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10课 哈姆莱特(节选)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哈姆莱特(节选)
诗海拾贝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萦纡:旋绕曲折。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地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尽、古碑、苍山、残阳、绿树昏、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象),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语林撷英
莎剧经典台词
1.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2.失去生命中不死的一部分,留下来的也就跟畜生没有分别了。

——《奥赛罗》3.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倘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

——《一报还一报》4.宁愿做一朵篱下的野花,不愿做一朵受恩惠的蔷薇。

与其逢迎献媚,偷取别人的欢心,毋宁被众人所鄙弃。

——《无事生非》
5.穷巷陋室,有德之士居之,可以使蓬荜增辉;世禄之家,不务修善,虽有盛名,亦将隳败。

——《终成眷属》6.垃圾里是淘不出金子来的。

——《李尔王》7.夜里辉煌的灯光,本是把自己的油耗干了,才把人间照亮。

——《维纳斯与阿都尼》8.时间的威力在于:结束帝王们的争战;把真理带到阳光下,把虚假的谎言揭穿。

——《鲁克丽丝受辱记》9.一个浪子所走的路是跟太阳一般的,可是他并不像太阳一样周而复始。

——《雅典的泰门》10.无言的纯朴所表示的情感,才是最丰富的。

——《仲夏夜之梦》
作者卡片
姓名威廉·莎士比亚
生卒年月1564.4~1616.4
国籍英国
主要成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和诗人。

他一生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两首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代表作品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背景呈现
该剧写于17世纪初,取材于12世纪末历史学家萨克索编写的丹麦史。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莎士比亚创作出了这一反映特定时期社会阶级矛盾的悲剧。

莎士比亚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知识链接
话 剧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

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明为音乐剧、歌剧等一般指的都是话剧。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出现的一种新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基本内容。

人文主义又称“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基本思想是提倡以人为中心。

人文主义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使人觉醒,使人们把关注重点由来世转到现世。

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创造、崇尚科学实验的精神。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恭维.
(wéi) 吮舐..(shǔn)(shì) 虐.待(nüè) 砧.
石(zhēn) 衣衾.(qīn) 哀恸.(tòn ɡ) 憎.
恶(zēnɡ) 觊觎..(jì)(yú) 颠沛.(pèi) 缔.
结(dì) 傀儡..(kuǐ)(lěi) 酣.睡(hān) 2.多音字 弄 玩弄.
nòn ɡ 色 色.调 sè 弄.
堂 lòn ɡ 掉色. shǎi 角
角.
色 jué 禁 监禁. jìn 角.
度 jiǎo 禁.受 jīn 塞 堵塞.
sè 蒙 蒙.头转向 mēnɡ 塞.
车 sāi 蒙.蔽 mén ɡ 要塞.
sài 内蒙.古 měnɡ ⎩⎪⎨⎪⎧树shāo (梢)红xiāo (绡)讥qiào (诮)xiāo (硝)烟
⎩⎪⎨⎪⎧fù(副)手fú(辐)射fú(幅)员 三、词语辨析
1.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2.恭维恭敬
恭维(上级) 恭敬
恭维:贬义词,为讨好而赞扬。

恭敬:褒义词,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

四、词语积累
1.身无长物:一个人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2.涂脂抹粉:①涂胭脂,抹香粉,修饰容貌。

②比喻对丑恶的东西进行掩饰来欺骗别人。

3.当机立断:形容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就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

4.自食其言:不守信用,说了话不算数。

1.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我的理解]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特鲁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劳狄斯和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的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2.戏剧要突出矛盾冲突。

从本文看,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什么?
[我的理解]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

3.文脉梳理
哈姆莱特(节选)⎩⎪⎨⎪⎧⎭⎪⎬⎪⎫戏前安排⎩
⎪⎨⎪⎧⎭⎪⎬⎪⎫亲自导演交代朋友哈姆莱特戏中⎩⎪⎨⎪⎧哑剧演出⎩⎪⎨⎪⎧⎭⎪⎬⎪⎫问情节→问戏名→站起来→让人点火把戏后:不舒服―→发脾气国王表现窥出阴谋决心复仇
1.剧作节选部分的情节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简要梳理该部分的结构层次。

[名师指津] 按戏前、戏中、戏后来梳理。

[我的理解] 分为三个层次。

戏前,由开始至“开场词”之前,哈姆莱特精心设计“戏中戏”;戏中,从“开场词”至“上天保佑我俩永无灾悔”,“戏中戏”上演,王子旁敲侧击;戏后,由“母亲,您觉得这出戏怎样”至文末,各方心理反应与心理冲突。

2.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戏上演前,哈姆莱特特意做了哪些安排?
[名师指津] ①试探叔父;②注意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我的理解] (1)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兄娶嫂,篡权夺位之罪行。

