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市南苑学校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查试卷(含解析) 苏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市南苑学校八年级(上)第一次学
情调查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针对甲乙丙丁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声源的振幅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污染
2.如图所示是童谣《小蜜蜂》的歌词与乐谱,在小萍唱到“大家一齐”这四个字的期间,声波的音调逐渐升高.此期间声波音调逐渐升高,主要是因为下列何种变化?()
A.声波的振幅逐渐增加B.声波的频率逐渐变低
C.1s内的振动次数变多D.声音的音色逐渐变好
3.小明同学在一次在家看妈妈做油炸薯条,可是有些薯条炸焦了,他联想到平是在水中煮食物时,只要水不干,食物就不会焦,他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他认为可能是油沸腾时的温度比水高,所以容易把食物炸焦.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小明的认为这个步骤是科学探究中的哪个步骤()
A.提出问题 B.作出猜想
C.设计实验 D.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4.有四位同学进行“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分别如图中A、B、C、D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B.C.D.
5.如图所示,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A.探测海深 B.敲瓶底火焰摇动
C.回声定位D.超声波探查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7.如图四幅图中由升华形成的自然现象是()
A.冰雪消融 B.清晨的露珠
C.寒冬冰雕变小 D.树枝上的雾凇
8.“神十”上天后,女宇航员王亚平进行“太空授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B.地球上的学生能听到王亚平的声音,说明真空能传声
C.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米/秒
D.我们在地球能听到她的声音,这是因为她的声音响度很大
9.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10.冬天开车时,轿车前车窗玻璃出现的雾气影响了驾驶员的视线,驾驶员采用的最好方法是()
A.打开空调通风对车窗吹风B.用毛巾擦拭车窗
C.启动雨刷 D.打开轿车车窗通风
11.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A.人体的正常温度
B.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让感觉温暖、舒适的房间温度
12.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这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冬天的早上,有时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13.在“水的沸腾实验”中,关于烧杯上加盖子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烧杯上加盖可以缩短加热的时间
B.加盖可以防止水蒸气在温度计上液化看示数不方便
C.加盖测得的沸点可能比实际沸点偏高
D.温度计可以直接从盖子中间插入,不用悬挂,很安全
14.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象,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海波在BC段没有吸热B.海波在CD段是气态
C.海波的熔点是48℃D.6 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15.将手帕放在 70%酒精的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用镊子夹住两角展开,用火点燃,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如图所示).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D.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7分)
16.编钟(如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乐器.
(1)当演奏人员敲响编钟时,编钟由于发出悦耳的声音,此时,声音主要通过传入我们的耳朵.
(2)编钟由一套大小不同的钟组成,通过敲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17.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第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有关.
18.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为了节约用水,农村的一些地区采用了科学的灌溉技术,即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这样做的好处之一就是减小了水面上空气的,从而减慢了水的.管道代替沟渠输水同时也能减少水份向地下的.
19.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如图所示),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填物态变化名称)
20.某工厂拟生产两种温度计,厂里可以利用的液体有:比较贵的水银、很便宜的酒精.为达到实惠又切实可行,这两种温度计应选用的液体是:
铅锡水银酒精
物质名
称
熔点/℃328 232 ﹣38.8 ﹣117
沸点/℃1740 2270 375 78.5
(1)能测铅、锡熔点的温度计选:;
(2)家用寒暑表选:.
21.温度计是实验室常用的工具,它是根据液测温体的原理制成的.我国地域辽阔,同一天南北不同地方温度差别很大.如图(A)、(B)是十二月某一天同一时刻在三亚和北京观测到的温度计的示意图.由图可知,三亚此时温度为℃,读作;北京此时温度为℃,应读作.
