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资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71/j.issn.1000-8578.2019.08.0001·肿瘤资讯·微型药物胶囊准确靶向癌细胞
可自我推进的微小胶囊蜕去外壳,并将药物直接运送至肿瘤细胞,这些微型机器
人的作用在老鼠肠道中得到了证实。
这些微小胶囊可能会成为癌症的靶向治疗手段,
到达体内一些难以触及的部位。
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机器人学》。
“当胶囊到达肿瘤时,我们可以激活它、让胶囊破裂并且释放微型马达,它们就会在肿瘤区域移动。
这一举动对药物输送非常重要。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Wei Gao介绍说。
他和团队成员创造了多层微型马达。
首先是直径约20微米的镁颗粒。
镁被一层金包裹,然后被一层含有抗癌药物的水凝胶裹住。
最后,这些微型马达中的几个被包含在明胶胶囊中。
该团队将胶囊喂给肠道内长有黑色素瘤细胞的老鼠。
之所以使用黑色素瘤,是因为这些细胞能很好地吸收近红外光,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利用光声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跟踪胶囊的效果。
这种技术可将近红外光送入组织,在组织中,近红外光被转化为声音,并返回超声波图像。
Gao和同事在胶囊进入小鼠肠道并接近癌细胞时对其进行了追踪。
一旦到达目标地点,他们将一束强烈的红外光照射在胶囊上。
胶囊会加热并释放药物,热量还释放了镁,而镁通过与肠液的化学反应,产生氢气泡,这种气体从外壳上留下的2纳米的孔中释放,为肠道周围的胶囊提供动力,就像微小的气球在飞行时释放出空气一样。
研究人员表示,药物在胃肠道的输送是很棘手的问题,因为一切都在运动,所以药物在提供治疗之前就会被冲走。
“我们需要长期释放。
微型马达在肿瘤周围运动,它们可穿透肿瘤组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缓慢释放药物。
”Gao介绍说。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一种免疫疗法药物可显著提高癌症患者
5年生存率
美国一个科研团队近日发表报告说,对一种癌症免疫疗法药物——纳武单抗的首个多剂量临床试验显示,它可使三种癌症的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提升。
7月25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卷》上的研究显示,纳武单抗对黑色素瘤、肾细胞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晚期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化疗、激酶抑制剂、抗血管生成疗法和生物疗法等传统疗法。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基梅尔癌症医疗中心研究人员跟踪了270名参加临床试验的成年患者,其中40.4%的患者此前接受过三种以上其他系统性疗法的治疗。
结果显示,黑色素瘤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34.2%,肾细胞癌患者达到27.7%,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达到15.6%。
这些数字均高于传统疗法可达到的5年生存率,采用传统疗法的黑色素瘤晚期患者的3年生存率也只有约5%。
但研究也发现,如果患者癌细胞已转移到骨组织或肝脏,或者血液淋巴细胞计数较低,接受纳武单抗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会显著低于其他患者,而进入临床试验前接受过某些化疗的患者可能淋巴细胞计数较低。
临床试验首席研究员、基梅尔癌症医疗中心肿瘤学教授朱莉·布拉默说,这表明纳武单抗可从多种疗法无效后才采用的疗法升级为一线系统性疗法。
研究还发现,使用纳武单抗不良反应越明显的患者生存率越高。
布拉默说,原因可能是这种药物激活的免疫反应不仅攻击癌细胞,有时还会产生“溢出效应”,攻击正常组织。
(来源:新华网)衣原体感染可能导致卵巢癌
德国联邦教研部近日发布公报说,他们资助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常见的衣原体感染不容忽视,因为这种感染可能会诱发输卵管细胞突变,进而增加患卵巢癌的风险。
衣原体是微生物的一类,能在细胞内繁殖,会引发多种疾病,其中性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可能引发包括不孕在内的严重后果。
在感染状况下,衣原体可从阴道经由子宫上升至输卵管,并在那里“安家”。
而卵巢癌常发源于输卵管中,肿瘤细胞会从输卵管扩散到腹部和卵巢。
为弄清衣原体感染和卵巢癌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借助相关感染模型展开分析。
结果发现,衣原体会导致输卵管细胞基因发生永久性改变,不再编码一种有助抑制肿瘤形成的蛋白质。
“我们在被(衣原体)感染的细胞中发现了很多对癌症发展至关重要的特征。
”参与研究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教授托马斯·迈尔说,而且慢性衣原体感染过程中出现的炎症也可能会进一步促进肿瘤的形成。
目前,研究人员正试图通过基因分析等手段,进一步确认衣原体感染与卵巢癌之间的关联。
迈尔表示,人们如今低估了衣原体感染的危害,如能找到衣原体感染与卵巢癌相关的确凿证据,将有助开发相关疫苗和治疗药物。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人体就像马赛克 大量组织充满致癌突变
