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宜昌市秭归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宜昌市秭归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红鞋
韩松落
杨小萱家里,有两双鞋是动不得的。

一双是她姥姥留下的绣花鞋,粉红色的底子,绣着精致的花样。

那鞋子据说是她姥姥少女时代亲手做的,一辈子也只穿过一次,在出嫁那天。

杨小萱的妈妈唯一的偶像,就是会做绣花鞋的姥姥,她是杨小萱妈妈捏着绣花鞋时永恒的话题:“我,不及她的百分之一,你,不及你姥姥万分之一。

”杨小萱很不耐烦:“一双绣花鞋。

”她妈妈说:“你说什么?”
另一双是她哥哥留下的。

杨小萱原来是有哥哥的,1978 年,她爸爸妈妈带着三岁的哥哥返回西安时,哥哥在火车站走丢,到现在也下落不明。

她妈妈每每提起小哥哥,就陷入半昏迷状态,捏着小鞋子哺喃地说着:“我要是当时不拿那个搪瓷缸子去接开水……”突然又睁开眼睛,目光炯炯地盯着杨小萱:“怎么丢的不是你!”家里遇到搬家及墙缝漏水,她妈妈绝对少不了要说几句“要是你哥哥在就好了”。

杨小萱也不恼:“要是我哥哥在,全球气候肯定不会变暖”。

她妈妈又说:“你说什么?”。

不能跟姥姥比,更不可能跟哥哥比,杨小萱觉得自己不男不女,十分苦恼。

她小时候渴望的是一双红鞋,但提都不敢提。

她是家里的隐形人。

报考大学,她的目标是离家越远越好、专业越强悍越好,于是成为交通大学道桥专业的学生。

大学毕业,顺理成章地进了施工单位,一年有大半年时间,挤在男人堆里,在荒山秃岭施工作业,心情倒非常好。

好日子终于因为妈妈的电话结束,电话那头,妈妈又气急败坏又不耐烦地说:“你回来吧!回来吧!”潜台词分明是:“回来也没有用,要是你哥哥在就好了。


那一年海南又慢慢热起来,她爸爸当初的战友找上门来,说是三万块就可以在海南买一块地算作入股,从此以后年年有分红,十分诱人,他爸爸热心地在厂子里召集入股,居然筹到了买十六份地的钱,钱一交出去,老战友立刻人间蒸发。

她爸爸豪气干云地承诺由他还钱,第二天却在浴室摔了一跤,从此半身不遂,躺在床上。

除掉自己家出的那一份钱,欠的钱是四十五万。

那一年,一个效益稍好的单位的员工薪水,大约是一千二百块;黄瓜,即便春节也不过两块钱一斤。

杨小萱按着计算器,眼前浮现出二十二万五千斤春节的黄瓜,以及将近四百个揣着当月薪水的工人。

第二天很快来了。

她挨个去那些股东家拜访,一家家承诺还钱。

有人面罩寒霜,有人连哭带骂,有人门都不给开,有人还算和气,甚至捧了茶出来,但话语间分明隔着一层,有人已经不抱任何希望,肯听她讲话也更像是自我安慰,也有人生怕不还他家的钱,或者还得太迟,小心翼翼地表示:“利息我们就不要了。


她去单位请了长假,在街口盘了一间铺子,一心一意地开始卖鞋子。

三个月后渐渐开始有了收益。

开始一点点地还债。

她把债主分了几拨,有了钱,先还给那些家里有病人的、有孩子上学的,宽裕点,再给别的一家家还。

债确实是在减少,但似乎还是太慢了,二十二万五千斤春节的黄瓜,消失得十分缓慢。

杨小萱每次坐在鞋子中间,半夜三更地贴着标签,会突然被这二十二万五千斤黄瓜压得喘不过气来,她胸口发闷,但一刻也不敢停。

她渐渐和债主们培养出一种奇异的感情,有时候她上门还钱,赶上他们吃饭,他们也热情地招呼她,她也不客气,偶然也会坐下来吃一点,店里遇到麻烦,也找有门道的债主帮个忙,有时候去还钱,赶上他们心情好,还要推让一阵子,春节还常常把他们约齐了,一起吃个饭。

三年、五年、六年,二十二万五千斤黄瓜慢慢减少,她甚至买了一辆二手的客货两用车,又匀出钱来交了首付,买了一处新房子,把朝阳的那间给了躺在床上的爸爸和妈妈。

有天,杨小萱听见妈妈跟楼下的人说“还是女儿好”,口气酷似计划生育宣传员。

杨小萱记得非常清楚,全部债务还清楚那天,是2005 年8 月12 日。

她曾经无数次设想过这一天,但这一天当真来了,她却十分平静,去最安静的宾馆开了一个房间,关掉手机,一直睡到第三天的早晨。

她在自己的货品里,挑出一双红鞋子,仔细地穿在脚上。

她开着车向西,一直向西,当年她造的桥,应该还在。

她要去看那些桥。

(选自《小说界》,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如开头提及姥姥的绣花鞋和哥哥的鞋,意在突出在妈妈眼里,杨小萱不如姥姥心灵手巧,也不如她哥哥“有用”。

