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浅谈创造之“创”与“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矿业大学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创造学》课程考查材料
考试时间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任课教师
浅谈创造之“创”与“造”
第一眼拿到这学期的课表来看的时候,才知道大学课程里还有个名词叫做“创造学”。

创造学,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规律的科学。

这是我此刻,在这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才理解到的关于创造学的含义。

倒不是说这个名词有多么难以理解,而是因为陌生、因为从不曾接触。

所以在一开始要上课的时候尽管有所领悟这门课程讲的会是关于创新思维与方法的一些问题,但还是有些抓不住重点的感觉。

直到后来真正开始进行课程的学习,听老师讲的这些关于“创”与“造”的问题,才算是真的开始有些了解这门学科的真正要义。

领悟到学习创造学,培养我们大学生日渐被同化的创新、发散思维的重要性。

印象中,创造与创新思维开始被人们关注及重视应该是在清末的时候。

那个时候国家危亡,政府腐败,于是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寄希望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与科技知识来强大自己的国力。

我想这就是中国开始重视学习、注重创新的开端吧。

可能是因为自小受学校教学内容影响的缘故也有可能因为其它,了解到创新型人才、活跃思维的价值后,我一直对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有着一种欣赏甚至说是敬佩的态度。

而我自己本身也对“创新”有着一种莫名的情结。

所以对于这次的创造学课程,在未学之前我是期待的,在学完之后我是庆幸的。

对于老师上课的内容及风格,我是特别欣赏的;而对于老师的创新思维及能力我又是佩服的,这两点也是创造学课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原因。

“打破常规”,这个词是我现在想起创造学课程时脑海中第一个闪现出来的形容词。

老师的讲课风格与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大学课堂风格是不一样的,我想这也是“创造”的一个特点吧,在常规中寻找突破,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规律中发现不平常,并对其加之以横向和纵向的拓展,而不是拘泥于一种思维定式。

课堂上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对比自己和老师思维方式的时候受到的启发,我所思考、分析问题的方面总是最最常规,最最普通的,最最常见的,而这些对于“创造”来说,显然价值是不大的。

思维,最重要的是发散,能从一个方面一个点从各个角度拓展到多个方面一个面。

比如让我思考“砖头有多少种用途”,最普遍最显而易见的答案就是造房子、砌院墙,而其实我们至少还可以有以下各式各样的答案:铺路、刹住停在斜坡的车辆、作锤子、压纸头、代尺划线、垫东西、搏斗的武器……如此等等。

发散思维,就像一棵树,如果说一件事情是“树”的主干,那么它的枝桠、叶子、根茎等就是思维迁移的结果,迁移类比能力越强,自然枝桠、叶子、根茎等就越茂盛。

这里的营
养就是人本身在生活中积聚的见识和认知,自然这种积淀越深厚,迁移出来的深层认知就越正确,包含也就越广阔。

思维发散不依靠任何介质,但一定要有起因,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引发事件。

迁移需要人思维的活性,因为有些事情没有显而易见的关系,那么起初要人为给以假定,然后实践论证。

发散思维主要是靠类比进行的,起因过程结果等,但要注意总结积累,这样发散思维以后才会越来越广阔越来越丰厚.发散思维通常是要借助逻辑思维来建立“连接关系”的,因为要使迁移的结果尽可能的客观正确,“连接关系”能不感知的时候尽量不感知。

发散思维的价值更多取决于人本身的阅历、经验和对生活对人性的认知。

只有这些内容不断丰富,发散思维的价值才会越来越高、体现才会越来越明显。

所以发散思维本身是要借助于人的生活积淀和思维活力才能体现价值的,如果人什么都没有,那么发散思维就是个空架子,也长不大。

所以,这就要求:人要留心生活,要拥有天真,要遇事冷静。

冷静是一切事情顺利的开始。

要使迁移结果尽可能正确客观,就要求冷静,所以发散思维很大程度上要炼心,对于任何事情,在分析的时候既要有亲临身份也要有一种过客姿态。

这也是我们培养创新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所谓创造能力,是指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包含分散性思维的几种基本能力。

具体为:敏锐性,即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事物漏缺、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流畅性,即能思考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在概念产生阶段作出许多反应;变通性,即举一反三、随即应变、触类旁通;原创性,即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所想不到的观念,亦即独特新颖的能力;精进性,即补充一种概念,在原来的构想或观念上加上新概念,增加有趣的总结或组成相关概念群的能力,亦即精益求精、深思熟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和所产生的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

并一定能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具有创造能力的人,首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广泛的邻近科学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新的科学知识,又要有熟的基本技能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

这是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

第二、具有创造思维。

一个创造能力较强的人往往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求异性。

他们既尊重科学,又不被传统观念和己有的知识所束缚,对己有的权威性的理论不迷信而是采取科学的创建析态度。

对未知的领域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和创造欲望,而对于一些习以为常的现名现象问题能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他们特别注意观事物的差异性、特殊性,思考时往往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

还善于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根据已有的表象,在头脑里独立地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形象此外,创造
能力较强的人,不仅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而且具有良好的聚合思维能力,他们能够要根据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洞察各种不同的方向,思考出大量的观念,而且这些观点是新奇、独特的,然后再把这些观念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这样反复几次从中得到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创造型人才的一个主要特性。

