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动作筛查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评价的效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性动作筛查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评价的效度研究
高原;于佳祥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动作筛查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评价的效度分析.方法选取24名慢性踝关节不稳受试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24名与实验组相匹配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运用足踝功能障碍指数量表和功能性动作筛查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测试,功能性动作筛查包括深蹲、跨栏架和直线弓箭步.结果实验组的功能性动作筛查分数、跨栏架分数、直线弓箭步分数、足踝功能障碍指数和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数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足踝功能障碍指数与功能性动作筛查分数和直线弓箭步分数都呈现高度相关,且差异显著(r=0.807,p<0.01;r=0.896,p<0.01);功能性动作筛查分数与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数也高度相关,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r=0.818,p<0.01).结论功能性动作筛查能够有效地识别和评价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功能障碍,与深蹲和跨栏架测试相比,直线弓箭步测试能够更好地识别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功能缺陷.
【期刊名称】《湖北体育科技》
【年(卷),期】2018(037)003
【总页数】4页(P226-229)
【关键词】踝关节扭伤;慢性踝关节不稳;功能性动作筛查;直线弓箭步
【作者】高原;于佳祥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体育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燕山大学体育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05
踝关节扭伤是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出现的损伤。
70%的踝关节扭伤
患者经历踝关节持续疼痛、反复扭伤和功能障碍,其中有1/3的踝关节扭伤会发
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1](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
慢性踝关节不稳与机械性或功能性障碍有关。
Hertel J等研究发现,机械性损伤是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主要影响因素[2],当踝关节受损的机械感受器传出的躯体感觉信息丢失时,会导致姿势控制和功能性障碍[3],而感觉输入信息的变化则与关节运动学功能损伤密切相关[4]。
因此,机械性或功能性踝关节不稳都会导致慢性踝关节不稳。
虽然慢性踝关节不稳发生频率较高,但仍没有一种广泛接受的方法来测量和评价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
目前关于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评价主要采用量表或问卷,其中区分度较好的方法包括:踝关节不稳问卷[5]、足踝功能障碍指数[6]和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问卷[7],其中足踝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能够准确地评估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功能障碍,并能敏感地识别出健康人群和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之间的差异,此外还可以反映出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康复后功能改善状况,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评价慢性踝关节不稳[6]。
功能性动作测试需要整合身体不同节段和系统来执行某种运动模式[8]。
通过观察正常关节功能的运动模式,可以同时评估身体不同节段活动范围、柔韧性、肌肉力量、耐力、协调、平衡和运动控制[9,10]。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是一
项相对较新的测试方法,既可以评价运动能力,还可以预测损伤风险[11]。
而
本文将着重探讨功能性动作筛查中的3个下肢功能性动作筛查动作模式(即深蹲、
跨栏架和直线弓箭步)与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相关关系。
以往关于功能性动作筛查的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整体损伤风险,而对识别某一特定关节损伤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探究功能性动作筛查和踝关节稳定性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进而确定功能性动作筛查是否能够作为评价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有效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受试者24人作为实验对象,具体见(表 1)。
实验组纳入标准[12]:1)过去 1 年内,单侧踝关节至少有一次明显地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制动时间超过3天。
2)过去1年内至少出现过1踝关节不稳感或无力感;3)参
加本研究前3-6月内至少出现1次重复性扭伤;4)涉及到脚踝运动时,有疼痛、不稳定或无力感;5)脚踝受伤初期才出现这些迹象;6)未能恢复到受伤前的活
动水平;7)踝关节无骨折发生;8)过去3个月内,无头部损伤和急性下肢损伤;9)踝关节没有接受过正式康复治疗。
根据实验组的人数、年龄、身高、体重、性别和身体活动水平,匹配24名(男13人、女11人)无踝关节损伤的受试者作
为对照组,具体见(表1)。
对照组受试者纳入标准:在过去3个月内无头部损伤、下肢急性损伤、平衡功能障碍和慢性下肢功能障碍。
为了便于对两组受试者进行统一比较,所有受试者的优势腿都是右侧腿,且慢性踝关节不稳组都是右侧踝关节不稳。
测试之前,所有受试者均了解研究目的,测试步骤、可能的风险和不适,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受试者基本情况一览表组别人数性别年龄(Y)身高(cm)体重(kg)对照组2427.6±4.6173.12±4.773.16±7.1实验组24男:13女:11男:13女:1128.01±3.8172.24±4.574.21±6.4
1.2 研究方法
1.2.1 足踝功能障碍指数测试
使用足踝功能障碍指数量表对受试者踝关节功能障碍进行评估,足踝功能障碍指数量表由34个问题组成,分为足踝功能障碍指数(foot and ankle disability index,FADI)和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数(foot and ankle disability index sport,FADIS),其中足踝功能障碍指数包括4个疼痛相关条目和22个活动相
关条目,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数包括8个体育活动相关条目[13]。
每个条目分值从 0 分(无法做到)到 4(毫无困难)分,4个疼痛条目分值也是从0分(不能承受)到4(毫无疼痛)分。
足踝功能障碍指数总分为104分,足踝功能障碍运
动指数总分为32分[14]。
对足踝功能障碍指数和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数进行单独评分,并用百分数来表示,100%代表无功能障碍。
测试前,测试人员向受试者说明填写要求,不能使用诱导性语言影响受试者选项,做到客观和详实,同时要求每位受试者独立地完成量表,尽可能反映踝关节真实的功能状况。
