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石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原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华夏认同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排除A项;当时中原地区和周边戎狄蛮夷之间的差异和隔阂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只能直接体现文化融合,不能看出民众希望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湖南省邵阳县石齐学校2024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3约占70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约占30分
总分:100分 时量: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图为新石器时代辽西小河沿文化和内蒙古中南部海生不浪文化的陶器比较图。该图可以说明当时( )
A.文明间的多元性B.地域间的文化交流C.贫富分化的加剧D.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新石器时代辽西小河沿文化和内蒙古中南部海生不浪文化的陶器比较图和所学可知,两地的陶器在形状、纹饰上存在相似之处,说明两者之间应该存在交流和联系,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文明间的相似性和交融,并非多元特点,排除A项;没有同一地址的不同时期的陶器进行比较,无法说明贫富分化加剧,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小河沿文化和海生不浪文化的相似点,没有涉及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优雅代替了唐突,热情取代了冷漠,高贵替换了卑微,清醒代替了混沌,总之,亮丽的生命取代了忧郁的生命。”并结合所学可知,“优雅”“热情”“高贵”都是人的优良品质,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和尊重,肯定人追求现世的幸福,重视人的主观感受,由此可以判断这场运动是文艺复兴,其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人性,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给予自由,为近代思想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有利于推动欧洲文化转型,C项正确;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排除A项;启蒙运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王权,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文艺复兴产生的经济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
7.1869年,时任湖北学政的张之洞建立经心书院,书院的课程为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强调学有根柢,反对空谈心性的理学。1898年他又规定,经心书院分习外政、天文、格致、制造四门,诸生于四门皆须兼通,四门分年轮习,无论所习何门,均兼算学。这说明,经心书院( )
A.为洋务新政培养实用人才B.意欲弱化儒学的影响力
6.咸丰帝上台后,清政府对西方的外交政策由之前的强硬转向了妥协,开放了当时仍属于太平天国管辖的一些长江口岸,出让了由太平天国管辖地区的许多特权,甚至对于在太平天国威胁之下的清军战略要地,清政府也给予西方列强多种特权。由此可知( )
A.清政府企图借助西方力量收回失地B.太平天国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据材料“‘保卫’,‘攻克’,‘占领’等常用于战争表达的词汇在关于农耕活动的报道中屡见不鲜”,可以看出“保卫”,“攻克”,“占领”等用于战争的词汇,用于农耕运动,结合抗战的大背景,可知是为了营造坚持抗战的舆论氛围,为全民族抗战服务,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吸纳其他阶级的信息,不能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抗战时期,农民在政治上并没有获得解放,排除C项;“人民军队”的表述适用于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C.清政府的外交策略逐渐走向近代化D.清政府试图稳定社会秩序提升政府权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据材料“清政府对西方的外交政策由之前的强硬转向了妥协”可知,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转向妥协,且给予列强很多特权,这有助于交好西方各国,有助于其应对来自太平天国的威胁,且将太平天国管挂的地区也包含在内,导致太平天国与列强的矛盾激化,进而推动列强围剿太平天国,反映了太平天国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B项正确;材料还包括清军战略要地,并非仅仅是“失地”,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清政府外交政策的调整,而非外交体制的转型,排除C项;材料所述措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而非稳定社会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C.秉承经世致用的办学宗旨D.注意借鉴西方教育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可知,经心书院在1869年建立时,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和基础性;1898年,张之洞规定经心书院的课程包括外政、天文、格致、制造等,并强调学生必须兼学算学,这进一步体现了经心书院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这说明经心书院是秉承经世致用的办学宗旨,C项正确;1898年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课程名称“经解”“格致”可知,这些名称带有强烈的儒家色彩,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西方教育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2.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消除
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5.1312年元仁宗决定恢复科举制,废止唐代以来实行了六百余年的诗赋取士之法,而定为以经义取士,且经义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评卷标准。这一规定又为明清两朝沿用,其影响尤为深远。据此可知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后( )
A.由此生机勃勃B.推动思想解放C.日益失去活力D.促成儒学独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以经义取士,且经义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评卷标准。”可知,元朝恢复科举制,以经义取士,且经义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评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想,也使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而非生机勃勃,也不利于思想解放,排除AB项;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独尊,排除D项。故选C项。
