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复习提纲 20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生物学复习提纲 2014
一、名词解释
1.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膜将递质释
放如间隙后,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
体或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使某些离子
进出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形成电位。
2.电压门控通道:细胞中一种接收外来电位变化,通过通道的开
闭而引起细胞膜出现新的电位变化或其他细胞内功能变化的
离子通道。
他们具有和离子通道相类似的结构。
但是在他们的
分子结构中,存在一些对跨膜电位敏感的亚基或基团。
3.耳蜗电位:在耳蜗未受刺激时,以鼓阶中的外淋巴的电位为参
考零电位,蜗管内淋巴所具有的电位。
4.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在骨骼肌肌纤维上的接
触点。
从神经纤维传来的信号即通过接头传给肌纤维。
神经肌
肉接头是一种特化的化学突触,其递质是Ach。
无脊椎动物的
神经肌肉接头的递质是谷氨酸或γ-氨基丁酸。
5.G蛋白耦联受体:一大类膜蛋白受体的统称。
其立体结构中都
有七个跨膜α螺旋,且其肽链的C端和连接第5和第6个跨
膜螺旋的胞内环上都有G蛋白的结合位点。
只见于真核生物之
中,参与很多细胞信号传导过程。
6.高尔基腱器官:脊椎动物承受骨骼肌张力的器官。
在腱纤维的
纺锤形的腱束上,缠绕着感觉神经末梢,与肌梭的构造相似,能感受肌肉工作中张力的变化。
7.光致超极化:光刺激导致的感受器细胞的膜电位超极化-细胞
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
8.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或
细胞通讯能改变细胞命运的一段时期。
9.逆向跨神经元的变性:由于丧失神经元支配的靶组织而使该神
经元发生逆向变性或死亡。
10.昼夜节律: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
发光菌的
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人体生理功能也有明显昼夜节律波动。
昼夜节律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节律紊乱,会造成工作效率下降。
11.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容量
有限的记忆系统。
是知觉、长时记忆和动作之间的接口,因此是思维过程的基础支撑结构。
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12.生长锥:是指在神经索顶端部分的圆锥形突起构造,三个结构
域是中央区、片状伪足和丝状伪足。
在脊椎动物胚的中枢神经或者神经节伸长的神经细胞中常常可以看到。
在生长锥上能生出进行波状运动的扇形膜状物。
13.味蕾:味觉感受器。
在舌头表面,密集着许多小的突起。
这些
小突起形同乳头,医学上称为“舌乳头”。
味蕾受到不同物质的刺激将信息由味神经传送到大脑味觉中枢产生味觉。
14.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指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
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
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有一由扣带回、海马旁回及海马回钩构成的连接体,称边缘叶。
边缘叶与邻近皮质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间都有密切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功能系统,成为边缘系统。
15.最后公路:在脊髓灰质前角的脊髓α运动神经元和在脑干的脑
神经核中的脑运动神经元,接收身体各处的神经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产生一定形式和频率的反射传出冲动,直达所支配的骨骼肌,因此它们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16.神经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潜能和自更新能力的母细胞,它
可以通过不对等的分裂方式产生神经组织的各类细胞。
能自我更新并足以提供大量脑组织的细胞群。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自我复制和高度增殖的能力。
17.嗅球:在大脑额叶许多嗅细胞的神经纤维缠集在一起形成的线
球状的部分。
是前脑中参与嗅觉的部分,用于感知气味。
其主要功能是接收和处理从嗅神经传入的嗅感受器神经元的信息。
18.神经元突触容量:每个神经元能在树突和胞体上接收有限数量
的突触,这个数量就是突触容量。
19.LDP:细胞对神经纤维的长时程刺激出现反应的抑制。
与LTP
一样在学习和记忆中不可或缺,调节长时程记忆。
20.联合型学习:两件事在时间上很靠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脑内
逐渐形成联系,如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就是属于
这种类型的学习
21.选择性注意:在外界诸多刺激中仅仅注意到某些刺激或刺激的
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刺激。
当不同模式的感觉信息同时进入大脑时,由于选择性注意机制,大脑能优先注意某种信息。
22.感受野:在视觉通路上,任何一种神经细胞的输出都依赖于视
网膜上的许多光感受器。
我们称直接或间接影响某一特定神经细胞的光感受器细胞的全体为该特定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23.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
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称为功能柱。
24.神经元学说: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发生,遗传,结构,营养和功
能的基本单位。
所有神经通路、神经回路和反射弧都是以简单或复杂的形式连结或排列而组成的。
但对局部神经元来说,只需要树突的一部分就可以完成神经的生理功能,因此局部而言,神经元学说不完全正确。
二、选择题
1.假设我们标记了河豚毒素,使之在显微镜下可见.如果把河豚毒
素加到神经元上,细胞的哪个部分会被明显标记?
