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反英雄形象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反英雄形象研究
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背景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个躁动不安的时代。
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科技革命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多数美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相当程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这种富裕社会还存在少数人的贫困,正是这种贫困使得美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虽然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已结束,但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创伤依然存在,西方世界陷入冷战状态,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势不两立,这是反英雄形象出现的政治背景。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发生变化,普通劳动人民开始崛起,民主意识越发强烈,黑人和妇女的主权意识逐渐觉醒。
黑人民权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民运动的主体,也是它的先导,一度达到高潮。
妇女解放运动也在这一时期走向高潮。
黑人运动和妇女解放運动的风起云涌,反战运动的升级,使得整个美国社会陷入泥潭,这是反英雄形象出现的社会背景。
迷惘的人们精神信仰崩溃,价值观坍塌,似乎失去了方向,开始思考人类文明的前途。
民众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心,找不到信仰的出路,他们不再相信权威,主张追求自我,企图用另类方式寻找情感和心理宣泄口,反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
这是反英雄形象出现的文化背景。
从这些情况来看,反英雄形象是这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反英雄形象的历史及其嬗变
“反英雄(anti-hero)”是与英雄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小说、戏剧或电影里的一种角色类型,他们兼具反派人物的缺点和英雄人物的气质。
“反英雄”是现代文学中的一个术语,是在后现代语境下对传统英雄主义的一种消解和对社会价值观念的重新建构。
《朗曼20 世纪文学指南》(1981 年版)对反英雄的概念做了简要解释:反英雄否定行为的准则或先前被视为文明社会基础的社交行为。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小说的主人公逐渐从最初的伟人英雄和王子公爵演变成普通人。
早期的反英雄人物是指一些有理想有上进心的普通人,如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和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中的男主人公。
普通人成为文学作品关注的对象意味着英雄从崇高的形象蜕变成了普通人,这就是早期的反英雄形象。
第二类反英雄形象是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这类人物生活在个体价值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中。
这类人物的代表有《红色英勇勋章》中的主人公以及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人公。
这类人物怀有崇高的理想,在受到现实打击和折磨后逐渐认清了理想的渺小与现实的荒谬,进而丧失了理想并对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是最典型的反英雄。
第三类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被社会抛弃的人,这类形象以金斯利·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和加缪的《局外人》的主人公为代表。
他们主要生活在“二战”之后,往往被塑造成悲观消沉、深感无奈和痛苦之人,“黑色幽默”小说的主人公大多属于这一类,这是反英雄形象比较成熟的阶段。
最后一类主要以荒诞派文学中的主人公为代表,这类作品的创作手法深受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关注荒诞世界中人的生存困境、精神上的贫瘠和迷惘等。
“荒诞
派”戏剧的主人公大多是这类,如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主人公、肯·凯西的小说《飞越疯人院》的主人公等。
三、案例分析
1.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人公:从虚幻中惊醒的人
发表于1961年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的成名作,也是“黑色幽默”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主人公尤索林的内心世界和所见所闻贯穿始终,通过他的遭遇揭示了小人物在面临生存选择时的无奈和痛苦,在面对荒诞而无理性的现实时的反抗和纠结。
小说中众多的人物和琐碎无序的故事情节映射了一个动荡混乱、荒谬疯狂的时代。
主人公尤索林是一个备受第二十二条军规折磨的空军上尉,他的一系列惊险可怕而又荒诞可笑的经历反映了小人物在战争中的无足轻重,在面临生死时的微不足道。
本是怀着崇高理想而参战,当他亲眼目睹空军基地的疯狂之后,他清醒地意识到战争中军人的寿命很短,于是便以装病、装傻、违纪或逃差等方式逃避战争。
当他的战友被炸死之后,他的军官反而要嘉奖他。
在战友的追悼会上,他一丝不挂地躲在树上,使得为他授勋的将军狼狈不堪,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个疯子。
