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
1、C A 项扃牖(jiōngyǒu)B项玉醅(pēi)D项燎沉香(liáo)
2、A B项“悯”应为“闵”C项“阕”应为“阙”D项“姗”应为“珊”
3、A ①中应选“年轻”。

“年轻”指人的岁数不大,有相比较而言之义:他很年轻|我比他年轻|领导班子年轻化;而“年青”则为处于青年时期,不合语境。

②中应选“以至”。

“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示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而“以致”是“因而导致”的意思,后面接的往往是不好的结果。

再说,“踌躇满志”是中性词,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而“自鸣得意”是贬义词,自以为了不起,所以应选A。

4、D A项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属于望文生义的错误,不合语境;B项“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而B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识多少的问题,使用不当。

C 项“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的迁移。

而该句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义完全相反。

D“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

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淋漓尽致”非常准确。

5、B A句中,对应错位,应将“商家、企业”修改为“企业、商家”。

C句中,“道路”和“交通”并列不当。

D句中,“部分”既可修饰“福利院”,也可修饰“孤儿”,造成歧义。

二、
6、D 前三项不够全面,没有切中要害。

7、D “都是”太绝对,《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不是。

8、B A 第一段“对于电视机前的外国观众来说,筷子兄弟和《小苹果》压根就没在全美音乐大奖颁奖典礼中出现过”;C第三段“应该算是”;D第二段“网络拉低了唱片业的准入门槛”。

三、
9、 C 斥:排斥
10、A 介词“在”/介词“对”;B项都是连词,“虽然”;C项都是副词,“于是就”;D项都是副词,“将要”
11、B A项中“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明的是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学有才”;C 项中“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学有才”。

D项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明的是孔子对职位变动的态度,并未说明“执政才能”
12、C 得到了善待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

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

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

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

由此出任司空。

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

鲁君又善待孔子。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年),这时孔子大约是三十岁了。

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

秦穆公亲自提拔重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一解救出来,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

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

”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

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

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

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

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重用你了。

”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

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

”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

孔子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来到鲁国城邑的各地旅客,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鲁国都给予接待和照顾,使他们满意而归(另一说,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齐国人闻悉鲁国的情况后感到恐惧,说:“孔子当政的话,鲁国必然称霸,鲁国称霸而我齐国土地挨近它,我齐国的土地就会最先被兼并了。

何不赶紧献送土地呢?”大夫黎鉏说:“请先尝试阻止孔子当政;如果没法阻止孔子当政再献送土地,难道算晚吗!”于是挑选齐国国中
漂亮的女子八十人,全都穿上华丽服装而跳起《康乐》舞蹈,连同有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馈赠给鲁国国君。

齐人将盛装女乐、有纹骏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南面的高门外。

季桓子换上平民服装前往观看多次,打算接受,就告诉鲁定公要外出巡回周游,终日前往观看,懒于处理政事……孔子于是上路(离开鲁国)。

季桓子喟然长叹说:“夫子因为那群女乐的缘故怪罪我啊!”
四、
13、
(1)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

(“行”,行为,引申为施政措施,1分;“中”“正”意思一样适当、合适之意。

1分,整体连贯通畅1分)
(2)来到鲁国城邑的各地旅客,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鲁国都给予接待和照顾,使他们满意而归。

(“四方之客至乎邑者”是定语后置1分,“不求有司”介宾后置1分,整体连贯通畅1分)
(3)请先尝试阻止孔子当政;如果没法阻止孔子当政再献送土地,难道算晚吗!(“狙”,阻止1分;“致”给予1分;“庸”,岂,难道,1分;整体连贯通畅1分)
14、
(1)钟鸣鼎食之家(2)天生我材必有用(3)东风夜放花千树
(4)云破月来花弄影(5)槲叶落山路(6)迷花倚石忽已暝
15、
(1)上阕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答借景抒情等也可)(1分)一场春雨过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溪澄碧的春水潺潺流淌,小溪两岸的柳树刚刚抽出嫩黄的新芽,溪面上,双双白鸥或翩翩飞舞,或对浴嬉戏,好一幅绝妙的春日雨霁图。

然作者越是把春景写得明丽鲜活越反衬出思妇怀人之悲苦,越是写白鸥成双成对的出现越反衬出思妇的孤寂难耐。

(3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目”,远望之意。

“目”字既照应“云淡水平烟树簇”句,写思妇极目远眺但见云淡水平烟树等景物,不见盼望之人;(2分)又紧承“寸心千里”语,让人神驰天外,那思妇迷惘忧伤的双眸好像穿透了眼前苍茫渺远之景,与她的心一起,飞驰到千里之外,寻觅自己心爱之人。

这是非常富有想象力的写法,新奇自然,精彩动人。

(2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五、
16、①书:一页历史,是一面镜子;擦亮了镜子,你呼唤着理性与良知。

②梅:一片玉瓣,是一滴生命;剥落了生命,你召来了燕语和莺啼。

③路:一道辙印,是一段历史;尘封了历史,你迷蒙着今日和未来。

④船:一片归帆,是一缕乡情;倾注着乡情,你满载着沧桑和希望。

⑤泉:一股细流,是一曲欢歌;汇聚了欢歌,你成就了大江与汪洋。

17、⑤②①③④(错一处既不得分)
解析:乱序排列衔接题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行文的逻辑关系。

首先,综观五个句子,谈的是娱乐化现象流行的影响问题,从而确定⑤为首句,然后,关注各句的提示性词语和具体语句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可知①②句是说这种现象流行的积极影响,而且①句是②句的佐证,运用了反向假设论证方法,故②在①前,第③句“但是”一词,提示语意转折,笼统地说娱乐化现象过了,第④句从功能的角度具体说明娱乐化过度的体现。

18、答案:(1)形态特征(2)地理分布(3)药用价值(4)品种鉴别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提取关键词首先要给文段分层,根据文意第1句至5
句为第1层,第6句为第2层,第7、8句为第3层,第9、10句是最后一层,然后再概括内容。

六、(18分)
19.(4分)①写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与第2段中“一丝偶然的牵引……命定之约”一句相照应。

②延续前文的苏东坡失去朝云的感伤之情,使文脉贯通一气。

为下文写对苏东坡的追慕与缅怀之情作铺垫。

(4分。

每个要点2分。

意思对即可)
20.(1)“西湖很远”是因为时间上的遥远,二十年都没有亲眼看一次西湖,“西湖很近”不仅指现在空间上确实离它很近,更是二十年来对西湖在心灵上的亲近。

(2分)(意思对即可)(2)如今的人们只知欣赏苏东坡的旷世文才,不能理解他与朝云心心相印的知己真情,更不能理解他痛失知己的彻骨之悲。

(2分)(意思对即可)
21.①运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无限追念之情。

(4分。

意思对即可。

如果从第二人称、细节描写等方面赏析也可。


22.(1)对于现代人来说,苏东坡是属于历史的,现代人不会像朝云那样真正理解他的心声,所以说他“囚禁在时光中”;苏东坡得意时不张狂,失意也不露消沉之色,在逆境中的旷达人生无人能及,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英雄”。

(2)这样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苏东坡的怀念与仰慕之情,对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的委婉批评。

(6分。

每个要点3分。

意思对即可)
七、作文(参见高考评分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