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观后感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大事》观后感
《人生大事》观后感1
去电影院的路上,老爸问我:“今晚看啥电影?”我答:“人生大事。
”再问:“啥子是人生大事?”我答:“生和死。
”这是我第一次带爸妈看电影,看了一部殡葬题材的影片,相信他们也是印象深刻。
虽然影片围绕冷门的殡葬行业展开,但却并不让人感到阴冷和恐惧,因为它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
首先谈谈《人生大事》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倒霉殡葬师大叔和一个可怜孤儿的故事。
详细点说,就是时运不济的殡葬师男主(莫三妹,人称三哥)拉走了女主(小文)刚去世的外婆,小文从此为找外婆缠上了三哥,之后发生了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个过程中有欢笑、有痛苦、有愤怒、有成长,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久而久之,痞里痞气的三哥对小文开始莫名地心疼和爱护,并收养了她。
通过抚养这个可爱的小姑娘,三哥的人生也出现新契机。
男女主双向救赎,影片笑点和泪点齐发。
温暖的电影、温暖的情景、温暖的家人。
接下来谈谈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
三哥的父亲去世了,为了完成父亲最后的嘱托——为他办一场特别的葬礼,三哥将父亲的骨灰制作成了烟花,在夜空中绽放,让“挫骨扬灰”变成了“生如夏花之绚烂”。
然而,烟花再美也只不过是一瞬间,像极了人的一生,从出生到长大,到成家立业,再到老去直至死亡,大部分人穷极一生都在奔波劳碌,到头来发现人生恰如一场烟火,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不曾留下。
所以,人啊,既然是哭着来的,一定要笑着走过这一程。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影片的一开始,小文的外婆去世了,三哥为她整理遗容并带她去火化。
此后,小文一直追着三哥问:“我外婆呢?”忍无可忍的三哥向小文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告诉她外婆被烧成烟飞到空中去了,变成了天上的星星。
所以在小文眼中,死亡就成了装到大盒子被烧成烟,然后烟又变成了天
上的星星,可以一直陪伴大家。
在小文的认知中,人死后变成了星星,殡葬师成了“种星星的人”,死亡好像也变得温暖了起来。
影片还有很多不错的情节,为了孩子仓促送走老人、为了事业遗憾送走幼女、为了钱送走自己等等,真实、搞笑又发人深省,是一部值得和长辈一起观看的好影片。
“人生就像一本书,你翻到最后一页才知道,有的人是句号,有的人是省略号。
人生,除死,无大事。
”当下,我们要做的,是珍惜身边人。
当怀念故人时,抬头看看天上,只要你相信,他们就在那里陪着我们。
《人生大事》观后感2
最爱公主的并非王子,而是国王和王后。
一题记
今天上午,我受邀随表哥去参加家人同事孩子的婚礼,场地就在瑞丰园。
当表哥随礼之后,我们找了一个靠近T台的圆桌坐下,人已经快来齐了,婚礼也随即准备开始。
由两位证婚人讲话后,婚礼也随之开始。
首先是新郎入场,接着新娘从T台一头慢慢向前走。
新郎用歌声将美若天仙的新娘领到舞台中央,经过一些琐碎的婚礼典礼流程后,来到了最重要环节——双方父母入场,可在这个环节上,一片哭声让婚礼氛围有些低沉。
在新郎新娘叫完对方父母“爸妈”后,由女方家人将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中并讲话。
在一旁犹如仙女下凡,打扮得像公主一样的作文吧新娘,紧紧握着她父母的手,而她的父母,似乎也不愿意松手。
新娘父亲在讲话刚开抬时语调还很平静,当讲到“我就把女儿交给你”时,声音有一丝颤抖,把自己娇滴滴养大的女儿交到别人手中,叫谁能舍得?在一旁的女儿强忍泪水,老父亲则已经红了眼眶。
在老父亲一番声情并茂的讲话后,他将新娘那只白如玉盘的纤纤细手放入了新郎
手中后,就和亲家依次下台。
女孩流下眼泪,新郎为她擦拭,老父亲和母亲一步三回头,一眶眼泪。
台下一片寂静……
我仿佛看到了我和妹妹身着一席婚衣,头戴婚纱,手捧着一束花朵。
爸爸妈妈把我们的手放进别人手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父母该是多么的不舍与苦涩。
血浓于水,父母从小把女儿含辛菇苦地养大,却终要成为别人的儿媳,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最爱公主的并非王子,而是国王和王后。
国王与王后永远是公主最温暖的港湾,永远是公主最牢固的靠山。
父母对孩子的爱,像一条永不干涸的小溪,永不停止。
