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猫.教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家的猫.教案doc
第一篇:我们家的猫.教案doc
我们家的猫
(官庄学校范雪梅)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读懂课文。
2.了解猫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有层次地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从老舍先生生动的语言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积累词语、句子,留心观察事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真实、具体描写“我们家”的猫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真实、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语言训练的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读懂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2、讲读第四自然段,理解猫的可爱性格。
教学重点:讲读第四自然段教学难点:理解猫的可爱性格
教学过程:
一、从预习入手,明确本节教学目的
(一)读预习,想想有几项要求?
(1.了解作者怎样观察,又是怎样真实、具体地描写那只猫的。
2.自学生字新词。
3.想想哪些自然段是写大花猫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小时候的。
)
(二)明确本节目的,理清层次。
这节课,在学习作者老舍先生真实、具体描写猫之前,首先初步了解一下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1.指名学生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同时大家思考: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大花猫的?哪几自然段是写它
小时候的?分几段?
(共分二大段。
第一段是1~3自然段;第二段是第4自然段)。
2.读课文第一句,想想这句话与下文有什么关系?(不仅是第1自然段的概述,也是第一大段的概述)。
3.这样的段式叫什么段式?这总述句还有什么作用?(先总述后分述段式,总述句可作为段意。
)谁能说说这段写什么?(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4.再读第4自然段第一句,想想这句话与上下文有什么关系?(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它还有什么作用?(过渡句,也可以作为段意。
)谁说说第二段写什么?(写它小时候逗人喜爱。
)
5.谁能总结一下,我们刚才运用什么方法概括每段段意的?在什么情况下能用这种方法?
(抓总述句的方法。
凡是总分段式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总结:本课两段都是典型的先总述后分述的段式,在教学中应抓住机会训练学生掌握这种特殊段式的概括段意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概括的能力。
二、熟读课文,了解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
了解猫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有层次地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从老舍先生生动的语言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真实、具体描写“我们家”的猫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真实、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猫不仅是画家爱画、作家爱写的小动物,也是我们喜欢饲养的宠物。
你们喜欢猫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说:喜欢它好看;是捉鼠能手;喜欢它温柔……)那么老舍先生喜欢猫的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作者是
怎样把大花猫真实、具体地描写得那么形象?表达了他什么思想感情?同时要以此为例学习观察,具体、真实描写事物的方法,看谁学的好。
二、逐段学习,悟出方法,运用方法
(一)找学生读第一句。
思考:什么叫“古怪”?在古怪一词前面为什么又加上“实在”一词?(古怪:与众不同;特别的;使人捉摸不透的;在古怪前加上“实在”一词起强调作用。
)谁能把“实在”换一个词再读读这句话?(可换“真是”等。
)
(二)大家出声读第一段。
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猫的性格古怪? 1.读文后,小组先讨论。
2.按先总述、后分述的句式小组派人汇报。
(答:本段从三方面写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第一方面写它既老实、贪玩,又十分尽职。
第二方面写它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不理不睬的样子。
第三方面写它胆小可又十分勇猛。
)
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训练内容要紧密结合课文教学重难点,训练方式可多种多样。
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上面这个问题就是训练学生说话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能力。
也是进一步认识什么叫总分段式。
开头总述是对下文的总结,下文紧紧围绕总述句从几个方面展开描写,这才叫总分段式。
(三)再读“既老实贪玩,又十分尽职”的句子,理解作者如何真实、具体地描写的。
1.幻灯打出两句话,进行比较:
①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
可它又很贪玩。
说它贪玩吧,它又是那么尽职。
②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也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当它听到老鼠的动静时,又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
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以上两段话,哪段写得好?为什么?
