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后叶素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45例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体后叶素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45例临床研究
黄铁莲
【摘要】目的观察垂体后叶素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患者90例,均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观察组45例术中于子宫肌瘤周边子宫肌层局部注射垂体后叶素,对照组在术中于肌瘤周边子宫肌层注射缩宫素.术后均常规予缩宫素和同种抗生素,治疗3d.结果观察组在术中各时间点的出血量及手术总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前两组血压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用药后各时间点血压均呈缓慢下降,与用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后15 min血压升高,与用药前及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30 min,45 min后血压缓慢回降与用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术前及术后3d血红蛋白(Hb)差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垂体后叶素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止血效果明显,可缩短手术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并未对术中患者血压造成不良影响,且术后不良反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
【期刊名称】《中国药业》
【年(卷),期】2015(024)024
【总页数】2页(P138-139)
【关键词】垂体后叶素;子宫肌瘤挖除术;腹腔镜;出血量
【作者】黄铁莲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泰州 225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4;R973+.1
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20%35岁以上的妇女患有子宫肌瘤[1]。

目前,手术仍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挖除术,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具有创伤小、伤口美观、可快速恢复、对脏器伤害小、感染发生率低等优势[2],但较难剔除的子宫肌瘤所造成的出血是宫腔镜下操作的弊端,出血首先会增加患者的创伤,继而会影响术者视野的清晰程度,增加手术难度。

垂体后叶素具有较强收缩血管的作用,具有止血功效[3]。

本研究中对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的患者于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患者90例,纳入标准[4]:术前经超声诊断为子宫肌壁间肌瘤;子宫肌瘤的最大直径均不超过6 cm,且数量少于4个;无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他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无盆腔手术史。

排除标准:子宫肌瘤数目或大小不符合手术标准;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疾病;精神痰病,依从性较差;对本组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或对本组药物存在使用禁忌证。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将患者头低30°,取平卧位,术中持续导尿,于脐轮上行弧形切口,并放置10mm操作孔形成气腹,将腹腔镜置入孔中,首先探查盆腔及腹腔情况,直视下于麦氏点、反麦氏点、耻骨联合上2 cm腹中线
左侧旁开2 cm处分别放置10,5,5mm的操作孔,探入后向上拨开肠管,挑起子宫确认子宫肌瘤部位。

观察组采用穿刺针经左下腹操作孔穿刺进子宫肌壁,在瘤体周围子宫肌层缓慢注入垂体后叶素(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32026637,规格为10 U)6 U+0.9%氯化钠注射液8mL,注射后待子宫收缩,瘤体表面出现苍白后采用单极电钩在瘤体凸出处行横或纵行切口,利用旋切器多次旋切取出瘤体,操作时避免伤害正常组织,至创面为纤维排列整齐的正常肌组织为止;若瘤体较小,可采用剪刀选择锐性分离瘤体至全部切除病灶。

术中见明显出血点时,用双极电凝止血,用1号可吸收线缝合肌瘤残腔,缝合时不留死腔。

对照
组患者于肌瘤周边子宫肌层注入缩宫素(甘肃大得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62020713,规格为10 U)20 U,余手术方法同观察组。

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
给予缩宫素和同种抗生素,治疗3 d。

1.3 观察指标[5]
观察患者术中各时间点出血量、手术总出血量,用药前及用药后各时间点的血压变化,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前及术后3 d血红蛋白(Hb)差值。

密切监测患者术中临床表现、术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版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
比表示,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2至表5。

随着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也逐渐替代了传统开腹手术。

腹腔镜手术术中出血是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最主要的问题[6]。

子宫血运丰富,一旦挖除的瘤体造成较深创面时,将会造成出血,而腹腔镜下操作不如直视下止血操作简便和迅速,势必影响术者视野及操作过程,故术中迅速止血是顺利完成腹腔
镜子宫肌瘤挖除术的必要条件[7]。

静脉途径使用止血药物起效慢,电凝止血易导致伤口不易愈合,故在瘤体与正常肌层交界处局部注射止血药(如缩宫素及垂体后叶素)是目前的首选[8]。

缩宫素能与子宫肌层的缩宫素受体结合,增加细胞内Ca2+水平,以促进平滑肌收缩,通常对妊娠子宫效果较佳,对非妊娠子宫效果不理想,且大剂量应用易导致血压下降。

垂体后叶素是由哺乳动物脑垂体后叶部提取[9],由缩宫素及加压素组成,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血管加压素受体,通过调节鸟苷酸蛋白激活细胞膜内磷脂酶C,生成三磷酸肌醇,该过程促使内质网释放Ca2+,引起子宫平滑肌及血管平滑肌的双重收缩,故止血效果更明显,而血管加压素受体可在平滑肌、子宫内膜上多处表达,非妊娠期妇女子宫也表达该受体。

垂体后叶素对非妊娠子宫的治疗效果比缩宫素更好,且半衰期较短,体内维持约30min,由于加压素导致的血压升高
也仅表现为一过性,因此更安全[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中各时间点观察组出血量及手术总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
(P<0.05);用药前两组血压无明显差异(P> 0.05),对照组用药后各时间点
血压均呈缓慢下降,与用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用药后
15min血压升高,与用药前及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
30min及45min后血压缓慢回降与用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
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术前及术后3 d Hb差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
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但并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且
不影响治疗。

综上所述,垂体后叶素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止血效果明显,可缩短手术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且未发生术中血压大幅下降,术后不良反应较少,适合临床推
广。

【相关文献】
[1]雷东兰.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相关问题研究进展[J].微创医学,2012,7(3):285-288.
[2]叶石梅.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垂体后叶素、缩宫素止血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3(24):530-531.
[3]饶颖,李丽芳,叶石梅,等.垂体后叶素联合缩宫素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止血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3):2 938-2 939.
[4]李丽芳.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垂体后叶素止血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3(24):526-527.
[5]易旺军,唐永莉.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止血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
指南,2013(21):65-66.
[6]李丽芳.垂体后叶素止血药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5(18):94-96,99.
[7]梅松原,刘艳庚,韩秋丽,等.垂体后叶素或缩宫素在腹腔镜肌壁间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6(9):801-804.
[8]徐晓红.卡前列甲酯栓联合垂体后叶素防治剖宫产术后出血50例[J].中国药业,2012,21(9):81-82.
[9]李荣禄.垂体后叶素预防产后出血200例[J].中国药业,2013,22(1):47-48.
[10]朱瑞财,李桂荣,满国玉,等.奥美拉唑与垂体后叶素联合治疗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9,18(4):251-2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