人生大事莫过于:学习、结婚、生子、老去。
每件大事过后,我们会和以往的自己说再见。
但不论我们经历多少大风大雨,父母都会一味包庇我们;但不论我们经过了多少人生大事,回头看父母,他们仍把我们当小孩子。
当我们度过人生大事后,请扭头,回头看,一直在背后爱我们的父母,他们一直在,一直在宠我们……
《人生大事》观后感3
有人说中国人忌讳谈论死亡,其实我觉得不是。
中国人只是不会轻易谈死,并不是忌讳死亡,而是更敬畏生命。
再远的历史我不太清楚,但我们的爷爷辈儿还有战争、饥荒的记忆,那时候的很多人都不是幸福的死去的,更多的可能是被迫、被害。
所以他们会认为生本来就得之不易,不积极向前看就是浪费了生命,谈论死亡更是对生的不尊重。
《人生大事》这部片子讲述了殡。
葬师莫三妹(朱一龙饰)在刑满释放不久后的一次出殡中,遇到了孤儿武小文(杨恩又饰),小文的出现,意外地改变了他对职业和生活的态度。
故事的主人公“三哥”,大名“莫三妹”(朱一龙饰),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他爸爸、大姐称呼他为三姑娘。
他爸爸不喜欢他觉得他不好好对待「人间天堂」,他邻居觉得他常常接触死人比较晦气,他女朋友还给他戴了绿帽子。
他应该也认为自己太衰了。
所以他给我的感觉是“没安全感、没出息、没自信”,还有一些空虚,好像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活着。
但又有一些不服输,平时伪装得凶凶的,像一个不成熟的小男孩。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虽然外面让人称他“三哥”,但其实内里还是“莫三妹”,他需要爸爸的夸赞,需要朋友的支持,也需要一个值得他努力拼命的人。
遇见小文之后,三哥的眼睛里慢慢开始有了光,对于殡葬也更加敬重了。
电影里打动我的两个片段:
第一个是小文在小女孩的骨灰盒上画画。
对于小女孩的父母来说,骨灰盒上的星星能够带给女儿一些温暖。
短时间内接受自己的宝贝已经不在了这件事是非常难的,他们埋怨自己平时只顾工作,没有好好陪伴女儿,这可能也是对现在忙碌工作的爸爸妈妈们的警醒吧。
让我感觉死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放不下的生人。
第二个是三哥整理老六的遗容。
老六是三哥的情敌,但他看不得曾经的爱人痛苦,也多亏了小文给他勇气所以答应了找老爷子帮忙。
做完这件事之后,他看到了家属们得到了一些慰藉,从这里开始,三哥才算真正的成长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来了小时候邻村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因为被车压到去世了,当时听村里人说女孩也是看不出样子了,她的妈妈找人为她用洋娃娃做
了漂亮的`样子才下葬的。
小时候只觉得她的妈妈好爱她,现在想想,这件事无论是对生者的意义更重要。
对了,最打动我的还有老爷子的这句话:
“人生好像一本书,每个人都会翻到最后一页,人生除死,无大事”。
最后
还活着,那些都是小事,都可以解决。
《人生大事》观后感4
该片以小文的一句童言无忌开始:
还(此处念三声)
我
外婆!(此处拉长音5秒钟)
随后通过殡葬师“三妹儿”(其实他是个爷们儿)与小文的人生不寻常邂逅,道出了身边寻常百姓在生与死的永恒话题中所展现的嬉笑怒骂。
人活一辈子,疾病和意外像一辆庞大沉重而失控的马车,横冲直撞,冲向人群。
令人无不忌惮。
唯有来自家人和亲友的关怀、温暖和爱,才会给予一个人坚强活下去的信心。
面对身边人的逝去,重新鼓舞起斗志,才会有笑声。
近期,大学生的一段毕业感言深深触动了我。
这位北京大学毕业生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博士研究生,讲述了一个故事。
北大医学部胡传揆院长生前遗愿,死后捐献自己的遗体,留给医学教学与研究。
这件事充分诠释了老人家对医学的热爱与责任。
生命是有限的,能够永存的却是人的精神力和品质。
跨越生死,凝聚永恒,就像那群星闪耀又静寂有声的空中繁星。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感人至深的事例未必所有人都会效仿的,但是,伟大就是这么平凡,除了敬佩,就是敬畏。
医学是解决人的健康问题的,它包含躯体的异常(physiological diseases)、心理的不适(psychological illness)以及社会角色和功能的失调和部分丧失(sociological sickness)。
但医学也不是万能的。
对疾病和死亡的认知,目前我国还一定程度停留在生物学角度的认识和对待。
对于心理和社会层面的观察、分析与思考,还有很多忽视和未知。
比如死亡这个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话题,社会缺乏针对个体从小到大的全程教育。
死亡是不是只是生物学特征的全部消失呢?生命的终止会不会带来对生者的心理影响和社会适应的作用呢?
