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3页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易学与阴阳五行思想
《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巨大。

第一,阴阳五行理论与道教教义
战国末期的方士邹衍将阴阳学说合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形成了“五德终始”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构造了方仙道的宇宙构成论、历史观、形解销化之术及依附于鬼神之事的理论。

先秦的方仙道乃是道教的前身,故而道教从其思想根源上讲,早已与阴阳五行说有密切关联。

汉代的方仙道家们更是不断的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道教的教义之中,最明显的体现是《太平经》的出现。

《太平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为家”的道教
经典,阴阳五行说是《太平经》的主要理论基础。

认为:阴阳五行体现天道之理则,恒常不变,人须绝对顺从,不可失其道。

“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

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乱;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

一阴一阳之理,遍于天地,为道之用。

事无大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

今日失道,即致大乱。

故阳安即万物自生,阴安即万物自成。

阴阳之关系可互生互变,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得,道乃可行。

其他如《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等,莫不与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

第二,阴阳五行说与道教神仙谱系
阴阳五行的思想影响到道教的前身之——古代宗教,古人对崇祀之神赋予“阴阳”、“五行”的属性,网络了神灵世界。

这种思想被道教完全的保留了下来。

如道教崇奉的东华帝君与西王母,亦称木公、金母。

《太平御览》卷六六八引《集仙箓》曰:“木公、金母者,二气之祖宗,阴阳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元先,凝气成真,与道合体”。

又如真武大帝(或称玄武大帝),在道教神仙体系中是职司北方的神(北方在五行中属水)。

道教的这种具有阴阳无形属性的神还体现在身内神上。

道教据“天
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认为人体也是个小天地,天地间有的神灵在人体内都有对应的存在。

天上有上帝及阴阳、五行之神,人体有“心君”及左阴右阳、五脏五行诸神,天神与人体内诸神的阴阳属性相类相通。

第三,易学思想与道教的关系
道教运用易学的思想和符号系统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来指导人体的修炼,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同一;同时针对社会的治乱提出相应的变通之道。

其中人体的修炼与易学思想(主要是汉代易学)结合的最为紧密,突出的表现体现在《周易参同契》中。

《周易参同契》是流传至今的道教丹鼎修炼最早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著作。

其中心思想是运用《周易》揭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后世的内外丹经莫不以此经为认证的根本。

从方术仪式来看,道教的符箓和内外丹术皆和《易》学密切相关。

符箓是一种似字非字的图形,道教认为它“可谴鬼役神”,“镇魔压邪”。

道教依《易》造符箓,《道藏》中保存不少以卦命名的符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