A.细胞体
B.轴丘
C.树突
D.髓鞘
2.某神经细胞静息膜电位由-65mV升高到-35mV, 下列机制不可能
的是:
A.静息状态下Na离子通道的开放增加。
B.钠-钾泵失活
C.缺氧
D.胞内K+浓度上升,胞外K+浓度不变。
3.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脑细胞外老年斑的主要成分是:
A.Tau
B.β-淀粉样蛋白
C.多巴胺
D.乙酰胆碱
4.基底神经节中多巴胺浓度下降时哪一种神经性疾病的特征:
A.阿尔茨海默病
B.帕金森综合症
C.精神分裂症
D.重症肌无力
5.从脊髓腹角靠近中心的神经元发出的周围神经纤维主要控制身
体的哪一个部位?
A.躯干
B.脚
C.头
D.颈
6.下列关于fMRI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A.主要测量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与去氧血红蛋白的比率。
B.图像中最亮的神经组织就是参与该大脑功能的唯一组织。
C.不可能观察到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情况
D.非侵入性,没有放射性,是完全无损伤的观察。
7.位于前颞叶皮层,被认为在情绪以及某一类型的学习记忆中期关
键作用的核团是:
A.下丘脑
B.海马
C.杏仁核
D.小脑
8.在神经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缺乏会导致神经管缺陷性疾病的维
生素是:
A.维生素C
B.维生素A
C.叶酸
D.维生素B
9.视神经的髓鞘是由什么细胞提供的?
A.施万细胞(swan cell)
B.少突胶质细胞
C.星状胶质细胞
D.室管细胞
10.下列细胞不属于神经嵴细胞衍生产物的是:
A.施万细胞
B.大脑皮层神经元
C.色素细胞
D.感觉神经节内神经细胞
11.第一个被发现和鉴定的神经营养因子是:
A.NGF
B.BDNF
C.NT
TF
12.某人车祸后完全看不见左侧物体,有可能的原因是:
A.视交叉被切断
B.左眼视神经完全切断
C.右侧视束完全切断
D.右眼视网膜完全受损
13.感受声音的柯蒂氏器位于内耳的
A.前庭阶
B.中阶
C.鼓阶
D.台阶
14.梦大部分发生在睡眠的什么时期?
