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最新教案-分子动理论·例题分析 精品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教案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5f47c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0.png)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分子动理论在物质状态变化中的应用3. 能够解释气体压强、温度、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1. 分子动理论的概念和原理2. 气体状态方程中的分子动理论应用教学难点:1. 理解分子运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2. 掌握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分子动理论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 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会呈现不同的状态?二、讲解分子动理论(15分钟)1. 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子间的运动和碰撞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讲解分子速度、能量与温度的关系。
三、实验展示(10分钟)1. 进行实验,展示不同状态的分子之间运动的差异。
2. 利用模型演示分子间的碰撞和能量传递过程。
四、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15分钟)1. 讲解气体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状态方程之间的关系。
2. 分析气体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做练习,加深对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状态方程的理解。
2. 点评答案,纠正错误。
六、概括总结(5分钟)1. 总结分子动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强化气体的分子动理论与状态方程的联系。
七、课堂作业(5分钟)1.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抽象,需要借助实验和模型来直观展示分子运动的过程。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应用。
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3c6187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2.png)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运动的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好奇心,培养其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运动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有温度?(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瓶里的水为什么会变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规律。
2.知识讲解(1)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分子运动、分子间作用力等。
(2)讲解分子运动的特点: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等。
(3)讲解分子间作用力:引力、斥力、平衡位置等。
3.实例分析(1)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①为什么闻到花香时,香味会逐渐扩散?②为什么热水瓶里的水会变凉?(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分子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4.练习与讨论②举例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心得。
5.课堂小结(2)强调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四、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尝试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分子动理论。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例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巩固所学。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互动性,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讲解时,可以通过动画或模型展示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运动和作用力。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分子动理论》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分子动理论》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986133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c.png)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分子动理论》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简介本节课《分子动理论》是高三物理选修3课程的其中一部分。
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了分子动力学基本概念、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均方速率公式等方面。
以班上学生为例,大多数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分子动理论并不陌生,因为课本中存在一些介绍分子动理论的简单案例,如热胀冷缩等。
尤其是分子均方速率公式这一部分,是他们之前在化学课中接触过的,因此初步学习过程中较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分类;2.掌握分子均方速率公式;3.培养学生对物理公式的推导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讲师会利用热胀冷缩这个例子,与学生互动探讨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现象之间的关系,旨在引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注意力和浓厚兴趣。
同时还会温故而知新,帮助学生回顾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知识点。
(二)讲授在讲授掌握分子动力学基本概念的基础知识后,讲师将紧接着向学生提出分子均方速率公式的推导过程,这将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公式和相关物理概念进行推导。
这一部分讲解结束后,讲师将向学生介绍分子间作用力,然后详细讲解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三)实验在讲授完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点后,讲师会针对分子均方速率公式这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首先,讲师会给出实验步骤和所需实验器材,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分子动理论的真实表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和认知。
(四)练习在实验操作结束后,讲师将为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练习问题,以让学生巩固所学和应用所掌握的知识点。
练习问题难度分别设计简单、中等和困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五)讲解学生完成练习后,讲师将对练习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排除困难、加深理解。
同时,讲师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技巧运用,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自信心。
高三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
![高三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8c57040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3.png)