(2)①亲自导演;②安排好友注视国王;③装疯卖傻;④对国王、母亲旁敲侧击。

3.“嗨,让那中箭的母鹿掉泪,没有伤的公鹿自去游玩;有的人失眠,有的人酣睡,世界就是这样循环轮转。

”“中箭的母鹿”“没有伤的公鹿”“有的人失眠”“有的人酣睡”各指什么人?这几句话有何深刻寓意?
[名师指津] ①注意具体语境;②注意揭穿阴谋后的心情。

[我的理解] (1)“中箭的母鹿”说的是母亲,“没有伤的公鹿”说的是无耻的叔父。

“有的人失眠”是说自己,“有的人酣睡”指的是没有看清局势的人。

(2)这几句话既有揭穿阴谋后的喜悦,又有对叔父和母亲丑恶的痛恨。

4.国王看戏时和看戏后有何表现?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名师指津] ①注意国王的言行。

②做贼心虚、烦躁。

[我的理解] (1)国王看戏时的表现如下:问情节、问戏名、站起来让人点火把。

国王看戏后的表现如下:不舒服、发脾气。

(2)在看戏的过程中,国王的情绪有着丰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他做贼心虚、杀人阴谋被揭穿时烦躁害怕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5.作者通过哈姆莱特表达了什么思想?
[名师指津]人文主义思想。

[我的理解]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

从他的言语和行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人文主义理想。

哈姆莱特形象之所以富有时代意义并且影响深远,还在于他同封建势力作了坚决的斗争。

因此,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英雄的典型。

作者通过他宣扬了人文主义的理想,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歌颂了他与封建社会所进行的斗争,这从当时反封建的意义来说具有进步作用。

6.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请结合剧情谈谈你的观点。

[名师指津]可从缺乏帮助、世界观、性格特点等方面考虑。

[我的理解]①哈姆莱特孤军奋战,缺乏帮助。

他和他所钟爱的奥菲利娅不能交心。

霍拉旭的确是位正直可靠的青年,但是霍拉旭是个“老好人”,未必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现实中能帮忙的帮不上,想帮忙的他又不信任,导致哈姆莱特孤立无援。

他想在这充满恐惧、互相猜疑、互相敌视、反动势力最强的宫廷范围内,单枪匹马干这场翻天覆地的事业,是不可能成功的。

②哈姆莱特的世界观与客观事物不相称,感情超过了客观事物。

哈姆莱特有一种将问题抽象化的能力,他在头脑中创造了一个根据他的想象而形成的世界,而将它当作真实的世界。

这种抽象化的倾向,是他拖延不采取行动,进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

③哈姆莱特优柔寡断,行动难以实施。

哈姆莱特勇敢,对于死无所谓;但是他由于敏感而动摇,因为多思而拖延,在努力下决心的过程中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他的感官与思考器官之间失去了平衡,想得太多了,从而失掉了采取行动的力量。

哈姆莱特有美丽的、纯洁的、高尚的品质,但是缺乏构成英雄的胆识。

他辗转反侧,在苦思冥想中失掉了行动的机会。

你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复仇?
[名师指津]可以从复仇行为的性质、目的、社会意义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等方面分析,言之成理皆可。

[我的理解](示例1)哈姆莱特有其善良正义的一面,立誓重整乾坤,为父报仇,杀死长期篡位的叔父是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行为。

站在哈姆莱特的立场上,他的叔父的确该死,
因为他杀兄娶嫂,是罪恶之首。

(示例2)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巧用比喻修辞
写法指导
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能使剧本具有像诗一样的语言。

如明喻“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砧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的理想变得黯然失色);暗喻“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应付以国王为代表的人所过的装疯生活);借喻“一响空枪”(一场假戏),“让那有毛病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都是好好的”(借“有毛病的马儿”喻“国王”)等等。

大量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幽默。

在写作中运用比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找准本体喻体的相似点
运用比喻时,先要明确想表现本体的什么特点,然后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一个和本体相似而又完全不同类的事物来作比。

如果没有相似点,那就不能构成比喻。

2.比喻应通俗易懂,贴切生动
喻体应该是大多数读者、听众熟悉的事物,而且与本体显得贴切才好,才能引起读者、听众的想象,产生趣味。

3.要做到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比喻讲究创新,老是“鹅毛般的大雪”“姑娘好像花一样”,就会显得俗气无味。

我们应该根据语言环境,积极联想和想象,创造新巧的比喻。

范文示例
(示例1)人生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人生如酒。

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

人生的道路漫长而又坎坷,一路走来,许多的牵绊、许多的不舍,让我们忧虑、失落,
不堪重负。

当一口口品尝着杯中的酒液,半醉半醒间忽然感悟到,人一生经历的过程不正如那形形色色的酒吗?
(示例2)人生如茶。

人生如绿茶,味道清淡,细细品味,清淡中散发着丝丝甜香。

人生如红茶,味道醇厚,在冬日雪花漫天飞舞的时候,手捧一杯红茶,一边赏雪,一边品茶,一种温暖的感觉霎时包围全身,如同父爱的深沉。

人生如普洱,味道甜爽,当你花费了几天光阴而只为解出一道难题时,当你遭遇挫折勇往直前,最终登上成功的顶峰时,你的心中定是普洱般的甘甜清爽。

人生如铁观音,先苦后甜,它是荆棘身后的鲜花,风雨过后的彩虹,当你尝过无数次失败的痛苦后,成功就已经近在眼前了。

不同的茶,味道有的清淡,有的浓郁,有的在若有若无之间,有的却厚重得化不开来……就此来说,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有的只是风格不同。