1.2.2 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
采用标准功能性动作筛查套件对受试者进行测试,严格遵守国际通用功能性动作筛查标准程序[15]。
测试之前经过3周的系统培训和多次预实验,能够确保测试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试前允许受试者对测试动作进行练习,次数不能超过3次,防止多次练习的学习效应影响测试结果。
功能性动作筛查包括深蹲、跨栏架、直线弓箭步、肩关节灵活性、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性俯卧撑和旋转稳定性7个动作,其中深蹲、跨栏架和直线弓箭步能够对下肢运动和稳定性进行评价[16]。
每个测试动作进行3次测试,次与次之间间歇20s,每项测试得分为0-3分,总
分为9分。
测试人员根据受试者完成的情况进行评分,整个测试过程都由相同测
试人员完成,不能更换测试人员。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X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以
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FMS分数与足踝功能障碍指数分数和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数分数相关性进行分析。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组别间的FMS分数与足踝功能障碍指数分数和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数分数进行差异性分析;使用卡方检验对不同组别间的深蹲、跨栏架和弓箭步分数进行差异性分析,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极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
通过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组和健康组的FMS分数与足踝功能障碍指数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数进行比较发现(表2所示),慢性踝关节不稳组的FMS分数明显低于健康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踝关节不稳组的足踝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低于健康组,并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健康组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数明显高于慢性踝关节不稳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极显著性差异表2 不同组别的FMS分数、足踝功能障碍指数和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数比较注:“#”p<0.05 为显著性差异标准,“##”p<0.01 表示具有变量 CAI组(24)健康组(24)FMS分数足踝功能障碍指数(%)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数(%)6.8±1.7 81.8±6.2 71.6±8.6 8.1±1.7#100.0±0.0#98.6±2.1#
通过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组和健康组的3个功能性动作筛查动作进行比较发现(见表3),慢性踝关节不稳组跨栏架和弓箭步的健侧和伤侧与健康组相比,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深蹲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不同组别的深蹲、跨栏架和弓箭步分数比较注:“#” p<0.05 为显著性差异标准,“##”p<0.01 表示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变量分数CAI组(24)健康组(24)深蹲0 5 8 1 0 1 9 1跨栏架(伤侧)1 0 3 9 1 4 0 1 4#19#跨栏架(健侧)2 0 2 1 2 0 0 5#0 1 2 3 0 1 2 3 0 1 2 3 0 1 2 3 0 1 2 3 1019#直线弓箭步(伤侧)1 3 9 1 0 0 5#19#直线弓箭步(健侧)2 0 2 1 1 0 1 4#1119#
通过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组的FMS分数与足踝功能障碍指数和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
数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见表4):FMS分数与足踝功能障碍指数和足踝
功能障碍运动指数都呈现高度相关,且具有显著性差异(r=0.807,p<0.01;
r=0.818,p<0.01);直线弓箭步分数与足踝功能障碍指数和足踝功能障碍运动
指数呈现高度相关,且具有显著性差异(r=0.896,p<0.01;r=0.875,p<
0.01);此外,FMS 分数与深蹲、跨栏架和直线弓箭步也呈现相关关系,且差异
显著(r=0.717,p<0.01;r=0.682,p<0.05;r=0.696,p<0.01)。
表4 FMS分数与足踝功能障碍指数和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数的相关性(r值)注:“#”p<0.05 为显著性差异标准,“##”p<0.01 表示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变量FMS分数深蹲跨栏架直线弓箭步FADI FADIS FMS分数深蹲跨栏架直线弓箭步FADI FADIS 1.000 0.717 0.682 0.696 0.807 0.818 1.000-0.076 0.599 0.555
0.390 1.000 0.468 0.436 0.561 1.000 0.896 0.875 1.000 0.564 1.000
3 分析与讨论
研究发现,功能性动作筛查能够检测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功能障碍,且慢性踝关节不稳组和健康组完成跨栏架和直线弓箭步的动作模式具有明显差异。
此外,使用足踝功能障碍指数和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数作为标准来能够确定下肢功能性动作筛查的效度。
通过对功能性动作筛查(深蹲、跨栏架和直线弓箭步)中任何一个动作模式与踝关节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慢性踝关节不稳组与直线弓箭步高度相关,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直线弓箭步测试能够有效评价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相关症状。
此外研究发现,直线弓箭步还可以对许多运动模式障碍进行评估,如髋、膝、踝关节稳定性[3]、核心区稳定性[16]和股四头肌柔韧性等。
众所周知,平衡误差评分系统是评价健康人群平衡能力的金标准。
Dunyak研究发现,下肢功能性动作筛查分数与平衡误差评分系统分数相关度较低,而直线弓箭步和平衡误差评分系统分数高度相关[17]。
跨栏架可以对髋、膝、踝关节的灵活性、稳定性和两侧对称性进行评估;而直线弓箭步能够对身体两侧的灵活性、稳定性以及踝关节和膝关节的稳定性进行评估[18]。
研究发现,慢性踝关节不稳组的跨栏架和直线弓箭步分数明显低于健康组。
Friel K等研究发现,慢性单侧踝关节扭伤会导致患侧髋外展肌力量下降和踝
跖屈活动范围减小,而臀中肌无力可能使关节运动出现偏差和稳定性下降[19]。
有学者支持这一观点,他们研究表明,慢性踝关节扭伤人群的患侧髋外展肌无力会使整个动力链的稳定性逐渐下降或者出现代偿,进而导致踝关节出现重复性损伤[20]。
深蹲可对髋、膝、踝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两侧的对称性进行评估[21]。
深蹲是
受试者双腿触地的闭合动力链运动。
研究发现,慢性踝关节不稳组和健康组的深蹲分数无显著性差异。
但是,慢性踝关节不稳组深蹲1分的人数多于健康组。
1分表示身体姿势不对称即小腿与躯干不平行、大腿高于水平面和膝关节与足排列方向不同[16]。
研究发现,深蹲分数较低可能是运动表现不对称和关节灵活性受限造
成的[21]。
因此,我们很难对健康组和慢性踝关节不稳组的深蹲分数差异给出
合理的解释。
通过研究发现,功能性动作筛查分数与足踝功能障碍指数和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数都呈现高度相关,且差异显著,这表明功能性动作筛查分数可作为评价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一种有效方法。