一项对29种不同类型组织进行的全面分析显示,人体就像由具有不同基因组的细胞组成的一团复杂“马赛克”,而其中的许多细胞都带有可能导致癌症的基因突变。
这是迄今规模最大的此类研究,收集了来自约500人的数千个样本的数据。
这项6月6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的成果,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癌症是如何开始的,以及如何更早地发现癌症。
“我们现在意识到自己就是马赛克——我们身体中的大量细胞已经携带了癌症突变。
”英国欣克斯顿市韦康·桑格研究所遗传学家Inigo Martincorena 说,“这些都是癌症的种子。
”
组织镶嵌是由于细胞积累突变而产生的——这些突变来自于细胞分裂过程中悄悄潜入的脱氧核糖核酸(DNA )错误,或者由于暴露于不好的环境因素,如紫外线或香烟烟雾。
当一个具有特定突变的皮肤细胞分裂时,可能产生一块在基因上与相邻细胞不同的皮肤。
以前的研究已经发现,皮肤、食管和血液中存在高度镶嵌性。
这些结果通常是通过对微观组织样本进行特定基因测序获得的。
上述研究引起了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计算生物学家Gad Getz 的兴趣。
Getz 和他的团队决定采取一种不同的方法——从基因型组织表达(GTEx )项目中挖掘一个核糖核酸(RNA )序列数据库,而不是通过微小样本对DNA 进行测序。
由于人体使用DNA 作为模板生成RNA 序列,DNA 的突变有时会反映在RNA 中。
Getz 及其同事迅速获得了来自约500人的29种组织的6 700个样本的数据。
但是,不是所有的DNA 都会编码RNA ,因此也就不是所有的DNA 突变都会在RNA 序列中显现。
由于GTEx 项目的样本数量相对较大,具有独特基因组的小细胞簇的DNA 签名很可能被数量更多的其他细胞所淹没。
研究人员指出,细胞分裂率较高的组织,如构成皮肤和食管的组织,比细胞分裂率较低的组织具有更多的镶嵌现象。
镶嵌现象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肺和皮肤组织中尤其普遍——这些组织长期暴露在环境因素中,会对DNA 造成破坏。
例如,一种名为TP53的基因是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之一。
TP53有助于修复DNA 损伤,被称为“基因组守护者”。
而TP53的某些变化与癌症有关,但在细胞产生肿瘤之前,可能还需要其他基因的突变。
(来源:中国科学报)
研究发现针刺可为肿瘤化疗导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黄金昶团队研究发现,中国传统的针刺疗法可以为肿瘤化疗药物导航聚焦,有望造福肿瘤患者。
该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肿瘤学前沿》在线发表。
该研究探索瘤周围刺是否能够影响三阴性乳腺癌小鼠瘤体紫杉醇浓度的分布,并进一步在分子水平观察相关肿瘤微血管与微环境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电针瘤周围刺联合紫杉醇在干预后2小时时点能够通过调节肿瘤微血管和微环境促进肿瘤局部药物浓度的富集。
“针刺增加肿瘤局部药物浓度灵感来自临床。
”黄金昶介绍,在针刺联合化疗的研究方向上,团队已在临床中开展针刺配合低位直肠癌新辅助化疗降期保肛、针刺配合肺癌化疗降期手术以及针刺配合难治性卵巢癌化疗增效等工作,目前进展比较顺利。
据介绍,针刺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中国应用数千年,目前已被全球多个国家接受,并作为重要的非药物疗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中。
(来源:新华网)
我国首部HPV相关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发布
中华预防医学会7月13日在北京发布《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简称《HPV 专家共识》),该共识是我国首部HPV 相关疾病免疫预防方面的专家共识。
子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 )持续感染所致,99.7%的子宫颈癌中都可检测到高危型HPV 。
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 )公布的结果显示,2018年全球估计有近57万女性新患子宫颈癌,31万多女性死于子宫颈癌。
2018年中国新发宫颈癌病例数约11万例,每年死亡病例近5万人。
《HPV 专家共识》介绍,中国的HPV 感染流行病学特点与全球不同,除广泛流行的HPV16和18型外,HPV52和58型在我国子宫颈癌患者中的占比显著高于全球水平。
此外,一项中国多中心、基于人群的研究显示,中国女性HPV 感染率按年龄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在17~24岁,第二个高峰在40~44岁。
《HPV 专家共识》编写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赵方辉教授说:“这份共识的编写历经一年时间,涵盖多门学科,并就WHO 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对HPV 相关疾病防控建议进行了梳理,结合本地情况提出我国的防控策略和亟待研究的问题。
”
共识编写团队和审核专家团队由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华预防医学会等方面的30多位国内知名临床医学和疾病预防控制专家组成。
(来源:中华预防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