22.2010年10月1日,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如图请你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很多物体遇到这样的高温将会;为了保护发射台,在发射台底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射到水中,利用水的来吸收大量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形成的(以上三空均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液态的,它主要是通过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3)火箭与大气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为保护火箭不至于被烧毁,在火箭头部有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会熔化和汽化,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
23.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医生用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它在加压下(填物态变化名称),又在皮肤上迅速(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类似局部麻醉,人的伤痛很快消失,同时防止伤口处形成淤血.
24.如果对烧开的水继续加热,水会热(填“吸”或“放”),此时,水的温度.(选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液化石油气是利用的方法使其变成液体后存储在钢瓶中的,若将液化石油气瓶的阀门打开,让液化石油气快速的放出,则钢瓶内的温度将(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三、解答题(共43分)
25.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咙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2)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完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图,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是正确的.
26.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烧瓶内的水一直在沸腾着,请回答:
(1)观察烧瓶内甲温度计和烧杯内乙温度计的读数情况可以发现:
a.甲温度计的示数;
b.乙温度计的示数,(以上两空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2)在实验进行中,左侧烧瓶内水的量会;右侧烧杯内水的量会.(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27.小明和小兰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后,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如图所示.
(1)他们在10m间用“土电话”轻声通话也能听见,这表明.
(2)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不能听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3)如果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4)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说明,就棉线和金属丝而言传声能力更强.
28.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编号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0.50 1.50 2131
2 31.00 2.00 1284
3 48.50 2.50 656
(1)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号.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答:(选填“能”或“不能”);理由:.
(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声时在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写出实验方案:判断方法:.
29.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试管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形成的.
30.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若海水中声速是1500m/s).
(1)则该处的海水深度为m;
(2)超声波声呐(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原因是.
31.小明探究“水的沸腾”时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
示.
(1)按图甲由(选填“上至下”或“下至上”)安装实验装置,石棉网的高度应据(选填“铁圈”、“酒精灯的外焰”或“温度计的玻璃泡”)的高度适当调整.
(2)本实验需要的测量仪器:和.
(3)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9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4)分析如图19丙所示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在沸腾过程中(“吸”或“放”)热,温度.
(5)通过这次实验小芳知道了水沸腾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请你帮他写出:
①;②.
(6)小明看到,从水温达到90℃到水沸腾共用时10min.为了节约时间,请你给小明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7)小明将适量的水装入纸锅后,放到火上加热(没有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一会儿水沸腾了,但纸锅并没有燃烧,这是因为水沸腾时的温度(选填“高于”或“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没有燃烧.
32.小李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某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
(1)实验中宜用(填“较大颗粒”或“微小颗粒”),是为了.
(2)他将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记录在如表中,请根据表中数据,在丙图的坐标纸上画出该物质熔化过程的温度﹣时间图象.
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8 ﹣6 ﹣4 ﹣2 0 0 0 0 1 2 3 4 (3)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是℃.
(4)在第2min时,该物质处于态,在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态.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晓明认为该实验装置中没有用酒精灯加热,所以不能完成,你的观点是:.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市南苑学校八年级(上)第一次学情调查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针对甲乙丙丁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声源的振幅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污染
【考点】音调;声速;响度;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响度和物体振幅有关,与物体振动频率无关.
音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减弱噪声可以在传播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声源处和接收处减弱.
根据各个选项的具体做法,分别进行分析.
【解答】解:A、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可以改变物体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发声的音调.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敲锣时,用力越大,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抽气的过程中,瓶内气体越来越少.由于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声音会越来越小,但音调不变,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安装在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2.如图所示是童谣《小蜜蜂》的歌词与乐谱,在小萍唱到“大家一齐”这四个字的期间,声波的音调逐渐升高.此期间声波音调逐渐升高,主要是因为下列何种变化?()
A.声波的振幅逐渐增加B.声波的频率逐渐变低
C.1s内的振动次数变多D.声音的音色逐渐变好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分析】(1)根据五线谱标识可知,“大家一齐”的简谱应为“1、2、3、4”,即音调逐渐在升高.