(第二段好。
因为第二段写得具体、真实、生动……)
2.再读第二段话,看看写它的每一种表现都是怎样具体的?举例
说明,为什么能写这么具体?(作者写它的每种表现都是举实例,如:写它老实,举例是: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因为作者观察仔细,热爱生活。
)
①什么叫无忧无虑?(没有忧愁,什么也不考虑。
)②这是什么写法?(拟人)
再如:写它贪玩,也是举实例:一天一夜不回家,任凭怎么呼唤也不肯回来。
①把“任凭……也不……”换个连词,再读读,体会这句话前后什么关系?(可换:“无论……也不……”,前后是条件关系。
为以后学习“任凭……也不……”奠定基础。
)
再如,写它尽职也是用实例:听到老鼠的动静就会屏息凝视,一连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①“尽职”是什么意思?(对工作尽心尽力。
)这又是什么写法?(拟人)②再比较“非把老鼠等出来”与“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作用是什么?(非……是不……,第二句是不这样……不行,强调它尽职。
)因此平时我们用这种句式时注意写全,运用正确。
3.谁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把它这方面性格写具体的?(举实例,运用恰当的形容,拟人等写法)
4.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真实、感人。
)
5.刚才你们说这样写感人,那么这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情感呢?你从哪看出来的?(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可让学生结合课文句子说说自己的看法)。
6.谁能读出这种喜爱之情?(教师先范读,学生再读)
7.谁能总结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学习第一方面的性格古怪的?
①读句子,把它古怪的性格概括后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哪种写得好?为什么?②再读句子,分析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具体的?③最后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四)学习它高兴与不高兴时的样子。
1.谁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它高兴时与不高兴时的样子?(它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
不出。
)
2.教师用幻灯把学生说的概括句与书上原句打出,进行比较;哪句好?为什么?举例说明。
体会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具体的。
3.通过感情读体会感情,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如:踩印几朵小梅花。
“梅花”指什么?猫的脚印。
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烦恼,把猫轰下去。
本来干净的稿纸被它踩脏,影响写作,可在老舍先生眼里,这黑脚印却如梅花那么美,可见爱之切、爱之深。
)
(五)放手用以上方法学习第三方面的古怪性格。
1.提示:先读原文,再把它既胆小又胆大的特点用概括语言总结出来,再与原文比较。
2.体会哪句好?为什么?举例说明。
3.再读。
体会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得真实、具体?
4.最后读。
体会作者感情。
使学生体会什么叫写具体,写具体并不难,以及写具体的方法之一就是用事实说话。
)在练习感情朗读时,可先练习填空:……可是它又很勇猛,()说对付小虫和老鼠,()遇上蛇它()敢斗一斗。
体会填进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要读出强调的语气。
总结:从以上几方面我们看到,本来是矛盾的性格却同时存在于猫身上,因此作者说它实在有些古怪;那么这猫的古怪性格与它小时候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学习第二大段。
(六)运用方法,学习第二大段。
1.用先总述后分述的句式回答: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它小时候逗人喜爱”的?
2.读第一句,体会这句话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你从哪看出来?(抒发作者对猫的喜爱,并且是从心底表达出来的。
3.运用我们讲的方法,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它小时候淘气样子写具体、写真实的?
4.带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并举实例说说。
(可体会什么叫“枝折花落”?花草遭了殃,被猫糟蹋得不成样子。
本来是很令人生气的事,可作者也不责打它们,这是为什么?“生气勃勃”什么意思?充满朝气,充满生机,活泼可爱。
最后一句
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谁用肯定句式说说。
练习反问改陈述,从而体会反问句本身就是答案,在文中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
4.总结:由此看来,猫小时候淘气是它长大后性格古怪的基础。
三、指名学生说说,今天我们是怎样学懂这篇课文的。
四、开始我们都说了,我们也很喜欢猫,我们也写过猫,但我们写的是它外表的样子,而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写猫的性格呢
(写它内在的美,内在的可爱。
)
写它的性格与写外表哪个更难?为什么?