该片用若干故事嘗試回答上述问题,虽不能覆盖,至少很用心,也试图用喜剧方式轻松这个话题。
片中“三妹儿”的老父亲突然去世后,留下的临终嘱托:“你个伢啊,我走了以后,丧事一切从简。
但要用一个真正体面的方式,把我的骨灰磕到它该去的地方。
”观影当时,我只猜测,“三妹儿”会把父亲的骨灰撒到长江里,因为“三妹儿”的二哥是为了别人,在长江里殉难的。
但是,一句大姐的埋怨,激活了“三妹儿”的直觉。
对于他的选择,我惊喜的泪目(只是内心层面,生物学层面我忍住了),此处不剧透。
挽歌或是哀乐,或许有诸多意义,在我看来,它是逝者爱的回声,该有的美好和缅怀,必须有!
《人生大事》观后感5
《人生大事》监制是导演了《送你一朵小红花》、《滚蛋吧,肿瘤君》的韩延。
在采访中韩延就说:“我创作题材很简单,生老病死。
”而本片导演是刘江江,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毕业后在河北广电工作。
给电视台拍栏目剧《村里这点事》,做了十一年。
(作为石家庄人的蛋壳君上学时很少看电视节目,所以对这个栏目剧没有看过,对导演并不熟悉)。
时节目停播,导演重做职业规划,杀向了电影圈。
平遥电影节的陌陌·平遥创投中他自编自导的项目以华北丧葬文
化为故事背景的《上天堂》(后更名为《人生大事》)入围。
有了十多年生活剧的积累,加上韩延的监制对人物情感的把控,作为导演刘江江初次大荧幕作品,《人生大事》中刻画的角色形象也显得十分生动。
《人生大事》是一部淡化了殡葬仪式,把生死轻松化的电影。
对成人与孩子对死亡的不同视角、不同理解做了现实和浪漫的处理,从意识上减少了谈论死亡的恐惧和拒绝。
影片剧情融入各种家庭矛盾、复杂亲情关系到角色的生活中、加强了莫三妹与父亲、朋友、小文之间的戏剧冲突,有笑点有泪点,朱一龙和杨恩又之间的几场情感戏,笑点和泪点有铺垫和爆发点,精准地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共鸣反馈。
因此对这部电影情节的理解没有人群限制,哪个年龄层次都会找到笑点和泪点。
地域风俗与方言的差距虽与大多数人生活有些距离感,但人物性格的两极增加了影片的喜感!尽管影片有种放大矛盾,强推情感的刻意,但外婆的死让莫三妹与小文相遇,外婆舞伴的生前葬礼体验真情可贵,前女友对象的死让两人关系和解,“死而复生”的转折和“失而复得”的不舍无不让人笑中带泪,引发思考。
虽然影片剧情围绕“死后”发展,但处处都在寻找如何更好活着的答案,毕竟人生大事不止于死,活着也很重要!如果你也有亲情的困扰、有情感的不舍,有生活的压抑,面对这些年疫情防控隔离所见所闻的生死离别的无奈,不妨去影院看看《人生大事》,情绪的适时释放也不妨是一次情感的释怀。
《人生大事》观后感6
一场电影,五次落泪。
演绎的是故事情节,看到的是生活经历。
一部关于亲情和死亡的电影,让人看到了世间冷暖。
孤儿,被爱,被嫌弃,被怜悯,被折腾,最后倾尽全力找回自己想要的生活空间,多么励志又可怜的成长经历。
男主角的生活不容易,也同样经历着不被爱,不被重视,被抛弃,被嫌弃,被怀疑,被伤害,孤独且没有目标的人生,几乎谈不上有意义。
但是上天总会拯救一个善良的人,安排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小孩子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最后获得救赎的是两个惺惺相惜的生命。
第一次流泪【互相嫌弃,彼此治愈】
父母子女就是这样,他们都有独立的个体。
电影《人生大事》一开场就上演了一场追与追不上的故事,一觉醒来,小姑娘就追不上外婆的脚步了,一不小心,小姑娘连外婆的影子都追不上了,于是小姑娘去追那个带走外婆的人。
