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语文教案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人教新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人教新课标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

能够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借助词典,明白得文中成语的意思,积存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诲“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应该如何去面对困难挫折,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一辈子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明白得“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人一辈子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作者写本文时的罗马市区图。

2.板书课文题目,揭示课文题目。

二、理清思路,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小时候父亲带“我”爬上罗马教堂的塔顶所看到的情形和父亲对“我”的教诲。

第二部分(4~11自然段):写“我”在父亲教诲的阻碍下,另辟蹊径,克服困难,走出了一条从编织毛衣入手,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的新路。

第三部分(12、13自然段):写“我”又一次另谋出路——举办了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不仅使展会如期开幕,还吸引了众多的订货者。

第四部分(14自然段):写父亲对“我”从小进行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教诲,让“我”终身受益。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扫瞄课文,师生交流课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部分。

【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什么缘故?(学生自由发言)
2.交流疑难问题。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明白得的地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多媒体出示重点句,师生互动交流:
(1)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生活也是如此。

(2)我大喜过望,脚下看起来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3)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逝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4)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5)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交流体会:条条大路通罗马,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截了当,但几经周折,依旧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点的,而且还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路,那么你就永久到达不了目的地。

人确实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究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
四、回来整体,深悟启发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养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进展的教学方式,慢慢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事实上,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养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指名配乐朗读课文,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和揭示的道理。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事实上“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专门是汉代以后,关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2.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3.全班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期望动身,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坚强的意志能够关心人克服许多困难。

当你再一次冲破艰巨险阻,经历过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一条。

让我们在生活之路上积极地去面对挑战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