高三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1. 知道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的过程,并掌握应用能量转化原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2. 学会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和特点,同时理解温度和热测量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态及其状态变化过程。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
3. 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及特点。
【教学难点】1. 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2. 理解温度和热测量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展示物质的三态图片及其转化的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讲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状态变化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对应问题。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并理解,引导学生控制和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过程的原理。
4. 教师演示热传导实验,利用铜杆在一个端口加热,引起铜杆中局部的温度升高,并得出温度传导方式的解释。
5. 引导学生学习温度和热测量的基本概念,如温度的测量构建等。
6.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或实验,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及特点,并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性质的原理。
【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演示物质的三态及其状态变化过程,带动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法:对分子动理论和固液气性质等内容借助教师演示,让学生更易于掌握。
3. 实验法:通过温度传导实验、固液气的属性观察及实验,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加强由习惯性模式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教学资源】1. 物质三态及其状态变化的展示图片。
2. 热传导装置和配套实验器材。
3. 纸制立体模型或展示板,演示固液气的性质和原理。
4. 物理课本及电子版课件。
【教学评价】1. 学生教师问答互动情况。
2. 实验结果统计和实验报告。
3. 学生发言以及其他互动行为的观察和记录。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1bba33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4.png)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一、教学目标1.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理解分子动理论在解释物质性质和现象方面的作用。
3.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内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子的运动规律。
2.分子动理论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3.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理现象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1.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子的运动规律。
2.理解分子动理论在解释物质性质和现象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子的运动规律(1) 分子动理论的概念分子动理论是指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这些粒子不断运动,并且运动的方式符合一定的规律。
分子动理论对于解释物质性质和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2) 分子的运动规律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的运动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子运动的速度:分子的运动速度取决于温度和物质的性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分子的碰撞:分子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碰撞,碰撞的方式和频率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
•分子的位移:分子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位移,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分子的速度和碰撞的力量。
•分子的能量:分子在运动过程中具有能量,能量的大小与分子的速度和质量有关。
•分子的排列:分子在物质中排列有序或无序,排列的方式影响物质的性质。
2. 分子动理论与物质性质的关系(1) 物质的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根据分子动理论,物质的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固体的分子排列紧密,只有微小的振动;液体的分子排列较为松散,能够相互滑动;气体的分子排列无序,自由运动。
这种不同的分子运动方式决定了物质的不同状态。
(2) 物质的性质与分子的运动分子动理论还可以解释物质的一些性质,例如:•导电性:金属的导电性较好,是因为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和分子的运动形成了电流。
而非金属则由于分子运动受阻,导电性较差。
•热传导性:导热性好的材料,其分子运动较为频繁,能够更快地传递热量。
•可压缩性:气体是可压缩的,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的间距较大,可以通过减小分子之间的间距而压缩气体。
高三物理《分子运动论》的教案设计
![高三物理《分子运动论》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b8e3ed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7.png)
高三物理《分子运动论》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2.掌握摩尔定律的基本原理、公式以及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3.理解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及其基本特性;4.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如问题求解、实验探究等。
教学内容1.分子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状态–分子间相互作用力2.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经典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3.理想气体摩尔定律–摩尔定律的定义–摩尔定律的公式–摩尔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实验探究–定容气体的摩尔定律实验–定压气体的摩尔定律实验教学方法1.讲授–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和公式2.计算演练–小组讨论、PPT展示、个人思考3.实验探究–学生自主设计、实施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4.举例分析法–学生根据已有题干,进行分析与解决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大气压力与容器内自由电子撞击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视频,触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讲述问题的思考过程,并给出分子运动论的解释。
在不明确问题下,寻找矛盾因素1.教师通过单电子缝实验等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物理方面的矛盾并进行讨论。
2.教师对矛盾问题进行解释,引导学生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第二步:讲解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及摩尔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1.教师讲解经典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并引导学生对公式和变量的理解。
立方压缩机1.学生观察实验视频,并进行课堂小组讨论,进行理论分析。
2.让学生自行推导出压力、体积、温度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摩尔定律的基本概念及公式1.教师通过比较气体中的摩尔、分子数等内容的体现,引导学生理解摩尔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学生自行分类并比较气体的基本特性。
