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翻译]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翻译]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意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释读
登上岳阳楼,放眼远眺,天岳山一带,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江水浩淼,流向茫茫天边;洞庭湖面,波阔浪涌,汪洋无际。
大雁南归,高翔的翅膀,带走了我愁闷的心。
月出山缺,仿佛是君山衔来了浑圆的美好之月。
酣卧畅饮,恍若在天上飞杯换盏。
醉后,凉风四起,不胜寒意。
凉风习习,直吹得人,衣袖翩翩,飘舞不止。
猜读你流放夜郎,顺流而下,放舟江陵,南游岳阳,携夏十二,秋登岳阳楼,览景赋诗,感怀言情。
岳阳楼,临湖而起。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气蒸腾,直衬得岳阳楼,飞阁流丹,雄伟壮丽。
气蒸云梦,波撼岳阳,便是最好的明证。
登斯楼,凭栏望,极目湖光山色,蔚为大观,壮阔不已。
大江际天,湖开新景;归雁列阵,愁心远引;山月初升,山缺衔月;层楼下榻,如卧青云;推杯换盏,如饮天庭……凉风吹送,衣袂飘舞,诗人你仪态潇洒,风流自如。
你临风赋诗,心中快意,顷刻之间,妙句天成。
读罢,谁能想象你,此时竟是一个获罪流放的诗人?你的胸襟犹如岳阳之景,阔大豁然,敞亮高远。
因为雁引愁心,山月照临,正好登楼畅饮,举杯对天倾!正是身景相融,心境相随,物我合一,神与境契!难怪,你人生的失意,流放的冤屈,旅途的劳顿,皆随了登楼远眺而荡然无存!
天地悠悠,湖水荡荡,秋雁远引,楼阁巍巍,你登楼一吟,遂成千古孤鸣。
不过,你毕竟大劫刚过,获罪在身,元气未复,与你的诗弟杜甫的登楼一吟、洪
波共振、天地皆惊相比,中气略感不足,气势稍逊些许。
水天空阔,去途迢迢,恨好风不惜世间英物,诗人你即便壮词撼天,栏杆拍遍,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依然不改其志,不变其愿,亦是枉然。
是忧是乐,个中滋味,谁晓?范希文虽能解得千古忧乐,那已是几百年以后的事了,你若西天有知,不知然否?
赏读
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
岳阳楼高三层,建筑精美,气势宏伟。
历为迁客骚人的登临览胜之地。
登临者,莫不凭栏赋诗,抒怀言志。
大诗人李白,携友同登,神酣兴起,遂吟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精美篇什。
诗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洞庭湖一带的大好风光,塑造出“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的优美意境,登临时的畅快豁达之情,飘举飞逸,充盈天地。
此诗还使用了衬托、夸张的手法写岳阳楼,高居俯瞰,身入青云;周围之景,开阔渺远,更显岳阳楼的雄伟壮丽,气势非凡。
诗中不言高楼,却处处显见高楼。
诗中那些纯乎天然的佳丽之句,似是俯身即拾的璞玉,绝无斧凿之痕,雕刻之迹。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0卷第25首。
[1] 这首诗此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诗中描写了在岳阳楼极目远眺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2]
作品原文
与夏十二1登岳阳楼2
楼观岳阳3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4,天上接行杯5。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6。
[1]
2作品注释
1.
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2.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3.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4.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5.
行杯谓传杯饮酒。
6.
回回荡,摆动。
[2]
3作品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2]
4创作背景
此诗是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3] 5作品鉴赏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
“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
“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
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
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
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
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上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
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
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
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
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
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
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
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
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诗文品读]
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
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
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像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尾联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生命,你看,雁
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
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
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何国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答案
315.作者说:“一幅好的摄影作品,便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你的意见如何,请简要回答。
(4分)
【答案】
1.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雁引愁心去”更妙。
①“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②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③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
而“别秋江”则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2)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3)这时候正值遇赦的李白,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诗文回放]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
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
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
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
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
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
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
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诗文品读]
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
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
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
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像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尾联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模拟考场]
1.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2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
欢乐的情境。
550
| 评论(26)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
谢谢!非常感谢!!!
相关内容
20xx-1-13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雁引愁心去”也有写作”雁别秋江去” (22)
20xx-4-5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的登岳阳楼在诗意与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1 20xx-4-1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哪一联最能体现他浪漫主义的风格 20xx-7-30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哪一联最能体现他浪漫主义的风格 ... 7 20xx-5-19 谁能告诉我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21
更多关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的赏析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诗词鉴赏李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诗词鉴赏:答题技巧20xx-11-24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记赏析1 20xx-9-17求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赏析15 20xx-1-22《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对比赏析24 20xx-12-21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注释与赏析急需!
124 20xx-4-13《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对比赏析!大概300字!105 更多关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的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0回答赵普为什么少年时“寡学术” 0回答5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第五课第五题是写句子还是词语啊? 0回答描写春天的成语!!!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0回答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习题2.1(3)里的第17题和21题答案,要详细点的 1回答好心人帮我给李彬这个名字设计个签名,谢谢。
答案发邮箱:libin2551@1... 0回答有没有现在能用的啊 c5-03的字体现在网上的签名都不能用还有的一些... 0回答刘行本与赵普两人品行道德有什么相似之处 1回答苏教版六下数学补充习题
18
、
19页答案,急!!!
!
!
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
分享到:
1193723490二级我的提问我的回答积分商城
今天你做任务了没?
全部任务
知道学院 +990 新手任务之回答篇 +20 新秀集训 +10 茁壮成长 +100 进入个人中心
使用百度Hi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提问有新回答”“回答被采纳”“网友求助”的通知。
查看详情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投诉或举报,请到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功能意见建议,请到知道意见社吧反馈。
©20xx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知道协议 | 百度知道开放平台
任务提醒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林。
西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的青年时期,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开元盛世,唐帝国空前繁荣昌盛,各种社会矛盾危机潜伏。
繁荣的文化经济,赋予了诗人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宏大的建功立业理想,结合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从楚辞和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中吸收了营养,融合了自己纵横驰骋的丰富想象和豪放不羁的强烈感情,形成了清雄奔放的独特风格,对后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写出了登岳阳楼时的喜悦,也是想象奇特。
首联:诗人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诗人登上岳阳楼,纵目眺望,无边的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诗中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李白正值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有情有意,同享欢乐和喜悦:你
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明朗的色彩、喜悦的情绪洋溢笔端。
可见愁绪极淡。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运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映衬,构成对仗,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顿使境界全出,写得极为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高耸入云的状态。
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
尾联: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诗人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写作背景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作品注释
下榻:指留宿处。
行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
作品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作品赏析
写作背景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
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
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参考题目
1.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