一路上那种拼命的劲儿,那种害怕失去的感受,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和忘我的奔跑,我泪奔了。
没有别的,因为我也是从小和外婆一起生活的,我的每一次蜕变和成长,都在外婆的眼里嘴里心里……
所以我很多年都害怕自己追不上外婆,所以拼命的靠近,竭尽所能的调整自己的步伐和距离靠近外婆,其实就是害怕有那么一天像电影里的小姑娘一样,什么都追不上。
男主角当然嫌弃这样一个惹事儿麻烦的小女孩,因为他已经看惯了生老病死,当下的一切无非就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小部分,太正常不过了,习以为常就会麻木,麻木就会厌倦,厌倦就会让生活变得平平无奇,直至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
正是这样两个相互嫌弃的人,可能才是最能治愈彼此的人,大概这就是以前学习到的负负得正吧。
还是那句古话“有的童年治愈一生,有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第二次流泪【生活的重心和生命的意义】
作为男性,有时候感觉所有的一切都是重心,工作、升职、赚钱、社交到处都是重心,唯独自己不是,从来都在忙碌和奔波,从来都没有停下来想过自己,重心太多了,生命反而没有了意义。
赚了很多的钱,生命没了;工作努力做到了极致,亲情友情爱情没了;忙忙碌碌争分夺秒为他人,自己没了。
电影后半段,男主角把小女孩送走,在雨中狂追出租车的时候;男主角送完小女孩又得知父亲去世消息的时候;小女孩自己找回来,说出男主角的家庭地址的时候;好几个段落都让人泪奔,那种失去感、获得感、那种挣扎、无助、心痛、恐惧、喜悦,都让人不得不泪流满面。
《人生大事》观后感7
“种星星的人”是这部电影赋予殡葬行业的特殊称号。
“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我也曾坐拥于山野之中,抬头遥望每一颗星。
科学灌输多了,也就失了感性。
总在想象宇宙恒星的存亡,却没有想过每一颗星都可能是某个人心里最挂记的人。
在仲夏夜的延江路,小文和三哥会不会常常遥望星河,思念自己的外婆和父亲呢?
在我心里,小文就是一个小哪吒,跳脱、调皮,却又把该放在心里的人放在心上。
从小和外婆一起成长,却在一天早上醒来外婆匆匆地离去。
小文,不要伤心,你睡着了,外婆会变成星星掉落进你的梦里的;小文,不要难过,难过就坐在“上天堂”外面的石凳上,看看天上的星星,听一听外婆的声音,外婆就在你身边。
失去了外婆,小文也收获了一个暖心的爸爸,不是嘛?
短短的两个小时涵盖了三哥蜕变的一年。
从原来的自私、对生活无方向的三哥变成了一个爱女儿的好爸爸;从原来对殡葬行业有异议到现在子承父业,变成了一名合格的“种星者”。
三哥也许不懂父亲为何就把他往死人堆里推。
其实就像歌词里写的一样——“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最幸福的人;只要你真的相信,
你就是种星星的人”。
相信这个行业,相信自己,相信天上每一颗星星,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
我最感动的是老莫变成烟花消逝于长江之上吧。
没有满堂的哭声、没有满堂的白布,只是把自己的骨灰装在一个最平常不过的罐子里。
留下一封家书,让儿子选择一种最特别、最体面的离开方式。
三哥理解您了,不知道您在天上有没有看到呢?在二儿子死去的上空,把您的骨灰掺进烟花,成为延江路那一夜最亮眼的存在。
或许您已经变成了一颗星星,看到儿子的作为,估计得和其他星星炫耀了吧!