最后,教师表述出摩尔数量在气体中的比例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摩尔定律的公式。
第三步:实验探究定容气体摩尔定律实验1.学生将气体放在定容器中,调节压强和温度,并进行实验记录。
高中物理(3-3)分子动理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物理(3-3)分子动理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https://img.taocdn.com/s3/m/953a77f1360cba1aa811da6a.png)
【教学目的】1.1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了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
了解分子虽小但是可认识的,知道一般分子直径和质量的数量级;2. 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3. 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方法估算分子的直径。
通过测量分子的直径和质量,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运用理想化方法,建立物质分子是球形体的模型,是为了简化计算,突出主要因素的理想化方法。
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的估算能力4、体会通过测量宏观量来研究微观量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其一是使学生理解和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直径)的方法;其二是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微观量(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等)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教学设备:平板玻璃、量筒、塑料尺、水槽、透明方格纸、滑石粉、一次性针筒(5ml)、一小袋小白菜菜籽、洗洁精酒精溶液(1∶200)、长玻璃管、红墨水、酒精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教学过程】引言:前七章学习了有关力学方面知识,认识了力和运动一些规律。
从第八章开始学习有关热学方面知识。
初中也学过一些热现象,对其本质也用分子动理论去认识,但很不够。
这一章要进一步学习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并讨论热现象的本质及包括热能在内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探索物质组成的秘密。
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谟克得特说过,万物都是由极小的微粒构成的,并把这种微粒叫做原子。
这种古代的原子学说虽然没有实验根据,却包含着原子理论的萌芽。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原子的存在早已不是猜想,而被实验所证实。
请大家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有几点?(答: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提问:什么是分子?(答: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叫分子)教师:分子是很小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彩图2,让学生明确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来观察分子并测量其大小,而光学显微镜则不行。
学生:观看课本插图,比较光学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分子动理论物理教案
![分子动理论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3639d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9.png)
分子动理论物理精品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1 学科领域:物理1.2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3 教学目标:1.3.1 学生能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1.3.2 学生能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
1.3.3 学生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1.4 教学重点与难点:1.4.1 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4.2 难点:分子动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1.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
2.1.3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2.2 教学手段:2.2.1 投影仪:展示分子动理论的相关图像和实例。
2.2.2 计算机:用于展示分子动理论的相关模拟和动画。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3.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15分钟)3.1.1 分子:介绍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3.1.2 分子动理论: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15分钟)3.2.1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介绍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3.2.2 分子的运动:讲解分子的运动规律和统计规律。
3.3 分子动理论的应用(15分钟)3.3.1 物体的温度:解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3.3.2 物体的扩散:分析扩散现象的微观机制。
3.4 实例分析(15分钟)3.4.1 蒸发:分析蒸发现象与分子动理论的关系。
3.4.2 布朗运动:讲解布朗运动的成因及其与分子动理论的联系。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是否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实际现象。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反思5.1 总结教学效果:反思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5.2 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7e7586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7.png)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分子动理论的定义。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利用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动理论。
1.4 教学步骤引入分子动理论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分子运动的规律和相互作用的力量。
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和意义。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同学的问题。
1.5 作业与评估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
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第二章:分子的运动规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
让学生能够应用分子运动的规律解释现象。
2.2 教学内容分子运动的规律。
分子运动的数学描述。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
利用数学工具,讲解分子运动的数学描述。
2.4 教学步骤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观察分子的运动规律。
讲解分子运动的数学描述,如速度、加速度等。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同学的问题。
2.5 作业与评估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子运动规律的理解。
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第三章:分子的相互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让学生能够应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解释现象。
3.2 教学内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量。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利用数学工具,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量。
