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故乡 诀别故乡素材 语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诀别故乡
我相信,不论什么人,当他与故乡告别时,他的心情一定是很矛盾、很复杂的。

鲁迅1898年背井离乡外出求学,漂流东洋后栖身北京;1919年返回故里,决定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

此番搬家,可以说是同故乡的诀别了,他将永远离开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将埋葬童年少年的美好记忆,他将割断同这里的各种联系,他将孑然一身去陌生的世界闯荡。

古人讲“叶落归根”,而年届“不惑”的鲁迅,却是要“拔根而去”,这种“拔根”式的生命、情感体验,不能不使鲁迅产生一种人生的悲伤感、漂泊感和对未来的困惑感。

此后,鲁迅再没有回过故乡,即便最后定居上海,离家乡只有几百里远,他也没动过回家的念头。

1919年的搬迁,真可谓是同故乡的永别了。

鲁迅对故乡的感情是深切的,也是复杂的。

他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渐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他生长在城市,但与城市似乎有一种本能的隔膜,而对农村生活却有一种天然的感情。

鲁迅后来说:“我生长在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

有时感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到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鲁迅:《集外集拾遗·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鲁迅少年时的这些经历和思想感情,在他作品中都有再现。

因此,鲁迅心目中的故乡,绝不仅仅是浙江绍兴东昌坊口那个聚族而居的大家庭,也不是那座孤独的绍兴县城,而是包含着一大片乡村——有外祖母家、章运水家等在内的绍兴地区,还有无数的亲戚本家以及乡下朋友。

读了鲁迅许多小说、散文,我总觉得鲁迅的故乡不在城里,而在乡下,他很少写到城市的风景,即使写也带了许多乡村的韵味,而一写到乡村,他的笔就显得格外灵动、有情。

你在这篇《故乡》中,能感到他是在写古老的绍兴城吗?大不过是一座隐没在广阔的乡村世界中的城镇而已。

在《故乡》中,鲁迅说:“我这次回家,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为什么呢?因为他要“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我们知道,鲁迅这篇小说,是一篇纪实性很强的小说,除人物名字之外,绝大部分都是真人真事。

他在这里连用了“永别”“远离”“异地去”这样的字眼,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再也回不来了,这正是他没有“好心绪”的根本原因。

其实1919年的鲁迅,命运发生了很大转折。

他在教育部担任干事、科长等职,有了一份较稳定的收入。

他买下了北京新街口八道湾一处较宽敞的院落,进行了装修,他与二弟周作人一家已迁入新居,再把母亲和家眷接来,就实现了“合家团圆”的理想。

特别是在创作上,他结束了数年的孤独探索,自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之后,又接连创作了《孔乙己》《药》几篇小说,在文坛上颇有震动。

这样一种现状和转机,自然是鲁迅多年向往的,他应当高兴、欣慰才是。

但搬家却把他的心绪弄得不好了,可见故乡在鲁迅心中的位置还是很重要的,热土难离呀!
在鲁迅20年“辛苦展转”中,故乡他是“时时记得的”,而且是“美丽的”。

他的脑子里还保留着童年、少年的记忆:那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在外祖母家无忧无虑的日子,特别是同运水在一起游戏,运水所讲述给他的乡村生活情景……这些都成为“故乡世界”的一部分,深深积淀在他的精神世界里。

想到这些,他就“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故乡是什么?是童年,是大自然,是天真无邪的小伙伴,是一幅“神异的图画”。

像我们每个人一样,鲁迅也把故乡变成了童话,变成了诗,要离开这样一个“精神乐园”,他怎能不沉重、不悲伤呢?
但无情的现实粉碎了鲁迅的“故乡之梦”。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而自家的旧宅呢?因老屋将卖掉,“几
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昔日聚族而居的大家族烟消云散了。

大门门楼“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这里曾经有一个兴旺的大家族,但现在屋宇破败,即将易主。

鲁迅是封建社会、家庭的叛逆者,但他的生命和情感同故乡、家庭依然是息息相通的。

他不能不为故乡和家庭这种萧条、衰败感到悲凉,心中充满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儿时的朋友运水的变化更让鲁迅感到震惊。

运水的出现,使鲁迅故乡记忆中那道彩虹黯然失色,使鲁迅清醒地意识到,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下,中国农村和农民将永远面对漫漫长夜。

故乡在鲁迅心中悲哀地失落了。

但鲁迅是不会忘记运水的,运水代表了勤劳、善良、淳朴的中国农民,他如牛负重、执著坚韧的性格使鲁迅永远难忘。

他的麻木和迷信以及像杨二嫂一般势利、“恣睢”的人的出现,更促使鲁迅不断地去探索国民灵魂,肩负起改造国民性的使命。

他对故乡,本来是“时时记得”,深深眷恋的。

诀别故乡,拔根而去,他有一种强烈的人生漂泊感。

但20多天的搬家经历,使他目睹了乡村的衰落、农民的苦挣,城市的凋敝、市民的“恣睢”。

而他作为一个立志要改良社会和人生的知识分子,面对故乡的现实,他觉得是那样的无奈和孤独。

这使他感到“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

但鲁迅并没因此而沮丧和绝望。

他在写作《故乡》的“五四”时期曾经强调,真正“革新的破坏者”“内心有理想的光”。

所以,他在小说中刻画了水生、宏儿两个象征未来的少年形象,他相信他们会有“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

他在睡意朦胧中,依然看到了“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看到了广袤的土地上,很多人走出了一条路。

这幅画,不正是“故乡之梦”的再现吗?这条路,不正是无数闰土、水生们走出来的吗?故乡永驻鲁迅心中。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10期作者:段崇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