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设计(分数加减法)
设计说明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还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复习,在组织教学时,应该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设计中,灵活地运用教材,既不要夸大它的作用,又不要削弱它的功能,要创造性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作为复习课,设计要有新意,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适当的处理,这样更符合本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
2.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结合教材习题逐一练习。
通过练习,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分数加减法这一单元的内容。
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
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简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三部分内容)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呈现知识结构图。
分数加减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复习本节课中的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建立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整理和记忆相关知识
⊙整理复习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
(2)先想一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结合上面的算式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①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②分数加减法对计算结果的要求: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完成教材94页1题前两个小题的计算。
+-
解答:+-
=+=-
===
2.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先想一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1-- 1-①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分数加减混合算式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通分需要进行通分的部分,再进行
计算。
②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没有括号的,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计算后交流结果。
(2)完成教材94页3题最后一竖排两个小题。
+--
=+-=-
=-=-
===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2个小题,课件出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
=--=--
=-=-
==
=-
=
②从上面的解法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结:
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3.复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先想一想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再计算下面各题。
0.75=()=()
2.12=()4=()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阜阳市临泉后常湾小学任秀敏
教学内容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几何图形的开始,有较高的抽象性,这节课是学生初次深入研究几何图形。
学生情况分析:教学对象:503班学生
1、低年级学生有简单的几何体感性认识,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关系,为这个内容打下基础。
2、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能见到这些正方体和长方体模型。
3、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
4、教学目标分析: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
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分析:
平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为了学生能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我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能直观的找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能加深印象。
教学目标: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说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拿一张长方形纸用手摸一摸;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教师教师让学生说出与平面图形不同的几何图形,教师把学生说的平面图形投影演示,让学生找不同点。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
(请一位同学演示。
)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说生活中见到的立体
图形,并说出哪些是长方体
教师教师引入课题,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框架。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学生:面。
(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
(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
(板书:顶点。
)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是什么形状?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棱可分为几组?怎样分?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出幻灯片投影: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分3组,相对的4条棱为1组。
顶点: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
(3)老师让学生说发现的过程,教师放幻灯投影,演示发现过程。
)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
(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