C.有利于建构民众的空间认知和文化认同D.说明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出现了大规模的民众跨地域流动,形成了一个涵盖整个明帝国的跨地域网络”可知,材料中的人口流动促进了经济文化联系和民族交融,有利于建构民众的空间认知和文化认同,C项正确;材料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管理法,排除B项;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1712年英国诗人彼得·莫妥描述了古希腊众神之间的一场关于茶和酒的辩论:“朱庇特说,不要震动,不朽的众神们,听好,茶必定会战胜葡萄酒犹如和平必将战胜战争,不是让葡萄酒激化人类的矛盾,而是共同饮茶,那是众神的甘露。”据此.茶和葡萄酒是当时神灵饮用的奢侈品
10.13世纪,意大利水手们迅速地开辟了通向围绕欧洲半岛的各个海港的直接航线,他们首先通过征服君士坦丁堡深入到黑海沿岸,又战胜了大西洋的风暴和潮汐,到达了莱茵河口和泰晤士河地区等遥远的北方地区。意大利水手们的这一活动( )
A 直接推动了西欧社会转型B.打通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C.有利于意大利商业的发展D.开启了大西洋探险序幕
9.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是我国宏观政策的基本导向,也是保持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观察如图,出现1978-1984年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1978年——2017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较
A.改革开放推动了城乡经济同步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增加农民收入
C.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了城镇居民收入
8.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副刊出现多则隐喻现象的标题,如《保卫麦收的时候到了》《要办春耕突击队》《李老大参加春耕垦荒团》,类似“保卫”,“攻克”,“占领”等常用于战争表达的词汇在关于农耕活动的报道中屡见不鲜。这种做法()
A.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营造了坚持抗战的舆论氛围
C.使农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D.扩大了人民军队的后备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意大利。据材料可知,13世纪意大利水手们开辟了新的航线,而且航线涉及区域比较广,据此可知,这会推动意大利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主要反映13世纪意大利水手开通新的航线,这会促进意大利商业的发展,这一活动并不会直接推动西欧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B项错误,在13世纪以前,东西方就可以通过地中海进行贸易往来,排除B项;据材料不能表明,大西洋探险活动是从13世纪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C.诗文蕴含“和为贵”的中华文化内涵
D.中国茶取代葡萄酒成为人类普遍饮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茶必定会战胜葡萄酒犹如和平必将战胜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诗人认为和平必将战胜战争,蕴含着“和为贵”的中华文化内涵,C项正确;材料是诗人关于茶和酒的辩论的描述,无法得知茶叶在古希腊已广泛传播,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没有涉及茶和葡萄酒是当时神灵饮用的奢侈品,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知茶叶取代了葡萄酒,排除D项。故选C项。
D.社会主义币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经济活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1984年(中国)。根据材料“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是我国宏观政策的基本导向,也是保持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可知,1978年之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而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相对变小,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提升了农民经济收入,B项正确;同步的说法错误,城市发展已快于农村,排除A项;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针对城市,而不针对乡镇,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
3.西汉时期的人才选拔,除少数人物获得民间舆论支持而入仕外,其主要途径还是通经入仕。而至东汉,通过乡论入仕成为普遍现象。这一变化反映出东汉时期( )
A.官员的选拔渠道进一步拓宽B.社会阶层壁垒已被打破
C.乡里清议成为选官主要依据D.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民间舆论对人物仕进的支持作用十分显著,并体现国家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即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增强,D项正确;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拓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当时并未打破社会阶层壁垒,排除B项;当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标准是品行和才能,乡里清议并非是选官主要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11.有学者认为,欧洲某场运动“冲击和涤荡着被动、冷漠、消极和墨守成规的情绪”,使“优雅代替了唐突,热情取代了冷漠,高贵替换了卑微,清醒代替了混沌,总之,亮丽的生命取代了忧郁的生命”。这场运动()
A.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B.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王权
C.有利于推动欧洲文化转型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答案】C
4.明代的军户和匠户,必须不时离开家乡,前往数百里乃至数千里的地方当差。以此为契机,在明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出现了大规模的民众跨地域流动,形成了一个涵盖整个明帝国的跨地域网络。这一数量庞大的流动人群和跨越南北的服役网络的存在( )
A.保障了城市经济与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B.表明手工业管理法体系更加严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