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江上的疍民:船影不再,沧波有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龙江上的疍民:船影不再,沧波有痕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如今,生活在福建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最有可能是古闽后裔的,唯有疍民。

这是一个神秘的族群,这是一个古老的族群,这是一个被遗忘的族群,这也是一个最富有海洋文化气息的族群。

这个族群隐藏着远古闽人的航海秘密,孕育出河洛复兴的乡土传奇,他们以海为田,以船为家,漂泊在九龙江上,他们的同类遍及东南沿海,他们的行迹远至东南亚、甚至太平洋。

我对这个族群产生浓厚兴趣,大约于2018年年初。

那时,一位名为阮海棠的教书先生向鹭客社提供了系列珍贵图文,讲述平和小溪船民的故事,这让我对故乡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阮先生所出身的船民,
不是一般的渔民,而是长年生活在连家船上浮家泛宅的水居族群,学界称其为疍民,本地人称其为白水仔(泊水仔、白水郎、泊水郎),船民则自称船底人。

据阮先生言,船民后裔在小溪,尚还有二千多人。

一、九龙江疍民的渊源我业余在研习史前史与百越史,对疍民的根源有所了解。

疍是一种古音,其原意已无从得悉。

汉字写法则很多,如蜒、蜑、蛋等。

疍民的来源,说法同样很多,其中,最主流的观点是百越遗民。

《越绝书》称百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疍民的水居特性与之相若。

从疍民的主要分布区域来看,刚好也与百越故地重叠。

唐刘禹锡曾撰文称:“闽有负海之饶,其民悍而俗鬼,居洞砦(寨)、家浮筏者,与华语不通”。

北宋泉州太守蔡襄到漳州游玩,曾写过一首诗《夜宿海边寺》,诗中有句:“怪得寺南多笑语,疍船争送早鱼回”。

可见,九龙江疍民自古有之。

傅衣凌教授在《福建畲姓考》中称:“在福建特殊部族中,畲与蜒实推巨擘,此两族其先盖同出于越,后乃辗转流布于闽浙赣三省边区,并深入于粤东,以其有居山、居水之异,爰分为二,实则一也。


关于疍民的族属,我不赞同疍民都是汉族的说法,也不赞同疍民都是百越后裔的说法。

疍民的人种来源应是多元的。

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从人种的角度。

从文化的角度看,疍民的生活方式确实与众不同且源自百越。

以居住环境划分,疍民主要有两种,濒海的称为咸水疍,内河的称为淡水疍;以古代的职业划分,疍民分为鱼疍、蚝疍、木疍。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鉴·延蛮》中提出:“浮生江海者,疍也。

钦之疍有三:一为鱼疍,善举网垂纶;二为蚝疍,善没水取蚝;三为木疍,善山取材。

”事实上,此外还有珠疍、兵疍、运输之疍等。

其中“木疍”或与造木船有关。

由于种种因素,疍民现多移居陆地,居于水面者,已鲜见。

就九龙江而言,疍民主要有林、陈、阮、黄、郑、欧、张、蔡、杨等九大姓,其下游则主要有张、黄、欧、阮、杨五大姓。

显然,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有为数不少的汉族大姓融入疍民的水上世界,甚至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而百越遗族则渐渐式微。

