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通用7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通用7篇)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理清*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体会*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

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朱德是我国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他小时候手的教育有分不开的联系。

他的母亲教给了他很多东西,他在《回忆我的母亲》这篇*中就讲述了这些事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

朱德,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是作者为纪念母亲去世而写的。

三、抄写词语,注音和解释。

迁徙( ) 溺( )死和睦( ) 衙( )门妯娌( )节衣缩食宽厚仁慈
四、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了解课文都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优秀品质并找出表现这些优秀品质的事例的语句。

2、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在文中标出,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3、掌握文中词语的意义。

五、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六、朗读分析课文。

1、教师范读第一段,这段情真意切,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

要求学生仔细聆听,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提问: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指定几名学生朗读2——15段,要求感情充沛,尽量声情并茂。

提问: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但其间穿插着评价母亲优秀品质的语句,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思考他们有什么作用。

“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
强烈了”“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这些语句都是由哪些具体材料来支撑的?请加以简单的分析。

七、作业。

阅读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该课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共同探讨课后练习三,完成表格,了解课文内容,熟悉母亲经历的事情,体会作者在文中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答案见教师参考用书。

提问: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条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三、全班有感情地齐读14——15段,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抒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明确:一是“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仔细朗读这两个段落,谈谈你对这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四、请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两个段落,思考问题:作为全文的结尾,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有三层意思:一是悼念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五、小结*的布局特点。

1、以时间为顺序,点面结合,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

2、围绕中心选材恰当。

3、详略得当。

4、前后照应,过度和衔接自然。

六、小结*的语言特色:*语言朴实,但是更难得的是它朴实中的真情实感。

(教师应结合文中句子详细讲解句子所包含的深厚感情。

)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和四,抄写本课词语。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篇2
《索溪峪的“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方法。

3、认识“赋、淑、撅、叟、涤”等字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
体会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的旅游胜地。

你去哪儿旅游过?那里怎么样?给大家介绍一下。

(结合实际情况,学生畅所欲言。

)
2、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张家界旅游图,板书课题:索溪峪的“野”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思考讨论:“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
2、读准字音。

3.理解词语。

三、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选择读书方法,读课文。

2.指名汇报读。

思考:“野”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野”在课文中指没有经过雕琢的、天然的、野性的美。

)
四、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一)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带着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二)讨论交流学习效果。

1.山野。

(边讲边出示课件)
①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游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

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闻名就使人胆颤。

它的惊险体现在断壁悬崖有几十丈高。

山风中半边悬空的巨石摇摇晃晃,使人看了惊心。

峡谷的名称让人闻而生畏。

②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磅礴就是气势雄伟。

从“千峰万仞绵亘蜿蜓”体会出这里的山峰又多又高,而且连绵不断,像“十进而画廊”一样。

③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团,便高筑峰上“平原”;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
这里有各种各样随心所欲的美,有的直插云天,高耸云霄;有的水中突起,有的簇拥一起,各种姿态应有尽有。

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④以索溪峪的山与桂林的山、黄山、泰山、庐山作比较。

2、汇报交流水“野”的部分:学习了索溪峪水野的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方法与上一部分的一样,当学生汇报出自己的学习收获的时候,老师出示课件亲眼目睹索溪峪的水“野”体现在哪些方面。

3、汇报交流动物“野”的部分:学习了索溪峪的动物野的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当学生汇报出自己的收获的时候。

老师让学生看课件亲眼目睹索溪峪的动物那一种自由自在的野性的美。

4、汇报人“野”部分的学习收获:学习了这一部分,你又有了什么收获?
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的时候。

老师让学生看课件亲眼目睹人进入索溪峪里那一种返璞归真的野性的美。

五、总结升华
索溪峪的自然美景在作者的描述中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与人之间质朴真诚情感的向往。

)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一段优美的乐曲练习配乐朗读。

2.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抄写在《鉴赏习作本》上,并写下读后感
3、为了呼吁人们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地球,请每小组的同学讨论并设计一张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

(可以自己在画板上制作。

也可以从网上下载。

)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篇3
《怀念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

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

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

质疑。

(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

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

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

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

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
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

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

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

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

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

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

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

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

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用普通话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二、朗读课文
正音释义:
畎(quǎn)亩:田地。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三、读出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四、理解词义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圈点勾画出应该重点理解的词语,然后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1)常见实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捣土用的杵。

②孙叔敖举于士:狱官。

(2)常用虚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而后作:表承接。

③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④征于色:在。

(3)一词多义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4)词类活用
①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②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③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④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⑤所以动心忍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⑥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五、疏通全文
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一个同学朗读原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这样,逐句说一遍。

之后,我们请出一组同桌在全班读一读,说一说。

注意下列要求:
读:读准字音,流畅自然,节奏合理。

说:意思明确,条理清晰,语言通顺。

组织学生说课文大意:
第一段:舜本来在历山耕田,后来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傅说本来在傅岩替人筑墙,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胶鬲本来以贩卖鱼盐为生,后受到周文王的举荐,做了纣王的大臣。

管夷吾被囚禁在监狱里,得到鲍叔牙的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

孙叔敖在海滨隐居,被楚庄王任用为相。

百里奚身为奴隶,被秦穆公赎回来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责任给这个人的时候,必定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在他做事的时候,又使他的所作所为受到阻挠,以上那些遭遇,都是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本来所欠缺的能力。

第二段: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知道改过。

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威胁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招致灭亡。

由此可知,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六、诵读课文
请同学们再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听完后,根据感受反复诵读课文。

七、背诵全文
反复朗读直至能背课文,要求准确、熟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思路,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

2.客观评价,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这个基础上翻译了全文,还朗读并背诵了全文。

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了解*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的,并从中去品味、欣赏孟子*的风格。

二、理清思路
1.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列举了六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炼,但都被提拔任用,有了一番作为。

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使*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

2.第一段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是人”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人及与之相类似的其他人或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

作者认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须经受苦难的磨炼。

这一段中有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几句话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炼,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

以后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3.第二段论证的是什么?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明确:论证了经受磨炼的益处。

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的。

正面:个人作为——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有为。

反面:治理国家——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4.*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是全文的总结,揭示了中心论点。

三、梳理全文
1.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篇短文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罗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等等。

2.简述作者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一段首先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炼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之后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受一番艰苦磨炼的道理。

第二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探讨交流
1.你认为孟子这篇*的思想对我们仍有什么可贵的启发意义?
明确:孟子文中所说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

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

才能不是天生的,而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

才能从磨炼中来。

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在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

才能从奋斗中来。

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

孟子指出拥有贤臣,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

孟子的这个思想有
深远的意义。

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2.以“我心目中的孟子”为话题来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样的人。

明确:孟子本人是个讲大义、有气节的人。

他履行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则,从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明了他的处世态度。

孟子是个仁义之人。

“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

有仁义,相关者都会受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受益。

“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

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民同乐”等民本思想。

孟子是一个心怀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

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

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辩论家。

他义正词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无私无畏的辩论家的形象。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五、迁移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实际,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的认识,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篇5
《山雨》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