A.慢波睡眠
B.快速眼动睡眠
C.非快速眼动睡眠I期
D.非快速眼动睡眠II期
15.与昼夜节律相关的脑区是:
A.下丘脑
B.前额叶
C.海马
D.杏仁核
16.病人Henry Molaison (“H.M.”)为了治疗严重的癫痫症切
除了内侧颞叶,他手术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
A.通过不断复述记住6个数字
B.学会骑自行车
C.回忆童年往事
D.描述昨天新认识的人
17.已知化合物A不能透过细胞膜,可以在细胞膜外侧结合通道蛋
白B,引起Na+内流,下列膜片钳试验中,当固定细胞膜电位不变时候,有可能记录到电流变化的是:
A.全细胞记录,A加在电极内液。
B.细胞贴附式,A加在电极内液。
C.内面向外式,A加在浴液
D.外面向外式,A加在电极内液。
18.感受昼夜节律变化的感受器是:
A.视锥
B.视杆
C.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D.双极细胞
19.内耳外毛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感受声音信息
B.收集声音信息
C.提高声音的敏感性和选择性
D.过滤噪声
20.下列描述不属于前额叶皮层受损病人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注意调控能力低下。
B.发散性思维能力及策略形成能力受损
C.不能根据暗示信号调整自己的行为
D.不能记住和分辨人的面孔
21.神经干细胞主要存在于成体脑的室管膜区、_______和_______
A.脑室上区、海马
B.脑室下区、海马
C.脑干、海马
D.脑室上区、脑干
22.在肌肉收缩的过程中,运动单位的募集遵循大小原则,胞体较
小的运动神经元首先被激活,因此最后被募集的运动单位属于的类型是:
A.慢速收缩抗疲劳型
B.快速收缩抗疲劳型
C.快速收缩易疲劳型
D.慢速收缩易疲劳型
23.某位病人的视觉,躯体感觉和运动能力正常,但是对左侧空间
的要素和事物不能报告和定向。
比如当要求患者描绘一朵花的时候,他只描绘了右半部而忽视左半部。
该患者在大脑皮层中可能损伤的部位是:
A.顶叶联合皮层
B.颞叶联合皮层
C.前额叶联合皮层
D.以上都不是
24.下列细胞中,不能记录到动作电位的是:
A.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B.光感受器细胞
C.脊髓感觉神经元
D.脊髓运动神经元
25.与突触形成的调控有关的是:
A.NE
B.BDNF
C.Ach
D.5-HT
26.与记忆过程中巩固作用相关的脑区是什么?
A.大脑皮层
B.小脑
C.海马
D.下视丘
27.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乐不思蜀
B.飞蛾扑火
C.谈虎色变
D.庄周梦蝶
28.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成分是?
A.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B.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C.神经元和神经细胞
D.神经元和神经末梢
29.在下列组织中,能观察到假单极神经元的是?
A.大脑皮质
B.小脑皮质
C.脊髓灰质
D.脊神经节
30.既参与突触前抑制,又参与突触后抑制的是:
A.GABA
B.Gly
C.DA
D.Glu
E.5-HT
31.能激活肌梭的刺激是:
A.梭外肌收缩
B.梭外肌受牵拉
C.梭外肌松弛
D.梭内肌受压迫
E.梭内肌紧张性降低
32.脊髓传出神经纤维受损后,以下哪项活动可能受到影响?
A.痛入骨髓
B.触目惊心
C.力拔山兮
D.怒气冲天
33.关于顺向轴浆运输,不正确的是:
A.由驱动蛋白介导
B.由动力蛋白介导
C.运输突触囊泡
D.对维持神经元结构和功能有重要意义
34.关于乙酰胆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储存在大而致密中心的小泡
B.在活化区释放
C.均匀分布在神经末梢
D.只能引起肌肉的收缩
35.能减少突触前递质释放的因素:
A.神经末梢胞内钙离子浓度上升
B.动作电位频率上升
C.SNARE蛋白被灭活
D.该递质突触后受体表达减少
36.能使静息膜电位下降的是:
A.细胞静息状态下Na+ 离子通道开放增加
B.K+-Na+-ATPase失活
C.胞内Na+离子浓度上升,胞外不变
D.胞外K+离子浓度上升,胞外不变
37.位于前颞叶皮层,被认为在情绪以及有关情绪的学习记忆中期
关键作用的核团是:
A.下丘脑
B.基底神经节
C.杏仁核
D.小脑
38.梦游大部分发生在睡眠的什么时期?
