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自然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自然概况
地质地貌特征:地质学上峨眉山被称为“峨眉断块带”,是一座悬崖峭壁众多的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一瓦山断块带。

峨眉山主要的地质构造包括3大褶皱和6大断层:即峨眉山背斜、桂花场向斜和牛背山背斜以及峨眉山断层、观心庵断层、万年寺断层、初殿断层、牛背山断层和大峨寺断层。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总厚度达7 000多米。

其中,晚元古代一三叠纪中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纪晚期为海陆过渡相沉积,侏罗纪一古近纪早期为河湖相沉积,古近纪晚期至新近纪为冲积层、洪积层和冰川沉积等。

该区地层保留了典型的沉积相标志和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为研究沉积相、复原古环境和进行全球生物地层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史学资料。

峨眉山地区在晚元古代(距今8.7~6.0亿年)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厚达1258m的碳酸盐岩,即现在出露于洪椿坪至九老洞一带的白云岩,含藻类化石。

晋宁期末(距今10~8.5亿年)的地质构造运动——晋宁运动使峨眉山地区褶皱回返为一个低平的地台区,同时,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地壳,形成了峨眉山的基底岩系和背斜的核心部分,即今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和张沟一带的峨眉山花岗岩。

寒武纪时期(距今5.4~4.9亿年),峨眉山地区地壳缓慢沉降,但升降运动不明显,沉积了砂岩、页岩和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出露于遇仙寺、九岗子和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的两翼,含丰富的化石。

奥陶纪早期(距今4.8~4.7亿年),峨
眉山地区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首次成为陆地,残余地层主要为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质灰岩和泥质粉砂岩等,构成峨眉山背斜的两翼,分布于阎王坡和大乘寺等地,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此后,峨眉山地区处在长达近2亿年的剥蚀之中,导致在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世至石炭纪的地层,二叠纪地层不整合地覆盖在早奥陶世的地层之上。

早二叠世中期(距今2.9~2.7亿年),华南板块发生了地史中最大的海浸,使晚古生代以来一直遭受剥蚀的扬子古陆沉陷为上扬子浅海,峨眉山地区又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m 的碳酸盐岩,为现代峨眉山的悬岩和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例如雷洞坪千米悬岩和七十二洞。

晚二叠世初期(距今约2.6亿年),扬子古陆西部地幔柱上拱诱发了著名的峨眉地裂运动,峨眉山地区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地壳开裂引起大量玄武岩喷发,铺盖了约50余万平方公里,冷却后形成厚达400多米的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

目前出露于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和清音阁等地。

晚二叠世后期至中生代三叠世初期,发生了小规模的海侵事件,峨眉山地区沉积形成了约1 500m厚的含砾砂石、岩屑砂岩、粉砂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泥灰岩、泥岩、黏土岩和煤层等,出露于龙门洞峡谷、张沟和净水等地,构成牛背山背斜两翼。

晚三叠世(距今2.3~1.9亿年)的构造褶皱运动——印支运动导致古特提斯洋最终闭合,引起中国南方普遍海退和古中国大陆的形成,四川中生代大型内陆沉积盆地西缘逐渐成为封闭的山系,峨眉山地区也逐渐抬升为
一个有限的海盆,最终关闭。

自早侏罗世(距今约1.95亿年),古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东部地区三叠纪以前以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从此结束,峨眉山地区从早侏罗世至白垩纪晚
期(距今约7000万年)一直是一个内陆湖相的沼泽环境,沉积了一套以砂岩、泥岩和粉沙岩为主的含煤地层,现主要出露于山麓地带。

从白垩纪末(距今约7000万年)开始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地区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发生褶皱变形,出现了程度不均、规模不一的移位和断层,形成了峨眉山大断层,并发育了峨眉山大背斜。

峨眉山主体初见轮廓,海拔约1000m,成为康滇古陆北缘四川盆地边缘地带的一座低山。

新生代始新世末期(距今约3400万年)至新近纪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印度板块和劳亚大陆碰撞导致世界最高屋脊——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的阶段性隆起,峨眉山地区也经历了强烈的地壳变动,地层不断遭受东西向的主压应力挤压而形成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迅速抬升形成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的主体。

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块,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后来又受到流水和冰川的侵蚀作用,终于造就了气势雄伟、与峨眉平原相对高差达2600多米的现代峨眉山。

