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韶关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韶关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在河西走廊聆听
苏沧桑
从江南到河西走廊,从东海边到祁连山下,地势渐渐隆起,水汽渐渐稀薄,渐渐稀薄的还有人间烟火。
面对广袤,轻微缺氧的头脑有点混沌,耳朵却变得灵敏,或并非灵敏,是混沌中生出的幻听。
先听见九月的风里响起一声驼铃。
一匹灰白色骆驼驮着我,穿行在张掖丹霞地貌的壮丽中。
骆驼停留在一棵蓬蓬草前,打了一个响鼻,我听见脚下古老的土地响起流水声,叮叮咚咚,像一声声泉的耳语,从骆驼刺和蓬蓬草的叶尖涌出地面,汇集成浩瀚的绿意,幻化成远古时代的汪洋。
光阴煮海,熬成这片地貌,糖果般多彩,冰川般肃穆。
经过峡谷某个拐角处时,骆驼和我一起向上仰望,我顺着它的视线伸出手,在红色崖壁的沙砾中摸到一颗极小的贝壳。
亿万年来,这颗小小的贝壳,经历了陨石雨,沸腾的岩浆,汹涌的海水,生命诞生,人类进化,金戈铁马……直到此刻,它和大海一起被时间定格成无边的静美。
站在彩色丘陵的高处,我听到猎猎风声里响起苍凉悠远的乐声,嘟嘟克笛孤独的音色,如游刃穿行于风中,引领着长号、提琴、定音鼓等,如泣如诉的旋律渐渐恢弘。
眼前一层一层的山浪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天上一层一层的白云也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像一支支队伍在雄浑的音乐里行进,时光之河浩浩荡荡穿过河西走廊。
我看见光线急速变幻中一张张年轻的脸,年轻的张骞开启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策马扬鞭,年轻的玄奘独自踏上西行的生死旅途,年轻的一行行驼队掠过地平线上的落日,足印迅速被风沙吹老。
历史与今天、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文明之光在这里闪耀。
时间深处,日夜萦绕着一曲曲动人的音律。
古为河西四郡之一的张掖是丝绸之路重镇,这里荒漠与绿洲共存,南国风韵与塞上风情共生,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没有国界的音乐语言成为交流的使者。
上下两千年纵横近万里的时空里,河西走廊成为一个音乐的长廊。
音乐的交流,是人心的交流。
物质经过漫长时光与无数组合,才产生了生命,地球经历了四十多亿年的沧海桑田,才产生了人类。
人类历史于无垠的时间,短暂只如一瞬,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何不争分夺秒去爱?
焉支山下,山丹军马场,我不知道一匹解甲归田的军马,是否愿意和我聊聊祖先辉煌的曾经。
它通身黝黑发亮,偶尔抖一下耳朵,眨着长睫毛,安静地承受着人类好奇的抚摸,却不知从哪里透着一副不羁的神情。
我试图去识别一匹马的耳语。
我将脸贴近它的脸,蹭到了粗糙而柔软的鬃毛,看到了长睫毛下它的
瞳孔里浮现祖先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画面,听到了它的耳蜗里响彻金戈铁马之声。
九月的焉支山下,大马营草原上万马奔腾,一道道马脊如一望无垠的麦浪起起伏伏,传递着李白的朗声吟诵:“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
”群山偃旗息鼓,人们放马归山,马和诗歌的耳语里有一个相同的暗号:回家。
在离军马场一百多公里的民乐,夕阳斜照进一个酒库,一个个巨大的棕色酒缸上,覆盖着一块块异常鲜亮的红缎子,像盖着红盖头的新娘。
一个小勺伸进了酒缸,睡了三十年的酒醒了,叹了一口气,吐出一串咕咚咕咚的耳语,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
我看见清澈的酒里凝结着浓稠的历史,是与江南的黄酒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骨。
我想,从前,它一定是出征酒,万马嘶鸣,尘土飞扬,一碗碗烈酒被仰脖喝尽,一只只酒碗被摔得粉碎;它也是庆功酒,团圆酒,被百战归来的人群痛饮,化作眼泪飙飞,化作一场场思念的雪。
此刻,它是一杯沁入了寻常百姓日子的酒,像一个静坐于喜宴主桌的老人,微笑着,眼神安详。
我浅尝几口酒便醉了,歪在飞驰的面包车里,车窗外夜色降临,耳蜗里似乎又有别的耳语响起,却是我熟悉的乡音。
东海边江南小院里,想必七旬母亲正双手合十,喃喃祈祷,每一个晨昏,她心中的话总是:国泰民安。
世界安宁,我们才能听得见亲人们的耳语。
母亲的耳语是一个涟漪,传给了千万里之外的我,传给了我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得到了它的回应。
于是,我听见整个河西走廊上,响着悠长的声声驼铃。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耳朵却变得灵敏”“是混沌中生出的幻听”,既写出作者初到河西走廊的真实状态,也为下文写作者的“聆听”张本。
B. 文章写河西走廊历史上曾是音乐长廊,既突出了河西走廊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反衬出现代人缺乏通过音乐进行交流的心理困境。
C. 文章描写民乐的陈年老酒,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酒的历史悠久和丰富韵味,洋溢着作者对塞外老酒的赞美之情。
D. 文章以听到九月风中的驼铃开始,以听见整个河西走廊悠长的声声驼铃结尾,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画面感和文化气息。
2. 文章题为“在河西走廊聆听”,作者“聆听”到了什么?并从中各自感受到了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文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表达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依稀荷塘
李建臣
①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让我神往多年。
②当我跨入清华校门时,第一个愿望便是尽快一睹荷塘的风采。
③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同学,带了一台海鸥相机来为大家拍照,成了全班焦点。
七嘴八舌之后,几个拍摄点便确定下来。