3.4 教学步骤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观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量,如势能、热能等。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同学的问题。
3.5 作业与评估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6a6003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f.png)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理解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教学内容:1. 分子动理论的定义。
2. 分子的运动特点。
教学步骤:1. 引入分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分子与物质的关系。
2. 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原因。
3. 通过实例说明分子运动的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练习题:1. 简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为什么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第二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分子间的引力。
2. 分子间的斥力。
3.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概念,解释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存在。
2.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如熔点、沸点等。
3. 通过实例说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溶解、吸附等。
练习题:1. 简述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物质性质有哪些影响?第三章:扩散现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扩散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理解扩散现象与分子运动的关联。
教学内容:1. 扩散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扩散现象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入扩散现象的概念,解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到的例子。
2. 引导学生理解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导致的。
3. 通过实验演示扩散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其原理。
练习题:1. 简述扩散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扩散现象与分子运动有什么关系?第四章:温度与分子运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让学生理解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加剧的原理。
教学内容:1.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加剧的原理。
教学步骤:1. 引入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解释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度量。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7章分子动理论2分子的热运动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3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7章分子动理论2分子的热运动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3](https://img.taocdn.com/s3/m/68b04fc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0.png)
【例题】解释扩散现象,并计算两种不同浓度气体混合后的扩散速率。
【解析】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运动,遵循分子动理论。扩散速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v_diff = (D * (c_1 - c_2) / L) / 2
其中,D是扩散系数,c_1和c_2是两种气体的初始浓度,L是两种气体之间的距离。将给定的数据代入公式,可以得到两种不同浓度气体混合后的扩散速率。
1.分子动理论的概念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科学思维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4.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布朗运动的视频,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速度分布等核心概念。
-组织课堂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中分子热运动的表现。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专注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通过动画、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形象地展示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计算。
3.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将分子动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4.对于分子动理论的抽象思维,可以通过比喻、类比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理解,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案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89583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9.png)
章节课题:分子间的作用力一、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间存在间隙。
(2)知道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其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
(3)知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这个斥力随r的减小而迅速增大。
知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这个引力随r的增大而减小。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难点:分子之间的引力、斥力及合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在学习前面的内容后我们知道分子间有间隙,也就是分子间存在有一定的距离,分子间的距离直接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有关。
(2)新课教学: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减小,说明液体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扩散现象也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大量分子能聚集成固体或液体,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两块纯净的铅紧压后会粘在一起,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用力压缩物体,物体内也会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说明分子之间还存在着斥力。
研究表明,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引力和斥力,以及合力的大小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如图:其中r0数量级10-10m。
F斥和F引都随r的增大而减小,当两分子距离为r0时,其中一个分子所受的引力与斥力大小相等,分子所受合力为0;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引力。
分子动理论: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以这三点建立的一种微观统计理论,叫做分子动理论。
