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截止2010年,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5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4项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6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产生31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84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更好地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以全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非遗保护宣传主题“非遗保护,人人参与”为题,对我市5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做一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成吉思汗祭奠
成吉思汗祭奠是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482 IX-34。

成吉思汗祭奠,完全保留着十三世纪以来的蒙古帝王祭祀仪式,成吉思汗祭祀中所应用的祝词、颂词、祭文、祭歌等,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蒙古民族古老、原始的历史、文化、信仰、观念、风俗、语言、文字、法律等诸多方面,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227年成吉思汗在西夏(今宁夏)去世后,在鄂尔多斯和漠北建立祭祀宫帐,派遣守护、祭祀专人达尔扈特部落祭祀成吉思汗。

1282年元朝忽必烈钦定四时大祭,规范祭文祭词,制定祭祀制度,委任祭
祀官员,使成吉思汗祭祀不断完善。

十五世纪,在蒙古高原供奉成吉思汗几位夫人的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宫帐)随鄂尔多斯部迁至现在的鄂尔多斯高原,形成成吉思汗“八白宫”,守灵部落达尔扈特人世代守护,一直祭祀至今。

基于原始萨满教的成吉思汗祭祀,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长生天、祖先、英雄人物的崇拜;在祭奠形式上再现了蒙古民族牲祭、火祭、奶祭、酒祭、歌祭等形式;在祭祀用具上,表现了草原民族对大自然和动物的艺术审美属性。

成吉思汗祭奠由圣主宫帐为核心的八白宫祭奠和成吉思汗苏勒德祭奠两大部分组成。

其圣主祭奠以日祭与奉祭、月祭、米里亚古德祭(点奶祝福祭)、公羔祭、台吉祭、香火(灶)祭和四时大典组成。

四时大典为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夏季淖尔大典、秋季斯日格大典、冬季达斯玛大典。

祭奠仪式包括敬献哈达、神灯、全羊、圣酒,祭圣火,念讼祭词等多种。

除此之外,在鄂尔多斯的查干苏勒德、阿拉格苏勒德以及其它所供奉的圣物,都有各自的祭祀规程。

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是成吉思汗陵寝原型八白宫最隆重的一次祭祀,于农历每年三月十七至二十四日举行,前后历时八天。

查干苏鲁克大典中所举行的各种祭祀仪式包括:八白宫聚集仪式,嘎日利祭,祭天仪式、金殿大祭、巴图吉勒祭,招福仪式等等。

大祭,以牲羊祭开始,举行金殿大祭、祭天仪式和招福仪式。

祭天仪式,是成吉思汗在世时举行的“拉起万群牲畜的练绳,用九十九匹白骒马之乳祭祀长生天”的仪式。

将九十九匹白骒马的四百斤鲜奶斟满叫“宝日温都尔”的圣奶桶。

在距宝日温都尔三九二十七步远的地方,竖起名叫阿拉坦嘎达斯的“金马桩”。

然后将成吉思汗神马“溜圆白骏”请出,供人们膜拜、祭祀。

成吉思汗“溜圆白骏”,相传是上天赐予的神马,使成吉思汗马背上征服天下。

后来,守灵部落使溜圆白骏作为神物世世代代传承,进行供奉。

鄂尔多斯蒙古族又将它作为吉祥的图腾,印在风旗上,与成吉思汗战神苏勒德一起竖立在家家户户门前,称“禄马风旗”,成为守护成吉思汗宫殿部落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标志。

祭洒鲜奶仪式开始,祝颂人吟诵《九十九匹白马之乳祭洒祝词》,人们一个接一个接过“楚楚格”,围绕象征“天座”的“哲勒玛”把马奶洒向苍天。

成吉思汗祭祀中,祭奠祭词成为核心,是成吉思汗祭祀形成的主体,也是成吉思汗祭祀能够世代相传的载体。

成吉思汗祭奠祭词,主要对长生天、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功臣等表示祭祀,赞颂他们的丰功伟绩,以美好吉祥的语言为他们祝福,并祈祷圣主为百姓赐给美好的生活。

