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八上课标文言文复习(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古诗文阅读
第17讲八上课标文言文复习(练习)
目录
一、考点过关练 (2)
篇目1:《三峡》 (2)
篇目2:《答谢中书书》 (5)
篇目3:《记承天寺夜游》 (6)
篇目4:《富贵不能淫》 (9)
篇目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
二、真题实战练 (14)
三、重难创新练 (23)
篇目1:《三峡》
(2023·四川泸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邀;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场所。
①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天宇晴舞/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B.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C.是日/天字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D.是日/天字晴雾/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
..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
阙:通“缺”,空隙、缺口
B.泉水激.石激:冲击、撞击
C.峰峦上.入霄汉上:上方
D.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悉:都、全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写到“猿鸣”,【甲】文猿鸣凄异、哀转,听者泪沾裳;【乙】文猿鸟乱鸣,传达的是一种生命气息,体现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B.【甲】【丙】两文都写了三峡风光,但【甲】文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整体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丙】文主要写了巫山神女峰一带的奇景。
C.【甲】【乙】【丙】三文都写到“山”,却各有特点。
【甲】文中的山连绵不绝;【乙】文中的山高耸入云。
【丙】文中的山,高耸入云,山脚直插江中。
D.【甲】【乙】【丙】三个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2)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答案】1.B 2.C 3.D 4.(1)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2)参拜了妙用真人祠(祠堂)。
妙用真人就是大家(世人)所说的巫山神女。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这天,天空晴朗,四周天空无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
“是日”表示时间,应断开;“天宇晴霁”总说天气情况;“四顾无纤翳”进一步说明天空无云的情况,应断开;“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中“惟”表示转折,说明例外之处,应断开;“如鸾鹤翔舞徘徊”运用比喻形容“白云数片”的景象,在“如”前断一处;“久之不散”也是形容白云,应断开;
正确划分为: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句意为:峰峦高耸冲上云霄。
上:向上;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乙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重点词语:鸢飞戾天: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
戾,至。
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经纶世务者:治理国家大事的人。
经纶,策划,治理。
世务,政务。
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窥,看。
反,通“返”,返回。
(2)重点词语:谒:参拜。
即:就是。
世所谓:大家(世人)所说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
(乙)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
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丙)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
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
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
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
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
……这天,天空晴朗,四周天空无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也是很觉得奇异的一个现象啊。
篇目2:《答谢中书书》
(2023·陕西安康·校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
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夕景欲沉,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一叹,舟子再泣。
诚.足悲忧,不可说也。
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
恐欲知之,聊书所睹。
临涂草蹙①,辞意不周。
(节选自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有删改)【注】①草蹙(cù):仓猝,匆忙。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 )
(3)去.亲为客( )(4)诚.足悲忧(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实是欲界之.仙都其翼若垂天之.云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贤与.能
C.自康乐以.来徐以.杓酌油沥之
D.勿我为.念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恐欲知之,聊书所睹。
8.甲乙两文在写景时都描写了夕阳、晓雾和鸟儿,其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5.具有消散离开实在,确实6.A 7.(1)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恐怕你想知道我旅中的情况,姑且写下所见所感。
8.不相同。
甲文借写晨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乙文通过“夕景”“晓雾”“孤鹤”“游鸿”等意象,渲染了一幅萧索的画面,烘托出作者忧伤苦闷的心情和对妹妹的关爱。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翻译。
(1)句意:四季常存。
备,具有;
(2)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歇,消散;
(3)句意:离开亲人成为行客。
去,离开;
(4)句意:游子的心实在非常悲怆忧愁。
诚,实在,确实。
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都译为“的”;
B.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通“举”,举荐;
C.连词,以后/介词,用;
D.“勿我为念”是宾语前置,为/相当于关系词“是”,表示肯定判断;
故选A。
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词:夕日,太阳;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2)重点词:恐,恐怕;欲,想;之,代词,指我旅中的情况;聊,姑且;书,名词作动词,书写,写下;所睹,所见所感。
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分析。
不相同。