由于热运动是无规则的,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分子而言,在每一时刻沿什么方向运动,以及运动的速率都具有偶然性,但是对于大量分子的整体而言,它们却表现出规律性,这种由大量偶然事件的整体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叫做统计规律。
(3)巩固提高:当r=r0时,作用力的合力为0,r0数量级10-10m;当r>10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忽略不计。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复习教案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0e95ce3b3567ec102d8ad3.png)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复习教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
2.理解阿伏伽德罗常量,会建立分子模型,并能进行微观量的计算。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理解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的实质,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
4.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宏观表现,理解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难点:微观物理量的计算,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设计思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分子动理论的有关规律,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理解分子动理论,并能运用学过的规律进行分析、建模、求解,逐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分子动理论复习》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课堂学习】学习活动一:理解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问题1:分子动理论的第一个观点是什么?问题2: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观点是什么?问题3:分子动理论的第三个观点是什么?学习活动二:理解分子的模型问题1: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模型分别是什么?问题2: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物理量是什么?它的数值为多少?问题3:如何计算分子数量、分子质量、分子大小(体积或直径)?问题4: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估测?问题5: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的原理是什么?实验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学习活动三:理解分子的热运动规律问题1:什么叫分子的热运动?它的剧烈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问题2:表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宏观现象有哪些?问题3: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问题4:影响布朗运动的因素有哪些?学习活动四: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问题1:能表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宏观现象分别有哪些?问题2:什么叫分子力?问题3: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是怎样的?【板书设计】分子动理论复习一、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二、建立分子模型三、理解分子的热运动规律四、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课堂反馈1、关于分子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量数相同的任何物质,分子数都相同B.摩尔质量相同的物体,分子质量一定相同C.分子质量之比一定等于它们的摩尔质量之比D.密度大的物质,分子质量一定大.2、下列数据中可以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一组数据是()A.水的密度和水的摩尔质量B.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体积C.水分子的体积和水分子的质量D.水分子的质量和水的摩尔质量3、水和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原来总体积之和,这是因为()A.分子是在不停息地运动着B.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C.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吸引力D.混合后水分子和洒精分子体积减小4、布朗运动是说明分子运动的重要实验事实,它是指()A.液体分子的运动B.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运动C.固体微粒的运动D.液体分子与固体分子的共同运动5、通常情况下的固体在拉力的作用下发生拉伸形变时,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间的斥力增大,引力减小,分子力为斥力B.分子间的引力增大,斥力减小,分子力为引力C.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增加得快,分子力为斥力D.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比引力减小得快,分子力为引力6、若已知铁的原子量是56,铁的密度是7.8×103kg/m3,求:(1)质量是1g 的铁块中铁原子的数目;(2)计算出铁原子的直径是多少?(都取1位有效数字)7、某教室的空间体积约为120 m 3.试计算在标准状况下,教室里空气分子数.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2×1023mol -1,标准状况下摩尔体积V 0=22.4×10-3m 3.(计算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参考答案:1、ABC2、D3、B4、C5、D6、(1)1×1022个 (2)3×10-10m7、设空气摩尔数为n ,则0V n V = 设气体分子数为N ,则A N nN =代入计算得:N=3×1027个课后测评1、某气体的摩尔质量为M ,摩尔体积为V ,密度为ρ,每个分子质量和体积分别为m 和V 0,则阿伏伽德罗常数N A 可表示为( )A .0A V N V =B .A V N m ρ=C .A M N m= D .0A M N V ρ= 2、阿伏伽德罗常数N (mol -1),铝的摩尔质量为M (kg/mol),铝的密度为ρ(kg/m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kg 铝所含原子数为ρN B.1m3铝所含原子数为ρN/MC.1个铝原子的质量为M/N D.1个铝原子的体积为M/ρN3、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就是分子运动,布朗运动停止了,分子运动也会暂时停止B.微粒作布朗运动,充分说明了微粒内部分子是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C.布朗运动是无规则的,因此大量液体分子的运动也是毫无规则的D.布朗运动是由于液体分子撞击的不平衡性引起的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的热运动是指物体的整体运动和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总和B.分子的热运动是指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C.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D.在同一温度下,不同质量的同种液体的每个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可能不相同5、设处于平衡状态时相邻分子间的距离是r0,则关于分子力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分子间距离由r0逐渐减小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并逐渐增大B.分子间距离由r0逐渐增大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力并逐渐增大C.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r0以后,分子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D.分子间复杂的作用力的本质是组成分子的带电粒子间的电场力引起的6、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的是()A.气体容易被压缩B.高压密闭的钢筒中的油沿筒壁渗出C.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后合在一起D.滴入水中的微粒向不同的方向运动7、已知空气的摩尔质量是29×10-3kg/mol,则空气中气体分子的平均质量多大?成年人做一次深呼吸,约吸入450cm 3的空气,则做一次深呼吸所吸入的空气质量是多少?所吸入的气体分子数量是多少?(按标准状况估算)8、在粗测油酸分子大小的实验中,具体操作如下:a . 