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视角下橄榄核雕的不同发展轨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
核雕的初始材质是桃核,主要用于佩戴,取桃驱邪辟灾之义。
核雕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了驱邪避灾的功用,转为供人观赏把玩。
乌橄榄核因其独特的形态和质地被广泛用于核雕。
乌橄榄核的主要产地是广东和广西等地,而橄榄核雕取得长足发展之地主要在苏州。
苏州的橄榄核雕在明清时期已得到充分发展,至今仍在继续发展。
然而,处于原产地广州的橄榄核雕却没有取得苏州橄榄核雕创造出的成就。
本文通过对古今广州地区和苏州地区进行对比,探析苏州地区橄榄核雕持续兴盛背后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反观广州地区橄榄核雕没有取得广泛成就和日益衰微的原因。
1 核雕的兴起与不同发展走向:文化氛围的
差异
随着明清时期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装饰的繁盛,其中核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明清时期一些有关核雕的记载可以为之佐证,如明代李日华的《六研斋笔记》、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清代宋起凤的《核工记》等都有对核舟的记载。
核雕乃至橄榄核雕的兴盛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明朝初期,不断恢复和发展的农业为工商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制订了降低商业税率、加强对牙行的管理等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如《明史》记载:“洪武初,命有司‘每三日一校勘街市度量权衡,稽牙侩物价。
’”明代中期起,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工商业继续发展并走向繁荣。
另外,为了适应市场发展,明朝虽未废
除匠籍制度,但几经变革,已不断放宽该政策。
抑商政策不断放松后,逐渐形成了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
地处长江三角洲南部的苏州,地势低平,适宜耕种,且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充足,发达的水系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利的水上交通,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至明代,苏州的农业、手工业均取得巨大发展。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苏州的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在此基础上,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苏州经济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人口猛增,农民纷纷从农村涌入城市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
①素有“鱼米之仓”和“衣被天下”美誉的苏州创造出了“黄金万两水西东”的商业空间,吸引了各路经商者和游客,加上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各地的退隐官僚、豪商巨贾和文人雅士。
有钱有闲者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消费需求,为精致手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打开了市场。
而地处岭南山脉以南的广州,在明代时,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此时因为增加粮
食产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加上水利设施和农耕工具的完善,耕地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岭南成为“多谷”之地。
农民开始把剩余的农产品投入市场,推动了农业商品性生产和经济作物的发展,“广东的制糖、制葵、丝织、制席、棉麻织业等手工业,都在农业经济作物的日益发展中应运而生”。
②明代后期,岭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经济发达,“至清朝,仅潮州一地,‘不务农业’的居民就发展到10万户之多,经商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③明清时期,广东的经济作物、实用性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广州与苏州相差不远,但不同的社会文化氛围却使得广州与苏州两地的核雕有了不同的发展
【作者简介】高昕,女,本科,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①袁牧.试析核雕艺术的当代嬗变[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报,2015(2):48.②深圳大学国际文化系,陈乃刚.岭南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74.③刘益.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J].人文地理,1997(1):44.
