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2019-2020学年中考历史四模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奉贤区2019-2020学年中考历史四模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
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自我疗伤”﹣﹣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B.“温药治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猛药重治”﹣﹣是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开颅洗脑”﹣﹣确立起了民主科学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自我疗伤”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A项错误;“温药治疗”是指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B 项正确;“猛药重治”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C项错误;
“开颅洗脑是指先进知识分子兴起的新文化运动,D项错误。
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A.五代十国的更迭
B.安史之乱的影响
C.宦官专权的严重
D.黄巢起义的破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乱世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天宝年间遭逢乱世,乡亲四处逃难,田园房屋荒废,蒿藜丛生,满目寂寞凄凉的景象;“世乱”指的是安史之乱。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3.《战后关国对外授助政策的历史考察》中写道:“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政治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下列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有
①西欧国家的联合
②日本的腾飞
③北约和华约建立
④中国的起飞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政局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实力明显。
但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联盟和国家实力也在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题干中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有西欧国家的联合、日本的腾飞和中国的起飞。
①②④符合题意。
即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4.“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
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
”材料中“他的学说”指的是
A.人文主义B.马克思主义C.进化论D.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抛弃了空想的成分”“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可知,马克思主义标志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了方向,成为了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选项B符合题意;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代表资产阶级利益,A排除;进化论是达尔文提出的生物科学理论,C排除;空想社会主义与材料信息“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不符,D排除。
故选B。
5.下图反映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
①全方位
②多元化
③多形式
④多层次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①④⑤符合题意,选项②多元化、③多形式,不符合史实,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①④⑤符合题意,故选A。
6.拿破仑《给儿子的遗训》中说:“……当时我不得不用武力来制服欧洲……。
我拯救了濒于夭折的革命;我把它从废墟上扶了起来,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示给世界。
在法国、在欧洲,我注入了新思想;这些思想是不会消失的。
……”。
材料中“新思想”主要指
A.力学三定律B.《物种起源》中进化论的学说
C.论述时间和空间关系的相对论D.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民法典》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我拯救了濒于夭折的革命;我把它从废墟上扶了起来;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现给世界。
在法国、在欧洲,我注入了新思想;这些新思想是不会消失的。
”可以知道,此人物是拿破仑,拿破仑为拯救“濒于夭折的革命”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现给世界”,颁布了《法典》,打击欧洲封建势力,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D项符合题意;马克思和恩格斯编写的《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斗争的学说”,A项不合题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进化论的学说,B项不合题意;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论述时间和空间关系的相对论。
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 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7.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用“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来描述秦始皇的伟大功绩。
为巩固其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废分封,设郡县②统一文字③统一度量衡④修筑都江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在战国时期修筑,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①②③项内容都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A项符合题意。
故选择A。
8.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说:“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以前的进程为其作了准备,同时,它又是带强制性的上层革命…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如此巨大的痛苦,但没有彼得的强制性改革,俄罗斯就不能完成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使命,也不能在世界历史上获得自己的发言权。
”这表明
A.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是消灭农奴制
B.彼得一世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人民的支持
C.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
D.彼得一世改革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末,西欧各国发展迅速,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其落后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彼得一世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
改革推动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9.下列关于倒幕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坚力量是中下级武士
②倒幕派提倡文明开化政策
③摧毁了幕府政权
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③B.①②C.①④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倒幕运动是自下而上的武装推翻封建幕府统治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倒幕派由日本的中下级武士、高利贷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和西南诸藩的大名组成,其中以中下级武士为主。
①③符合题意,提倡文明开化政策是明治天皇执政后提出的,②不符合题意,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倒幕运动开始之前日本实行的政策,④不符合题意,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0.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六十多个国家、世界五分之四的人卷入了战争的漩涡。
这场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A.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B.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C.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D.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故B符合题意。