B. 文中多次写到“二十二万五千斤春节的黄瓜”,突出了债务的沉重,形象地写出了杨小萱巨大的心理压力,为塑造杨小萱形象作了有力的铺垫。

C. 杨小萱的父亲热心召集工人入股,在上当之后又勇于承担,承诺还钱,这些对杨小萱都是一种无形的感召,是其主动承担家庭重任的精神源泉。

D. 那些工人债主们对杨小萱前后的态度变化,是杨小萱还债的诚意和实际行动感化的结果,小说这样写是从侧面揭示杨小萱为人的可贵品格。

2. 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杨小萱这一人物形象。

3. 探究小说要以“红鞋”为题的用意。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

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

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

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

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

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

“教育”一词的英文是从拉丁动词来的,原义是“抽出”。

所谓“抽出”就是“启发”。

教育的目的在“启发”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爱美的本能,使它们尽量生展。

中国儒家的最高的人生理想是“尽性”。

他们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

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就是使人“尽性”,“发挥性之所固有”。

物有真、善、美三面;心有知、情、意三面;教育求在这三方面同时发展,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三。

三育对于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但是在流行教育中,美育在实施与理论方面都很少有人顾及。

20年前蔡孑民先生一度提倡过“美育代宗教”,他的主张似没有发生多大的影响。

还有一派人根本仇视美育,觉得美育对于德育有妨碍。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以为多受诗和艺术的熏染,人就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变成情感的奴隶,近代哲学家卢梭怀疑文艺,因为他把文艺看成朴素天真的腐化剂。

他们的根本错误在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镇压感情,才达到至善。

这种观念何以是错误的呢?人是一种有机体,情感和理性既都是天性固有的。

若情感让理性压抑下去,便是一种损耗。

人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平均的和谐的发展,才长得繁茂有生气。

有些园丁不知道尽草木之性,用人工去歪曲自然,使某一部分发达,另一部分则受压抑摧残。

这种畸形发展是不健康的。

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

美感教育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

《论语》有一段话总述儒家教育宗旨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礼、乐三项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

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就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

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

他们的着重点无疑地是在道德方面,德育是他们的最后鹄的,这是他们与西方哲学家宗教家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相同的。

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

因为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误认美育可以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

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

所以德育从根本做起,必须怡情养性。

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

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

严格地说,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

美育不但不妨害德育,而且是德育的基础。

不过美育的价值还不仅在此。

西方人有一句恒言说:“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

”第一是情感的解放。

第二是眼界的解放。

第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

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

史诗悲剧时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哥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以为证。

我们中国人,古代对于诗乐舞的嗜好也极普遍。

《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的歌乐舞的盛况,常人觉得仿佛是置身近代欧洲社会。

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恢复周以前歌乐舞的盛况,这就是说,必须提倡普及的美感教育。

这是负教育责任的人们所应该特别注意的。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具有知、情、意三种心理活动,这决定了追求世间的真、善、美是人类的天性。

B. 对英文中“教育”一词语源及其含义的分析,突出的是西方教育富于启发性的特征。

C. 儒家“尽性”的观念,虽然并非谈论教育,但与教育应发展人天性的思想是相通的。

D. 柏拉图和卢梭都认为艺术会败坏人的道德,主张用理性压制感情,以达到至善之境。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指出真、善、美三者都具备的人生才完美,这是进一步论述须重视美育的必要前提。

B. 文章运用例证法,以园丁扭曲草木本性的事例,论述了某些西方哲学家德育观念的错误之处。

C. 文章将儒家思想与柏拉图诸人的德育思想加以比较,指出了二者的异同,论证了美育是德育的基础。

D. 文章从对个人的意义与对社会的意义两个方面,对美育的价值进行了剖析阐述,论说全面深入。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西方在对美育的认识上都曾经存在误区,“以美育代宗教”体现了对美育的忽视,柏拉图的看法则体现了对美育的仇视。

B. 美育是否发达,与民族的兴盛与否密切相关,我们若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重视美育,甚至借鉴周以前的歌乐舞形式。

C. 在中文里,“善”与“美”虽然各有其字,但表意有时可互相替用。

这一语言现象大致能印证文中提及的美善关系。

D. 歌德失恋后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将痛苦倾泻于书中,书成后烦恼尽消。

这表明文艺能使人从自然的限制中解放出来。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
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

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②《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③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

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

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

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

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摘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异曲同工的。

B. 《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

C. 陶渊明追求的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
居”的理想。

D. 山水画若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画家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较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

B. 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C. 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古代中国人对“诗意栖居”的理想的追求。

D. 文章第四段是从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充分表达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诗经·硕鼠》《桃花源记》《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画作品,就不容易证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B. 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C.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居可游之境,与古代众多村居图的居住胜境一样,都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D. “诗意栖居”自古及今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人们会借助山水田园诗、山水画来表达对能超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的理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王元年,秦围邯郸者解去。