地域视角下橄榄核雕的不同发展轨迹
摘 要:适合雕刻的乌橄榄核产于广州,橄榄核雕兴盛于苏州。
通过对比广州和苏州的历史因素和当代因素等,可以揭示苏州橄榄核雕兴盛及广州橄榄核雕日益衰微的原因。
关键词:地域视角;橄榄核雕;发展轨迹
高昕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166Vol.200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文物鉴定与鉴赏
走向。
宽松政策的支持,经济的不断发展,都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孕育于水乡的江南文化有着对诗性和雅致的自然追求。
身处其中的苏州工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精、奇、细、巧”的地方特色。
明清时期的苏州商品经济发达,自然环境优美,吸引了各地退隐官僚、豪商巨贾和文人雅士,没有经济负担的这群人开始在苏州建造屋宇、聚会雅集,追求生活雅趣。
为了附庸风雅和彰显身份,在官僚、商贾和文人之间掀起了文玩热,此时的能工巧匠不断为其提供“新、奇、雅、趣”的文玩。
其中核雕从其他雕刻艺术中吸取精华,“核雕作品体量小,雕刻精致,符合苏工精巧细致的特色,很快成为苏工雕刻的一大特色产品类型”。
①核雕因其精巧的外观和丰富的意蕴内涵,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把玩者对于清雅之趣的追求,在以苏州为核心的江南地区大受欢迎,甚至出现了“凡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的盛况。
苏州雕刻大家辈出,出现了王叔远、杜士元等雕刻大师,为核雕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岭南文化很注意讲求实用。
“在岭南社会,看重利益,注意实效,成为普遍的观点,这有助于岭南社会的繁荣”。
②岭南地区这种追求实用的风气在其艺术品类工艺中也有不少体现,再加上岭南地区相对偏远,气候恶劣,人口少,教育基础薄弱,文人更少。
“从汉到隋长达八百余年中,广东被朝廷察举人才总共不过24人。
唐朝开科取士,北方进士、诗人如群星灿烂,而广东在唐前期没有一个进士,唐后期广东进士仅5人,占全国进士总人数的0.7%”。
③由此可知,广州缺少追求风雅的文人商贾,加上重实用的风气,也就难以形成文玩和把玩之风。
清朝咸丰年间,广州增城出现了一位橄榄核雕大师湛谷生,但核雕从业者规模仍无法与苏州相比。
2 橄榄核雕发展的动力:文化创新与产业化经营
苏州核雕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新变化。
精通雕刻的苏州雕刻艺人殷根福从广东船工那里获得了一些橄榄核,他经过琢磨之后,用这些橄榄核随形雕刻出了罗汉头像,其中以宗教祈福题材为主的橄榄核雕在动荡的社会中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20世纪40年代,“殷根福每年都要回到自己的老家舟山村组织村民进行大规模的罗汉头核雕念珠的生产工作,最兴旺的时候每年要消耗掉10万担左右的橄榄核原料”。
④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舟山(即舟山村,地处江苏省苏州市)核雕由小规模雕刻模式转向集体企业生产模式,从事橄榄核雕的人数不断增加。
舟山核雕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陷入低迷状态,消费市场狭小,仅限于苏州。
在计划经济时期舟山橄榄核雕得到发展,核雕集体企业相继成立。
这些集体企业里不仅有老手艺人,还培养了大批青年核雕艺人,为橄榄核雕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核雕集体企业虽一度衰落,但年轻的核雕艺人仍在继续创作,并把橄榄核雕推向更广阔的南北方文玩市场。
到了21世纪,舟山因靠近有着火爆文玩市场,即在文玩市场有着全国导向作用的京津沪地区,加上核雕行业可以带来可观收入,吸引了众多年轻从业者加入创作。
“随着经济利益的增长,舟山核雕从业队伍逐步壮大,舟山核雕城、核雕老厂区等处的上百家作坊集群罗布,成为制作和销售核雕的主要场所。
冲山村、光福镇等周边区域也形成了较为集中的核雕作坊。
很多年轻人开始学习橄榄核雕”。
⑤创作者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了众多符合当代玩家审美的作品,形成了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以2019年为例,舟山村从事核雕产业的经营店铺已经发展到500多家,从业人员达3200人,自然村中180多户居民几乎家家从事核雕手工艺创作。
广州的橄榄核雕在改革开放后,因为“政府包产包销的经营模式逐渐改变,榄雕的销售渠道受到严重影响,加上榄雕工艺复杂,产值较低,无法满足工厂的发展等,生产渐渐萎缩”。
⑥当代广州由于土地开发、橄榄食用价值开发过度等原因,能够结出大果实的老树近乎绝迹,能用于雕刻的榄核也越来越少。
在商品化突出的广州,橄榄核雕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
再加上学习核雕手艺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工作单调辛苦,收入微薄,从业人员易被其他新兴且高薪的行业吸引,因此广州城内以橄榄核雕为主业的人数不多,一些接触橄榄核雕的人多是把橄榄核雕当作副业或是兴趣爱好。
当代舟山橄榄核雕虽有过衰落,但因为曾经有着坚实的工艺和人才基础,所以复苏快,加上本地和附近的文玩市场广阔,对橄榄核雕需求量巨大,所以能够出现大面积
①杨明.浅议苏州传统雕刻之舟山核雕[J].明日风尚,2016(24):347.
