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过程中的和谐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教育过程中的和谐性
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和谐社会的主体应该依靠和谐的人,而培养和谐的人需要实施和谐教育。

完成和谐教育的主力军又是教师,需要教师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相统一的实际出发,调控教育过程中诸多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从我国几千年的教育体制来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从严者是不平等的,“师徒如父子”的格言流传至今,老师的话是“真理”、“圣旨”,学生只能服从、执行。

所以一旦学生有错,教师总是以训斥的口气对待学生,学生如同罪人,基于上述原因,使教师在处理某一问题时,不去深入调查研究,导致“冤案”频出,造就学生的“敌对”情绪,加重学生的“反叛”心理。

长期这样,就造成学生身心负荷过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提倡和谐的教育。

作为教师,特别是担任育人工作中重要角色的班主任,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怎样进行和谐教育呢?
首先,班主任在学生面前要敢于放下“至高无上”的架子,使学生感到平等才能营造“和谐”氛围。

如我班有两个同学因中午放学回家鞋子淋湿了,下午穿着拖鞋来上学,我发现后马上将拖鞋拿到办公室剪乱了,这两个同学课后来到办公室看到了剪乱的拖鞋,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先让这两个同学回到教室,我拿着拖鞋来到教室,大家看到了老师手中的乱拖鞋,都以为为老师要“训话”了,教室里静悄悄的。

这时我没有批评这两个同学,而是先向同学检讨,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犯了两件大错误,一是没有调查就将两同学的拖鞋剪乱了;二是损坏了他人的物品。

经过刚才两节课反思,我对犯下的错误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请允许我向这两个同学道歉,我没有调查,原来他两的鞋子被雨淋湿了,在近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穿拖鞋的,应该原谅,我今后保证对大家的问题调查清楚后再作处理;我损坏了他人的物品,应该照价赔偿。

(马上拿出20元钱,双手送到他们手中)现在先请这两同学对我的道歉和赔偿发表意见,再请全体同学发表意见。

通过设计这一“故意检讨”过程,不仅化解了与这两同学的“敌对情绪”,而且还使全体同学认识到犯了错误就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

其次,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育活动突出“和谐”、“共振”。

也就是说,教师的各种“教育”的活动,要认真选材,尽量设计一些风趣、幽默且富有哲理的问题,激发学生内在的“学”的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主观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同时,也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班会课上应尽量多的留给学生发表观点的时间,让学生对班主任设计的问题中的“角色”,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尽量少发表观点,把发表观点、进行评价的机会留给其他学生,使学生在“争论”过程领悟“问题”中包含的做人道理,最后老师再绞尽脑汁地搜刮赞美的词对发言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他们不仅明白了一些道理,而且也从参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的观点不太合理或者错误时,不免会受到同学的嘲讽,这时教师要铺设平坦的“台阶”让学生下来。

第三,建立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为主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的和谐关系,这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

从广义的教育来说,学生最先受到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庭也是学生最早体验教育的地方。

但是,我们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加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对子女的教育或方法不当,或精力不够,因此,班主任应该及时进行家访、约访,这样可以拉近家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注入学习动力,另外,还可以与家长交流管理孩子的方法。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具有的优势,使因为血缘关系亲近而特有的亲情教育,融于日常生活关照之中的隐性关爱的“和谐”教育,营造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个别教育。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公民道德的作用也潜移默化深入学生的心灵。

和谐社会的整体氛围会感染学生,关心他人,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等良好的美德会激励学生。

这些都形成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也为学校实施和谐教育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第四,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

新课程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关系。

实施和谐教育,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校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处在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之中。

教师要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双重转变:“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意味着师生关系向着师生平等,互相合作,彼此尊重,民主教学方面发展。

为此,教师要在多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意识和人格,以崇高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

只有在师生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