三年卒,子今王喜立。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

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

还报燕王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王召昌国君乐间问之。

对曰:“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

”王曰:"吾以五而伐一。

”对曰:“不可。

”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

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

唯独大夫将渠谓燕王曰:“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

”燕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

将渠引燕王绶止之曰:“王必无自往,往无成功。

”王蹴之以足。

将渠泣曰:“臣非以自为,为王
也!”燕军至宋子,赵使廉颇将,击破栗腹於鄢。

乐乘破卿秦於代。

乐间奔赵。

廉颇逐之五百馀里,围其国。

燕人请和,赵人不许,必令将渠处和。

燕相将渠以处和。

赵听将渠,解燕围。

赵孝成王卒,悼襄王立。

使乐乘代廉颇,廉颇不听,攻乐乘,乐乘走,廉颇奔大梁。

十二年,应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剧辛故居赵,与庞暖善,已而亡走燕。

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暖将也,欲因赵弊攻之。

问剧辛,辛曰:“庞暖易与耳。

”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

秦拔魏二十城,置东郡。

十九年,秦拔赵之邺九城。

赵悼襄王卒。

二十三年,太子丹质於秦,亡归燕。

二十五年,秦虏灭韩王安,置颍川郡。

二十七年,秦虏赵王迁,灭赵。

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燕。

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於秦,因袭刺秦王。

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三十年,秦灭魏。

三十三年,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B. 秦圣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C. 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D. 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王元年”,文中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常见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纪年法等。

B. “金”,文中指的是青铜。

春秋时期的“金”,多数指青铜,当时黄金不太流行。

从战国一直到东汉以前,“金”通常就是指真正的金子。

C. “四战之国”,文中指的是古代的赵国。

后来就用其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D. “乘”,文中指的是兵车。

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用以计算车、马等,是四的代称。

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王喜趁人之危。

本来派国相栗腹和赵国订立友好盟约,结果听了栗腹回国的报告后,却想攻打赵国。

B. 燕王喜不听劝谏。

乐间认为赵国百姓熟悉军事,于是劝诫燕王不要讨伐赵国,但燕王喜没采纳。

C. 燕王喜无识人之明。

他先不听将渠劝谏,攻打赵国;后轻信剧辛的话,轻视赵国,导致兵败。

燕王喜处死了剧辛。

D. 燕王喜软弱胆小。

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燕王喜慑于秦王的威势,斩杀了太子丹,并把太子丹的头献给了秦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

(2)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暖将也,欲因赵弊攻之。

14. 燕王喜两次派兵攻打赵国而失败,除了燕王喜自身的原因,还有什么原因?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③,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高高处。

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堰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③生:语助词,无义。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人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责怪:青山你如此傲慢,有谁会再未喜欢你?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以理解为人内心的寒。

C.下片续写明月从“来”到“去”。

表明诗人听别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谕劝我溪边住”,又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

16.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疫情爆发后,很多人谈“鄂”色变,几乎忘了湖北之美,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的长江三峡便是盛景之一。

《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了精妙的描写:“______,______”。

黄州赤壁更是因苏东坡的《赤壁赋》而名扬天下,其中,“______,______”写出了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壮阔景观。

除了自然景观,湖北还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屈原更是生长于此。

如果屈原目睹疫情之下百姓的生活,必然会伤心感叹“______,______”(《离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答。

五月的清晨,阳光明媚。

闽北中学高二(1)班班长张小明和同学李军,匆匆行走在上学的路上。

忽然,
他们发现路边躺着一个老人,身体蜷缩着,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

小明忙上前俯下身子问:“老大爷,您怎么了?”老人声音微弱地说:“心脏难受,喘不过气……”李军说:“您带药了吗?”老人摇摇头,闭上眼睛,脸色蜡黄,好像快要晕过去了。

李军担心地说:“我们还是走吧,要迟到了。

再说,万一他家人赖上我们怎么办?”小明说:“不行,救人要紧,叫救护车!”说着,马上拨通了120急救电话。

小明又问老人子女的联系方式,可老人己痛苦得说不出话来。

很快,救护车到了。

小明对李军说:“我送老人上医院,你先去学校,替我向王老师请个假。

完事后,我马上回去。


请以李军的口吻替张小明向班主任王老师请假,说明请假事由。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语言得体,不超过6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列句子中,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就行了。

B. 令爱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四、写作(60分)
20.作文
《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有这样一则故事: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

”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故老聃则至公矣。

同学们读了这则故事,展开了讨论。

甲同学认为,荆人弓箭被荆人捡到,肥水没流外人田,按照亲疏远近做判断是人之常情;乙同学认为,孔子看重事物的工具理性,只要物尽其用,不必拘泥于荆人或外邦;丙同学认为,老子把弓箭看做是从天地中来的,最终还要到天地中间去,是哲学中的“物自体”理念。

这三位同学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索?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文体自定,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10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