成吉思汗祭奠祭词,主要由祭文、祝颂词、祝福词、祝祷词、祭歌等组成。

这些祭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刻。

其内容涵盖了蒙古民族古老、原始的历史、文化、风俗、礼仪、观念、信仰、语言、文字、法律等诸多方面。

在成吉思汗祭奠中应用的祭词,有五十
多部(篇),长达近五千行,形成丰富多彩的长篇韵文,成为蒙古民族珍贵的巨幅文献。

在成吉思汗祭奠中所唱的歌,是蒙古王朝专门为祭奠所创作的祭歌。

这些祭歌是伴随查尔给(马头响板)的打击声唱的,因此称“查尔给之歌”。

这些祭歌包括《大蒙古》、《召木尔苏》、《德尔特》等十二首歌。

多数歌的歌词,是用听不懂的“苍天语言”唱的,所以这些祭歌也称为“天歌”。

成吉思汗祭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它将成吉思汗祭奠推向高潮。

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这里特指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她集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文化、祭祀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习俗、民族歌舞于一体,是我国最重要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503 IX-55。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

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

七百多年来,鄂尔多斯婚礼以
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使其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

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

鄂尔多斯婚礼至今仍保留着男到女家娶亲的习惯。

结婚那一天,男家附近另设一座披红挂绿的蒙古包,作为新房。

包里包外都是穿着鲜艳的蒙古袍、欢声笑语的男男女女,新郎也换上崭新的装束,忙碌着准备去娶亲。

新娘则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内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来。

佩弓娶亲
下午申时,新郎家中,宾客盈门,馈赠礼品。

主家摆下宴席,请来乐手、歌手,宴请大宾、伴郎、祝颂人为首的娶亲代表。

宴罢,鼓号一响,已近日暮。

娶亲的人们来到禄马下面,祭过圣主成吉思汗。

此时,披弓挂箭的新郎如一位即将出征的勇士被众人簇拥过来。

据传,战时娶亲,必佩戴弓箭,一为随时备战,二怕“抢亲”的习俗。

新郎
翻身上马,充当司仪的祝颂人端起一碗鲜奶,高声吟诵《弓箭赞》、《骏马赞》。

念了三遍后,一行四人的娶亲队伍策马向新娘家驰去。

拦门迎婿
按照传统的礼节,娶亲队伍在新娘所在的浩特先骑马绕跑一圈,正停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马,欢聚在新娘家的亲友便迎上来,寒暄之间,娶亲的祝颂人还未来得及下马,他手捧的哈达就给新娘家的一位厨师用烧火棍接过去。

这时,新娘的亲友们在包外围成一个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样子,还用一条丝带将迎亲者挡住,这叫“彩带隔门”。

于是善于辞令的祝颂人便高唱鄂尔多斯民歌发问:“你家天天关门,还是见我们来了关门?是嫌我们来的人多,还是因为错过了时辰?”口齿伶俐的伴娘就会用民歌反唇相讥。

这样,双方一唱一答,充满情趣,直到最后,伴娘才收起彩带,放迎亲者进包。

进包后,祝颂人拿出送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女方父母亲友过目,并敬献上奶酒和全羊。

之后,新娘家举行盛宴,招待迎亲的人。

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杯盏交错,歌声不绝,直到深夜。

求名问庚
入夜,开始进行另一个仪式:求名问庚,这是婚礼过程中时间最长的一项内容。

鄂尔多斯少女,出嫁时都要另起一个名字,在婚宴上公开。

男方祝颂人与手持银盅的新郎跪在地下,千方百计想套出新娘的新名字,女方四位大嫂答非所问,有意刁难。

直到最后,新郎把哈
达举在手上,把求婚的礼品金银对环摆在哈达上,祝颂人再次求情,大嫂们才生恻隐之心,从怀里取出一条哈达,说出新娘名字,双方互换信物,此时已是黎明时分。