这种外来力量的融入,很可能与明清时期九龙江海上贸易发达,从而引发汉族大姓介入有关。

故今日的疍民已非传统的疍民。

今日的疍民,是汉越混合,仍至汉人为主的水上居民。

这也许正是疍民在解放初没有被识别成为第57个民族的原因。

厦门东坑湾的沙田水乡
二、九龙江疍民的分布
九龙江分为江口、北溪、西溪与南溪。

从种种资讯看,自古就是江船如织的疍民活动区域,如江口鹭岛的厦港一带一直都是公认的疍民聚居地。

《厦门志》(清)“风俗记”记载道:”港之内或维舟而水处,为人通往来、输货物。

浮家泛宅俗呼曰五帆(应是五篷之误)。

五帆之妇曰白水婆。

“民国《厦门市志》指出“在厦港一隅,悉赖海面生活者有5000余人”。

厦港有疍民,厦门其它地方有没有?
一天,我在搜索关于疍民的资讯,看到广西一种民居被称为疍民棚(水上高架屋,又名水栏)时,忽然有所顿悟。

明代田汝成在《炎徼纪闻》中说:“蛋人濒海而居,以舟为宅。

或缝篷水浒,谓之水
栏”。

由此可知,疍民并非完全居住在船上,他们的传统民居,实为水栏。

翔安的刘五店很可能也曾为疍民聚居地。

一是我在刘五店的古店街,看到类似水栏的高架屋结构,只不过柱子是石头的。

二是刘五店人开辟的马来西亚吉胆岛五条港,恰好就是原汁原味的水栏。

之前我就有所疑惑,但一直没往疍民与水栏方向去想。

众所周知,南方百越族的主要民居形态就是楼下架空的干栏建筑,水栏不过是干栏因亲水而产生的一种适应类型。

如是理解,豁然开朗,似乎可以理解,为何刘五店人竟会远至马来半岛开拓新家园,他们本来就是具有远航能力的疍民呀!这种远程的航行,一般渔民是做不到的。

翔安疍民的消失,可能与明代频频实施海禁,不少疍民被迫筑堤围垦造田,上岸耕作有莫大关系。

在广东,此类新辟之田被称为“沙田”。

沙田的开发,把部分疍民演变成了耕民。

刘五店古店街很可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造的。

前阵子,有人告诉我,莲河老街古为水道,赶集船只随潮出入,这种说法,似乎有疍民集市的味道。

至于今天的疍民痕迹无存,可能与清代时经受过彻底的禁海迁界有关。

疍民棚
马来西亚吉胆岛五条港
除了江口,南溪、北溪、西溪都曾经遍布疍民。

《漳州风俗考》称:南、北溪有水居之民,维舟而往,为人通往来、输货物,俗呼之为“泊水”。

南溪溪畔有两座小镇,分别名为浮宫、白水,据称就与“泊水”有关,也大略可以知道其与疍民的关系。

关于北溪,我曾去过华安新圩的古渡,对古渡航运的发达印象深刻。

新圩渡口是漳平、安溪、华安等地的货物集散地。

古时,货物从产地挑到新圩渡口,再经过“泊水”(疍民)运往石码。

西溪也一样。

一直到2010年漳州市政府《关于“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安置工作的会议纪要》(〔2010〕93号)发布之前,芗城水域还停泊着93艘“连家船”,住着大约二百多人。

沿西溪上行,是南靖。

据船民林天鸿研究:1952年,南靖县政府将山城大桥岸边荒地规划建设为山城船社,船社里建有船民茅草屋以及船社办公室,拥有船只200多艘。

此后,南靖政府还在船社上游的空地创办造船厂,并将部分船底人招聘到造船厂工作。

我自已也曾看到一份资料称,2011年,南靖县还尚有疍船71艘,疍户69户,疍民总人数251人。

南靖山城船社一九五四年照片(林天鸿提供)
南靖之上则是平和。

据原平和救世医院唯一终身传道林文枫的孙子林慕理先生调查,小溪中秋埔(大草埔)曾存在过一个专门修造溪船的造船厂,且在1953年左右,全县溪船多达400多只,常年停泊在中山公园码头的就有百余只。

解放后,在小溪中山公园邻近的花山溪溪段,曾生活着上千人的船民,为了照顾船民孩子的上学,还曾经兴建了船民小学。

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船民大多上岸定居,溪船才开始绝迹。

平和的另一个古镇南胜,同样曾经拥有众多疍民。

在南胜林氏的族谱里,我找到了关于南胜船民的记载,南胜的“八约”组织,其最后一约大姓约的成员就包括船民。

石码是龙海县城,极为繁华,可称是九龙江疍民的”都邑“。

历史上,石码也确实起到了连家船聚散地的作用。

石码木匠卢道强称,解放后,石码还曾经有龙江社、锦江社、华清社等三家连家船运输社。

前阵子,我听说一位日本学者藤川美代子,曾深入到龙海调研疍民文化,还认了一位疍民老阿伯张地棍当干爹。

她花了九年时间,积累了近百万字的文字记录和一万多张照片,写了一本关于疍民的书《浮家泛宅——中国福建连家船渔民民族志》。

在日本的历史中,曾
经有一支不明身份的海上族群进入其境,被称为“渡来人”。

这也许是来自日本的藤川美代子,会对疍民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此外,在藤川美代子与两位漳州本地人合写的另一本书《即将逝去的船影》里,写到了一些有趣的事。

如九龙江口的疍民船,依据宗族与宗亲的关系,形成“帮头”势力,“大帮头”下面有“小帮头”。

帮头一般有固定的泊点,用来休整与开展敬神祭祖的活动。

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九龙江口形成了石美、西良、中港、福河、龙海桥、流传、溪墘、海澄、海沧、浮宫等十大渔船帮,其下属的“小帮头”,分布在九龙江下游的36个港湾里。

此外,书中还记载了:1956年,一位叫柳杞的作家,在鼓浪屿看到连家船后,写了一篇名为《夫妻船》的散文,发表在《人民日报》,成为一时的名作。

这事告诉我们,鼓浪屿有可能也曾经是个疍民聚集地。

进发宫
三、九龙江疍民的信仰
疍民“俗鬼”,也就是笃信鬼神。

因此,涉及疍民的民间信仰,
五花八门,为数众多。

就全国而言,主要有蛇(龙)、妈祖、龙母、玄武、海龙王等五种。

九龙江疍民的民间信仰,与其它地方大抵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譬如王爷信仰与水仙王信仰。