A发生在二战之前,CD发生在二战期间,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有学者说:“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
”该学者这样说,主要是因为《人权宣言》
A.推动了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摧毁了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D.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对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对当今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BC两项本身说法错误,D项不能完全体现《人权宣言》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
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摧毁了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人权宣言》的相关史实。
12.“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 )
A.反对外国侵略成为主流思想B.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C.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D.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变化,剪发辫、易服饰、劝禁缠足;“中国岂是鞑子的”反映了民族主义的内容,这首歌谣反映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故D符合题意;反对外国侵略成为主流思想、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3.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A.挽救中华民族B.实行君主立宪制
C.推翻清朝政府D.建立民主共和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救亡图存,仁人志士身先士卒从事变法、革命、实业,B项是康有为变法的目的,CD项是孙中山革命的目的,张謇主张实业求国,他们的共性是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故A 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应选A。
14.但丁在诗作中描述:“在地狱里,他看到盗贼、贪官污吏和高利贷者,还见到给当时的教皇预留的位置。
炼狱用来惩罚轻罪者。
在天堂里,正人君子和贤明君主享受着无上的快乐。
”这一描述反映了但丁A.反对宗教,追求现世幸福
B.信奉宗教,弘扬基督教义
C.传播福音,主张善恶有报
D.抨击教会,颂扬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在地狱里,他看到盗贼、贪官污吏和高利贷者,还见到给当时的教皇预留的位置。
炼狱用来惩罚轻罪者。
在天堂里,正人君子和贤明君主享受着无上的快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人物,他创作的长诗《神曲》,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天主教会的厌恶,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颂扬人的价值;因此但丁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15.他是世界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民众选出的皇帝;他为保护法国大革命胜利成果东征西讨;他传播了人权、民主意识,推动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但其野心的膨胀又导致了整个欧洲人民的灾难。
他是
A.拿破仑
B.华盛顿
C.罗伯斯庇尔
D.列宁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欧洲…第一位民众选出的皇帝…为保护法国大革命…东征西讨…传播了人权…推动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野心的膨胀…导致…欧洲人民的灾难”这些关键词可以得出此人就是拿破仑。
拿破仑是世界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民众选出的皇帝;他为保护法国大革命胜利成果,多次打击欧洲的反法联盟,传播了人权、民主意识,推动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后期的对外侵略战争,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故A符合题意;华盛顿、罗伯斯庇尔、列宁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16.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
”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
B.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
C.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
D.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播基督教的热情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基督圣经是欧洲殖民者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的重要欺骗手段。
所以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7.下图中能反映我国进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A.稻谷
B.半地穴式房屋
C.甲骨文
D.司母戊鼎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里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
故B项正确;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甲骨文和司母戊鼎反映的是商朝人民的生活。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
但是容河姆渡原始居民记混,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着干栏式的房子;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子。
18.“下图是英国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他创作的这一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上面对这幅世界名画的介绍,错误的一项是()
A.名画的作者B.作者的国籍
C.画作的名称D.画作所体现的核心思想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歌颂世俗人生,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表现人性的美,是一部伟大的人文作品,这也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题干对作者的国籍介绍错误,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国有关中国的某提案。
从此,五星红旗飘扬在联合国大厦前。
这一提案应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同印度代表会谈时提出来的,与题意不符;B项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国有关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提案,中国登上了国际舞台,与题意相符。
故选D。
20.6世纪末7世纪初,当时阿拉伯半岛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各部落之间为了争夺水源和牧场,相互仇杀,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七世纪创立了……。
材料所述,和哪个宗教有关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方主要信仰基督教,阿拉伯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东亚、东南亚居民大都信仰佛教。
西亚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的居民主要为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通用阿拉伯语。
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宣扬安拉是独一真神,凡信奉安拉者死后可升入天堂,否则堕入地狱。
由于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
故D项正确。
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21.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永生认为,中国一定要重视同美国关系的改善,同美国关系能够持续改善,和日本的关系就会顺水推舟,变得比较容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半个世纪中,除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几年外,美、日始终在对华问题上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而中国则处于一种十分被动、受美日宰割的地位,……在美日的竞争中,美国总是对日本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每到关键时刻,都是以美国做出让步而达成妥协。
太平洋战争将中美两国推到了一起,……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美国又回到了扶植日本的道路上去。
﹣﹣《敌人朋友还是伙伴》(刘建飞著)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行为的姑息、纵容态度是什么政策的体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本什么态度?中国革命胜利后,美国为什么又回到了扶植日本的道路?