A.慢波睡眠
B.快速眼动睡眠
C.非快速眼动睡眠I期
D.非快速眼动睡眠II期
39.下列描述不属于前额叶皮层受损病人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注意调控能力低下。
B.发散性思维能力及策略形成能力受损
C.不能根据暗示信号调整自己的行为
D.不能记住和分辨人的面孔
40.有可能引起神经性耳聋的是:
A.鼓膜穿孔
B.听小骨骨质增生
C.抗生素使外毛细胞受损
D.咽鼓管堵塞
41.属于捕食性攻击的是:
A.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
B.发出叫声,毛发竖起
C.扑向敌人
D.摆出威胁或防御性姿态
42.久居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久入兰芷之室而不知其香,这是
A.习惯化
B.敏感化
C.启动效应
D.嗅觉损伤
43.死亡的神经细胞可以由非神经细胞分化更新的是:
A.耳蜗毛细胞
B.视杆细胞
C.嗅感受器细胞
D.运动神经元
44.与睡眠的启动有关的神经递质是:
A.Glu
B.GABA
C.Ach
D.NE
E.Histamine
45.在脑内形成滋味(flavor)的中枢可能是:
A.孤束核
B.眶前额皮层
C.岛页
D.初级嗅觉皮层
46.在给光中心神经节细胞(on-center)中,下列哪种刺激产生的
动作电位频率最大? B
47.对于神经营养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下列哪项描述最为准确?
A.神经营养因子由突触后神经元产生,以帮助突触前神经元生存以及形成突触并延伸到特定位置.
B.神经营养因子扩散通过神经元细胞后,与细胞质内相关受体结合,然后转位到细胞核内启动基因的转录。
C.神经营养因子与膜上离子通道型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D.神经营养因子与膜上G蛋白耦联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导的变化。
E.突触后神经元上神经营养因子的产生受到神经活动的调控。
48.在十几岁前的大脑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大脑皮质灰质体积增加
B.大脑皮质灰质体积减少
C.大脑白质数量减少
D.大脑皮层神经元因为细胞凋亡的启动而死亡
E.大脑皮层死亡的神经元被神经干细胞生成和分化出来的新神经元替代。
49.成体干细胞主要分布的位置是:
A.大脑皮层
B.海马
C.大脑联合皮层
D.杏仁核
E.基底神经节
50.帕金森病(PD)主要是因为下面那条通路受损引起的?
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易化通路
B.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抑制通路
C.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易化通路D.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抑制通路
三、简答题
1.为什么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存在轴突再生?
中枢神经系统再生能力差:1.形成胶质瘢痕作为物理障碍。
2.存在多种蛋白作为生长抑制因子(MAG, OMgp,NoGo)3.缺少神经生长因子。
2.简述从神经管到大脑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
1.三脑泡阶段:神经管前端膨胀成三个脑泡:前脑、中脑和菱脑。
同时在两个地方向腹部弯曲形成颈曲和头曲。
稍后形成桥曲。
2.五脑泡阶段:前脑泡分化成前段的端脑和紧接的间脑,菱脑泡
分化成后脑和末脑,中脑泡不进一步分化。
3.成熟阶段:端脑泡发育成大脑半球,间脑泡发育成背部的丘脑
和腹部的下丘脑,后脑泡变成小脑,末脑泡发育成延髓。
3.在海兔的缩腮反应中, 敏感化与经典条件反射都能引起更强的缩
腮反应。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引起差异的分子机制是什么?