和咖啡的暧昧相比,茶显得更加坦荡自然。

往绿水青山间一坐,一碗炒青茶,便可品尽人生沉浮的百般滋味。

在戏班的演出中,哈姆莱特加入了类似叔父害死父王的情节,并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演员、霍拉旭的嘱咐,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他的镇定,他的细心。

而这些行为完全出自执着的复仇计划。

就在哈姆莱特证明了仇人的身份后,却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错失了报仇的良机,以致他在随后的复仇行动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适用话题
莎士比亚纪念日的讲话(节选)
歌德
今天我们来纪念这位最伟大的旅行者,同时也为自己增添了
荣誉。

(因为)在我们身上也蕴藏着我们所公认的那些功绩的因素。

你们不要期望我写许多像样的(东西)!心灵的平静不适合作
为节日的盛装,同时现在我对莎士比亚还想得很少;在我的热情
被激起来之后,我才能臆测出,并感受出最高尚的。

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了他;当我首次读完他的一部作品时,我觉得好像原来是一个先天的盲人,这时的一瞬间
(有)一只神奇的手赋予我的双目以视力。

我认识到,我很清楚地体会到我的生活是该无限地扩大了,一切对于我都是新鲜的、陌生的(东西),还未习惯的光明刺痛着我的眼睛。

我慢慢学会看东西,这要感谢天资使我具有了识别能力!我现在还能清楚地体会到我所获得的是什么东西。

莎士比亚,我的朋友啊!如果你还活在我们当中的话,那我只会和你生活在一起;我是多么想扮演配角匹拉德斯,假如你是俄来斯特的话!而不愿在德尔福斯庙牢里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司祭长。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个美妙的万花筒;在这里面,世界的历史由一根无形的时间线索串联在一起,从我们眼前掠过。

他的构思并不是通常所谈的构思;但他的作品都围绕着一个神妙的点(还没有一个哲学家看见过这个点并给予解释),在这里我们个人所独有的(本性),我们从愿望出发所想象的自由,同在整体中的必然进程发生冲突。

可是我们败坏了的嗜好是这样迷糊住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几乎需要一种新的创作,来使我们从这暗影中走出来。

他与普罗米修斯竞争着,以对手做榜样,一点一滴地刻画着他的人物形象,所不同的是赋予了巨人般的伟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认不出他是我们的兄弟——然后以他的智力吹醒了他们的生命。

他的智力从各个人物身上表现出来,因此大家看出他们之间的亲属关系。

我们这一代凭什么敢于对自然加以评断?我们从什么地方来了解它?我们从幼年起在自己身上所感到的以及在别人身上所看到的,这一切都是被束缚住的和矫揉造作的东西。

我常常站在莎士比亚面前而内心感到惭愧;因为有时发生这样的情形,在我看了一眼之后,我就想到:要是我的话,一定会把这些处理成另外一个样子!接着我便认识到自己是个可怜虫,莎士比亚描绘出的是自然,而我所塑造的人物却都是肥皂泡,是由虚构狂所吹起的。

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关于世界所讲的一切,也适用于莎士比亚;我们所称之为恶的东西,只是善的另外一个面,对善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与之构成一个整体,如同热带要炎热,拉伯兰要上冻,以致产生了一个温暖的地带一样。

先生们,行动起来吧!请你们替我从那所谓高尚嗜好的乐园里唤醒所有的纯洁心灵,在那里,他们饱受着无聊的愚昧,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他们内心里虽充满激情,可是骨头里却缺少勇气,他们还未厌世到致死的地步,但是又懒到无所作为,所以他们就躺在桃金娘和
月桂树丛中,过着他们的萎靡生活,虚度光阴。

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近些年来,关于建筑的吐槽源源不断。

一面是“罗马”“普罗旺斯”等洋名字遍地开花,规划却是千城一面;一面是奇形怪状的大楼突兀而立,违和之余,又山寨到让人哭笑不得。

有人总结,国内建筑有五大“怪现状”:崇洋,求怪,趋同,贪大,逐奢。

如此虚火上浮,不接地气,着实“病”得不轻。

建筑审美上的媚俗与附庸,从来不是空穴来风。

说到底,屡屡跌破底线的“最雷建筑风”,还是人们有欠自信的结果。

习总书记说得好,中国建筑就应该“长一张‘中国脸’”,这可不仅给开发商和设计师们开了药方,还顺便提醒了围观群众——得有自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有这样一层心态,中国当代建筑的“捕风捉影”之路就停不下来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建筑设计长时间尾随国外潮流,连古都北京都沦为先锋建筑的实验场。

比如2009年评选出的北京“新十大建筑”,与50年代的“十大建筑”相比,美则美矣,却看不出与中国传统的血缘,实在是美得有些苍白。

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的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
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

”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

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

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

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

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

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

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

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本身的特征,也给当代营造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进入现代社会,不仅建筑材料的性质改头换面,群组结构和院落式格局,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更难有伸展空间。

但换个角度思考,传承不能局限于形式,更要重精髓,传统中简约、质朴、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