峨眉山的现代地貌是新构造运动时期地壳抬升与地表夷平作用共同产生的结果。

按照地貌塑造方式主要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按照地貌成因分构造地貌、流水侵蚀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和构造剥蚀台地等。

多样的地貌类型造就了峨眉山雄秀神奇的自然地貌景
观:东部山势较低,形如锦屏;中部群峰耸峙,如林间春笋;西部山势巍峨,雄伟壮观。

景区内山形古雅神奇,雄秀挺拔,气候独特多变,花木繁多,具有春荣、夏丽、秋幽和冬静的特点。

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磅礴,重峦叠嶂,沟深壑暗,植被繁茂,烟雾缭绕。

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形成了“罗峰晴云,圣积晚钟,双桥清音,洪椿晓雨,白水秋风,九老仙府,象池夜月,灵岩叠翠,大坪霁雪,金顶祥光”十大景观,从而使峨眉山赢得了“秀甲天下”的赞誉。

俯瞰峨眉山,气势雄伟而景色秀丽,山静云动,仪态万方。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中称赞峨眉山“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一山而具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听觉美和意境美这“五种美感”。

植被特征:峨眉山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博物馆。

峨眉山海拔3099米,亚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气候带兼备,雨量充沛。

中、酸、碱性土壤3种兼有,其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各类植物的生长。

全山森林面积达677 Km2,森林覆盖率为87%,绝大部分为常绿针叶和阔叶混交林,拥有珙桐(Davidia involucrate)、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等珍稀植物,被誉为“植物王国”和“绿色宝库”。

峨眉山植物垂直带谱自山麓至山顶,反映了亚热带至亚寒带的植被景观。

雄伟的山体景观与秀丽的植被景观以及神奇的气象景观有机的融合,使之荣获“峨眉天下秀”的美誉。

峨眉山位于多种自然要素(地质、地理、气候等)交汇地区,形成了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复杂的区系成分。

地质时期峨眉山地区历经多次海陆变化,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是该地区孕育现代植被类型的关键
时期。

由于地处康滇古陆北缘,峨眉山植被继承了丰富的古热带区系成分,新生代始新世末期至新近纪伴随着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的阶段隆升和古地中海的退却(吴征镒,1980;孙航,2002),包括峨眉山在内的康滇古陆植物区系与东部的扬子古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古陆(印度等)植物区系产生交流,伴随新近纪的河流侵蚀和冰川作用以及北半球古气候的冷暖交替,峨眉山以其独特的地理、地貌和小气候等自然因素成为许多(北方)古近纪植物的避难所和新植物类群演化的摇篮,致使现代峨眉山的植物区系成分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峨眉山具有世界上典型的、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亚热带森林垂直带谱。

峨眉山植物物种多样性造成了群落组成结构的复杂性和群落类型的多样性。

峨眉山的森林植物群落具有乔木、灌木和草地等各层发达且结构完整的特点,各层种类很少由单一的优势种组成,通常为多优势种(李旭光,1984;黎昌谷,1990;谷海燕、李策宏,2006、)。

峨眉山植物垂直分布明显,报国寺到洪椿坪(海拔500~1100)m),为常绿阔叶林和低山针叶林,以桢楠、川桂、杉、柏和马尾松为主。

洪椿坪到洗象池(海拔1100~2 100 m),为常绿和落叶阔叶林,以油杉、香樟、冬青、六角枫和峨眉栲为主。

洗象池到金顶(海拔2100~3099m)为高山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以冷杉、红杉、木莲、杜鹃、箭竹、高山桦和野樱桃为主,并兼有高山灌木丛林和草甸。

从低至高由常绿阔叶林一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一针阔叶混交林一亚高山针叶林形成了完整的森林垂直带谱,构成了生态多样的峨眉山自然景观,当属世界亚热带山地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植被景观
之一。

土壤特征:峨眉山地质构造复杂,雨量充沛,河流纵横,生物气候植被垂直变
化突出,成土母质变化多样,区内土壤的发展变化亦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带谱的特征。

