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9.3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3 生态系统构造
1.生态系统构造(Ⅰ)
一、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构造
包括两方面,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与食物链、食物网。
3.生态系统成分
(1)非生物物质与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物群落
类
群
比
拟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营养方
式
自养异养异养
主要生物绿色植物动物
营腐生生活细菌与真
菌等
作用
制造有机物,
储存能量,为消费
者提供食物与栖息
加快生态系
统物质循环,有利
于植物传粉与种
分解有机物,供
生产者重新利用
场所子传播等
二、生态系统营养构造——食物链与食物网
1.食物链
(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一种联系。
(2)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
2.食物网
(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织连接成复杂营养构造。
(2)功能: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渠道。
(3)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营养级。
3.生态系统营养构造
高频考点一生态系统成分判断
是( )
【答案】A
【变式探究】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简图,以下表达错误是( )
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基石
B.乙是消费者,包括各种异养生物
D.图中“甲→乙〞是生态系统营养构造
【答案】B
【解析】从图中甲、乙与分解者关系可以判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基石,A正确;异养生物中一局部是消费者,如大局部动物,一局部是分解者,如腐生细菌、真菌与少数动物,B错误;太阳能是生态系
统主要能量来源,C正确;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构造,D正确。
高频考点二食物链与食物网分析方法
例2.如图为非洲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以下相关表达错误是( )
D.蛇数量减少,狮子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答案】A
【变式探究】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局部生物食物关系。
以下有关分析错误是( )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
B.第三营养级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假设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
D.假设喷洒只杀灭食草虫杀虫剂,那么蜘蛛数量将减少
【答案】B
【解析】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与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应为第二营养级;大米草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米草死亡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还会使细菌数量增多,细菌与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进而导致以线虫为食沼蟹数量增多;杀虫剂杀死食草虫,会导致蜘蛛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数量减少。
高频考点三食物链与食物网中数量分析
例3.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总量,如下图。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种群数量增加,那么会引起( )
A.甲、丁种群数量增加,丙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种群数量下降,丙种群数量增加
D.甲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D
【变式探究】图示某海湾大陆架食物网。
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会引起( )
A.a与b数量保持“J〞型增长
C.c、d与e数量可能大量减少
【答案】C
【解析】由于受空间限制、天敌制约,浮游动物a与植食者b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A错误;c与d食性不同,只存在生存空间与环境资源上竞争关系,不会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B错误;浮游植物急剧增加,可能会导致水体中溶氧量大量下降,鱼类大量死亡,C正确;生物食性及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营养级是长期自然选择结果,因此植食者(b)食性与营养级不会因浮游植物急剧增加而发生改变,D错误。
1.〔2021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以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结果。
以下表达正确是
A.该丝瓜地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答案】D
【考点定位】此题考察种群、食物链、生态系统功能。
2.〔2021新课标Ⅲ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答复以下问题:
〔1〕由于温度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
指。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积累,其原因是。
〔3〕通常,生态系统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逐级减少
【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多少。
〔2〕由于冻原生态系统中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分解,即分解者分解作用弱,所以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积累。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不会很长。
【考点定位】群落物种组成、生态系统构造与功能
3.〔2021四川卷.9〕〔11〕豌豆蚜与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局部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分组第七天第14
天
第21天
蝉大眼对照组
〔1〕调查豌豆群种群密度应采用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种群数量将呈
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能量,一局部流向,另一局部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与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氮转变为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种间关系为。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请说明你判定依据:【答案】〔1〕样方法S 〔2〕二、三分解者〔3〕氨互利共生〔4〕利马豆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与鳞翅目幼虫,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考点定位】调查种群密度方法、生态系统构造、生物种间关系、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1.〔2021 ·江苏卷.9〕以下关于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表达,正确是〔〕
A.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种群密度
B. 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鸟类
C. 就生态系统构造而言,生态瓶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 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答案】B
【解析】行道树灌木丛是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种群密度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食物种类大于其他食性鸟类,那么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鸟类,B正确;生态瓶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少,其稳定性取决于生物种类与数量,C错误;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捕食与躲避敌害,故为异种生物传递物理信息,D错误。