一是工字厅,建于乾隆年间,雕梁画栋如翚斯飞,门楣高悬咸丰御匾;二是清华学堂,德国古典建筑范式,青砖红瓦廊柱白墙,清华教育发端之地;三是水木清华,山林环拢一泓碧水,玉阶朱阁古韵流芳;四是融会古希腊和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大礼堂……
④见此情形,我真没有勇气提议荷塘了。
⑤不久开展义务劳动,我们被带到校园西北角的荒岛挖土清淤。
偶然间我探询一句荷塘在哪儿。
不料老师的回答令我目瞪口呆:此刻正在清淤的这片壕沟便是荷塘!
⑥真是造化弄人。
面对眼前的荒芜萧飒、满目狼藉,我怅然若失。
这便是我魂牵梦萦、寤寐以求的荷塘么?蓦然间,脑海中闪过一句“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⑦秋风瑟瑟,暮雨潇潇。
眼见得绿色渐次褪去,黄叶倏然飘落,心中那莫名的挂念却未曾消匿。
除了晨练,间或也会带上笛箫,于荒岛僻静处吹上一曲《汉宫秋月》,思绪便随着袅袅余音,游弋于空山幽谷冷雨寒窗、荒野孤雁大漠残阳。
若偶得燕雀应和,则有喜遇知音、对影三人的感觉了。
⑧所谓荒岛,乃十亩大小的土丘。
岛上三面土山,高丈余,南向平阔,远看犹如一张坐北朝南的龙椅。
周围壕池环绕,宛若玉带。
南侧玉带之外有土山横亘,恰如影壁;岛内兔葵燕麦虬枝盘曲,碎瓦朽木残垣依稀。
西北有汉白玉拱桥凌卧沟池之上,隐约寻履胜境;东南有木栈折桥与对岸相连,仿佛曲径通幽。
整体形貌虽苍凉残败,然构局中规,同条共贯意蕴不凡。
⑨翌年春天,岛上矗起一块石碑,上书“近春园遗址”。
碑铭揭开了荒岛身世。
⑩原来康熙年间,皇家大兴土木,从各处广征奇石异木,于北京城西北修建三山五园。
此处作为熙春园主体,被赐予皇三子胤祉。
胤祉在此组织大批学者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和《律历渊源》等旷世巨制。
此后百年间,熙春园持续扩展。
至道光时,熙春园被辟作两处。
此处易名近春园,赐予皇四子,即后来的咸丰。
⑪近春园以荒岛为核心,仿淹城形制,水陆相间。
当其时也,园中古木高耸怪石林立,环山衔水长桥卧波,回廊曼绕雕栏玉砌,莲叶接天荷花映日。
正是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阆苑仙葩盛极一时。
⑫咸丰19岁从这里走向紫禁城,可谓雄姿英发踌躇满志。
然而,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继位不久即爆发太平天国起义。
未及3年,义军便席卷半个中国,定都南京,并一度北伐至天津,问鼎华夏。
在与义军对峙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咸丰被迫亡命热河,终以而立之年客死异乡。
⑬想咸丰继位之初,曾为乃父签下《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而忿忿然,誓雪国耻。
然而,救国家于水火、扭乾坤之倒悬,又岂是感情用事、发个宏愿便可解决?在他执政十一年里,非但国耻未雪,反又被迫与英法美俄陆续签订八个城下之盟。
不仅半壁江山归了义军,而且京城陷落,圆明园焚毁,东北亦被沙俄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黑云翻墨,卷地风来,山河破碎,社稷飘摇。
⑭尔后,在背负巨额赔款的同时,慈禧又力排众议,提出了重修圆明园的宏大构想。
除了鬻爵捐助、加大税赋,慈禧还萌生了就地取材的创意。
于是就近拆掉近春园,运走了可用之材。
然而时局日下,重修计划终成泡影,近春园亦被遗弃,沦为废墟。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⑮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
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虽然荷叶田田,暗香缕缕,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
寂寞无主,黄昏独愁。
只在朦胧月色之下,斑驳树影之中,荷塘才摆脱凋敝,“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出浴的美人”,撞入和撕扯人们的想象空间。
⑯沉寂百年之后,荒岛终为时代曙光所唤醒。
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季,清华师生大同爰跻无问西东,用自己的双手为荒岛拂尘梳妆,赋予了新生。
⑰今天,徜徉于荷塘之畔,漫步在亭榭之间,波光粼粼菡萏妍妍;杨柳依依草色入帘。
地上芳草郁,空中舞纸鸢;黄鹂鸣翠柳,水中并蒂莲。
童子嬉戏廊下,钓者羡鱼池边;山顶书声琅琅,身旁咖啡飘香。
写生少年专心致志,倾情白首琴瑟璧联。
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
荷亭有字,透出先生风骨;晗碑无铭,无碍青史昭彰。
兴衰荣辱随梦去,无缘日月我自开。
⑱古往今来,荷花被赋予太多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内涵。
佛门道宇均奉之为圣物,花开见性。
这不仅因为荷花清纯艳丽千娇百媚,还在于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超凡脱俗不可亵玩。
我尝惊诧于荷花有蛰伏千年依然绽放的顽强生命力,又闻荷花作为生物进化的活化石,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生存一亿三千五百万年,经历过白垩纪气候遽变,也陪伴恐龙度过数千万年的垂暮岁月,便叹为观止了。
她不仅是花中尤物,也创造了生命物种的奇迹。
曾经沧海巨浪滔天,况乎半塘污泥浊水!然则,正是于举世混浊之中,保持了独善其身清净无染,才使得这个世界又增添了一抹亮色,增加了一道风景,增大了一丝希望。
正如毛姆所言,满地都是六便士,我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⑲实际上,月下的绽放,才真正避弃了光环与污垢、浮躁与喧嚣、荣华与苦难、尘俗与烦恼,致虚极守静笃,走近了恬淡无为的生命本原。
天行有常,道法自然。
不知当年朱自清先生是否因为悟到这里,才于月下履践荷塘。
恍然间,我想起“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陶靖节,想起了“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的李青莲,也想起了东坡居士月下赏荷的掌故,便自觉悟出心境、引为知己了。
⑳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选自2018年3月《人民日报》,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考入清华,同学们第一次选点拍照时,“我”没有勇气提议去荷塘,因为当时同学们选的那些地方都更为华丽典雅,富有历史底蕴。