主要存在六大类型的土壤:即黄壤、紫色土、石灰土、黄棕壤、暗棕壤和灰化土。

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海拔1000米以下,坡陡谷窄,降水充沛,土壤淋溶作用较强,山地土壤盐基高度不饱和,致土壤均呈酸性反应;(2)土壤的成土母质受坡积物、洪积物等的影响,尚有埋藏土壤,具有明显的粗骨性,夹有大量的砾石,土层浅薄;(3)由于局部地形变化,引起局部小气候和植被类型的变化,土壤分布的形状常不规则,有块状或波浪状等。

如暗棕壤与灰化土带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块状分布特点。

峨眉山土壤的垂直差异,决定了峨眉山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既有地带性,又有局部特有性。

按照地带性规律,从海拔890米直至绝顶分布规律大致如下:(1)海拔890~1 700米,也就是牛心寺——万年寺——茶棚子上——仙峰寺地带,主要为山地黄壤;(2)海拔1 700~2 200米,也就是洗象池上——罗汉坡地带,为山地黄棕壤;(3)海拔2 200~2 900米,也就是至梳妆台附近,为山地暗棕壤;(4)海拔2 900米至绝顶,为山地暗棕壤和灰化土。

按照非地带性规律,峨眉平原至万年寺以下低山丘陵区,主要是紫色土,黄泥土。

同时在海拔800~1 250米之间,局部地方还存在着零星的黄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

水文气候特征:峨眉山的水文地理位置属于大渡河一青衣江水系,境内有天然河流5条:峨眉河、临江河、龙池河、石河和花溪河(凌作培,2005)。

临江河和峨眉河处在峨眉山西翼,自西向东奔流于崇山峻岭,穿越峨眉平原,流经乐山市,汇人大渡河(陈渭忠,2001)。

据《巴蜀江河辞典》记载,峨眉河年平均流量12.9 m3/s,年径流量4.07亿m3,临江河年平均流量10.6 m3/s,年径流量3.34亿m3。

流域面积在100k㎡以上的有峨眉河、临江河和龙池河,峨眉山景区位于这3条河流的上游。

因此,峨眉山的神奇与秀美颇得益于水,丰富的水汽资源(河流、雨水和云雾等)哺育了植物,形成了峨眉山悠久的水文化内涵。

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边缘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除受太阳辐射、亚洲季风、青藏高原低压槽和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外,本身的地形、地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峨眉山基带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山前平原海拔447m,具有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空气湿润,日照极少,风力微弱和雾很少的特点。

山顶海拔高度3099m,高出峨眉城区达2600m,形成一道高大的天然屏障,阻止了海洋暖湿气流的进入。

因而山顶气候与山麓带气候迥然不同,属山地寒温带湿润气候,具有冬季严寒,严冬时间长,降水量甚多,终年潮湿多雾,日照较多,风力强劲等特点。

年均气温17.29"℃,山顶和山麓的温差达14℃,年均降雨量为1555.3mm,空气相对湿度达80%以上。

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尤以东坡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分异更为突出。

据多年气象资料分析,整个峨眉山大致可划分为4个垂直气候带:海拔1500m以下属亚热带气候,1500~2100m属暖温带气候,2100~2500m属中温带气候,2500m以上属亚寒带气候。

因此,峨眉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包括了从亚热带至亚寒带系统
带谱的气候整体,景区内低云、多雾、雨量充沛,与西边的小凉山等地区构成著名的“华西雨屏”。

地质地貌特征:地质学上峨眉山被称为“峨眉断块带”,是一座悬崖峭壁众多的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一瓦山断块带。

峨眉山主要的地质构造包括3大褶皱和6大断层:即峨眉山背斜、桂花场向斜和牛背山背斜以及峨眉山断层、观心庵断层、万年寺断层、初殿断层、牛背山断层和大峨寺断层。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总厚度达7 000多米。

其中,晚元古代一三叠纪中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纪晚期为海陆过渡相沉积,侏罗纪一古近纪早期为河湖相沉积,古近纪晚期至新近纪为冲积层、洪积层和冰川沉积等。

该区地层保留了典型的沉积相标志和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为研究沉积相、复原古环境和进行全球生物地层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史学资料。

峨眉山地区在晚元古代(距今8.7~6.0亿年)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厚达1258m的碳酸盐岩,即现在出露于洪椿坪至九老洞一带的白云岩,含藻类化石。

晋宁期末(距今10~8.5亿年)的地质构造运动——晋宁运动使峨眉山地区褶皱回返为一个低平的地台区,同时,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地壳,形成了峨眉山的基底岩系和背斜的核心部分,即今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和张沟一带的峨眉山花岗岩。