(外表一眼就能看明白,而对它性格的了解却要精心观察,深入了解,掌握特点才行。
)谁能说说老舍先生为什么能把这小动物写得这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呢?(热爱生活,仔细深入观察,分析掌握它的特点。
)
用什么方法才能写得真实、具体?可边总结,边举例子说明。
五、再次有感情朗读一遍全文(可配乐)
六、作业:摘抄好词好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又老实又贪玩又尽职
大
古怪
又会高兴又会不高兴
又胆小又勇猛
可爱
我们家的猫
喜欢
第二篇:《我们赢了》教案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学校: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旧堡小学
姓名:王杨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第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学具钟
二、教学课题
北师大版第三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我们赢了》
三、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
时、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
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低年级学生不容易掌握。
因此,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的联系起来。
“我们赢了”是结合“北京申奥成功”这历史性时刻的钟面,引导学生交流对钟面的认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同时抓住机会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的知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时、分之间的关系,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知道1时=60分,并能正确地读写钟面上的时间教学准备:
1、教学之前在网上搜索“我们赢了!”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利用相关材料制作电脑课件。
2、PPT 钟面模型口算卡片
四、教学方法
时分得认识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观察法、比较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5×2 5×7 4×5 3×5 5×5 6×5 5×9 8×5 2×5+1 5×8+3
2、认读整时、半时
【设计意图:两道练习题很有必要,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
(二)实践操作,建立表象
“我们赢了” 板书课题。
中国人盼了多少年了,北京申奥终于成功了!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难忘的时刻---(师指图上时间)。
师:你会认这个时间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面上的时间。
“师揭示副标题:时、分的认识
活动一:认识钟面活动目标:认识钟面上的数字、时针、分针、大格和小格。
(课件显示)北京申奥成功图上的钟面。
分组活动:观察自己小组内的钟,议一议: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汇报:①、钟面上有12个数字。
②、钟面上还有时针、分针和秒针。
③、钟面上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
活动二:认识时、分活动目标:知道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和一大格所表示的时间。
过渡语: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钟面的知识呢?
2、那,分针走两小格,三小格分别是几分?分针走一大格是几分呢?分针走一圈又是几分?拨一拨、指名说。
3、分针从12走到1,12走到2,分别经过多少分?走到12是多少分?你是怎样算的?个别说。
4、那,我们的时针又是怎样走的呢?指名说,指名上台拨。
(课件演示)时针走一大格,也就是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时间是一时。
5、那么,时针从12走到3,12走到9,各是几小时?指名说、拨一拨。
活动三:认识时、分的关系
过渡语:刚才,我们了解了钟面上很多的知识。
那么,你们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是什么关系吗?下面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钟面。
先观察时针和分针现在的位置。
1、谁来说说你刚才看到分针和时针是怎样走的?
2、通过观察大家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指名说。
3、那么,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指名说。
(板书:1时=60分)活动四: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过渡语: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钟面上的有关知识,下面我就来考考大家能不能用所学的钟面上的知识来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出示课件,申奥成功的时间,让学生先说出这一时间,再来认读其它时间。
)
1、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读出钟面上的时刻的吗?指名说。
2、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几分。
(课件演示)
3、怎样来写时间呢?观察、指名说。
4、先写几时,然后写两点把时、分隔开,最后写上分,不够十分要先写一个零。
5、会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吗?你是怎样写的?自己在书上写,指名说。
6、64页试一试。
(三)理解应用
1、读一读
认读时间,说小明在做什么?同桌互说个别说
2、连一连 4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几时几分?连一连。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设计一张自己星期六的时间表。
(六)板书设计
我们赢了
——时、分的认识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走1大格是5分
10时08分 10:08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
↓
1时 = 60分
六、教学反思
“我们赢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分秒”的第一课,是在学生一年级初步认识了整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几时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还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处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在钟面上实际数一数、拨一拨、说一说,我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连一连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具体思路是先认识钟面,接下来观察分针、时针,帮助学生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然后教学如何认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
在练习这一环节,我创设闯关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
最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很强,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但本节课的教学并不是很完美,给学生自主探索、独立
操作的机会太少,放的不够,舍不得给学生时间。
教学时主要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演示1时=60分等内容,虽然讲解很清晰,落实了教学目标,但学生学的比较被动。
以后教学中,应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动手动脑,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第三篇:我们一起过家家教案
【活动目标】
1、喜欢和老师一起模仿炒菜、喂娃娃的动作并演唱歌曲;
2、进一步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
3、能大方说出自己和小朋友玩娃娃家的游戏情节,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创编歌词。
【活动准备】
游戏道具:爸爸镜框几副、妈妈用的假头发、娃娃一个、小勺子、小碗、音乐磁带等。
环境创设:一个“娃娃家”。
知识准备:幼儿会唱歌曲、事先请两个能力强的幼儿学习表演。
【活动过程】
1、律动表演《头发、肩膀、膝盖、脚》
“小朋友,现在请你们跟着音乐来做做动作吧!