送亲上路
女方家最盛大的婚宴就要开始了。

宴毕,新娘就要出嫁。

所以也称“离娘宴”。

同时也是新郎的最后一次过关考试。

新郎先轮流给宾客叩头敬酒,接受女方家亲戚赠送的衣服佩饰并穿上才可以娶走新娘。

进膳时,新郎必须当众掰开一个半生不熟的羊脖子(即卸羊脖子),一般羊脖子里总要塞根红柳棍,以考验新郎的腕力和智力。

当新郎识破伎俩,终于把羊颈骨折断时,他要当众与新娘分着吃,以示全心全意的爱情像羊颈骨那般紧紧相扣。

宴后,新娘就要登程,女友们把新娘团团围住,进行“阻嫁”,男方奋力抢亲。

之后,开始装扮新娘。

冠头额吉解开新娘的大辫,蘸着碗里的清水,梳得油光净亮,把链垂头饰戴上,意味着少女时代就此结束,今后将以少妇的形象出现(即分发出嫁)。

女方送亲的人准备好骑乘,在悠扬的礼赞声中,蒙着红纱的新娘由俩位胞兄牵着,缓缓穿过人群上了红马,向婆家走去。

这时,女方宾客唱起了惜别的歌为她送行,直唱得新娘泪如雨下,不时地停马回望。

迎新拜灶
娶亲队和送亲队都想抢先到男方家,双方在路上都尽情驰骋,互相追逐戏逗。

离婆家不远时,男方派出的人已在野外迎侯多时,就地摆开酒宴为送亲者接风洗尘。

娶亲到家,在新郎新娘下马前,要先绕蒙古包走三圈。

下马后,拿着马鞭,双双通过两堆旺火,表示爱情的纯洁、忠贞不渝,象征着婚后生活的兴旺、幸福、纯洁。

新郎新娘先拜佛爷、灶神,男方祝颂人同时为她吟诵《祭灶词》。

拜灶时,先在灶里燃起红彤彤的旺火,新人并排跪在一起,新郎的膝部还要压着新娘的袍子边,以示男贵女贤;同时新郎伸右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日形处,新娘伸左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月形处,手携手,表示同心同德,永不分离。

再拜父母、拜亲友,和小姑小叔一一相见互献洁白的哈达,互换鼻烟壶,新郎也向新娘的亲友礼拜,跪拜完毕,揭去喜帕,新娘方可在众人面前亮相(即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

新婚庆典
喜宴摆开,新婚典礼就此开始,第一个招待贵宾的隆重礼仪是献羊背子,等《全羊赞》的吟诵声一落,宾客就可以尽情品尝,开怀畅饮了。

同时,新娘开始接受各方亲戚的赠礼,而这些送礼的宾客也会得到一份新郎家的回礼。

接下来,新娘与新郎的父母依次向宾客敬酒。

在一片歌舞声中,鄂尔多斯婚礼走向了高潮,也走向了尾声。

古如歌
被誉为蒙古族古典音乐的“活化石”及蒙古族古老文明的“活标本”——古如歌,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604 II-105。

“古如歌”中的“古如”蒙语意为“国度”或“朝政”,它源于宫廷,后因王权衰落而流传于民间,成为了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体裁。

应该说“古如歌”是蒙古族古典音乐的精品,它集中展示了蒙元以来蒙古宫廷礼仪音乐的面貌。

目前,古如歌仅留存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北部沿河一带,以独贵特拉镇、吉日嘎朗图镇为主,另外,梁外原白音恩格苏木靠近沿河一带也有传唱。

“古如歌”的基本特征就是无伴奏,而且不能随意吟唱,一般只在隆重而盛大的庆典仪式上演唱,主题非常严肃,内容相当正统,旋律优美独特,节奏舒缓自由,演唱细腻独到,风格高贵典雅,以唱时政、唱佛教、唱父母、唱故乡、唱骏马和说教为主。

正宗的鄂尔多斯民歌“古如歌”演唱时以三首为一组,称为“三支首歌”或“三首正歌”,都是一些正统的说教歌曲,旋律缓而不拖,慢而不沓,节奏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旋法大跳大落,跌岩起伏。

整个音乐充满苍凉之美、空灵之美和悲壮之美。

“古如歌”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音乐学、文艺学和语言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方面,它既是蒙古族古典音乐的经典,又是蒙古族古老文明的结晶。

漫瀚调
漫瀚调,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591 II-92。

漫瀚调,又名蛮汉调、蒙汉调,是蒙汉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交往中,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歌歌种。

它主要分布于蒙、汉杂居的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另外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等地也有传唱。

清朝晚期,大量的山西、陕西和河北等地的逃荒饥民冒着风险“走西口”涌入内蒙古,伊盟沿河地区是主要聚集地,再加上该地是清末新政“开放蒙荒”、“移民实边”主要地区,逐渐形成了蒙汉杂居、农牧兼营的局面。

