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研究与实践
苏丁丁;熊兴耀;曾建国;程鹏;曾璐
【摘要】大型仪器设备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必备物质条件,它不仅体现一个国家级平台的科研实力,也是衡量重点实验室装备条件的重要标志.结合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实践情况,从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投入、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大型仪器设备,最大限度地挖掘设备的使用潜力,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期刊名称】《实验室科学》
【年(卷),期】2011(014)004
【总页数】4页(P192-194,197)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设管理
【作者】苏丁丁;熊兴耀;曾建国;程鹏;曾璐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中心,湖南长沙410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11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是我国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自1984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实施以来,截止2008年底,我国已建成了220个基础研究和
应用基础研究的高水平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台数208058台,总价值130.1亿元。

大型仪器设备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必备物质条件,它不仅体现一个国家级平台的科研实力,也是衡量重点实验室装备条件的重要标志。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其运行和管理的整体水平”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从2008年起设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从开放运行、自主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三方面,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的力度[1]。

2008年3月,科技部、财政部宣布
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专项经费分为开放运行费、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仪器设备费三部分。

同年11月下达了2008年开放运行费和基础科研业务费
14.17亿元,12月下达2008年仪器设备购置更新费5.63亿元。

据科技部统计信息,2008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研究经费78.0亿元,按科研经
费中购置仪器设备费用平均为5%预算,2008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所获科研经费中
可用于仪器设备购置更新经费达3.9亿元。

加上地方财政及依托单位支持,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2008年投入仪器设备费用将突破10亿元。

据财政部公布的《财政
支持科技创新情况》,2009年,全国财政科学技术支出2744.52亿元,比2008
年增长28.9%。

主要用于:支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
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切实保障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加大对科
研院所和公益性行业科研稳定支持力度;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运行、仪器设备
研制更新和自主创新研究。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对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建设,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在经费上的支持都是巨大且成绩显著的。

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基本情况见图1~图2、表1。

3.1 高精尖大型仪器设备与相匹配技术人员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从事原始性创新和战略高技术研发的“国家队”,其研究水平在各自领域内都代表着国家的最高水平,其仪器装备也堪称一流,在某一领域内甚至独一无二。

自2008年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设立开始,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建设在原本良好的基础上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聚集了本领域内最高、精、尖、新而全的大型仪器设备基地。

但是,这些高精尖大型仪器设备对其使用人员有较高的要求,这些仪器设备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取决于是否有与之相配套的能使用、会分析的技术人员[2]。

有的院校不能及时引进先进的技术人员,而是由硕士或博士生来完成。

同时,一个熟练且专业的技术人员培养是需要时间的,如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从使用到熟悉到专业一般需要1~2年时间,而电子设备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更加深了购买大型设备与技术人员缺乏的矛盾。

3.2 先进的硬件平台与薄弱的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1)采购环节薄弱:采购是大型仪器设备建设最基本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到使用的
每一个环节。

大型仪器的立项申报、评审、招标、验收、资产管理诸环节要涉及多个部门[3]。

由于部门间一些职责不够明晰、不够具体和沟通交流不够,容易造成一些管理环节的缺位。

如在具体招标采购过程中,大型仪器设备立项申报书经专家论证后实施政府招投标采购,在同等型号、性能参数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负责采购部门一般按报价最低标准来招标采购。

此过程实验室仪器使用人员和分管人员一般不予参加,而采购人员大多缺乏实验室工作经验以及专业仪器方面的知识,应付一般的招标采购工作没有什么问题,但对一些大型复杂仪器设备采购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至于某些大型仪器是否该买,如何选型,配件的选择等等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另外,整个仪器设备的采购过程一般需要3~5个月不等,有的仪器甚至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整个采购过程都严格按某一套固定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执行。

在此漫长采购期间,实验室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对申报仪器参数或品类进行适当修改
调整。

因此,多项环节脱钩导致设备采购后不能真正满足实验室需要,要么附件及功能不全,要么操作复杂;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档次过高,功能极大浪费;或找不
到合适地方安放等,总之让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用起来很不顺手[4]。

(2)日常管理不完善:“重使用、轻管理”是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普遍存在现象。

