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后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后教学
反思
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后教学反思「篇一」
《金色的草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了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兄弟俩)经常在草地上玩耍,发现草地会变色及其变色的原因,并和蒲公英成了好朋友的故事,表现了大自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这一维度,教学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根据本节课的课堂效果以及学生教师的综合表现,特做如下反思: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首先设置疑问“我还发现草地会变颜色,这是为什么呢?”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生兴趣高涨。
揭示“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并用手演示蒲公英张开、合拢,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
学生也一起用手演示着,原本平白的文字配上动作像舞蹈一样动人。
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引导孩子用声音来传达感情,感受文章的那份乐趣。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做到尊重学生,我始终用我的微笑来感染着学生。
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学生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这节课我自始至终与学生进行积极地互动,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去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同时我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更容易实现,从而去体会那份成功的喜悦。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读中体验,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含的美。
想象永远是孩子们最乐意去做的,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学起来就兴趣盎然,教师就真正做到了和孩子们同乐,教学相长。
当然了,我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比如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有些拖沓,教学环节之间有时过渡不够自然。
但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会锲而不舍地学习和实践,让语文课能因为我而多姿多彩。
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后教学反思「篇二」
本课的重点就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加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那么在设计本课教学的时候,我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以朗读为线,读中想象为主要的教学策略,突出语文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内容的同时,充分感受草地的美,激起学生对草地、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学生通过读
课文,大体上理解课文内容,我就用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这个问题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在课堂上老师的指导还是很有用处的。
学生的提前预习还是很有效果的,在老师讲的时候能很好的找出课文的重点,有些同学对于课文了如指掌,而有些同学的预习没有效果。
学完还有复习,这是我们的常规作业。
大部分都能完成的很好,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大多都在成绩上体现出来了。
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后教学反思「篇三」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由于刚开学,教师用书一直还没有来到,所以上课只能够按照字、词、句、课文等几方面内容进行学习。
字、词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可以教,可以组织小组听写。
最后教师听写过关。
从中看出学生自学水平还是有的,只不过学生对于自学没有兴趣,总是在别人的激励和逼迫下才能够认真仔细的学习。
通过听写,只有极个别学生出现了极个别错字。
这样做也与我们才学习的洋思教学挂了一个小钩。
对于课文的学习,由于没有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师用书,所以找不到头绪,只是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让组长检查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高兴的语气读出来。
而且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作者对草地的喜爱和蒲公英的有趣。
而且学生也能够在读中体会到学习和课文中的乐趣。
对在过早地上玩耍学生很感兴趣,特别是对过早地变色的第三段,学生既能够有感情的朗读,也能够熟练的背诵。
这样就能够积累不少的语言。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特别是课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读着课文描写孩子的
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会不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教学前,我准备有关蒲公英的挂图或照片。
还让学生查找有关蒲公英的资料,这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中,我用下面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孩子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第一件事指导学生进行表演。
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
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
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后教学反思「篇四」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充满童趣,特别适合孩子的口味。
在写作特色上,描写细致生动,抓住了时间的变化,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读起来很优美。
因此在教学中,用“读”为教学手段。
通过本人的教学设想,学生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无论是对文章的理解还是同步习作练习,都落到了实处。
这篇课文的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只要引“读”到位,学生大体都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因此本人在教学中作了课前准备,对蒲公英的生长特点及性质
作了些查找。
特别是我们农村孩子对蒲公英的认识并不陌生,现在正是蒲公英快开花的时节,课前我让学生回家请教家长,并找了些。
这个过程学生本身就感到有趣,因此也乐于完成。
孩子们都知道蒲公英可以做药,可以喂猪,牛、羊等动物都喜欢。
味苦可以清热解毒,学生算是对蒲公英有了许多了解。
于是板书课题,揭示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写法。
本文恰当地运用了打比方,比喻的手法。
如“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用手掌的张,合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