(2)音调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频率是发声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
【解答】解:通过五线谱判断出音调在逐渐升高,音调由频率决定,所以其频率在逐渐升高,频率的定义是发声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所以判断出1s内的振动次数变多.
故选C.
3.小明同学在一次在家看妈妈做油炸薯条,可是有些薯条炸焦了,他联想到平是在水中煮食物时,只要水不干,食物就不会焦,他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他认为可能是油沸腾时的温度比水高,所以容易把食物炸焦.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小明的认为这个步骤是科学探究中的哪个步骤()
A.提出问题 B.作出猜想
C.设计实验 D.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考点】物理学方法.
【分析】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实验、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方法,科学、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与步骤是正确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与关键,根据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掌握分析答题.
【解答】解:小明认为可能是油沸腾时的温度比水高,所以容易把食物炸焦,这应属于猜想的过程.
故选B.
4.有四位同学进行“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分别如图中A、B、C、D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B.C.D.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一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二是温度计玻璃泡进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三是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解答】解: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壁;故A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故B错误;
C、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没有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故C正确;
D、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故D错误.
故选C
5.如图所示,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A.探测海深 B.敲瓶底火焰摇动
C.回声定位D.超声波探查
【考点】声与能量.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解答】解:探测海深、回声定位、超声波探查都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敲瓶底时火焰摇动利用声波来传递能量.
故选:B.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考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分析】判断物态变化名称,要先看变化前是什么状态,再看变化后是什么状态,最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解答】解: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固态变成气态,是升华,故A错误;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故B错误;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故C正确;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故D错误.
故选:C.
7.如图四幅图中由升华形成的自然现象是()
A.冰雪消融 B.清晨的露珠
C.寒冬冰雕变小 D.树枝上的雾凇
【考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错误;
C、冰雕变小,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C正确;
D、雾凇是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故D错误;
故选:C.
8.“神十”上天后,女宇航员王亚平进行“太空授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B.地球上的学生能听到王亚平的声音,说明真空能传声
C.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米/秒
D.我们在地球能听到她的声音,这是因为她的声音响度很大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电磁波的传播.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4)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指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幅有关.【解答】解: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选项说法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B 选项说法不正确;
C、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
D、我们在地球上能听到王亚平讲课声音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故D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9.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当杯内温度低,杯外温度高,杯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表面液化成小水珠,沾在外表面.当杯内温度高,杯外温度低,杯内空气中的水蒸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表面.
【解答】解: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故选D.
10.冬天开车时,轿车前车窗玻璃出现的雾气影响了驾驶员的视线,驾驶员采用的最好方法是()
A.打开空调通风对车窗吹风B.用毛巾擦拭车窗
C.启动雨刷 D.打开轿车车窗通风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分析】挡风玻璃内侧起雾是很常见的,究其原因:车内湿度过高,车外温度太低,导致水汽液化在挡风玻璃上.
【解答】解:前窗玻璃的雾气是由于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对着车窗玻璃吹暖风,可使小水珠吸热加速蒸发水蒸气,车窗玻璃就变清晰了.
故选A.
11.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A.人体的正常温度
B.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让感觉温暖、舒适的房间温度
【考点】温度.
【分析】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对各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解:A、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7℃左右,与题意不符;
B、我国北方比较寒冷,平均气温一般不超过10℃,与题意不符;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与题意不符;
D、人感觉比较舒适的温度是20℃左右,符合题意.
故选D.
12.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这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冬天的早上,有时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分析】(1)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吸收热量的物态变化过程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出热量的物体变化过程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解答】解: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变干.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该选项说法错误;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错误;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出现白色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3.在“水的沸腾实验”中,关于烧杯上加盖子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烧杯上加盖可以缩短加热的时间
B.加盖可以防止水蒸气在温度计上液化看示数不方便
C.加盖测得的沸点可能比实际沸点偏高
D.温度计可以直接从盖子中间插入,不用悬挂,很安全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