2.〔2021 ·海南卷.22〕关于森林群落表达,错误是〔〕
A.碳可在森林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展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与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答案】B
3.( 2021 ·课标II卷.4)以下有关生态系统表达,错误是( )
A.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与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响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非生物物质与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输入= 输出〔散失〕;B错误。
信息传递有利
于生命活动正常进展,有利于种群繁衍,还有利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C正确。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能力,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响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根底,由此可知负反响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4.〔2021 ·天津卷.1〕以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与个体附属关系。
据图分析,以下表达正确是〔〕
A、甲是生物进化根本单位
B、乙数量到达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与消费者构成
D、丁多样性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答案】D
5.〔2021 ·福建卷.4〕以下图-2.a-1〕。
以下表达正确是( )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25%
-2.a-1
【答案】B
1. (2021·江苏,26)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旁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
如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主要局部。
请答复以下问题。
(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________营养级。
(2)机场内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慌,这种反响属于________反射。
(3)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________信息传递特点,释放训练过猎鹰来驱赶小鸟。
(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与鸟都不爱吃
“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
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变化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
(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以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是________(填序号)。
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下,该样方蜗牛数应计为________个。
【解析】此题考察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相关知识。
(1)在这几条食物链中小型猛禽为第三营养级;在
这几条食物链中,小型猛禽为第四营养级,在
这两条食物链中,小型猛禽为第五营养级。
(2)小鸟对稻草人感到惊慌,是因为小鸟曾经受到人类驱赶,这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根底上条件反射。
(3)猎鹰捕食行为(包括飞行姿态、方向、鸣叫等)可以向小鸟传递信息,这属于行为信息。
(4)铲除杂草后,原来土壤条件以及土壤中繁殖体等仍然保存,在这样地方开场演替为次生演替。
(5)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①取样范围应包含蜗牛生存全部环境,不应该仅在水泥小路一侧取样。
②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计数方法是,计数样方内个体与任意相邻两边及夹角上个体,按此方法,结果为6或7个。
【答案】(1)第三、第四、第五(2)条件(3)行为(4)次生(5)①6或7 2.(2021·课标Ⅱ,31)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
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
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一年内输入各种群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单位一样。
种群甲乙丙丁戊
能量12. 80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
(2)甲与乙种间关系是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___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
碳对生物与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循环主要以CO2形式进展。
【答案】(1)
(2)捕食消费者
(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3.(2021·安徽理综,29Ⅱ)一片玉米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1)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与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________,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
假设玉米与大豆间作(相间种植),可提高土壤肥力,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米螟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与果穗内取食。
假设调查玉米螟幼虫密度,应采用________方法。
甜菜夜蛾幼虫也取食玉米,玉米螟与甜菜夜蛾种间关系是________。
在我国北方局部地区,亚洲玉米螟与欧洲玉米螟分布区出现重叠,两
种玉米螟依靠不同性信息素维持________________。
(3)取两份等质量同品种玉米粉,一份经发酵做玉米馒头,另一份煮玉米粥,这两份食物中所含能量较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种植不同种类玉米,增加遗传(基因)多样性,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大豆根部有根瘤菌,根瘤菌能够固氮,增加土壤中氮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2)玉米螟幼虫活动能力弱,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玉米螟幼虫与甜菜夜蛾幼虫都取食玉米,存在竞争关系。
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性信息素进展种内信息交流,实现各自种群繁衍,维持生殖隔离。
(3)发酵做玉米馒头,经过酵母菌利用玉米糖类进展细胞呼吸,局部能量被酵母菌利用进展生命活动,而煮玉米粥时,高温导致酶变性失活,呼吸作用不能进展,有机物几乎没有被消耗,故馒头能量较少。
【答案】(1)遗传(基因)多样性根瘤菌与大豆共生形成根瘤,具有固氮作用(2)样方法竞争生殖隔离(3)玉米馒头
4.(2021·全国卷,33)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与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答复以下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与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作用是直接提高________种群数量。
捕捞野杂鱼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________、________与空间等资源竞争。
(2)假设大量捕捞使池塘中鳙鱼数量减少,那么短时间内会导致________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3)假设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
它们是________,消失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一个优势种群也根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
【答案】(1)浮游植物B 食物氧气(或溶解氧) (2)浮游植物B (3)浮游动物A与鳙鱼氧气(或溶解氧) 分解者
