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互联网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互联网发展
摘要:能源互联网是能源领域的创新实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

针对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挑战,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把握机遇,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二是加强统筹规划,统筹协调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三是完善政策机制,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四是完善标准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和标准规范建设。

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能源互联网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
1、引言
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能源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分布式储能、直流配电、多能互补、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等”。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能源革命、促进清洁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

2、把握机遇,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是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多能互补、人机交互的智慧能源系统,其核心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其主要任务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

通过开展大规模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促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通过提升电网消纳能力、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建立市场化交易机制,推进新能源与常规电源协同运行,充分发挥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用能设备利用效率。

通过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能效技术、储能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用能设备高效利用和节能降耗;四是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推进智能电网规划、建设、运行与管理,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要通过“新”来激发“旧”的活力,通过“新”来解决“旧”的问题。

随着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将为能源互联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将对能源互联网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3、加强统筹规划,统筹协调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
加强统筹规划。

加快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明确“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将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纳入能源规划,确保各类能源协同发展。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可再生能源基地开发与电网协调发展,保障新能源消纳。

鼓励跨省跨区通道建设。

加快完善国家西电东送战略布局,加强西电东送通道的优化与扩容建设,保障清洁能源消纳。

进一步研究完善可再生能源基地消纳跨省跨区交易机制,构建公平开放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撑能力。

推动跨区输电通道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基地电力外送能力;推动特高压输电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融合发展,提高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推进智能变电站建设和广泛应用,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

4、完善政策机制,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完善能源互联网的价格政策。

优化定价机制,确保市场主体获得公平的交易机会,完善交易机制,确
保用户获得与其他市场主体同等的电力服务。

规范能源互联网电价体系,制定能源互联网电价管理办法,确
保公平合理。

推动建立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建立绿色电力证书价格形成机制,保障用户的可
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完善相关政策保障体系。

建立适应能源互联网发展要求的电力市场运营规则体系,促进跨省跨区送受
电市场形成和有序开放;推动完善适应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和交易体系,鼓励用户通过自建、与第三
方合作等方式参与能源互联网建设;完善储能、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网、综合能源服务等新兴业态相关政策,推动建设适应能源互联网发展需要的新型电力系统。

强化与其他政策协同。

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支持政策,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消纳;
推动出台更加严格的土地、环保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推进多能互补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制定实施电力现货市
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方案。

5、完善标准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和标准规范建设
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行业的复杂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协同推进标准制定工作。

做好顶层设计。

针对能源互联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专项研究和专题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制定一系列标准体系框架、标准立项指南、技术标准框架和实施方案。

鼓励企业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基
础上,积极开展行业和地方标准的研制工作。

鼓励企业参与能源互联网相关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推动我国
能源互联网技术和产业优势向国际输出。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通过举办研讨会、论坛等形式,搭建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平台,加大对能源互
联网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

鼓励相关机构或协会举办能源互联网创新成果展示、技术交流和论坛等活动,充分发挥媒体、论坛等媒介在能源互联网技术交流中的作用。

6、创新应用模式,探索能源互联网综合解决方案
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将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综合能源服务水平和效率、实现电力系统整体能
效提升,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建议以建设国家级综合智慧能源系统为抓手,在多
能协同、信息共享、产用一体、协同控制等方面实现突破,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构建能源互联网综合解
决方案,创新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互联网发展之路。

构建多能协同、信息共享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

基于各类储能技术和用户侧负荷预测技术,开发集成
分布式发电、可再生能源和负荷侧资源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实现多能协同规划、多能互补优化调度以及用
电信息实时交互。

创新发展基于多能协同的综合能源服务。

基于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和互联网技术,提供面向用户需求的
个性化综合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包括光伏+储能、储能+充电桩、电动汽车充电等新型综合智慧能源系统,为
用户提供多能互补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综合能源管理模式。

在基于分布式电源及储能技术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基础上,依托用能终端建立开放共享的综合能源服务平台,整合多元主体参与需求响应和用户侧资源,实现多方
利益共享。

构建能源互联网“云平台”。

在现有的配电自动化、配电网管理系统等电力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基础上,建设能源互联网“云平台”,实现能源生产、输送和消费环节的协同,促进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研究发展智能微网技术。

发展新型微网系统,构建包含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负荷侧资源、柔性负
荷等多种分布式能源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实现各类分布式能源协调控制,满足用户个性化用电需求,并实
现用户侧与发电侧、电网侧的高效互动。

鼓励应用先进信息通信技术。

在能源互联网中,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泛在电力物
联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7、总结
总之,当前我国能源互联网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解决问题,推动能
源互联网发展。

首先应把握机遇,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其次加强统筹规划,统筹协调
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再次完善政策机制,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最后完善标准体系,强化顶层设计
和标准规范建设。

通过积极推进能源互联网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我国能源结构
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

参考文献:
[1]区块链和能源互联网:天作之合[J]. 舟丹.中外能源,2019(12)123-125.
[2]推动国际合作走实走深: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成立四周年[J]. 本刊讯.中国投资(中英
文),2020(Z3)223-225.
[3]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发展[J]. .能源与环境,2020(02)12-15.
[4]脚踏实地:能源互联网落地七谏[J]. 王永真;张靖;唐诚.能源,2020(05)442-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