目前,各国家重点实验室虽然都建立了相关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但日常管理工作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与检查监督力度不够;仪器保养维护不足、
实验室环境不佳和安全措施不完善;缺少对外宣传交流,开放程度偏低;甚至出现仪
器损坏后迟迟不维修致使仪器使用寿命缩短;技术人员无证上岗操作不当导致设备
提前报废等严重现象[5]。

3.3 分散独立与开放共享之间的矛盾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国家队”,有效整合实验室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实施资源共享、着力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谁买谁管,谁管谁用”的思想是普遍存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中的问题,特别是通过个人科研项目经费购买的仪器设备,“个人资产”意识更是严重。

如何打破“条块分割、闭门造车”的格局,解决“分散购置、独立管理”与“共享、开放”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实验室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

4.1 建立大型公共平台
大型仪器设备公共平台是整合单位所有贵重仪器、技术人员,根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实施仪器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的一种共用平台。

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于2007年建立实验室大型公共平台—分析测试中心,平台整合本实验室乃至依托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所有大型仪器设备,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平台主任和专业技术人员。

公共平台除满足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依托单位学科建设、实践教学之外,还实施24小时对外开放功能。

每台大型仪器配备两名技术人员,每名技术人员要负责至少两台以上的相关大型仪器。

分析测试中
心网络公布大型仪器设备相关政策,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名称、编号、型号规格、技术指标、服务领域、管理员信息、可开放时间、测试费用等各类信息。

为了做到真正对外开放而又杜绝闲杂人等进入实验室,中心实施IC卡准入制度,每周一、三、五、免费向全校师生乃至外界社会进行培训。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大型公共平台成效显著,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仪器设备利用率显著提高,给全校师生科研教学提供了重要保证。

4.2 校企合作加强对外开放
仪器设备完好率不能满足开放共享的使用要求,参与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缺乏系统性,致使客户所要求解决的问题不能“一站式”解决,影响客户的使用积极性,造成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效果不理想[6]。

如何整合一切积极因素满足实验室对外开放需求,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本着“但求所用”的原则,实施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战略,即实验室与相关研究领域企业合作,将双方优势设备力量和技术力量统一整合到大型公共平台,共建后的平台按一定优惠政策有偿向合作企业提高分析测试服务,企业为平台运行维护提供技术力量和资金支持,联合后的平台具备更强大的对外开放功能。

4.3 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依据和保障,大
型仪器设备的管理要做到有章可循,才能真正发挥其使用效益,为教学、科研、共享开放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7]。

国家重点实验室要达到“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制度建设是保障。

(2)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
是一支不可缺少的队伍,重点实验室必须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实验技术队伍的地位与作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问,建立一支稳定且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8]。

不仅要建立一套成熟的技术管理人员培养体系,而且要建立一套可
行的评价体系,对大型仪器设备要进行定期考核,以设备的利用率、完好率,完成分析测试的工作量,获得的科研成果及其服务于社会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考评的基本依据并以一定经费支持、鼓励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9]。

(3)加强信息建设工作:信息化、动态化是当今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构建网络信息
交流平台,以加强校内外技术交流,扩大社会影响[10]。

及时做好实验室大型
仪器设备的网上录入工作,保证仪器设备资产账、卡、物相符,时实跟踪大型仪器设备的流动、开放、共享及使用情况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点。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是一批极为宝贵的资源,是增强重点实验室科研实力、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内容。

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加强对外开放是重点实验室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多研究、多实践、多总结,不断推进大型仪器设备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资源共享格局,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相关文献】
[1]《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Z].科技部、财政部,2008.
[2]赵青山,邹月利,徐雅琴.大型仪器设备科学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8(3):171-173.
[3]王小趁.试论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提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280
- 282.
[4]陈家胜,阿力甫,依不拉音,等.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应从采购环节做起[J].实验室研究
与探索,2009,28(3):291-293.
[5]张炜,刘雁红,胡煜,等.高校大型仪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
2009(2):169-171.
[6]王启发,李庭古,郑智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甘肃科技,2009,
25(23):7-9.
[7]陈子辉,王泽生,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和共享[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
29(2):163-167.
[8]王春潮,徐跃进,成协设.集成化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2):15-17.
[9]刘柏山,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1):103-104. [10]赖芸,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平台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148-1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