5.(2021·广东理综,5)如下图某湖泊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假设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鲈鱼,将出现情况是( ) A.鲈鱼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解析】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下一个营养级,而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是逐级递减,所以鲈鱼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减少量,A项正确;鲈鱼与土著鱼为捕食关系,不存在竞争,B项错误;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C项错误;通过上面分析可知浮游植物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D项错误。
【答案】A
1.以下有关生态系统成分及构造说法,正确是( )
A.不能进展光合作用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
B.营腐生生活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
C.生态系统营养构造只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成分
D.生产者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备成分
【答案】C
2.某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与以杂草为食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表达正确是( ) A.该草原生态系统存在着“杂草→食草动物→小型食肉动物〞这一条食物链
B.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杂草、食草动物、小型食肉动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C.食草动物与小型食肉动物能够加快该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D.该草原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
【解析】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由多种杂草与以杂草为食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构成了复杂食物网,A错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集合构成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B错误;消费者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C正确;该草原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与能量,D错误。
【答案】C
3.某同学绘制生态系统概念图如下图,以下表达不正确是( )
A.①表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B.③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C.④中可能有微生物
D.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某项功能
【答案】A
4.以下不属于生态系统构造是( )
A.树→虫→鸟
B.在某一群落食物网中,鹰占据两个营养级
C.狼属于消费者
D.金丝桃因能分泌海棠素,使误食动物变盲或致死,从而使多数动物避开这种植物
【解析】生态系统构造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
A项所述为食物链;B项所述为食物网;C项所述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D项所述是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功能。
【答案】D
5.以下关于营养级表达,不正确是( )
A.食物链中营养级不可能是无限
B.各种动物所处营养级都是唯一
C.能量只能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D.各营养级能量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解析】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营养级不可能无限;一种动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于不同营养级;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特点,只能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
【答案】B
6.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构造模式图,以下说法正确是( )
A.图中组分1、2、3即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如果组分1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一定是真核生物
C.能量只能通过组分2输出该生态系统
D.在该生态系统中,组分1、2、3是严密联系,缺一不可
【解析】组分1、2、3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因为缺少非生物物质与能量,故A错。
生产者也可能是硝化细菌,而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故B错。
能量可通过组分1、2、3从该生态系统输出,故C错。
【答案】D
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甲、乙、丙、丁、戊代表不同生物,以下相关说法正确是( )
A.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B.甲固定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
C.戊与丙种间关系是捕食与竞争
D.从图中可以看出,戊占有三个营养级
【答案】B
8.如图是一个简化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是( )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其中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鸟
C.处于第三营养级生物有3种
D.生态系统4种成分中,该图上只表达了2种成分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该图由5条食物链组成;植食性鸟与食草昆虫都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生物有鹰、食虫鸟、蜘蛛与青蛙4种生物;该图只有生产者与消费者,缺少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与非生物物质与能量。
【答案】D
9.如图为南极某海域食物网。
据图判断正确是( )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答案】C
10.如图为福建省某地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箭头与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与转移量。
以下表达正确是( )
A.水稻与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a增加
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a=b+c+e
C.丙中生物可组成多条食物链
D.调查丁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样方法
【解析】水稻与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光合作用进展,碳元素从大气进入生产者量增加,即a(CO2)会增加;水稻处于生长期,那么碳元素转移进入水稻量大于转移出去量;丙中生物均为消费者,不能组成食物链,因为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调查丁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A
11.如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以下分析正确是( )
A.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是大型植物
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
C.信息在鲤鱼与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
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
【解析】该生态系统生产者除大型植物外,还有自养型鞭毛虫;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第二、三、四、五共4个营养级。
【答案】C
1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有机物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比例,那么这四种生物之间食物关系最可能是( )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