②袁钟仁.岭南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7.
③刘益.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J].人文地理,1997(1):45.
④袁牧.试析核雕艺术的当代嬗变[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报,2015(2):50.
⑤帅道富.舟山核雕的发展历程[J].上海工艺美术,2013(4):69.
⑥彭小荣.关于广州榄雕(增城)保护与传承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7(3):48.
167
2021.3(上)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
从事核雕行业的盛况。
广州自身的核雕基础薄弱,从事精细手工业的人数少,加上现代商品经济和现代文化的猛烈冲击,本地和附近缺少文玩和把玩风气,所以广州市内从事橄榄核雕的人寥寥无几。
3 橄榄核雕传承的保障:政府政策支持
除核雕自身因素外,影响两地橄榄核雕发展的还有政府政策等因素。
舟山橄榄核雕因为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所以当地政府对其支持力度大,2012年起当地政府先后投入了1.3亿实施舟山核雕村改造提升工程,相继建起了核雕艺术馆、大师工坊、吴工坊等,实现了融旅游、赏核、购物、美食等为一体的商业格局。
在2020年5月由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发布的《苏州吴中:培育乡土人才振兴传统工艺》中提道:“积极打造‘一镇一品’工艺品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舟山核雕村’等项目。
支持苏州工匠园等龙头文化产业园区(载体)建设。
”可见舟山的橄榄核雕被当作推动经济发展的载体来发展。
而广州的橄榄核雕更多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被保护起来,鼓励和呼吁人们去了解这门衰微的手工技艺。
从整体上看,舟山的橄榄核雕正被活态化发展,既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又以此推动经济发展和当地就业;广州的橄榄核雕则主要被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
舟山的橄榄核雕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广州的橄榄核雕至今仍是小规模生产。
通过对苏州和广州自古至今的梳理,可以明晰橄榄核雕出现不同发展轨迹的原因:苏州依靠当地适宜居住、耕作的自然环境和优美的风光景物发展出了独特的江南文化,文人商贾聚集,为文玩的兴起提供了人的因素和契机。
当地自身的精细工艺特点,为橄榄核雕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和市场支持。
古代广州与中原地区处于隔绝状态,受汉民族文化传统影响小,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
明清时期发展出了农业经济作物,对外商贸繁荣,国外文化对广州影响较大,商业经济文化自古至今都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可以总结出苏州、舟山地区橄榄核雕发展繁盛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人群因素、工艺因素和文玩风气。
广州橄榄核雕没有取得突出成就和日益衰微的原因就是缺少了上述四个因素,还有突出的商业因素和实用风气。
广州之所以几乎仅成为乌橄榄核的产地,是因为仍在沿袭明清时期的本地特点,即种植和培养乌橄榄并销售其产出的经济作物。
而苏州的手工艺人在广州采购乌橄榄核后,对其进行精细加工并向文玩市场销售。
苏州和广州橄榄核雕的不同发展趋势可以归因于宏观上社会和地区分工的不同。
橄榄核雕在时代洪流中如何获得一席之地是个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除政府支持外,它应获得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以保持其发展活力。
传承一门手艺需要后继有人,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引起其对橄榄核雕的兴趣是重中之重。
以愚之见,橄榄核雕可以通过与新兴文化和产业的结合,来获得广泛关注。
以“B站”中有着187万粉丝的“卢正义的雕刻时光”为例,卢正义作为一名继承了中华传统手艺的木匠人,以木雕为载体,雕刻出了众多为年轻一代所喜爱的角色。
橄榄核雕的传承人亦可以创立独立账号,大胆尝试更多新题材,不仅局限于传统题材,以轻松、趣味性强的方式让更多人发现这门手艺,并激发其兴趣。
橄榄核雕不应限于一时一地,应借助互联网发展潮流,使其为更多人所熟知。
此乃愚之浅见,更多的措施、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究和挖掘。
■
168Vol.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