取油酸1mL 注入250 mL 的容量瓶内,然后向瓶中加入酒精,直到液面达到250mL 的刻度为止,摇动瓶使油酸在酒精中充分溶解,形成油酸的酒精溶液; b . 用滴管吸取制得的溶液逐滴滴入量筒,记录滴入的滴数直到量筒达到1mL 为止,恰好共滴了100滴;c . 在水盘内注入蒸馏水,静置后用滴管吸取油酸的酒精溶液,轻轻地向水面滴一滴溶液,酒精挥发后,油酸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形成一油膜;d . 测得此油膜面积为3.06×102cm 2;回答下列问题:(1)这种精测方法是将每个分子视为 ,让油酸尽可能地在水面上散开,则形成的油膜面积可视为 ,这层油膜的厚度可视为油分子的 ;(2)利用数据可求得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m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9、某种油酸密度为ρ、摩尔质量为M 、油酸分子直径为d ,将该油酸稀释为体积浓度为n1的油酸酒精溶液,用滴管取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形成油膜,已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为V .若把油膜看成是单分子层,每个油分子看成球形,则油分子的体积为63d ,求:(1)一滴油酸在水面上形成的面积;(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的表达式.10、在“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的实验中(1)下列关于油膜法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可以直接将油酸滴到浅水盆中进行实验B.实验中撒痱子粉应该越多越好C.该实验中的理想化假设是将油膜看成单分子层油膜D.实验中使用到油酸酒精溶液,其中酒精溶液的作用是可使油酸和痱子粉之间形成清晰的边界轮廓(2)某老师为本实验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实验室配备的器材有:面积为0.25m2的蒸发皿,滴管,量筒(60滴溶液滴入量筒体积约为1毫升),纯油酸和无水酒精若干等。
高三物理-分子动理论教案
![高三物理-分子动理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13d3e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b.png)
高三物理-分子动理论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子的构成和运动状态,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分子平均动能公式,理解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的概念
3. 理解分子的热运动对物质状态和性质的影响
二. 教学内容
1. 分子的构成和运动状态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3. 气体分子平均动能和平均自由程的关系
4. 分子热运动对物质状态和性质的影响
三.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实验演示法
3. 探究法
四. 教学过程
1. 学习分子的构成和运动状态
①讲解分子的构成和化学键的种类
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测和分析探究分子的运动状态,并了解分子的运动速度、碰撞以及能量转换等基本特征
2.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①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假设
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了解气体分子的偏离理想气体状态的情况
3. 掌握分子平均动能公式和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的概念
①讲解分子平均动能公式和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的计算方法
②通过实验和分析分子的运动特征,帮助学生掌握分子平均动能和平均自由程的关系
4. 理解分子热运动对物质状态和性质的影响
①讲解分子热运动和材料物理性质之间的联系
②通过实验和模拟分析分子热运动对材料状态稳定性、材料力学性质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评价
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等形式,评估学生掌握分子动理论的程度和应用能力
2. 教学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分子动理论物理教案
![分子动理论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1dd00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71.png)
分子动理论物理精品教案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分子动理论的定义。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
3. 分子动理论的应用领域。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分子动理论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领域。
教学活动:1. 引入分子动理论的概念。
2. 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
3. 分析分子动理论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领域。
作业与练习: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的复习。
2. 选择一个物理学领域,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第二章:分子的运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运动特点。
2. 让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
教学内容:1. 分子的运动特点。
2. 分子运动的规律。
教学方法:1. 实验法:观察分子的运动。
2. 讲授法:讲解分子运动的规律。
教学活动:1. 观察分子的运动。
2. 讲解分子运动的规律。
作业与练习:1. 分子的运动特点的复习。
2. 分子运动的规律的应用练习。
第三章:分子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相互作用类型。
2. 让学生理解分子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内容:1. 分子的相互作用类型。
2. 分子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方法:1. 实验法:观察分子的相互作用。
2. 讲授法:讲解分子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活动:1. 观察分子的相互作用。
2. 讲解分子相互作用的规律。
作业与练习:1. 分子的相互作用类型的复习。
2. 分子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应用练习。
第四章:温度与分子运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让学生理解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1. 实验法:观察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2. 讲授法:讲解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教学活动:1. 观察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2. 讲解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七章《分子动理论》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七章《分子动理论》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fbd36a770bf78a64295475.png)
点评: 本题要求考生掌握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内部微观物理量之
间的关系。
例 3 两分子间距离为 R0 时,分子力为零 , 下例关于分子力说法中正
确的是(
)
A.当分子间的距离为 R0 时,分子力为零,也就是说分子间既无
引力又无斥力
B.分子间距离大于 R0 时,分子距离变小时,分子力一定增大
过
C.分子间距离小于 R0 时,分子距离变小时,分子间斥力变大,
例 2 若以 μ 表示水的摩尔质量, v 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摩尔
体积, ρ 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密度,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M、
v 0 表示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下面是四个关系式:
(1) N A= v ρ
学
/m (2) ρ =μ /( NA v 0) (3)m= μ / NA (4) v 0=v/ NA其中 (
1.0 ×10-10 m
。
3.布朗运动本身不是 分子 运动, 却反映了液体 内分子运
动的
无规则性。
4 .分子之间既有 引力
F
又 有 斥力
。当
过
分子间的距离等于平衡距
离时,引力 等于
斥
r
力 ;当分子间距离小于 平衡距离时,斥力起主要
O
r0
作用;当分子间距离 大于
平衡距离时,引力起主要