结合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意思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借写晨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结合乙文“夕景欲沉,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意思是夕阳就要西沉,晨雾即将弥漫之际,孤鹤在寒风中悲鸣,飞鸿在远处哀吟,通过“夕景”“晓雾”“孤鹤”“游鸿”等意象,渲染了一幅萧索的画面,结合乙文“诚足悲忧,不可说也”意思是游子的心实在非常悲怆忧愁,非言语所能表达,烘托出作者忧伤苦闷的心情;结合乙文“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意思是冷暖变换难以适应你务必自己当心。
早晚当心保重,表现出对妹妹的关爱。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司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自从我冒寒雨出发以来,整个行程中很少见到太阳,离开亲人成为行客,心情是何等的凄怆。
夕阳就要西沉,晨雾即将弥漫之际,孤鹤在寒风中悲鸣,飞鸿在远处哀吟,樵夫一声叹息,船夫又一次哭泣。
游子的心实在非常悲怆忧愁,非言语所能表达。
冷暖变换难以适应你务必自己当心。
早晚当心保重,不要为我挂念。
恐怕你想知道我旅中的情况,姑且写下所见所感。
途中仓促草就,措辞达意恐或不周。
篇目3:《记承天寺夜游》
(2023·山东聊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茸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注】①比:连续,连。
登:庄稼成熟。
①苟完:大致完备。
①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
泛指有黏性的谷物。
①瀹(yuè):煮。
9.解释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
..步于中庭
(3)狱.讼充斥(4)予弟子由适.在济南
10.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11.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答案】9.(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狱:诉讼事件(案件);
(4)适:恰好,正好。
10.(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11.(1)闲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夜游赏月,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含有自嘲自慰之意。
(2)超然: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还能修整花园,打扫庭院,与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考虑到。
(2)句意: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相与,共同,一起。
(3)句意:案件也多不胜数。
狱,诉讼事件(案件)。
(4)句意: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
适,恰好,正好。
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
(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2)因,靠着,就是;为,建造;葺,修整;新,使……新。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甲文“闲人”一词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蕴含着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
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作者直言自己是“闲人(贬谪之人)”,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胸。
由乙文“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可知,一方面“超然”是指弟弟子由为苏轼游玩之地取名“超然台”。
由“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可知,苏轼在被调任的地方,与朋友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一起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体现了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
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
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
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
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
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篇目4:《富贵不能淫》
(2023·江西抚州·金溪一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乙】
(单于)欲因此时降武①。
律②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③。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举剑拟④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思,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⑤,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⑥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⑦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减)【注释】①武:苏武,西汉大臣,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方获释回汉。
①律:卫律,原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
①相坐:连带治罪。
①拟:比划,用兵器做杀人的样子。
①弥山:满山。
①窖:收藏东西的地洞。
①旃(zhān)毛:毡毛。
12.解释加点字含义。
(1)畔.主背亲:
(2)单于愈益.欲降之:
(3)与民由.之:
13.翻译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14.甲文《富贵不能淫》中阐述了“大丈夫的内涵”,你认为苏武是孟子笔下的“大丈夫”吗?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
【答案】12.①同“叛”背叛;①更加;①遵从13.(1)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2)天下雨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14.孟子认为大丈夫不能为富贵所迷惑、贫贱所动摇、威武所屈服。
苏武面对“举剑拟之〞而“不动”,是威武不能屈;面对卫律许诺的富贵而“不应〞,是富贵不能淫;面对牧羊的艰苦条件“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展现出贫贱不能移的伟大人格。
【解析】1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句意:背叛皇上、拋弃亲人;畔,同“叛”,背叛。
(2)句意: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益,更加。
(3)句意: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
1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重点词语:(1)淫:是使动用法,使……迷惑;移:使动用法,使……改变;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雨雪:下雨雪;啮,嚼。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孟子认为大文夫不能为富贵所迷惑、贫贱所动摇、威武所国服。
结合“举剑拟之,武不动”可见,苏武面对威胁丝毫不惧怕;结合“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可见,苏武面对卫律的诱降,丝毫不动心;结合“乃幽武,置大容中,绝不饮食”可见,苏武面对机寒交迫的困境,绝不屈服。
苏武是孟子笔下的“大文夫”。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道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