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及经典习题(含答案)经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及经典习题(含答案)经典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钒被誉为“合金中的维生素”,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下图。

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B.原子序数为23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 D.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钒为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的序数,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由图可知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依据
n n
()
A.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碳、氮、氧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C.氧原子的核内中子数是8
D.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可知,左上方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方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中间的字表示元素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故A错误;
B、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

故B正确;
C、左上方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16-8=8,故C正确;
D、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D正确。

故选A。

3.工业用盐中含有的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

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①NaNO2+NH4Cl===NaCl+NH4NO2
②NH4NO2===N2↑+2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NH4NO2由三种元素组成
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C.利用NH4Cl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
D.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四种
【答案】D
【解析】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 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

A. NH4NO2由氢,氮,氧三种元素组成。

故A正确。

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故B正确。

C. 利用NH4Cl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三种物质.故C正确. D. 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3, -3,,0三种.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组成及反应类型。

4.2017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113号、115号、117号及118号四种元素的中文名称,其中一种元素在元囊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为MC . B.核内有115个质子
C.是非金属元素D.相对原子质量为403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为Mc,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15,表示原子序数为115;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核内有115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8,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5.从下图所示的两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中,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A.它们属于同种元素B.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D.①表示阴离子,②表示原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了原子的结构,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得电子则形成阴离子,失电子则形成阳离子。

【详解】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得电子则形成阴离子,失电子则形成阳离子。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其化学性质。

题中①的质子数是8,②的质子数是10,它们不是同一类元素;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相同;①粒子的最外层得了2个电子,是阴离子;②既没得电子,也没失电子,是原子。

6.下列微粒中,能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A.2H B.2H+C.H2O D.2H2
【答案】D
【解析】
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氢分子可表示为:2H2.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分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7.把分别充满红棕色NO2气体和无色H2的集气瓶,按照右图A、B两种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用振荡),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气体不反应),而B中需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不能由此现象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间有间隔
C.氢气的密度比二氧化氮的密度小
D.分子由原子构成
【答案】D
【解析】
A、此现象能直接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论;
B、两种气体能混合,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C、A瓶混合较快,B瓶混合较慢,说明氢气的密度比二氧化氮密度小.
D、本现象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不能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故选D
【点评】此实验能从多角度证明分子的性质,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实验.
8.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1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C.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D.将空气液化,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答案】D
【解析】
A、酒精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故远处就可以闻到酒香味,正确;
B、1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正确;
C、醋酸和蔗糖是两种不同的分子故性质不同,故正确;
D、将空气液化,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而分子的大小不变,故错误。

故选D。

9.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 n- 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
A.m= x B.m = x –n C.m = n - x D.m = x + n
【答案】B
【解析】
【详解】
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元素R的原子中质子数为m,R n-离子是表示得到n个电子后形成的阴离子,所以m═x-n。

故选B。

10.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D.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答案】C
【解析】
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不能带g,故错误;
B、硼的汉字结构含有石字旁,故是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C、由图可知,硼原子的原子序数是5,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故核电荷数是5,故正确;
D、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故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故错误。

故选C。

11.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有趣的结构和性质。

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结构见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分子的运动性,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不可能从无序转变为有序
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水分子的体积发生变化
C.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D.利用该性质,人们可能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
【答案】D
【解析】
根据“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知,水是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属于物理变化.然后根据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及水的三态变化解答。

解:“热冰”现象,即水由液态变为固态:
A、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的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震动。

所以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

故该选项错误;
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即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中,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属于物理过程,所以在此过程中的原子的个数不会发生变化;故该选项错误;
C、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即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中,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但是,水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故本选项错误;
D、在生活中,人们可能利用水的三态变化的特性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故该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时,利用了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12.用如图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浓盐酸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C.氯化氢分子比氨分子运动得快
D.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

【详解】
A、ab段变红,bc段变蓝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
C、b处产生白烟,说明氨分子运动的快,氯化氢分子运动的慢;
D、在该过程有新的物质氯化铵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3.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故选A.
考点: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
14.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横行且都不显电性的粒子是……( )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原子结构中,质子数=电子数,从而不显电性。

【详解】
从结构示意图可看出,①②④都不显电性,且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①和②原子核外只有2个电子层,处在第二周期,③④处在第三周期,表示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横行且都不显电性的粒子是①和②,故选A。

15.如图1所示是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的部分信息,图2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g
B.铝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C.铝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3
D.铝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0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铝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3;或由图2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铝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3;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图2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铝原子失去3个电子形成铝离子,铝离子的核电荷数为
13,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6.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答案】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
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
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错误。

故选B。

17.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用○与●代表A、B两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B.反应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C.反应生成物1个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A2+3B2=2AB3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应从分子的原子构成和反应前后粒子的变化角度入手.从模拟图可看出,反应物中共有两种原子,其中每种原子构成一种分子,生成物是一种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据此逐项分析即可。

【详解】
A、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都有A、B两种原子,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说法错误;
B、反应前后的分子发生了改变,因此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故说法正确;
C、反应后的一个分子由一个A原子和三个B原子构成的,故说法正确;
D、反应物的分子分别是由A原子和B原子构成的分子,生成物的分子是由一个A原子和三个B原子构成的,个数比是1:3:2,方程式表示为:A2+3B2=2AB3,故说法正确;
故选项为:A。

18.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
D.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决定
【答案】D
【解析】
A、由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该元素为钛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2,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中子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变成水蒸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B.八月丹桂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C.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D.4000L氧气能压缩在40L的钢瓶中,说明分子的体积变小
【答案】B
【解析】A、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没有生成新的微粒,不能说明分子可以再分,错误;B、八月丹桂飘香,是分子不停运动的结果,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正确;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错误;D、4000L氧气能压缩在40L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错误。

故选B。

20.联合国宣布2019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F
代表六种不同元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D同族
B.原子序数E<C
C.A、B同周期
D.C、F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B
【解析】
【详解】
A、A、D在同一列中,属于同族,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原子序数E大于C,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A、B核外电子层数相等,属于同周期,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C、F处在同一列,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