指导语:小朋友每天在幼儿园唱歌、跳舞做游戏真快乐!那你能告诉王老师你们最喜欢做什么游戏?娃娃家里有谁?他们会在家里做些什么事情?王老师把小朋友玩娃娃家的游戏编成了一首歌曲,名字叫《我们一起过家家》你们还记得吗?那我们一起来唱好吗?
2、幼儿演唱歌曲《我们一起过家家》
小朋友唱的真好,那有两个小朋友想来表演这首歌曲你们想看吗?
3、欣赏幼儿的表演,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
指导语:小朋友,刚才这两个爸爸妈妈表演的怎么样?像不像爸爸妈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爸爸戴眼睛、妈妈有卷卷的头发)有没有谁做的动作和他们不一样呢?
4、让幼儿学习表演炒菜的动作
指导语:“你看到爸爸妈妈是怎样炒菜的?你能学一学吗?”引发幼儿模仿表演的兴趣;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动作表现炒菜;幼儿听音乐尝试表演。
老师反馈较好的动作供大家模仿表演。
5、集体表演
分角色两两结伴进行表演。
提出表演要求:表演时眼睛要看着和你一起表演的小朋友,像玩娃娃家游戏时一样。
你也可以请客人老师参加你的表演。
6、结束语:
小朋友的表演真棒老师为你们高兴,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欢快的音乐跳起舞吧!
第四篇:我们的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
2、对诗歌情感的整体梳理
3、分析大堰河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4、学习艾青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对诗歌情感的整体梳理
2、分析大堰河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学习艾青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
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狱中一日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赞美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 卓越的民族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等是他的代表作。
二、背景:
大堰河其实是“大叶荷”的误写。
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
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
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
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
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
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
艾青后来曾回忆说:“我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爱我,我也爱她。
”“《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
”
三、听朗诵
四、教师正字正音:瓦菲荆棘火钵忸怩凌侮
五、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自由谈论。
六、诗歌分析:第一、二节:
1、(学生读后)大堰河是不是一条河的名字?
明确:不是,是我的保姆的名字。
也是保姆所在村庄的名字。
2、一个人没有姓名,这说明了什么呢?明确:她地位低下,身份卑微。
3、她是什么身份?
明确:童养媳
4、什么是童养媳?这种人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从小被卖到别人家做媳妇的人。
做牛做马的生活。
5、这样一个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农村妇女和作者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保姆关系,进一层有母子情谊的保姆关系。
第三节:
第三节诗人描绘了几个画面?大家看这里的描写是不是太啰嗦了?
我可不可以这样改“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把那些修饰语“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门前的长了青苔”全部省去,可不可以?
明确:不可以,这些修饰语描绘了一种荒凉、寂寞的惨淡景象,暗示大堰河生前的贫困和死后的寂寞,浸透着诗人的伤痛、怀念之情。
第四节:
1、从第四节诗人开始了回忆,回忆了他在大堰河家的生活,我们看大堰河一天都做了些什么?主画面是什么?
明确: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用反复手法突出。
2、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
明确:勤劳、慈爱。
3、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勤劳、充满母亲般慈爱的大堰河向我们走过来了,她的双手轻轻的抚摩着她的乳儿,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
大家睁开眼睛,谁能给我描述一下这双手?
明确:粗糙的,有力的,比较黑,骨节粗大,很温暖等等。
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可诗人享受这样爱的日子并不长。
在他五岁的时候,诗人被领回到家里。
第六节:
3、诗人回到家过上了怎样的生活?明确:(原文中的话)总之很富足。
4、但诗人的感觉是怎样的?明确:“忸怩不安”
5、我们来分析一下他都哪些方面感到不安?
明确:“我做了生了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家”和“客”本是对立的,谁在自己家里做客呀,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
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与“客”的一对矛盾,才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
6、往下看,仍然在这一节里,还能不能找出类似的类似的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