跨栏架和深蹲动作模式与足踝功能障碍指数或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数无相关关系,因此不能用于识别和评估慢性踝关节不稳。
4 结论
功能性动作筛查能够有效地识别和评价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功能障碍,与深蹲和跨栏架测试相比,直线弓箭步测试能够更好地识别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功能缺陷。
【相关文献】
[1]钱菁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神经肌肉控制机制及PNF干预效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2] Hertel J.Functional instability following lateral ankle sprain [J].Sports Medicine,2000,29(5)∶361-371.
[3] Abe Y,Sugaya T,Sakamoto M.The Postural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a History of Ankle Sprain during Single-leg Standing∶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er of Pressure and Acceleration of the Head and Foot Parameters
[J].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2014,26(6)∶885-888.
[4] Hoch M C,Mckeon P O.Joint mobilization improves spatiotemporal postural control and range of motion in those with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J].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2011,29(3)∶326-332.
[5] Docherty C L,Gansneder B M,Arnold B L,et al.Development and reliability of the ankle instability instrument [J].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2006,41(2)∶154-158. [6] Hale S A,Hertel J.Reliability and Sensitivity of the Foot and Ankle Disability Index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J].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2005,40(1)∶35-40.
[7] Hiller C E,Refshauge K M,Bundy A C,et al.The Cumberland ankle instability tool∶a report of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te sting[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Rehabilitation,2006,87(9)∶1235-1241.
[8] Kivlan B R,Martin R L.Functional performance testing of the hip in athletes∶a systematic review for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12,7(4)∶402-412.
[9] Okada T,Huxel K C,Nesser T W.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trength&Conditioning Research,2011,25(1)∶252-261.
[10] Lee D,Lee S,Park J,et al.The Effect of Fixed Ankle and Knee Joints on Postural Stability and Muscle Activity [J].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2013,25(1)∶33-36.
[11] Chorba R S,Chorba D J,Bouillon L E,et e of a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 Tool to Determine Injury Risk in Female Collegiate Athletes [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Najspt,2010,5(2)∶47-54.
[12]高原,陈杰,高婧.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的踝关节肌力变化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4)∶53-57.
[13]毛晓锟,张秋霞.慢性踝关节不稳判定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
(8)∶835-840.
[14] Carcia C R,Martin R L,Drouin J M.Validity of the 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 in athletes with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J].J Athl Train,2008,43(2)∶179-183. [15] An H M, Miller C G,Mcelveen M,et al.The effect of kinesio tape○R on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TMscor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2012(5)∶2.
[16] Cook G,Burton L,Hoogenboom B.Pre-participation screening∶the use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part1[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Najspt,2006,1(3)∶132-146.
[17] Dunyak M A.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and Ankle Stability[J].Undergraduate Research Journal for the Human Sciences,2014,13(1)∶114-125.
[18]周亢亢,黄竹杭,张璐,等.对中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损伤风险阈值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7)∶112-119.
[19] Friel K,Mclean N,Myers C,et al.Ipsilateral Hip Abductor Weakness After Inversion Ankle Sprain [J].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2006,41(1)∶74-78.
[20] Pereira L C,Botelho A C,Martins E F.Relationships between body symmetry during weight-bearing and functional reach among chronic hemiparetic patients
[J].Revista Brasileira De Fisioterapia,2010,14(3)∶229-236.
[21] Kasuyama T,Sakamoto M,Nakazawa R.Ankle Joint Dorsiflexion Measurement Using the Deep Squatting Posture[J].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2009,21(2)∶19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