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文化资源浸润语文课堂——谈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乡土文化资源浸润语文课堂——谈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语
文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
摘要:乡土文化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通过乡土文化可以培养
学生知家乡、爱家乡、建家乡的美好情感。

语文课堂结合乡土文化资源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也能让他们深入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过一系列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学生会倍加敬佩、珍惜先辈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浸润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搭建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
实践的桥梁,善于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用语文,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惠州,桥东是文化地域特
色明显、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片区,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我校就地处这桥东老城区上。

笔者尝试将桥东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让乡土资源浸润语文课堂,
让语文课堂与乡土资源“联姻”,让阅读内容也越加丰富多样,语文课堂变得趣味盎然,使学
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

一、挖掘与整合乡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地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加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就要求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是语文课程资源的研究者、探索者。

笔者认为,开发语文课程
资源中,挖掘和整合乡土文化资源是尤为重要的。

开发哪些方面的乡土文化资源来助力学生
提高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小学教育既然是启蒙教育,应该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基础,不离
文本,在新课标指引下,切实挖掘和整合符合教材内容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乡土资源。

笔者把所整合的乡土教育资源归类为:家乡的方言、家乡的美食、家乡的建筑、家乡的街道、家乡的名人、家乡的工艺、家乡的教育、描写家乡的诗词楹联和美文等。

二、巧用乡土文化资源,综合性学习添“活”力
乡土文化资源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最佳调味剂,整合乡土资源,精心设计、创设主题
鲜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为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惠州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风情,适
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乡土文化资源有很多:清明时节艾草香,端午粽香赛龙舟、冬至
萝卜飘香、中秋月饼盼团圆……这些传统节日各具特色,习俗丰富多彩;东坡祠、东湖旅店、
东平窑……这些地方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令人流连;水东街、铁炉胡、龙井巷……这些
街道历经风霜,每一条街,都蕴藏着悠长的故事……家乡的街名之趣、建筑之美、人情之浓,
莫不是很好的乡土教育资源。

我们教师如果能结合语文教材,合理组织和开展与语文学科相
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收集素材,精心设计综合实践成果展示形式,学生
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色、言之有情,获益良多。

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是“祖国在我心中”,活动结束后,我立刻组织学生开
展“家乡在我心中”的拓展综合性学习汇报。

活动前,我组织学生分成6人小组,分工合作收
集材料,深入地了解桥东的历史文化。

主要是围绕以下几点开展活动的:
1.准备工作充分有序。

首先制定一个综合性学习计划。

我先组织学生讨论:可以从哪些
方面来展示我们的家乡?学生纷纷献策,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可以就以下方面来收集材料:
桥东美景、桥东建筑、桥东名人、桥东方言、桥东美食、桥东工艺品等六方面。

可以以哪些
形式开展活动呢?学生讨论后又达成一致意见:摄影、绘画、讲故事、方言展示、家乡美食
品鉴、宣传画报等。

2.展示形式丰富多彩。

收集好材料后,学生用一周时间整理,做ppt、手抄报、绘画、情景剧等,每小组展现形式不少于三种,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展示。

他们大部分说得头头是道,有滋有味。

在说的过程中,我尽量引导学生着“地气”,如用惠州本地话读当地童谣、把本地
方言与普通话互译等,既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综合性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增强学生对家乡、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3.体验感悟激发真情。

活动最后,师生们围坐一起,品鉴家乡美食:说一说家乡美食的
制作工序,尝一尝家乡美食的味道,夸一夸家乡人的心灵巧手,为家乡的美食代言。

4.深入研究形成报告。

学生挖掘家乡的文化资源研究兴趣浓厚,在笔者的指导下深入研究,继而写成调查报告。

如对“家乡的名人”“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实地考察,通过对其历史以及影响进行分析,形成简单的调研报告,还在区级的科技创新大
赛中获得了荣誉。

一系列有声有色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感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并从中
得到增长知识、增强能力、感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的快乐,也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爱
家乡景物、爱家乡人文的情感。

三、巧借乡土校本教材,语文阅读添“趣”味
我校基于地域文化,开发了《走进惠城走近桥东文化》系列校本教材,把乡土文化资源
与语文课程结合起来是我的一次尝试。

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我在语文课堂中把校本教材
当作拓展阅读材料。

如在学习了《赵州桥》后,我引导学生去了解家乡的古建筑,并把它画
下来。

师生共同阅读校本《走进桥东走近桥东文化》的建筑篇,学生通过阅读“桥东历史名街”和“会述说历史的建筑”这两个小节,并小组讨论交流,大家在互动中、拓展阅读中去发现
家乡的美,去了解古代建筑的历史及文化底蕴,激发学生为家乡而自豪的情感。

我在利用好
校本教材的同时,跟学生一起编写语文学科的拓展性乡土文化班级教育读本《我眼中的惠州》,作为选课外阅读料来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这也正是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本教育读本涉及到“惠州诗词、楹联、名人、建筑、美食、教育、惠州发展”等七个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接地气,外延更广。

四、嫁接乡土文化资源,作文课堂添“乡”味
作文素材源于生活,作文内容表现生活,接地气的乡土文化就蕴含着大量写作素材,如
果老师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收集、去体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现,有所积累,并能学以致用,让作文增添“乡”味。

1.激趣,打开作文课堂的大门。

乡土文化资源是学生所熟悉的,容易激发他们探索与运
用的兴趣。

例如学生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我及时跟学生总结写作特点,并让学
生带来自己喜欢的故乡出产的水果,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展开想象,接着
让学生吃掉,尝尝味道。

学生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很快就明白了水果的特点,写起作文来也
就兴趣盎然、得心应手了。

2.积累,帮助学生广开“材路”。

学生没有写作的材料,就如无米之炊。

观察是积累材料
的前提和基础。

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写作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家乡的一人一事,家乡的一
景一物就是写作的好题材。

我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时做到有目的、
有重点、有顺序。

我还抓住契机,组织专题活动“家乡名人我知道”“我为家乡的工艺打
call”“家乡的美食”等活动,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广开写作“材路”。

3.运用,作文课堂添“乡”味。

作文课堂中指导学生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能使学生习作言
之有物、言之有情。

如学习了《颐和园》一课,我组织学生欣赏家乡美景的图片、视频,感
受家乡美好的田园风光;与家长家长一同带领孩子们走进家乡风景名胜,用眼睛领略家乡美景,学习运用文中学习的习作方法,用文字绘家乡风景名胜图。

不管是令人流连忘返的惠州西湖、空气清洗的红花湖、人文与风景融于一体的罗浮山,还是身边的名人、家乡的美食、桥东的工艺等,这些都能让乡土美景与乡土历史文化让作文课堂溢满“乡”味。

乡土文化是传统文化之基,它更是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发挥的是不可取代的感化作用。

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主阵地,让乡土文化适时、适量、适当地浸润语文课堂,定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版。

[2]《惠州历史文化丛书》.广东人民出版社.南方出版传媒,2016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