敏感化:在一个伤害性或强烈刺激存在的情况下,海兔对非伤害性的喷水管刺激的缩腮反应增强,这就是缩腮反应的敏感化,是突出前修饰的结果;分子机理是:尾部遭受电击时,L29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5-HT。
5-HT与感觉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上的专一性G 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引起PKA为第二信使的级联反应。
PKA将K+通道磷酸化,使之关闭,使得到达感觉神经元末梢的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因此有更多的Ca2+经电压控制的Ca2+通道进入轴突末梢,触发更多的神经递质释放,从而导致缩腮反射的敏感化。
经典条件反射:首先呈现条件刺激,然后出现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多次配对结合,使得感觉神经元的递质释放增加,从而引起运动神经元敏感性提高,导致轻微刺激感觉神经元也能出现强的缩腮反射;分子机理基本与敏感化相同但是,当同时刺激感觉神经元与中间神经元,比单用中间神经元引起腺苷酸环化酶激活的程度更大,因为激活感觉神经元可使更多Ca2+进入突触前末梢。
Ca2+/钙调蛋白与腺苷酸环化酶结合增强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及对5-HT的反应更敏感,产生更多cAMP,使得更多递质释放。
cAMP-PKA途径在海兔经典条件反射中起重要作用
cAMP-PKA途径在果蝇经典条件反射中也起重要作用:dunce(缺PDE)、rutabaga(缺AC)、amnesiac(缺调AC活性的多肽)、
PKA-R1(缺PKA)都是具有学习记忆障碍的突变果蝇 cAMP-PKA途径不是参与学习记忆的唯一第二信使系统
4.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区别是什么?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
神经胶质细胞:也称神经胶质,主要分布于神经元之间,无传导冲动的功能,而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绝缘和保护等作用。
5.电突触的结构以及传导特点是什么?根据目前已经发现的证据,在哺乳类动物神经系统中,电突触主要分布及其传递的优点是什么?
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
突触间隙窄,两侧膜均无层厚特化,也没有突触囊泡的存在。
间隙两侧膜形成通道。
特点:双向传递,速度极快。
分布:哺乳动物大脑皮质、小脑皮质、视网膜内水平细胞、双极细胞,以及某些神经核均有电突触分布。
优点:双向传递,速度极快。
6.离子通道型受体和代谢型受体的区别是什么?
1.离子通道型受体:直接打开离子通道(兴奋性或抑制性);局部
反应;快,足以产生动作电位
2.代谢型受体:间接打开或关闭离子通道;扩散作用,可调节大量
通道;慢,一般不足以产生动作电位;影响神经元的大量特性(如静息膜电位,动作电位阈值、递质释放速度、离子通道型受体的开关)
7.为什么吃河豚有可能致命?
河豚体内河鲀毒素的化学性质稳定,一般烹调手段难以破坏。
毒后也缺乏有效的解救措施。
其进入人体后会凝固在神经轴突的钠离子通道的入口处,阻碍钠离子透过细胞膜传导神经的冲动,从而关闭神经系统,造成肌肉和神经的麻痹。
5.行波学说如何解释声波在耳蜗中的传导?
1.行波在基底膜上传播的距离及振幅最大点的位置与刺激声的
频率有关
2.在传播过程中,行波的振幅是变化的,其最大点在高频刺激
时靠近耳蜗基部,频率逐渐降低时最大点逐渐移向蜗顶;经过了最大点后振幅便很快衰减
3.不同频率的声音在基底膜上传播距离不同与基底膜本身的机
械特性有关
6.根据Young-Helmoholts三色学说,视觉系统如何感受颜色?为什
么在黑暗中感觉不到颜色?
外界的景象以光的形式通过角膜等结构到达视网膜,在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
视锥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负责分辨颜色。
我们之所以能具有多种色觉,是因为在视网膜上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可感受蓝绿红三种颜色。
三种共同作用,产生不同颜色的感觉。
黑暗当中没有光的存在或光线极弱,三种视锥细胞无法行使正常的功能。
7.简述五种基本味觉的转导的受体和膜机制。
1.酸味和咸味直接作用于离子通道,使细胞产生去极化反应。
2.甜味、苦味、鲜味涉及第二信息系统,由G蛋白参与:糖分子先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cAMP的产生。
引起细胞去极化。
8.CT,PET,MRI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它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如
果要检测一个婴儿大脑中的血管瘤,用那种方法比较好,原因是什么?
