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通感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JIAOXUE GUANLI YU JIAOYU YANJIU
92No.6 2019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音乐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有效的音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天分及欣赏美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音画教学法能够实现“以美育人”的目的,整个过程要注重对视听通感的运用。
但是,我国小学音乐欣赏课对视听通感的运用比较片面化,难以发挥其功能,给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文章针对视听通感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小学音乐欣赏课中视听通感的运用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视听通感 音乐欣赏课 欣赏美 运用视听通感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探讨毛歆娜(山东省临沂西郊实验学校柳青苑校区 276000)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越来越注重艺术教育,对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发现,将音画教学法应用到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
情,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有效提高。
音画教学法的实现关键在于“视听痛感”的合理运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在“视听通感”运用的过程,很好地借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视觉与听觉,进一步达到欣赏音乐美的作用。
一、陶行知教育理念及视听通概述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概括起来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其中,“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三大原理,则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由此可知,陶行知主张在教育过程中紧密联系日常生活,注重“理论+实践”,最终实现创新教学。
“视听通感”中,视听即视觉与听觉,通感则指人的某个感官与感官之间的连通;视听通感,则是视觉与听觉的连通。
有学者指出,“视听通感”符合日常生活理念,且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相契合。
而将视听通感教育理念合理地运用到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学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合理、科学地运用“视听通感”,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实现优化、创新教学。
二、视听通感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初步运用1.视觉与听觉的结合
通感主要是指人体中各个感官的连通,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时候,视觉与听觉的使用最为频繁,且视觉常常带动听觉的参与,听觉又常常带动视觉的参与,两者之间的互通最频繁。
根据黑格尔的具体研
究可知,艺术的感性事物主要涉及视觉和听觉,与触
觉、味觉及嗅觉完全无关,这就可以看出视觉与听觉在艺术审美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
例如,在欣赏《哈罗尔德在意大利》酒神节主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一个疲惫不堪、烂醉如泥的人,无力地从石桌旁站起,而旁边粗野的同伴依旧在狂饮”。
在欣赏哈罗尔德主题的时候,又会联想到“哈罗尔德的思绪飘浮于大自然中”。
在整个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都
是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以以往的视觉经验作为基础进行联想。
由此可见,视觉与听觉在音乐审美中的结合是最频繁,也是最自然的。
对视觉和听觉进行结合,能够更加顺利地实施音画教学法,更加自然地引入绘画环节,有效提高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
学No.6 2019932.以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作品
在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视觉与听觉是相依相存的,通过对视听通感的运用,学生既能够在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得到听觉形象,也能够获得视觉形象。
同时,有些音乐作品中存在较为丰富的美术内容,比如歌曲中的歌词能够以清晰的发展线索、明确的意象范围和情感特点勾画歌曲内涵,进而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以视觉性的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作品,并与听觉进行互通联系。
例如,在欣赏《小乌鸦爱妈妈》这首音乐作品时,其标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描绘性,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快速建立小乌鸦与乌鸦妈妈的视觉形象。
由于受众个体的不同,在聆听这首音乐作品的时候,也会产生不同的美术画联想。
比如,有些学生的脑海中会呈现出鸟语花香、蓝天白云的景象;有些学生的脑海中会呈现出大雨将至、乌云密布的景象。
由于音乐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故它能有效扩展视觉表现的活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并在绘画的基础上,实现视觉与听觉的共鸣,使学生的音乐体验更加丰富。
三、视听通感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深入运用
1.采用笔声绘形开展通感体验活动
音乐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艺术,其本身就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再现性等特征,无法对其进行直观表现,这就给学生在聆听的时候留下了更加广阔的想象和感受空间。
而音乐旋律作为音乐想象的先导,在学生想象中,通过美术能够为学生内心建立起一座桥梁,使学生的通感体验得到有效增强。
例如,在欣赏《飞吧,飞吧》这首歌曲时,通过同归绘画旋律线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旋律起伏的特点,想象鸟儿欲振翅高飞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感,使音乐作品更具有画面感。
同时,在学生以这首歌曲进行独唱、合唱的练习之后,可以利用色彩和线条画出单声部和多声部歌曲所带来的感受,使音乐更加具体化,进而有效强化学生的音乐记忆,使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音乐思维得到有效增强,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及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得到更好的视觉享受和听觉享受。
2.开展律动教学,强化学生的感官体验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律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和表现中,使学生以听觉去触及音乐,用心灵去感受音乐的旋律及节奏规律,并以协调的肢体动作去表现音乐,使学生能够以观察动作,深刻感受到音乐旋律的起伏跳动。
例如,在欣赏《飞吧,飞吧》这首歌曲时,教师可采用指挥手势和声势动作随着音乐律动,深入感受、听辨音乐歌曲的节拍,而其他学生在观察其肢体动作的时候,对音乐旋律的感受也会更加强烈,并在脑海中产生更加清晰的音乐形象,使学生的通感体验得到有效增强。
同时,合唱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部分,需要将音乐技能和知识作为基础,而整个过程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将学生的视、听和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技能训练过程更具有趣味性、音乐性及美感。
通过学生的视、听、动进行有效结合,既能够强化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其亲身感受到音乐作品的旋律,也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为充分发挥视听通感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价值,使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教师可以将陶行知教育理念作为重要指导思想,进一步准确把握视听通感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基础,积极采用笔声绘形开展通感体验活动,开展律动教学,强化学生的感官体验,从多方面提高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最终为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1]丁红娟.略谈通感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 小学教学研究,2014(1):57-58.[2]冯彤彤,周友良,尹诗睿.视听通感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4):119-122.[3]毛杏花.通感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1(21):78-78.[4]殷地春.如何激活小学音乐欣赏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