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两种扩皮角度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方法干预相比,创面愈合速度更快,引流以及住院时间更短,优势显著(P<0.05)。
证实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骨科患者创伤,能够有效降低感染、化脓等并发症发生率,减轻疼痛,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引流以及住院时间,为骨科患者病情的好转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兆坤.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湿性敷料在骨伤感染创面修复
中的应用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40).
[2] 张莉莉, 彭晓容, 张文凤, 等.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骨科创伤
及感染创面的护理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4).
临床论著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两种扩皮角度的比较
何金鑫,马双*
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十堰 442000
摘要:目的对超声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两种扩皮角度进行相关比较。
方法 选择2018年-2019年,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扩皮的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纵切法扩皮)和B组(横切法扩皮),每组各20例。
结果A组患者的局部出血量明显低于B组,A组的局部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B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采用纵切法扩皮,可以有效减少扩皮后的出血量,降低患者疼痛指数,该方法具有被广泛推广使用的意义。
关键词:超声引导;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纵切;横切
对于化疗患者的血管保护方面,PICC置管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且在临床医学上的运用极为广泛,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PICC置管扩皮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创新,已由当初的盲穿改革创新到在超声引导下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扩皮[1]。
本文主要探讨在超声引导并且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下实现PICC置管的两种扩皮效果比较,具体过程如下所示。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扩皮的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20例,男患者9例,女患者11例,平均年龄57.32±6.34岁)和B组(20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2例,平均年龄59.65±5.64岁)。
根据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所有患者军队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给予A组患者实施90°纵切扩皮法,其具体操作方法为将细针在患者肘上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将导丝置入,当导丝成功置入后,相关操作人员需要竖向握紧扩皮刀,将扩皮刀与导丝紧贴,使皮肤与刀刃保持垂直,随后沿着导丝将刀尖刺入患者皮肤,刺入角度保持在20°左右,深度保持在3 mm左右;给予B组患者实施180°横切扩皮法,其具体操作方式为将细针在患者肘上进行穿刺操作,当细针成功穿刺过后将导丝置入,同时相关操作人员以平持的方式握紧刀柄,将刀刃与皮肤保持平行,并平贴与导丝上,随后沿着导丝的方向将刀刃刺入患者皮肤,刺入角度保持在20°左右,深度保持在3 mm左右。
当两种角度的扩皮方法结束后,均需要采用医用纱布对患者伤口进行压迫30 s处理,随后将微血管鞘送入血管,将微血管送入成功后,采用医用纱布进行止血处理。
1.3观察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进行PICC置管扩皮后24 h时的出血量,同时采用我院自制的疼痛评分表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分调查,以“0”为无痛,“10”为最痛标准进行评分记录,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1.0版本软件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当P<0.05时,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扩皮后出血量对比 A组患者扩皮24 h后的出血量为(7.47±1.23),B组患者扩皮24 h后的出血量为(14.29±2.39),经观察结果显示,A组扩皮后的出血量明显低于B 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 A组扩皮后的局部疼痛评分为(2.06±0.47),B组阔皮厚的局部疼痛评分为(2.63±0.67),经结果显示,A组患者扩皮后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PICC置管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缩写形式,主要是指利用导管从患者手臂外周的静脉进行穿刺行为,将导管置入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中,以此来避免手臂中的静脉与化疗药物进行直接的接触,该方法具有保护上肢静脉、减轻患者疼痛、减轻静脉炎的发生几率以及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作用[2]。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PICC置管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创新,由当初的盲穿改革到如今在以超声引导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下进行PICC置管扩皮。
目前,在临床医学上常用的PICC置管有两种角度的扩皮方式,一是以90°纵切向置管扩皮,另一种为以180°横切向扩皮,本文主要研究两种角度的扩皮效果[3]。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下进行90°纵切向PICC置管扩皮要比实行180°横切向扩皮的临床效果更好,以该角度进行置管扩皮,能够明显降低扩皮后的出血量以及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综上所述,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实行90°纵切向PICC置管扩皮,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在置管扩皮后的出血量,降低患者在置管扩皮后的疼痛程度,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
*通讯作者:马双(1983.07-),女,回族,湖北十堰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科室:肿瘤科,研究方向:静脉治疗、PICC专科。
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上被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琼. 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化疗肿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 中
国医药指南, 2013(16): 49-50.
[2] 黄梅香, 崔玉芳, 史蓓. 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临床价值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17): 100-101.
[3] 张建红, 高红娟. 改良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
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8, 25(6): 168-170.