CT:
原理: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射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优点:1.完整的三维信息。
2. 高分辨率 3 可产生任意切面的图像。
PET:
原理:一些短寿命的物质,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正电子后发生湮灭,从而产生方向相反的光子(based on pair production)。
通过高度灵敏的照相机对光子的捕捉,并经计算机产生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聚集情况的三维图像。
优点: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全身显像、安全性好。
MRI:
原理: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计算机处理转换后在屏
幕上显示图像。
优点:没有电离辐射损伤、多方位图像、软组织结构清晰、多序列成像、多种图像类型。
9.睡眠可以分为几个时相以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NREM睡眠:休闲的脑(脑血流量、基础和脑代谢率降低,脑部核酸、蛋白质和生长激素增加)和可动的躯体。
1-4期,其中3-4期睡眠合称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 SWS)或深慢波睡眠(deep slow wave sleep,dSWS)
REM(rapid eye movement)睡眠:又称异相睡眠、躯体睡眠、快波睡眠):活跃的脑(脑电波低幅高频)与瘫痪的躯体(肌张力完全消失,无肌电活动)。
10.何谓反射性运动,随意运动和节律运动?请举例说明。
1.反射性运动:通常由特定的感觉刺激引起,产生的运动具有固定的模式。
具有等级特征,不受意识控制,如膝跳反射。
2.随意运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指向一定目标的运动或行为,
既可由一定的感觉刺激引起,又可由主观愿望而产生。
具有目的性和习得性,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如弹钢琴、开汽车
3.节律运动:一般这类运动可随意开始或终止,但一旦发起就不
再需要意识参与,并能自主重复进行,具有反射样特征,如行走、呼吸。
11.什么是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非陈述性记忆又包括那些类
型?请举例说明。
陈述性记忆:对事件事实情景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记忆能够用语言来描述。
非陈述性记忆:是指不依赖于意识或认知的记忆。
1.由非联合型学习形成的记忆:习惯化和敏感化形成的记忆。
2.启动效应的记忆: 如果你在某一场合无意识地看见或听见过某一刺激的事,这一刺激以后再次出现时,你辨认出它的速度会明显加快。
3.联合型学习形成的记忆: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
4.程序性记忆:关于技巧和习惯的记忆。
12.为什么说在突触后过程中,胞内钙离子浓度对脑的突触可塑性起
关键作用?
13.在突触后过程中,神经元内Ca2+浓度变化对脑的突触可塑性,即记忆
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在小脑皮层产生长时程抑制(LTD)的过程中,爬行纤维的激活会导致浦肯野细胞的强烈去极化,开启Ca2+电压门控通道使胞内Ca2+浓度升高。
具体而言,胞内Ca2+浓度的升高会增强PKC 途径的作用,而蛋白激酶C又对AMPA受体的GluA2亚基具有磷酸化效应,最终导致AMPA受体的内吞作用启动,降低Na+内流的效能,从而导致LTD的产生。
2、在海马产生长时程增强(LTP)的过程中,CA1区锥体细胞在接受Schaffer侧支的刺激后,突触后膜会处于与谷氨酸结合的去极化状态,于是会打开Ca2+的电压门控通道NMDA受体引起胞内Ca2+浓度的升高,进而激活多种蛋白激酶 (PKC、CaMKⅡ、Fyn) ,通过磷酸化使突触后AMPA受体效能增高的同时还会诱发逆行信使(NO)使突触前递质释放增加。
而海马产生LTD的过程则恰与LTP相反:它们均由突触后NMDA受体内流的Ca2+所触发, Ca2+浓度的大幅度升高会激活蛋白激酶触发LTP,而Ca2+浓度的轻度增加则会激活蛋白磷酸酶导致LTD。
3、在早期相LTP的维持过程中,蛋白激酶C会处于持续活化的状态,原因是接受强直刺激期间突触后胞内Ca2+浓度的大幅升高会激活一种蛋白水解酶calpain,该酶可以切断连接蛋白激酶C 调节区和催化区之间的铰链,从而使催化区永久性活化;而在晚期相LTP的诱导过程中,多串强直刺激同样使突触后胞内Ca2+浓度大幅升高,而Ca2+与钙调素结合会激活产生大量的cAMP,再通过蛋白激酶A的作用活化即刻反应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