B. 文章叙写了作者就读清华时给荷塘清淤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对其时季节变换中荷塘生机勃勃的景色进行了描绘。
C. 文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细致、气势充沛;同时采用对比、引用等手法,行文流畅,开合自如。
D. 文章不乏议论与抒情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自己对清华荷塘的真挚喜爱之情,又增添了文章的理趣和内涵。
5. 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回顾了“荒岛”的身世,请谈一谈这样写的作用。
6. 文章以情感为线索,请概括“我”情感变化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学具有商品属性、文络属性。
传统文学亦具有商品与文络文络属性,除了网生性特质之外,也影响了文学的商品属性与文学属性。
在文络文学一方面表现为对“广义文化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审美愉悦,特别是通俗类型文学叙事艺术的故事性、幻想性、虚构性与代入性的重视。
就此而言,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这里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也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性。
这里说的“文学传统”,并非仅为“古典文学”,而是广义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
具体来说,就是以儒道释体系为思维特征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既包含唐诗宋词与优秀的古文传统,也包含上古神话、民俗学等古典传统;还有就是通俗文学传统,主要指起源于明清时期及清末民初之后大盛的言情、武侠、侦探等类型文学;另外还有发轫于五四,目前成为主流的“新文学”主潮。
这三类文学传统中,古典文学与通俗文络文学的影响最深,新文学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自我实现”的现代性价值观,以及现实主义题材的网络小说创作。
从古典文学传统来看,纵观中国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儒家仁爱思想、道家浪漫想象,都表现于历史穿越文、玄幻奇幻文等很多门类的创作中。
以唐诗宋词与历代散文为代表的诗文传统,影响了言情、历史等类型文体表现风格。
比如,传统诗文艺术想象与华美意境,影响了蒋胜男、顾漫等一大批女性网络作家的写作。
洪荒神话、人物传说、典章制度,更影响了奇幻、悬疑、历史等诸多类型。
阿菩的《山海经密码》源自《山海经》,将故事背景设置为夏商朝代交替之际,以一个少年的大荒游历,再现历史与神话的奇绝想象。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典章制度、社会风貌,也较好地展现在网文之中,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历史现场感强,散发着醇厚、深沉的传统文化味道。
从文学类型与文类笔法上看,中国网络文学也较好地继承了中国通俗文学传统。
通俗文学研究专家范
伯群教授认为,从冯梦龙到当代网络小说,存在一条市民通俗文学“古今联系链”。
一般来说,中国通俗文学传统主要包括《封神榜》《西游记》等构建的神话体系,以《红楼梦》为经典的情感与世俗生活体系,以《水浒》为特征的底层社会小说体系,以《三国演义》为特征的历史叙事体系等。
进而言之,还有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的现代武侠小说体系,以还珠楼主为代表的奇幻武侠体系等。
而《史记》《左传》等史传传统,在战争描写、人性刻画与历史想象上,也影响了一大批网络作家。
从新文络文学更多表现为对中国古代文化、通俗文学、民间文学的呼应,同时也表现出对新文学传统的疏离。
但随着网络文学不断发育,特别是网络现实主义兴起,新文学的影响也日渐加深。
很多网络现实小说“自我奋斗”的成长故事原型,能看到作家路遥的影响,也是新文学“个体自我”价值观的投射。
很多网络穿越历史小说,都设置普通现代中国人,穿越民族历史节点,改变民族国家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的“逆袭”模式。
(摘编自房伟《网络文学是文学传统的延续与新变》)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于传统文络属性是网络文学独有的特性,它影响和制约着网络文学的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
B.广义上影响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指的是传统经典古文、通俗文学和新文学。
C.对中国网络文学产生影响的古典文学传统,既包括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也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等。
D.早期网络文学对新文络现实主义兴起之后,新文学传统对其影响才开始逐渐加深。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通俗文学和新文络文学的影响。
B.承认网络文学具有文学属性,是论证中国网络文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这一观点的前提。
C.文章第三、四段从古典文学传统、文学类型与文类笔法两个方面,论述中国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学与通俗文学传统的继承。
D.文章第四段所列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通俗文络文学之间存在市民通俗文学“古今联系链”。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网络文学雅俗兼容,题材丰富,手法多样,展现出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积极传承和发展。