程
作用。引力和斥力都随距
B .不是布朗运动
C.自由落体运动
D .是由气体对流和重力引起的运动
2.下面关于分子数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学
A.1 g 的氢气和1 g 的氦气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B.体积相等的固体和液体相比较,固体中的分子数多
学习札记: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1aaad40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9a.png)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分子动理论的实际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分子动理论相关PPT课件。
2. 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素材。
3. 小组讨论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冷却后出现的分层现象,引发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教学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1) 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间有间隙。
3. 探讨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1) 实验演示:观察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 生活实例分析:1) 展示生活中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实例。
2)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实例中的现象。
5. 小组讨论:1) 布置讨论题目,如:“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拓展1. 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
2. 分子动理论与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其他物理理论的关系。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
2. 生活实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思考问题的深度。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掌握程度。
2. 针对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最新高三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doc
![最新高三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doc](https://img.taocdn.com/s3/m/8c9117b83968011ca200912f.png)
高三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1.本章主要是研究物体的组成、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以及物体的内能。
2.本章主要内容为分子动理论,以分子动理论为基础,将宏观物理量温度和物体的内能联系起来。
属模块中高考必考内容。
3.高考中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计算题形式进行宏观量与微观量间的计算。
第一课时分子动理论【教学要求】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
2.知道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与布朗运动关系。
3.知道分子间的作用力和一些宏观解释。
【知识再现】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分子体积很小,它的直径数量级是m.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V是,S是水面上形成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3.分子质量很小,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kg4.分子间有空隙.5.阿伏加德罗常数:1 mol的任何物质都含有相同的粒子数,这个数的测量值NA= mol—1。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个十分巨大的数字,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分小,从而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二、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2.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运动越;温度越高,运动越.布朗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三、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1.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和,合力叫分子力.2.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l C.1个铜原子的质量是D.1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是导示: 1kg铜的量为,原子数是,A错。
1m3铜质量为,摩尔数为,原子数是,B错。
1摩尔铜原子的质量是M,1个铜原子的质量是,C对。
1摩尔铜的体积为,一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D 对。
故本题选CD。
物质密度等于质量与体积之比,也等于摩尔质量与摩尔体积之比。
摩尔质量为分子质量的 6.02×23倍。
摩尔体积为分子占据体积的6.02×23倍。
高中物理-高三分子动理论教案
![高中物理-高三分子动理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fc317e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9.png)
高中物理-高三分子动理论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热学中的应用;2. 掌握气体的物理特性以及相应公式的运用;3. 熟悉温标,掌握不同温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 气体的物理特性和相应公式的运用;3. 温标的掌握和不同温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热力学定律的运用;2. 气体的温度和压强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与应用;3. 气体动力学方程的运用。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通过物理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你在夏天出汗时,会感到凉爽,为什么?2. 进一步通过问题的使命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动理论” 。
3. 复习物体的分子运动理论,让学生回忆分子的运动与状态变化的关系。
4. 向学生介绍“分子动理论” ,并在黑板上画一些基本结构,让学生明白它的构成。
Step 2:相关概念的讲解1. 分子的速率、平均速度、方均根速度的含义和计算公式2. 温度的定义及温标——开氏温标和摄氏温标的关系及计算公式3. 气体的热力学量——压强、体积、温度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T,n 的关系及计算公式5. 一元理想气体的状态、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Step 3:教学重点的讲解1. 热力学定律的应用:各式功与热量的名称、表格、方程式;2. 气体温度和压强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与应用3. 气体动力学方程的运用。
Step 4:例题的讲解和练习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例子,并在黑板上模拟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尝试使用相应的公式来解决问题。
Step 5:主题探究通过对以下问题的探究,深入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内容:1. 气体分子的平均速度、方均根速度和最概然速度的关系是什么?2. 温度和平均动能的关系是什么?3. 如何计算气体的压强?Step 6:知识归纳讲师向学生回顾了本课的主要内容。
通过思考小问题、总结归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动理论·例题分析
例1 将1cm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200cm3的油酸酒精溶液.已知1cm3溶液有50滴,现取1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到水面上.随着酒精溶于水,油酸在水面上形成一单分子薄层,已测出这一薄层的面积为0.2m2.由此可估测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m.
