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三中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4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1.1954年,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
他们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
”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 A.变私有制为公有制B.排除资本家的管理
C.提高了生产效率D.变资本家所有为工人所有
2.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符合这一设想的措施是( )
A.组织互助组B.成立生产合作社
C.进行公私合营D.建立人民公社
3.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农村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实行公社化,不分你我他,人
都是公家的,一碗稀饭是自己的。
”该打油诗流传的背景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弊端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移
C.“大办工业”违背了经济规律 D.经济体制妨碍了生产力发展
4.“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是英国专栏作家马丁雅克不久前做出的断言。
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 )
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B.材料说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C.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D.1978年以来打破中国旧有的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
5.对联是一面折射生活的多棱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下列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是( )
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感谢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6.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强调,改革开放……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
他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的正确方向是( )
A.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B.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
7.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
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出现,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8.“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面包和洋葱炒鸡蛋。
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开始端详起丈夫购置的中山装。
”这段描述中可以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 )
①中山装②穿衣镜③洋葱炒鸡蛋④四合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
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 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
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 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10.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
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 ) A.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汽车B.西方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1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曾经计划利用外资60亿,十年内修筑20万里铁路,并说:“今日修筑铁路,实为目前惟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
”这说明( ) A.西方国家乐于帮助中国修筑铁路 B.修筑铁路的重要性高于维护民国
C.修筑铁路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措施 D.中国的经济实力足以修筑大量铁路12.“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铁路运输业B.新式水运业
C.航空运输业D.电报电信事业
13.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14.某清朝小吏曾说:“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彼,果能各处仿行,其利于民生者正非
浅鲜。
”上述材料( )
A.说明封建思想阻碍了新生事物的发展 B.说明交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C.不赞成在中国发展交通事业 D.看到了发展交通事业的益处
15.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由以上可看出其( )
A.娱乐大众 B.报道国内外大事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16.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
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
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这项发明是( )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
17.“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这一材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18.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
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
这主要表明( )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19.“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破绽,……将该巡士的油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宽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去,众始散去。
”材料反映了( ) A.复辟帝制逆流开始抬头B.官绅小吏对于剪辫持观望态度
C.政府严格推行剪辫的措施D.下层劳动人民对剪辫非常支持
20.在中国各种传统礼教规范中,“男女授受不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而在清末流行的诗词中却有这样的描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这说明自古以来的“男女之大防”在近代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而与材料有关的突破口是( ) A.交通工具 B.社交场合 C.男女合校 D.男女合演
21.(2014·黑龙江哈六中)在世界近代史上,曾出现过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
促使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第一次工业革命
22..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 B.欧洲主导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D.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产生
23.(2015·黄冈中学期中)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即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
”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广泛兴起 B.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C.工业革命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24.(2014·天水一中)荷兰东印度公司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还被授予开战或讲和、夺取外国船、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
材料表明荷兰东印度公司( )
A.具有商业公司和殖民机构双重性质 B.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垄断了世界贸易并掠夺了发展中国家 D.促成荷兰在18世纪建立了商业帝国25.(2014·济宁二中期中)在早期的殖民争霸战争中,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了荷兰,又通过多年的战争,在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并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英国在殖民争霸战争中获胜主要得益于( )
A.商业资本的发达 B. 工业资本的发达C.政治制度的先进D.民主与法制的成熟26.(2014·南昌三中)查尔斯·辛格在《技术史》中写道:“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
”下列属于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因素的有( )
①英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②圈地运动的开展
③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④手工工场的发展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7.(2015·河北正定月考)英国棉织品在1784-1786年间仅占英国出口总额的6%,但到19世纪初就占到了42.3%。
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衰落B.纺织技术的进步
C.世界棉纺织品需求量增长 D.英国在殖民斗争中获胜
28.(2014·大庆铁人中学)《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依据材料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
B.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
29.(2015·浙江慈溪期中)19世纪上半期一位到过英国的法国人颇有感慨地说:“像英国这样的一个贵族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而生产”,此话含义是( )
A.肯定英国的工业革命B.批评英国是封建国家
C.肯定法国是民主国家D.批判法国贵族的特权
30.(2014·吉林松原实验中学)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
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
A.电力与蒸汽 B.电力与钢铁 C.蒸汽与煤炭 D.煤炭与钢铁
31.(2014·包头三十三中)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32.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
但是,对于印第安人而言( )
A.“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B.“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C.“开启欧洲人扩张与征服的英雄历史” D.“大西洋变成了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33.(2014·南昌三中)“‘日不落帝国’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
”这句话旨在( )
A.肯定工业革命对英国殖民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
B.反思英国在世界范围殖民体系形成中的侵略性
C.揭示英国经济实力远在军事实力之上的事实
D.强调英国资产阶级主导帝国的发展而非殖民军队
34.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瓦特对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
“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的含义是指( )
①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②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命
③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严重污染环境④促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我们习惯上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机械特色不同B.通讯工具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D.交通工具不同
二.非选择题(36题,15分;37题10分。
共25分)
36.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
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二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
请回答:
(1)对材料一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8分)
(2)材料二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3分)
37.地理大发现,将世界逐渐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掀起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资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共产党宣言》材料二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
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
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发现”的含义?并说明它促进欧洲市场发展的表现?(5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在当时的影响?(5分)
二.非选择题(36题,15分;37题10分。
共25分)
36.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
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二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 请回答:
(1)对材料一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8分)
(2)材料二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3分)
37.地理大发现,将世界逐渐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掀起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资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共产党宣言》材料二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
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
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发现”的含义?并说明它促进欧洲市场发展的表现?(5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在当时的影响?(5分)非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