第三就是具有高的思想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如果说要我对自己目前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做一个评价的话,我想我是不合格的。

首先,思维不够敏锐。

在一个新事物面前不够有求知欲,不能敏于发现事物的漏洞和不足,而这一点却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

毕竟,改造或者改进一件事物的首要突破点就是能够发现其不足之处,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突破。

其次,思维能力不够强,亦即没有创造性思维。

创造讲究的是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在面对一件事物的时候,要看到的不仅是该事物表现出来的最直观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其隐于表象后的东西。

如果说你所看到想到的,是所有人都能看出来想出来的,那么这些因素便不再具有太大的价值性,因为太过普遍。

所谓“创”与“造”,便是“破”和“立”。

首先就是“创”,即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从别人想不到的方面入手,这样加以改造或者说创造出来的作品才能与众不同,才能立于众物之群,才能称之为新。

要创新就必须要对你所要创新改革的对象有充分的了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其进行彻底分析,能够充分知其优缺点特别是不足之处。

前两点对于创新能力和素质来说是首要的,最基本的要求。

创造创造,只有先“创”,然后才能实现“造”。

所以,最后一点便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广泛的邻近科学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新的科学知识,还有有熟的基本技能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

创造,以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要打破陈规,突破思维定势的框架,从而激发出新颖独特的思维能力。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新的观念必将取代旧的传统,社会因为人们的活动才会改变和发展,人们只有不断的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但是创造不是简单的思维活动,我们看似平常无奇的东西,或许都习以为常了,却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推敲才得来的。

而从这些方面更来说,我都有所欠缺,所以,想要创新,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还需要很大的努力。

影响一个人创新素质的发展的因素是有很多的。

关键是看积极有力的影响深远还是消极不利的因素多。

我自己觉得我对大部分事物都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式,思维被禁锢在这种固定的模式中,无法找到突破口。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想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的影响。

当今中国的应试教育太过强调死板、墨守陈规的一套模板,致使学生陷入了一轮又一轮的“规范化、模式化”的桎梏中而缺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从而缺乏体会从这些
思考中带来的乐趣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地会有人愿意跳出这个圈禁去寻找创新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于是就这样恶性循环。

当然,这些都是外在环境的因素。

其中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是不可忽略的,毕竟,很多机会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很多能力方面的问题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来弥补的。

而创造学这门课程教会最多我的也是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如何让自己跳出原本固定的模式,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

譬如老师在课程中提到的联想组合法,将两个原本没有关系的事物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有价值的事物。

比如带橡皮的铅笔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虽然这只是简单将两个不同功能的工具组合在了同一个物体上,但是却解决了很多原来让人困扰的问题,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

同样的,除了常规的类似联想,还有很多例如:材料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结构发散法: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等等。

还有就是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可以从不同的点出发思考解决策略。

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一个退休的老人在一所大学旁边租了一间房子,却苦恼于该学校的学生为了练脚力每天在他房子附近踢垃圾桶,致使他每天都得不到安静的休息。

在上创造学之前,我能想到的解决办法或许就是在学生身上下工夫,或者搬家。

而创造学则教会了我们从不同侧重点对问题进行剖析,比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除了可以从学生和房子上入手,还可以在“垃圾桶”、“练脚力”、“休息”、“安静”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从而得到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也是发散思维的另一重要价值所在。

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些先天条件已经基本消失殆尽的大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赖于学校的规范化课程教育。

从教育方面来说,学校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消极的被管理的对象,不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真正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学校里如果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儿童,就会发现儿童的天性中蕴含着创造的潜能。

他们在绘画和游戏中,在搭积木、堆沙土、玩泥巴的过程中是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但是经过小学、中学、大学漫长的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下,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不是越来越旺盛而是变得越来越枯萎了。

长期如此,其后果必然造成学生智力上的被动性和依赖性。

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发展,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根本无从谈起。

当然,课堂上的知识大部分都是教会我们“创”的思维,而真正实际行动意义上的“造”则必须我们个人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出发。

而且从个人自身来说,仅仅依赖于学校的硬性教育肯定是不够的。

更大程度上我们还是要靠自身加强对自己创新能力与素质培养的意识。

首先就是思维模式的转换,在遇到一件事物或者是一个问题的时候,要改变原来固有的思维模式,多试着从不同方面出发。

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积极培养自己独特新颖思维的能力。

其次,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我们产生更多的创新意识和灵感。

第三便是夯实基础知识。

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

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

创新成果大都来源于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组合,显而易见,打好基础知识的根基,对于研究新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兴趣是第一老师,是我们在各类工作和活动中最好的动力源泉。

所以,最后一点就是多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对创新的兴趣,然后如此产生一个从“创”到“造”良性循环。

关于创造学的定义,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规律的科学。

因为创造发明是人类劳动中最高级、最活跃、最复杂、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实践活动,其实质是:人类追求新的有价值的功能系统。

而创造发明可以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劳动环境,因此创造发明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而我个人始终觉得,创造是一个由创到造,由创新思维到创新实践的过程。

所以一项创新活动的过程,便是从我们的创新思维开始,而这也是我们从创造学这门课程所学习到的最宝贵的。

学习创造学,我受益匪浅!
注:
○1:其中关于“发散思维”、“创造能力”及“创造学”的定义等参照自百度百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