基地指挥官甚至命令尤索林扮演因掩护上司而负伤的战争英雄,否则就将他告上法庭。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尤索林的生命价值彻底丧失,他对生活的信念也完全消失。
“他每次飞行的任务就是活着降落。
” 他就像一个在疯狂社会中挣扎的精神分裂者,时而清醒,时而迷惑,对一切都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具有强烈的孤独感。
插科打诨和装疯卖傻只是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的处境。
小说结尾时,他的战友们或死亡或失踪,或歇斯底里或疯疯癫癫,再也不愿和军方同流合污。
他逃往瑞典,最终摆脱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迫害,这不仅是他头脑清醒的表现,也是他从战争中惊醒后的明智选择。
2.《飞越疯人院》的主人公:正义与邪恶并存的反英雄
出版于1962年的长篇小说《飞越疯人院》是反文化运动之父肯·凯西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麦克墨菲身上正义与邪恶的并存使他成为反英雄形象的经典之一。
麦克墨菲的经历复杂而夸张,曾在朝鲜战争中带领美国战俘逃出共产党的战俘营而受到表彰。
后因顶撞上司被撵出军队,从此流落街头,四处流浪,酗酒斗殴,因强奸未成年人而被判入狱。
为逃避农场的劳教,他假装精神病病人而来到疯人院。
疯人院实际象征着一个专制残暴的统治机构,医院的管理者象征凶残的统治阶级,用尽一切残酷非人性的手段控制和迫害病人,病人们则是被统治与奴役的大众。
入院初期,麦克墨菲表现得桀骜不驯、放荡不羁、我行我素,用尽伎俩与病房的管理者作对。
当他得知是“大护士”决定他的去留时,他立刻变得温顺顺从。
他的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表现为例行的集体治疗会议上,病友在抱怨抽烟问题时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他却一副无能为力的样子,致使该病友因孤立无助而溺死在游泳池。
这种懦弱胆小、自私自利、逃避问题的思想与英雄人物形象相去
甚远。
他还把享乐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档案里赫然写着“repeated outbreaks of passion”以及“overzealous in sexual relations” 。
小说的前半部分,他用色情扑克取代了病友们的普通扑克,在病房明目张胆地赌博,赢取病友们的钱财。
他甚至让自己的女朋友深夜带着酒来到病房,灌醉病房看管,和病友们办聚会,怂恿病友和自己的女友发生关系,等等。
但是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他性格中的正义勇敢和无私的一面凸显出来。
为了帮助病友们重建自尊心和自信心,他用豪爽嘹亮的笑声和歌声感染他们。
为了观看职业棒球赛,组织和劝说病友们进行投票。
在小说的高潮部分,麦克墨菲冒着挑战管理制度的危险组织病友们出海打渔。
面对大海,病友们开心大笑,似乎找回了真正的自我。
小说结尾时,麦克墨菲拒绝认错,依然表现得随心所欲和满不在乎,最终被强迫做了脑叶切除手术,病友“印第安酋长”不忍看他成为一个白痴,将他窒息而死。
这种面对死亡毫不顾忌的大无畏行为使麦克墨菲变成现代的救世主,为了病友的利益甘愿接受惩罚,成为专制与暴政的牺牲品,同时也升华成一个光辉的英雄人物。
四、结语
反英雄形象是在社会局势极度恶化混乱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独特人物形象,它的诞生是美国社会、政治、道德和文化急剧演变的必然结果,同时也符合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正如加缪在他著名的《西西弗斯的神话》(The Myth of Sisyphus,1955)一文中指出的:“人们面对着一个丧失理性的世界而他们的内心却向往幸福和理性。
荒诞便产生于人类的需要同冷漠及非理性的世界之间的冲突之中。
”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异化感、虚无感和病态心理被作家塑造成了滑稽可笑、俗不可耐和无足轻重的反英雄人物,他们既好笑又苦涩,既诙谐又悲哀。
纵观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混乱荒谬无理性的社会现实与人们对幸福和理性的向往相互矛盾和冲突,反英雄形象便应运而生。
但是反英雄既不意味着人类希望的消失,也不代表人类最终会走向毁灭。
作家们正是通过这种不理想的方式来表达对理想的渴望,揭示人类对自身前途和利益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英雄”与“英雄”一样,都將会永远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参考文献:
[1]梁艳君.解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反英雄”形象[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95.
[2]李嘉宝.文学史上第一个“反英雄”形象[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3]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Adam P G. The Anti-hero in Eighteen Century Fiction[J]. Studies in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1976,9(1).
[5]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6]谭晓春,郭德艳,王庆勇.《飞越疯人院》的解构主义分析[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7]Ken Kesey.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M].New York:Viking Press,1973.
[8]Albert Camus.The Myth of Sisyphus and Other Essays[M].New York:1955.
[9]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赖干坚.反英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角色[J].当代外国文学,1995(1).
[11]师琳.反英雄:黑色幽默与悖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