《人生大事》传递出来的观念是“人生除死无大事”。
就像老莫最后说的“人生就像一本书,总是要翻到最后一页的。
只不过标点符号不同,有的人是句号,有的人是省略号”。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宇宙恒星更大的事,人生里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大的事。
只要你愿意相信,只要你愿意投入生活,人生这本书的标点符号也可以是最美的星星。
我家在延江路雨花区槐安路七十三号上天堂,我是种星星的人,你也可以是。
《人生大事》观后感8
最近新上映的《人生大事》获得一致好评,在朋友的推荐下,昨天下班便奔向影院一睹为快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殡葬题材的电影。
或是觉得自己正值青春年少,死亡离自己还比较遥远;或是觉得自己阅历不够多,生死这类相对比较有人生高度的电影,自己一个人也看不明白,便很少主动去接触观看。
但是看了之后,打破了我对这个电影原有的看法。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朱一龙饰演的殡葬师莫三妹在刑满释放不久后的一次出殡中,遇到了杨恩又饰演的孤儿武小文。
在三妹和小文后面的接触相处中,两人
之间经历了很多事情,慢慢地产生了别样的感情,小文的出现,也意外地改变了莫三妹对职业和生活的态度。
本以为这类电影在看的过程中会比较压抑和悲伤,结果完全没有。
前期比较轻快欢乐,先从莫三妹的出场上看:剃了个寸头、胡子拉碴、身穿花衬衫大裤衩、脚踩拖鞋、脖子上还戴着个粗链子,一口武汉方言并时不时说个粗话,俨然一副混混模样,很有喜感,也给我们一种反差,感觉和传统印象中严肃庄重的殡葬师形象不符。
电影后面部分就挺打动人,我以前自诩“菠萝头”,但还是忍不住哭得稀里哗啦的,呜呜呜,怎么就给整破防了呀!
第一次哭,是半夜小文独自起来,坐在外面看着夜空中的星星,然后在儿童手表里翻播着外婆给她发的语音,听完一段又一段,那时候小小的她还不明白外婆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她。
第二次哭,是小文过生日,三哥四处找人帮她把手表里面的数据修复好,再缝制在玩偶里面送给小文,或许小文已经忘了外婆的模样,但是能让她听听外婆的声音,有个牵挂也好。
第三次哭,小文的亲生母亲来找回小文,面对小文的离开,同时又收到父亲离世的消息,三哥一个人躺在床上,悲痛不已。
电影整体的情感真实且感人,并不是强行煽情让你哭。
除了对生与死的思索,更多对剧中人物父子情、父女情、婆孙情、母女情等亲情的刻画,用简简单单又真实的故事打动人。
现在还记得小文在学校对三哥职业的称呼是“种星星的人”。
这大概是我见过对于殡葬行业工作者最温柔的称呼了吧,小孩子是真的很美好呀!
有人说:这是一部讲述死亡的电影,却满眼都是活着的珍贵。
不由得感慨,我们都要好好珍惜眼前人,给身边的亲人爱人友人多些陪伴与关怀,人生就这一趟,当然要活得温暖而又热烈!
《人生大事》观后感9
最近一直打算带伊伊去看《侏罗纪世界3》的,然而看过的朋友一致差评,于是带她去看了口碑不错的《人生大事》。
不很地道的武汉话很接武汉的地气,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我看得颇受感动。
看完电影,我问她,电影好看吗?她说,好看。
我又问她,你流泪了没有啊?她说,没有。
我便戛然而止。
我在想,她之所以觉得好看,是因为不打不相识的这对异姓父女的结缘充满了戏剧性,有趣而温暖。
而我之所以喜欢这部影片,在于它娓娓的道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所谓的人生大事是要找一件值得用心的事情去做。
用心去做的事情,大到英雄们的拯救地球,小到芸芸众生的七情六欲。
只要你用心的去做,活着就有所附丽,就有所方向,就有所坚强。
一旦有了附丽、方向和坚强,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什么样的崎岖险阻,都不能阻拦人们战胜之的勇毅,而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也因之呈现。
朱一龙饰演的“三丫头”“三哥”人生并不顺遂,童年更是充满憋屈,没有感受到父爱,对老头子充满怨气。
然而,他始终是善良的人,这份善良来之于对死亡的同情,对生命的认知。
“人死了后会变成星星,在天上看着你”,这句台词似乎并不仅是对小文的安慰,更是他自己真心的认为。
所以他不愿给他死去的二哥磕头,他也不忍心扔弃可怜的小文。
“敬神如神在,敬鬼如鬼在”从事殡葬行业的他们认真的做着这承受了不少白眼的职业,这就是他们的人生大事。
当老父亲猝然离世后,三丫头才真正理解了他,当他把父亲的骨灰打向天空,化成绚烂的烟火时,烟火震撼了所有人都眼眸,烟火中,他逝去的老父亲应当满心安慰的看着这个他一直疼在心里的儿子。
语言是苍白的,这特别的仪式传递着父子俩在心灵上的和解认同。
人生大事,也是死亡。
影片从小文外婆的离去开始,在三丫头的父亲离去时走向结束。
其实后面的大团圆结局我倒觉得画蛇添足。
人生大事又绝不是死亡,它是外婆对小文的千叮咛万嘱咐,它是三丫头老父亲给他留下的遗言厚望,是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