在两广拥有大量信众的龙母,则不曾听说。

以故,九龙江疍民的民间信仰,主要有蛇(龙)、妈祖、玄武、海龙王、水仙王、王爷公等六种,其中多为水神。

蛇神信仰:与疍民的原始图腾有关,所谓“南蛮,蛇种”,故疍民往往有祀蛇的习惯,也就是祭蛇于神宫。

清代,潮州曾供奉活蛇为神,号为游天大帝,应与疍民信仰有关。

从种种文献看,疍民确实有视蛇为龙的传统,古书形容疍民是“自云龙种,籍称龙户”。

显然,“龙户”是与疍民有关的种种称谓中,最为崇高的叫法。

在中国,最适合自称是龙的传人的族群,唯有疍民。

妈祖信仰:妈祖是九龙江疍民水神信仰中最为主流的信仰。

妈祖信仰,发源于福建莆田。

自宋以来,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的官方认可的崇高水神,有点像是龙母与观世音的合体。

据称,在全世界,共有上万座妈祖庙。

它的传播与福建海上贸易的发达,有密切关系。

我在贵州旅行时,便曾在镇远古城邂逅一座闽商集资兴建设的妈祖庙。

有一些学者指出,妈祖信仰的起源,很可能与宋代湄洲岛的疍民有关。

在九龙江,几乎是所有的码头,都有妈祖庙的遗存。

玄武信仰:也就玄武大帝、玄天大帝,真武大帝,亦称为“北帝”、“黑帝”。

由于玄武为北方之神,北方五行主水,故被目为水神。

也有人认为,玄武才是九龙江疍民最重要的信仰。

海龙王信仰:海龙王信仰,我在厦门思明区的沙坡尾与翔安区的马巷镇都有见过,在龙岩新罗区的龙岩洞附近也有看到。

水仙王信仰:水仙王,又称水仙尊王,不是指一位,而是指多位与水有关的古代名人的水神信仰,其中以大禹为主神,伍子胥、项羽、屈原、王勃、李白等配祀。

王爷信仰:王爷信仰是一种源于闽南的瘟神信仰,因其独特的送王船民俗,让人印象深刻。

鉴于疍民与王爷信仰关系密切,且船祭的
仪式广泛流传在九龙江疍民中。

有人认为王爷信仰是九龙江疍民特有的一种重要民间信仰,也是一说。

对疍民来说,民间信仰最主要是体现在“船底尫”,也就是船上的神像。

这和陆地人家家家户户都有观音像一样,疍民们的船上,船底尫也是必不可少。

九龙江上最有名气的疍民宫庙,是一座位于芗城中山桥附近的水上神庙,叫进发宫。

进发宫其实就是一艘长泊于水面的水泥船。

据悉,船上供奉着玄天上帝、九天玄女、玉皇上帝、关帝、阎罗王、哪吒、注生娘娘、池朱邢李四王爷等30多尊神灵。

这只船上的船底尫明显比我前面罗列的要多得多,其中,与陆地人相同的部分,我就暂不视为疍民的民间信仰。

“法武爷”蛇神像
在漳州水上神庙进发宫,最让我震撼的是那三尊被称为“法武爷”的蛇神像。

蛇神像造型独特,分为蛇头与蛇身两部分,蛇头用桃木雕刻而成,如手柄;蛇身用苎麻编制而成,平时盘成一团。

蛇神像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因为它涉及到是否与疍民的蛇图腾有关的问题。

在古代文献中,多有疍民“蜑家宫”内画蛇以祭或祭祀蛇神的说法,进发宫属于“蜑家宫”无疑,但此类蛇神像是否属于疍民祭祀的蛇神,却有待证实。

在古文献中,较为接近的说法是清代胡曦的《枌榆碎事》中所说的“有神像,旁为蛇”,以及清康熙时期的《澄海县志》里提及的“以木刻龙首尾祀庙中”。

关于蛇神像的来处,现有两种说法。

一是翰竹认为的与三平祖师公信仰有关的“侍者公”;二是林天鸿提出的闾山教“法鞭说”。

翰竹的“侍者公说”,还有待证实;林天鸿的“法鞭说”,显然比较有依据。

林天鸿给我发来了一些关于涉及闾山教三坛法教法鞭的图片与视频,其中包括一位海澄镇虎渡社三坛法教法师编制法鞭的过程,非常具有说服力。

也就是说,法武爷其实就是福建民间神秘道教派系闾山教分支三坛法教的法器。

龙海榜山镇平宁村(林边社)三坛法教使用法鞭行法的视频
法武爷,又称法鞭、净鞭、法绳、法索、打神鞭、麻蛇,也有称为万灵真君与金鞭圣者的,是闾山教分支三坛法教独特的法器之一,
并非源自传统道派。

作为闾山教的分支之一,三坛法教至今仍活跃在九龙江口,如漳州市区与龙海市,与它有关的哪吒鼓乐(三坛法鼓)甚至还入选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法武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有两种:一是召集神灵;二是发号施令。

我一直在寻找古代原始宗教在福建的残留。

目前来看,闾山教是最为贴近的。

闾山教有很浓的原始巫术依附于道教,并融合佛教的痕迹。

相传此教发源于闽江之底的神秘世界闾山。

这个水下的闾山,一般人看不见,只有道行高的人才能看到。

什么样的族群,会信奉这种与大江有关的神话传说,会不会就是疍民。

众所周知,闽江在历史上,一直都是疍民云集的船民世界。

闾山教的传播范围,以福建为中心,广泛流行于东南沿海,这和古代百越的分布,疍民的分布,大致上也是吻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