器以及一功率计,所述RFID标签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器的第一端口,所述电子衰减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器的第二端口,所述功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器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二环形器第二端口连
接所述第一环形器的第三端口,所述第二环形器的第三端口连接所述电子衰减器的输出端,所述功分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一待测试RFID标签读写器,所述功分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功率计。

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所述RFID标签通过馈线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器的第一端口,所述电子衰减器的输入端通过馈线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器的第二端口,所述功分器的输入端通过馈线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器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二环形器第二端口通过馈线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器的第三端口,所述第二环形器的第三端口通过馈线连接所述电子衰减器的输出端,所述功分器的第一输出端通过馈线连接所述待测试RFID标签读写器,所述功分器的第二输出端通过馈线连接所述功率计。

本技术的另一方面,用于连接的每条馈线长度小于等于50cm。

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所述RFID标签的工作频率为920MHz~925MHz。

本技术还包括,一种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灵敏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上述的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灵敏度测试装置,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定义复数个测试用例,并选取一测试用例;
步骤2,根据选取的所述测试用例设置所述待测试RFID标签读写器参数;
步骤3,使所述待测试RFID标签读写器向所述RFID标签发送指令;
步骤4,通过所述电子衰减器调整所述RFID标签的输出功率至所述RFID标签读写器可正确接收应答的临界值;
步骤5,记录所述临界值;
步骤6,选取下一测试用例,并重复所述步骤2至所述步骤5,直至所有所述测试用例测试完毕。

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所述步骤3中所述指令包括,先发送启动查询命令和编码获取命令,是所述RFID标签进入开放状态,随后持续发送读取命令到RFID标签的用户区第一块存储区。

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所述步骤4中,所述RFID标签的正确应答
为,验证所述读取命令读取的数据是否与预先写入所述RFID标签的数据一致。

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所述RFID标签读写器的灵敏度的计算方法为,所述临界值加所述RFID标签读写器到所述RFID标签的线路损耗。

本技术获得了以下有益效果:
可对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的灵敏度进行有效的测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灵敏度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灵敏度测试方法的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

本技术提供一种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灵敏度测试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一RFID标签1,一第一环形器2,一第二环形器3,一电子衰减器4,一功分器5以及一功率计6,所述RFID标签1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器2的第一端口,所述电子衰减器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器2的第二端口,所述功分器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器3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二环形器3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器2的第三端口,所述第二环形器3的第三端口连接所述电子衰减器4的输出端,所述功分器5的第一输出端连接一待测试RFID标签读写器7,所述功分器5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功率计6。

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所述RFID标签1通过馈线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器2的第一端口,所述电子衰减器4的输入端通过馈线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器2的第二端口,所述功分器5的输入端通过馈线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器3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二环形器3第二端口通过馈线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器2的第三端口,所述第二环形器3的第三端口通过馈线连接所述电子衰减器4的输出端,所述功分器5的第一输出端通过馈线连接所述待测试RFID标签读写器7,所述功分器5的第二输出端通过
馈线连接所述功率计6。

本技术的另一方面,用于连接的每条馈线长度小于等于50cm。

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所述RFID标签1的工作频率为920MHz~925MHz。

本技术还包括,一种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灵敏度测试方法,如图2所示,其特征在于,应用上述的无源UHF RFID标签读写器灵敏度测试装置,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定义复数个测试用例,并选取一测试用例;
步骤2,根据选取的所述测试用例设置所述待测试RFID标签读写器参数;
步骤3,使所述待测试RFID标签读写器向所述RFID标签发送指令;
步骤4,通过所述电子衰减器调整所述RFID标签的输出功率至所述RFID标签读写器可正确接收应答的临界值;
步骤5,记录所述临界值;
步骤6,选取下一测试用例,并重复所述步骤2至所述步骤5,直至所有所述测试用例测试完毕。

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所述步骤3中所述指令包括,先发送启动查询命令和编码获取命令,是所述RFID标签进入开放状态,随后持续发送读取命令到RFID标签的用户区第一块存储区。

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所述步骤4中,所述RFID标签的正确应答为,验证所述读取命令读取的数据是否与预先写入所述RFID标签的数据一致。

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所述RFID标签读写器的灵敏度的计算方法为,所述临界值加所述RFID标签读写器到所述RFID标签的线路损耗。

以下以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可行性。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测试用例见表1。

序号读写器发射功率(dBm)灵敏度(-dBm)
130(RFID标签读写器的最大发射功率)
220
310
表1
上述测试用例为调节RFID标签读写器的输出功率,并记录RFID 标签读写器在不同功率下的灵敏度,上述具体数值只是范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根据实际需要做出改变。

RFID标签的应答信号的功率,可通过电子衰减器进行调整,具体来说,在步骤4中,可通过预定的步长增加,或者减少RFID标签的应答信号的功率,以获得临界值。

如,当RFID标签读写器可正确接收RFID标签的应答信号时,以每次0.5dBm的步长减少RFID标签的应答信号的功率,直到RFID 标签读写器无法正确接收RFID标签的应答信号,此时记录前一次RFID标签的应答信号的功率作为临界值。

反之,如RFID标签读写器无法正确接收RFID标签的应答信号时,可以每次0.5dBm的步长增加RFID标签的应答信号的功率,直到RFID标签读写器可正确接收RFID标签的应答信号,此时记录当前RFID标签的应答信号的功率作为临界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