分析1滴油酸酒精溶积的体积为
式中N=50,为总的滴数.
体积为
已知油酸薄层的面积为S=0.2m2,所以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答5×10-10m.
说明油酸溶液滴入后,由于有油酸区域的表面张力系数小于周围清水区域的表面张力系数,于是,就在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使油滴很快散开成薄膜.当油膜的面积不再增大时,就可以认为它是一层单分子薄膜了,薄膜的厚度等于分子的直径.
实验中为了较方便地确定油膜的面积,在油酸溶液滴入水面之前,先在水面上撒一薄层松花粉(或滑石粉),油膜面积的大小,可由松花粉(或滑石粉)围成的闭合边界确定.
待油膜不再扩散时,可用一片玻璃盖在水盘上,用笔按照松花粉的边界描出油膜的边缘,然后将描有油膜范围的玻璃片放在方格纸上,根据每一小方格的面积(l2cm2)和油膜所占的格数n(占大半格的算作1格,不足半格的舍去),即可算出油膜的面积
S=nl2cm2.
例2 在标准状况下,水蒸气分子的间距约是水分子直径的
[ ]
A. 1倍 B.10倍
C.100倍 D.1000倍
分析在标准状况下,水蒸气的摩尔体积V汽=22.4×10-3m3/mol,含有分子数为N=6.02×1023(个),每个水蒸气分子所占体积(即活动空间)为
把每个蒸气分子所占体积看成一个小立方体,分子的平均间距可以看成是相邻两个小立方体的中心间距,它等于每个小立方体的边长,即
水的摩尔体积V水=18cm3/mol=18×10-6m3/mol,把水分子看成紧挨着的一个个小球,因此,其直径为
答 B.
说明应该记住固体、液体分子的间距与分子直径的数量级相同,均为
10-10m,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间距的数量级约为10-9m.
例3 图8-2是施特恩在1920年设计的测定气体分子速率的实验示意图.A、B是两个同轴的圆筒,以一定角速度旋转.A筒壁开有一与筒的轴线平行的狭缝O,沿轴向放置一根涂有银层的细铂丝C.抽去两筒间的空气,当铂丝通电后,银层被蒸发,圆筒内充满了银原子的气体,一些银原子会通过狭缝O到达圆筒B 的内表面沉积起来,若测得圆筒旋转的角速度ω、银原子在圆筒B内表面的沉积带弧长为s,圆筒半径分别为R A、R B,则室温下银原子的速率为多少?
分析如果银原子的速率非常大,则它飞出A筒的狭缝O抵达B筒内壁的时间可不计,银原子都将沉积在B筒内壁正对着狭缝O的一条狭带上.当银原子的速率并不很大时,它离开狭缝O在两筒之间飞行的时间内,由于B筒已转过一定角度,因此,银原子沉积在B筒内壁会呈现一圆弧形环带,带长正好等于银原子通过两筒之间的同一时间内B筒转过的弧长.
解设银原子的速率为v,则由上面的分析得
由于银是单原子分子,因此,它也是银分子的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