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课时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扃牖(jiōng)修葺(qì)栏楯(dùn)偃仰(yǎn)
B.象笏(hù)先妣(bǐ)阖门(hé)老妪(ōu)
C.渗漉(shèn)长号(háo)异爨(cuàn)冥然(míng)
D.万籁(lài)栖息(qī)逾庖(yú)呱呱而泣(guā)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外多置小门墙置:设置
B.大母过余曰过:经过
C.大类女郎也类:像
D.轩凡四遭火凡:总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娘以指叩门扉曰圣朝以孝治天下
B.日过午已昏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C.然余居于此其制稍异于前
D.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某所,而母立于兹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先大母
C.吾妻来归
D.墙往往而是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臣少多疾病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则刘病日笃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6.下列各项中的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C.妪,先大母婢也
D.其制稍异于前
7.下列对《项脊轩志》一文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串。
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
项脊轩的旧、小、漏、暗,后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雅致可爱。
B.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串。
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C.第四、五段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
D.本文紧扣项脊轩来写,以“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穿为一个整体,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瓦,素朴的瓦,安静的瓦,远离世俗的瓦,随遇而安的瓦,是日见老迈垂暮了。
()。
就像明媚阳光下晒着太阳的百岁老人,他们,活菩萨一般令人感到亲切。
瓦把一生都交给了人和房子,像遵守________的女子。
房子是泥巴墙的,它安贫;是________的宫廷,它安然。
房子是怎样的形状它就是怎样的形状,或歪七斜八,或端庄雄伟,这些都改不了它承天接地、遮风挡雨的本性。
瓦是多么慈和啊,排列成人字形的屋脊,盘龙的屋垛,吉祥鸟的屋角,怎么着都不会________,总能给人—种熨帖。
瓦是大地的使者,以仰望的姿态承接上天的眷顾。
南方雨量充沛,尤其是春秋两季,最是雨打瓦屋如弄琴,催醒了大地上每一株蓬勃的生命。
瓦片上的雨声丝丝绵绵,每一条东流水与西流水,都会很好地配合老屋倾诉乡村的厚重。
每回路过乡下屋场,我总忍不住停下来,好好看上几眼,用眼睛和心灵和它说上两句话。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老了并不等于遭人嫌,我对瓦的感觉亦是
B.即使老了也不等于遭人嫌,这是我对瓦的感觉
C.我对瓦的感觉是,它们虽然并不遭人嫌,却真的老了
D.我对瓦的感觉是,它们即使老了,也并不遭人嫌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慈眉善目三从四德珠围翠绕杂乱无章
B.和蔼可亲逆来顺受金碧辉煌杂乱无章
C.和蔼可亲逆来顺受珠围翠绕张牙舞爪
D.慈眉善目三从四德金碧辉煌张牙舞爪
3.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瓦的庇护下,更壮大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
B.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瓦的庇护下,使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加深了。
C.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在瓦的庇护下,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
D.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在瓦的庇护下,使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增强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悠然亭记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
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①县城。
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
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
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
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
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
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
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
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②,入闽、越之隩阻③,兹山何啻泰山之疊石④?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虽使丘陵、草木之缗⑤,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
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选自《明清散文》) 【注】①僦(jiù)居:租房。
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
③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
④罍(lěi)石:大石。
⑤缗(mín):这里指杂芜。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B.亿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C.忆余少时偿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D.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指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形式的文体。
它取材范围较广,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
B.“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嘉靖三十年”是王公年次纪年法。
C.“阳”指山岭的南面或河流的北面。
一般在两个字构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个字是山、水名,第二个字就可能是“阴”或“阳”,如“江阴”。
D.“靖节”,陶渊明的私谥。
靖,在古代有“报”“显”的意思,如靖志就是显志的意思。
以此来表明陶渊明保守节操,显身之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时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之间。
D.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僦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
5.淀山公给亭子命名为“悠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楯”应读“shǔn”。
B项,“妪”应读“yù”。
D项,“呱”应读“gū”。
2.答案:B
解析:过:看望。
3.答案:A
解析:A项,均为介词,拿,用。
B项,副词,已经/副词,不久后。
C项,介词,在/介词,比。
D项,连词,表承接/代词,你的。
4.答案:A
解析:A项,古今义相同,修补。
B项,古义:对已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今义:在前边,与“后”相对。
C项,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回来。
D项,古义:到处。
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5.答案:A
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B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项是方位名词作状语,D项都是一般名词作状语。
6.答案:C
解析:C项为判断句,A、B、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7.答案:D
解析:“以‘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说法不准确,应该是“有喜有悲”。
8.答案:1.A;2.D;3.C
解析:1.根据前后语意可知,瓦已经老了,所以不能用“即使”,排除B、D两项。
根据括号后的内容可知,瓦像晒太阳的百岁老人一样,并不招人嫌,突出的应是“不遭人嫌”,故排除C项。
2.慈眉善目:形容仁慈善良的样子。
和蔼可亲:指说话、待人态度和气,让人容易接近。
语境中强调“活菩萨”般的亲切感,应用“慈眉善目”。
三从四德:封建礼教束缚、压迫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逆来顺受:对别人的欺负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由前文的“遵守”可知,应用“三从四德”。
珠围翠绕:①形容妇女妆饰华贵。
②形容姬妾或侍女随侍周围。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语境用于形容宫廷,应用“金碧辉煌”。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
根据前后语境,“怎么着
都不会”后应填与“瓦是多么慈和啊”“总能给人一种熨帖”意思相反的词,故应用“张牙舞爪”。
3.画框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瓦的庇护下”应改为“在瓦的庇护下”;二是搭配不当,“增强”与“味道”搭配不当,可将“增强”改为“加深”。
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9.答案:1.D;2.B;3.B
4.(1)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
(2)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
5.①淀山公罢官后建筑庭园,在园中修建亭子,有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情趣;②淀山公从现居的自然环境中享受到悠然的乐趣。
解析:1.“盖去县三十里”,意思是说大概离县城三十里,此处不宜断开,排除A、C两项。
“如积灰”是对“山颓然”的修饰,不宜断开,排除B项。
2.“嘉靖三十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
王公年次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期。
3.写泰山等是为了与马鞍山对比,“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表明“悠然”独在“兹山”,且“所以自忘”的悠然心态也是居马鞍山之后。
4.(1)“作亭其中”省略的“于”字在翻译时要补出;“靖节”,指陶渊明;“以为”,用……作为。
(2)“负”,依仗;“至”,到,引申为做官:“为”表被动。
5.表面原因是字面上呈现出的意思,结合语境可知,与陶渊明有关;深层意思则是“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
参考译文:
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
表兄淀山公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
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
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座席、门窗随处可见。
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
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
而恬淡自然的意蕴,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
适意。
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
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
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淀山公。
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已却忘怀到这种地步。
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
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
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昵?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县峰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
即使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
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