材料二:中美关系的历史性缓和推动了中日关系的解冻、回暖。
为了迅速抓住中日关系解冻的这一机遇,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中国外交部和中日友协精心工作、认真布置,为中日两国首脑的复交谈判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周恩来与中日关系的历史性转折》(徐行著)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回答,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什么?对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有什么影响?
材料三:进入21世纪后,日本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以上几项战略措施的实施上进一步加大力
度,争取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最明显的做法就是加快了“入常”速度,早日实现做政治大国的目标。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日本的以上做法又势必引起亚太各国的警觉甚至反感,从而对日本做政治大国起到牵制作用,日本通向政治大国之路并不平坦。
﹣﹣《战后国际关系透视》(苏华著)
(3)根据材料三回答,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亚太各国对日本“入常”警觉甚至反感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关系的认识?
【答案】(1)绥靖政策。
美国民众同仇敌忾,政府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将日本变为对抗共产主义(或美苏冷战)的亚洲基地。
(2)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推动了中日关系的解冻、回暖,加快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3)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
日本未能就侵略行为向中、韩等“二战”受害国道歉。
(4)不姑息、不纵容侵略行为;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等等。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美国总是对日本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可知是绥靖政策。
第二小问,结合珍珠港事变后美国民众同仇敌忾、对日宣战的史实回答即可。
第三小问,美苏对峙时期,美国把日本变为对抗共产主义(或美苏冷战)的亚洲基地。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第二小问,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日关系的解冻、回暖,加快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日本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以上几项战略措施的实施上进一步加大力度,争取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可知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日本的以上做法又势必引起亚太各国的警觉甚至反感”可知,历史上日本对中国及朝鲜、韩国进行侵略,但日本未能就侵略行为向中、韩等“二战”受害国道歉。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对于侵略行为我们不姑息、不纵容侵略行为;中美、中日关系的演变说明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等等。
【点睛】
本题考查中美、中日关系的演变,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问题,美国对中国和日本不同时期的政策说明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结合材料分析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及影响。
22.学习历史,应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透过世界,能更好的解读中国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
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1858年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从经济角度看,马克思主要是抨击了清朝的什么政策?材料一中的“时势”是指什么?
材料二:到19世纪中叶,……首先是中国,然后是日本,被迫敞开国门,接受西方的商人、传教士、领事和炮舰。
……日本采纳和利用西方强国的手段,并将它们用于自卫及后来的势力扩张。
相形之下,中国却不能重新组织自己以迎接西方的挑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据材料二,中国“被迫敞开国门”开始于哪一事件?“日本采纳和利用西方强国的手段”是指哪一事件?这两个事件分别使中日两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流动性。
中国发展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并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民主的国家发展模式。
﹣﹣[美]弗兰克•萨克雷[美]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材料三中,“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是谁?中国的“发展模式”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国际因素有哪些?
【答案】(1)政策:闭关锁国
时势:西方国家进入工业文明时期(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2)鸦片战争、明治维新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邓小平。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国际因素:政治上,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上:经济全球化;科技上: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或者“信息时代”的到来)(任两点)
【解析】
【详解】
(1)根据“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可知,马克思主要是抨击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时势”是指西方国家进入工业文明时期(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进行的侵华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中国失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因此,中国“被迫敞开国门”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
“日本采纳和利用西方强国的手段”是指明治维新。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