临床论著
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在不同时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hs-
CRP、IL-6及TNF-α的影响研究
李玉石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外科,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目的研究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在不同时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hs-CRP、IL-6及TNF-α的影响。
方法 抽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7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依照治疗时间不同分为早期组:60例采取发病48小时内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方案治疗;延期组:57例采取胰腺炎治愈后3-5周后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方案治疗。
分析对比各项组间相关指标变化意义。
结果 (1)早期组治疗后hs-CRP水平对比延期组有明显降低P<0.05。
(2)早期组治疗后IL-6水平对比延期组有明显降低P<0.05。
(3)早期组治疗后TNF-α水平对比延期组有明显降低P<0.05。
结论 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48小时内行胆囊切除术更加安全有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
关键词:胆囊结石;急性胰腺炎;不同时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炎性因子
胆囊结石是可以在胆囊中形成的消化液硬化沉积物,病理机制与胆汁酸与胆固醇比例失衡造成胆汁瘀滞有关。
当胆结石卡在这里时,它会导致胆总管和胰腺发炎[1]。
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通常需行胆囊切除。
我院具体分析了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在不同时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hs-CRP、IL-6及TNF-α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7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诊断方式[1]:(1)经B超检查胆囊存在强回声团。
(2)腹部X线检查侧位照片与右肾结石区别。
以不同的治疗时间将患者归为早期组:60例患者,其中男患者32例,女患者28例,年龄(47.2±8.9)岁;延期组:57例患者,其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27例,年龄(48.1±9.2)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病例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病例选择与否定标准
1.2.1 病例选择标准[2](1)在我院接受治疗,有明确的诊断资料(体征、影像报告等)。
(2)患者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
(3)所有患者无免疫性疾病及凝血异常。
1.2.2 病例否定标准(1)伴有严重心、肺等感染患者。
(2)近3月内未服用对本次研究指标相关药物。
(3)无法耐受手术的重症患者。
1.3 方法所有患者采用相同治疗方式,患者全麻下行腔镜下胆囊切除,当术中解剖受阻时采用胆囊底部悬吊或四孔法,建立气腹后探查切口及腹腔情况,查看胆囊结石大小、位置及与周边组织关系。
逐层分离胆囊周围组织,止血彻底。
解剖Calot三角,处理过程中避免过度牵拉,损伤胆囊、钛夹夹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后离断,游离胆囊经腔镜孔取出,避免胆汁流出,放置引流管。
早期组患者在患者发病48小时内进行手术,延期组在胰腺炎治愈后3-5周后进行手术1.4 检测及观察指标均采用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术前与术后第3天hs-CRP、IL-6及TNF-α水平变化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水平对比治疗前早期组(17.74±4.69)mg/L;延期组(18.39±4.53)mg/L两组患者hs-CR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早期组(4.93±2.21)mg/L;延期组(10.64±
3.72)mg/L,早期组治疗后hs-CRP水平对比延期组有明显降低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水平对比治疗前早期组(125.6±10
3.5)pg/mL;延期组(128.3±100.7)pg/mL两组患者IL-6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早期组(75.7±62.5)pg/mL;延期组(99.2±65.4)pg/mL,早期组治疗后IL-6水平对比延期组有明显降低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水平对比治疗前早期组(14.5±
3.7)pg/mL;延期组(13.7±
4.5)pg/mL两组患者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早期组(6.9±1.8)pg/mL;延期组(10.4±1.5)pg/mL,早期组治疗后TNF-α水平对比延期组有明显降低P<0.05。
3 讨论
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一种外科急腹症,主要表现为高热、腹痛等胰腺炎症状,症状较轻时常常补液、解痉、抑酶、抗炎等对症治疗,待急性症状缓解或炎症消退后行胆囊切除治疗。
因此有学者认为胰腺炎治愈14天内行胆囊切除治疗,可显著降低胆道疾病引起的胰腺炎复发风险[2,3]。
本次研究表明,早期组治疗后hs-CRP水平对比延期组有明显降低P<0.05。
早期组治疗后IL-6水平对比延期组有明显降低P<0.05。
早期组治疗后TNF-α水平对比延期组有明显降低P<0.05。
数据表明说早期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胰腺炎患者效果更好,对于术中因胰腺肿胀致Calot三角难以分离的情况可行四孔法帮助胆囊游离,通过顺逆联合方式完成胆囊切除。
综上所述,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48小时内行胆囊切除术更加安全有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