寒武纪时期(距今5.4~4.9亿年),峨眉山地区地壳缓慢沉降,但升降运动不明显,沉积了砂岩、页岩和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出露于遇仙寺、九岗子和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的两翼,含丰富的化石。

奥陶纪早期(距今4.8~4.7亿年),峨眉山地区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首次成为陆地,残余地层主要为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质灰岩和泥质粉砂岩等,构成峨眉山背斜的两翼,分布于阎王坡和大乘寺等地,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此后,峨眉山地区处在长达近2亿年的剥蚀之中,导致在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世至石炭纪的地层,二叠纪地层不整合地覆盖在早奥陶世的地层之上。

早二叠世中期(距今2.9~2.7亿年),华南板块发生了地史中最大的海浸,使晚古生代以来一直遭受剥蚀的扬子古陆沉陷为上扬子浅海,峨眉山地区又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m的碳酸盐岩,为现代峨眉山的悬岩和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例如雷洞坪千米悬岩和七十二洞。

晚二叠世初期(距今约2.6亿年),扬子古陆西部地幔柱上拱诱发了著名的峨眉地裂运动,峨眉山地区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地壳开裂引起大量玄武岩喷发,铺盖了约50余万平方公里,冷却后形成厚达400多米的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

目前出露于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和清音阁等地。

晚二叠世后期至中生代三叠世初期,发生了小规模的海侵事件,峨眉山地区沉积形成了约1 500m厚的含砾砂石、岩屑砂岩、粉砂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泥灰岩、泥岩、黏土岩和煤层等,出露于龙门洞峡谷、张沟和净水等地,构成牛背山背斜两翼。

晚三叠世(距今2.3~1.9亿年)的构造褶皱运动——印支运动导致古特提斯洋最终闭合,引起中国南方普遍海退和古中国大陆的形成,四川中生代大型内陆沉积盆地西缘逐渐成为封闭的山系,峨眉山地区也逐渐抬升为一个有限的海盆,最终关闭。

自早侏罗世(距今约1.95亿年),古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东部地区三叠纪以前以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从此结束,峨眉山地区从早侏罗世至白垩纪晚期(距今约7000万年)一直是一个内陆湖相的沼泽环境,沉积了一套以砂岩、泥岩和粉沙岩为主的含煤地层,现主要出露于山麓地带。


白垩纪末(距今约7000万年)开始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地区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发生褶皱变形,出现了程度不均、规模不一的移位和断层,形成了峨眉山大断层,并发育了峨眉山大背斜。

峨眉山主体初见轮廓,海拔约1000m,成为康滇古陆北缘四川盆地边缘地带的一座低山。

新生代始新世末期(距今约3400万年)至新近纪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印度板块和劳亚大陆碰撞导致世界最高屋脊——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的阶段性隆起,峨眉山地区也经历了强烈的地壳变动,地层不断遭受东西向的主压应力挤压而形成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迅速抬升形成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的主体。

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块,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后来又受到流水和冰川的侵蚀作用,终于造就了气势雄伟、与峨眉平原相对高差达2600多米的现代峨眉山。

峨眉山的现代地貌是新构造运动时期地壳抬升与地表夷平作用共同产生
的结果。

按照地貌塑造方式主要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按照地貌成因分构造地貌、流水侵蚀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和构造剥蚀台地等。

多样的地貌类型造就了峨眉山雄秀神奇的自然地貌景观:东部山势较低,形如锦屏;中部群峰耸峙,如林间春笋;西部山势巍峨,雄伟壮观。

景区内山形古雅神奇,雄秀挺拔,气候独特多变,花木繁多,具有春荣、夏丽、秋幽和冬静的特点。

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磅礴,重峦叠嶂,沟深壑暗,植被繁茂,烟雾缭绕。

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形成了“罗峰晴云,圣积晚钟,双桥清音,洪椿晓雨,白水秋风,九老仙府,象池夜月,灵岩叠翠,大坪霁雪,金顶祥光”十大景观,从而使峨眉山赢得了“秀甲天下”的赞誉。

俯瞰峨眉山,气势雄伟而景色秀丽,山静云动,仪态万方。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中称赞峨眉山“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一山而具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听觉美和意境美这“五种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