B.中国网络文学虽然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逻辑,但中国传统文学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C.中国古典文学与通俗文络文学的影响最深,应该与它们有着更为丰富的可借鉴资源有关。
D.与网络穿越历史小说相比,网络现实小说更能体现新文学的“个体自我”价值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五十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0. 对下列各句中重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赠送
B.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陪护
C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
D. 则瓠落无所容瓠落:空大宽阔的样子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盛水浆剖之以为瓢
B. 吴王使之将则所用之异也
C.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 则瓠落无所容则所用之异也
12. 下面句子句式和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 敏于事而慎于言
C. 克己复礼为仁
D.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
13.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十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跟庄子是好朋友。
本篇及《庄子》其他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真实故事记载,反映惠施真正的思想境界。
C. “石”,计算容积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实五石”意为能容下五石的东西。
D.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其中”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得之,以说吴王。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5.下列对艾青写于1937年的《煤的对话》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咏物诗。
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后,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了地层深处,它满怀怨愤和仇恨,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的“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它渴望着火的到来,它要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
诗中礼赞了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
D.全诗采用对话形式,发问者出语冷静,而答话者所答却炽热如火,两者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富于艺术感染力。
16.这首诗作于1937年春天,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
你能结合时代背景和煤的特点简单分析一下这煤和我们的民族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借景抒情,在形象地描绘了萧萧落木与滚滚江水之后,无限悲戚地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年迈憔悴而孤独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
(2)《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诗经·卫风·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年华逝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希望贵公司提供更高效的在线办公软件,特来电垂询。
B. 今日高朋在座,满室生辉,感谢各位光临家父寿筵!
C. 拜读完大作,深感佩服,斗胆稍作斧正,请多包涵!
D. 今日叨扰老师多,请您留步,足下改日再来求教。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某校高二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计划开展中国古代人物形象研究,依据一定的标准,已经初定了两组候选人。
A组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荆轲刺秦王》) .
B组苏武(《苏武传》) 刘邦(《鸿门宴》) 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如果将勾践(《勾践灭吴》)也定为候选人物,你将把勾践归入哪一组,并说明理由。
不超过60字。
四、写作(60分)
20.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或事被我们忽略,有些忽略或许应该,有些忽略或许不应该……请以“忽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也反衬出现代人缺乏通过音乐进行交流的心理困境”表述错误。
根据文本“人类历史于无垠的时间,短暂只如一瞬,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何不争分夺秒去爱”可知,文章只是感叹人类历史相对于无垠的时间很短暂,人类应该争分夺秒地去爱。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概括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