清末,在准格尔旗、达拉特旗,蒙汉杂居已成气候,人们经常在一起吹拉弹唱,起初蒙古族唱蒙古民歌,汉族唱晋陕民歌,时间一长,一些蒙古族短调被汉族接受,而且还按着即兴填词方法随意编词,听起来备感新鲜,很快又被蒙古族人所欣赏。

就这样逐渐形成现在的漫瀚调,所以“漫瀚调”又叫“蒙汉调”、“蛮汉调”。

“漫瀚调”的另一种解释认为“漫瀚”二字,是蒙古语“芒赫”的译音,意为“沙丘”“沙梁”“沙漠”,而当地多为沙丘、沙梁地貌,因此得名。

漫瀚调主要特点是:旋律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主,吸收了爬山调的特点;唱词以汉语为主,但又吸收了蒙语词汇,使两种风格的旋律互相揉合,两个民族的语言混合使用。

如《王爱召》、《栽柳
树》,均属此例。

其它还有《阿拉坦岱日》、《扫帚花日》、《毛主席带将幸福来》等。

“漫瀚调”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对唱。

一般采取男女对唱,即兴填词,有问有答,一唱一和;漫瀚调的唱腔洒脱奔放,旋律朴实舒展,曲调简洁明快,男女歌手们在演唱漫瀚调时,男的嗓音高亢、强劲、明亮;女的嗓音清脆、柔和、甜美。

“漫瀚调”以民族传统乐器四胡、粗管笛子(俗称“梅”)、扬琴、三弦等伴奏。

“漫瀚调”的曲名有40多个,绝大多数仍保留着蒙古曲名,如“广林召”、“韩庆达哇”等;部分为汉名,如“白菜花”、“双山梁”等;部分为蒙汉音合成,如“哈岱沟”、“合彦梁”等;有的则保留蒙汉两种称谓。

调式共4种:羽调式、宫调式、征调式、商调式。

“漫瀚调”歌词题材广泛,采用叙事,抒情两种方式,既有时政内容,又有生活反映,更多的为爱情吐露,三十句、五十句不限,即兴出口,一气呵成。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604 II-105。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以其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它旋律新颖别致,明朗优美,调
式既有一般羽调式为主的蒙古族民间歌曲的共同风格,也有其自己特有的民族特点与地方色彩。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风韵独特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历史上游牧民族交替入住鄂尔多斯,自然留下了自己音乐印记;西夏王朝统治鄂尔多斯约150年,无疑对鄂尔多斯民间歌曲产生重要的影响。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与长调截然不同,“短调”民歌结构短小玲珑精悍,句法整齐、节奏明朗有力,情绪欢快活泼,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动听。

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

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

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短调”民歌在旋律中经常采用反向转位的手法,在六、七、八九度远距离跳进现象十分常见。

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多以五声音阶构成。

其中,由四个音构成的歌曲也不少(五声音阶隐伏其音阶的“商”音),如《协布仁喇嘛》、《阴山》等,六声音阶的歌曲也颇多,如《森吉德玛》、《山头》、《西召》等,也有七声音阶的歌曲,如《巴音杭盖》等。

不论六声音阶的歌曲,还是七声音阶的歌曲,其中4与7两个音在旋律中多以经过音的形式出现。

鄂尔多斯民间音乐的调式,主要是以蒙古族音乐所特有的羽调式为主及其副调式。

其他的宫、商、角、徵调式也不少(其中尤以宫、徵调式居多)。

宫调式的歌曲如《金色的百灵鸟》、《嫦娥》;商调式
的歌曲如《嘹望》、《乌达高勒》;角调式的歌曲如《蓿骇滩》、《哈地温都尔》;徵调式的歌曲如《巴音杭盖》、《我有钱的弟弟呀》等。

就其调式意义来讲,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比较丰富,表现手法多样。

另外,在传统的五度调式的民歌中加入七度调式的引子和过门,更别具一格。

这些特点使“短调”民歌具有强烈的舞蹈性,比如《圆顶帽子》、《鄂托克的西部》等,使鄂尔多斯的歌和舞两朵并蒂花在高原上交相辉映。

蒙古族马奶节
[ 来源:内蒙古旅游网| 发布日期:2012-06-26 | 浏览(58)人次| 投稿| 收藏] 马奶节是蒙古族传统节日,因为这个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

马奶节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

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蒙古族燃灯节
[ 来源:内蒙古旅游网| 发布日期:2012-06-26 | 浏览(51)人次| 投稿| 收藏]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

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