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原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原文及赏析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原文及赏析
祝英台近·晚春
宋代: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译文
将宝钗擘为两截,离别在桃叶渡口,南浦暗淡凄凉,烟雾笼罩着垂柳。

我怕登上层层的高楼,十天里有九天风号雨骤。

片片飘飞的花瓣令人断肠悲愁,风雨摧花全没人来救,更有谁劝那黄鸢儿将啼声罢休?
瞧瞧簪在鬓边的花簇,算算花瓣数目将离人归期预卜,才簪上花簇又摘下重数。

昏暗的灯光映照着罗帐,梦中悲泣着哽咽难诉:是春天他的到来给我带来忧愁,而今春天又归向何处?却不懂将忧愁带走。

注释
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

分为两股,情人分别时,各执一股为纪念。

宝钗分,即夫妇离别之意。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

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飞红:落花。

觑:细看,斜视。

赏析
这首词是写深闺女子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

作者用曲折顿挫的笔法,把执着的思念,表达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

它的风格,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沈谦的《填词杂说》曾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

”其实,既能慷慨纵横,又能昵狎温柔,既擅于豪放,也长于婉约,正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和题材多样化的大家风度的表现。

只不过这首词作,感情表现得更为细腻罢了。

这是一首具有政治的词作,乃词人假托一个女子叙说伤春和怀念亲人的苦愁,寄寓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痛。

《蓼园词选》云:“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
上片起头:“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写一对情人,在烟雾迷蒙的杨柳岸边,情凄意切,不得不分钗赠别的情景。

这向读者暗示:情人离别是痛苦的,那么祖国南北人·民长久地分离,人为地隔断来往,不是更为痛苦吗?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家常见的以香草美人作为感情宣泄寄托的一种艺术手法,辛弃疾也继承了这种艺术手法。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情人分手后,登楼远眺,怀念离人,已是使人不胜其感情负载了,更何况又总是十日有九日地遇到那风雨晦冥的.时节呢?刮风下雨,虽能登楼而不能远望,这是使人痛楚的一个原因;风雨晦冥,大自然的阴冷更加深离人的凄苦情怀,这又是
使人痛苦的一个因素。

只此一句话,就有多层涵义,层层深入,对比映衬,令人不忍卒读!“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流莺声住。

”落花不要飘零了吧,啼莺也不要叫唤了吧,但都无法摆脱心中那不绝如缕的忧愁,简直叫人断肠了!这是何等深沉曲折的笔触啊,“都无人”和“更谁唤”,加强了那种寂寞凄清、无处寻求知音的氛围。

辛弃疾南归后,多年流徙不定,报国之志难酬,天涯万里,何处有知音?不正是这种感情吗?
下片,“鬓边觑。

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作者精心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把一个闺中少妇,盼望游子归程的复杂心理状态,活灵活现描绘了出来。

她把头上的花钿取下来,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细细数过。

她相信自己心中的占卜:一个花瓣代表游子归程的一个日程。

花瓣有数,相信游子归程也有定准,她心里因此得到了满足。

但是,她数过后又戴上,戴上后又不放心,再次取下重数。

这种反复的动作,曲折地表现了闺中少妇那复杂的感情。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写她即使昏然入睡之后,还哽咽叨念,春天到来,把忧愁送来了;怎么春天离去,却不把忧愁给带走呢?这也就是说,季节变了,远方的游人啊,怎么还不回来呢?描写思念远人归来之情,真是无以复加了。

作者把人物感情竟写得如此细腻而缠绵,如同沈谦所形容的,使人“魂销意尽”,艺术的魅力竟是那么强烈!
赏析二
上片写行人去后的凄凉。

开篇三句点明别时的节气,衬托悲苦的
心情。

中二句写别后的思念与由此而引起的心绪。

"断肠"三句写春去花落,无人爱惜,莺声鸣啭,无人劝阻,由此而更增添她的愁苦。

下片写盼归的急切心情。

换头三句通过占卜归期的神态来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中二句写梦中相思之情。

末三句以怨春作结。

这首词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是善于通过动作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

词中侧重于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焦急心情,在写法上,作者舍弃了一般常用的即景抒情的手法,而是通过动作的某些细节来突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位女主人公,把刚刚插在鬓边的鲜花重新摘下来,一瓣一瓣地从头细数,忐忑不安的心情,便跃然纸上,甚至连这位女主人公的焦急心情也活灵活现了。

这是其一。

其二是通过梦中的呓语来表示对春天的怨恨。

这就比一般的"怨春"更加深入一层。

通过梦中语,还进一步说明"花卜归期"只不过暂时取得心灵上的某种安慰,并非有确实的凭据。

反过来,这"梦中?quot;又进一步烘托出盼归之情的急切。

在结构上,结尾又密切照应开篇,因与情人分别时是"烟柳暗南浦"的春天,所以说"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带去!"
这首词通过儿女之情,寄托了家国之愁。

作者满腹的怨恨,却不说破。

于是就可以使人用自己的想象来加以补充和发挥了。

词中很少用典,并以浅近的口语于不经意处信笔写来,既切合女主人公的身份,又切合其声情口·吻。

这首词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励为工,至宝钗分,桃
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这一段话说明,这首词是带有婉约词的特点的的。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原文及赏析】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