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民间游戏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民间游戏的创新
陶行知先生是具有卓识远见、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富有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一代师表。
无论是他推行的教育运动,还是撰写的论著中,我们都能发现创造教育的精神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其中。
创造教育的思想,是他创造性地培养人才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宝库中的精髓。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他指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民间游戏就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并为我们儿时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常常让我们追忆,让我们难以忘怀。
生活中的游戏,诸如“丢手绢”、“跳房子”、“踢毽子”等等,它生动有趣、雅俗共赏的活动形式,对于我们的人格塑造、体魄强健、能力发展等方面,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大胆地将民间游戏纳入自己的园本课程,并对内容单调、形式呆板、材料单一的民间游戏进行创新, 力求以全“新”的面貌适应新时代幼儿教育的要求。
我们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创新游戏内容——增加民间游戏趣味性
部分传统的民间游戏内容存在着思想老套、不健康、危险等问题,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有的民间游戏在刚开展时幼儿参与率高,但时间久了就对游戏本身失去了兴趣。
因此以体现时代精神入手,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发展幼儿语言、数学、社会性等为基点,创新游戏的内容。
1.挖掘游戏价值。
在我们收集的民间体育游戏的儿歌中,有不少是反映农村劳动生活的,如:“拾、拾、拾麦茬,拾到天黑怪害怕,找个墩儿坐下吧。
”麦子茬是麦子收割后余留在地上的短根。
以前,农民总是把麦子茬拾到家里当柴火烧。
可现在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已用不着拾麦茬了,我们便把“拾麦茬”改为“拾棉花”。
整理后的游戏内容是:幼儿蹲在地上扮作“棉花”,二名幼儿站在圈内逆时针向前走,边做边用手按一下“棉花”的头。
全体幼儿一起说儿歌,说到“坐下来”时,“拾棉花”的幼儿就站起来,游戏重新开始。
这个游戏体现了农民辛勤劳动的场面,启迪了幼儿的劳动意识,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早早树立起农民的崇高形象,培养幼儿从小就热爱劳动的观念。
2.改编游戏童谣。
改编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幼儿想象,提高幼儿思维,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我们发现,很多民间游戏都要借助念儿歌的形式开展活动,如果对儿歌的最后一句内容进行创新,幼儿对游戏的兴趣维持性就长,活动的积极性就高。
如小班民间游戏《蚊子叮》,我们让幼儿学会了“蚊子叮”的基本玩法后,引导他们改编最后一句话“……上来呀”。
我问幼儿:“除了爬上来,还可以怎么上来。
”果果说:“可以拍拍翅膀上来。
”迎迎说:“可以一二一二走上来”。
欢欢说:“可以蹦蹦蹦蹦跳上来”。
我又问:“还可以乘什么上来呢?”诚诚又说:“坐飞机,呜呜开上来。
”昊昊说:“坐汽车,嘀嘀叭叭开上来……幼儿在“蚊子叮”的游戏中想象出许多有趣的“上来”的方式。
幼儿的想象要靠教师启发,因此我们首先配上象声词引发幼儿的模仿性想象,后来又启发幼儿想象可以乘坐上怎样的交通工具。
幼儿们在改编的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又被调动到了极高处,并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的合作能力。
3.创新游戏方法。
在创新游戏方法上,我们提示幼儿思考在游戏中可以采用新的玩法,让幼儿边玩边动脑筋。
教师则给幼儿具体引导和提示,帮助他们进行创新,然后教师、幼儿共同讨论总结,孩子们看到自己能想出新的玩法、玩出花样,那份高兴劲就甭提了,玩起来更投入了。
他们还把这些方法运用到更多的游戏中去,创新出了更多的新玩法。
“老鹰捉小鸡”,如果“小鸡”被“老鹰”捉到,那么就会被罚下场,可为了让游戏更有趣味性,我们还可以创新一下,比如增加“救小鸡”的环节,让孩子自己创编规则,这样就有趣多了。
再如“踢毽子”,哪个年龄段的人都能玩,因为毽子的踢法多种多样,可以变难,也可以变易:将毽子上系一根绳用手拎着踢、直接用脚踢、用膝盖踢……这样大大地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幼儿的思维更加开阔。
二、创新游戏材料,增强民间游戏吸引力
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大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
”这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我们就创新游戏材料,让孩子更加喜欢民间游戏,创造性玩游戏。
1.美化游戏材料。
鲜亮的色彩能激发幼儿美感,产生对游戏的向往。
如民间游戏“骑马”,需要借助竹竿进行游戏。
在城乡交界处,竹子随处可见,可以将其切段(长短适宜)并在竹子外层涂上鲜艳的颜料,也可利用彩色粘贴纸包装成彩竿,再将顶部制作一个小马的头,这样漂亮、形象的自制玩具真是让幼儿爱不释手。
如游戏滚彩球中的自制玩具彩球,我们用废旧报纸团成一个团,然后在团上涂以各色颜料,等颜料干后用透明胶带将球缠绕起来,一个个既美观又牢固的彩球总能吸引一群幼儿用小手摆一摆,碰一碰。
在开展晨间活动时,幼儿对手中球很有归属感,他们时不时地比一比红球滚得快还是黄球滚得快,绿球抛得高还是蓝球抛得高……
2.替换传统材料。
部分传统的游戏材料在现在社会很难找到,或很难制作,还有的游戏材料有不卫生的倾向,而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游戏材料,如果把这些材料替换到民间游戏中,会有更佳的效果。
如我们玩的“陀螺”,除了用木头削,还可以用硬纸壳与火柴做成,用果冻壳与可乐瓶盖拼成,用瓶盖与小棍自制……在“跳房子”游戏中,用小石块和小布袋进行游戏,缺少安全性、童趣性和美观性。
若替换身边的自然资源——贝壳,将其制作成一串风铃串,夹在两脚间从第一格跳到最后一格,在跳的过程中还能发出“沙、沙、沙”的响声,清澈悦耳的声音如同美妙的音乐,给幼儿一种全新的感觉,有效地激发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3.变换游戏材料。
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观察,可以判断幼儿对游戏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了解幼儿的需要,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使游戏更具有挑战性,促进幼儿向最近区发展。
如“抓子儿”游戏中,当幼儿学会抓算盘串珠后,新投放吸管;“套圈”游戏由用大圈变为用小圈。
“丢沙包”游戏,由用手丢改为双脚夹住沙包丢在指定的格子里;由正面投变为背面投;如“跳房”游戏所用图案由简单逐步变换为复杂。
这样通过老师的观察、调整,激发幼儿新的参与热情和探究兴趣,同时针对幼儿的实际为其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提供空间,充分体现了民间游戏的动态性,并将幼儿的发展置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三、创新游戏途径,凸显民间游戏有效性
陶行知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民间游戏存在于民间,融合在生活之中,除了在课堂上了解学习民间游戏的知识和技能外,我们还带领幼儿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拓展活动空间,激发游戏灵感。
1.民间游戏融课堂。
陶行知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关键在于创造。
教师创造性地教,必然会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学。
只有教与学都具有创造性,师幼个体才能从课堂中产生情感共鸣。
如我们在让大班幼儿认识数量的对应关系时,利用民间的一首童谣“青蛙”引起幼儿的热切关注,使其对本活动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个眼睛十二条腿;
配合教具演示法,让幼儿在念一念,数一数的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萌发了对进一步学习科学知识的向往。
2.民间游戏进区角。
陶行知呼吁“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
”《纲要》也指出:“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
民间游戏以其游戏内容多,材料丰富而扬名,我们落实陶行知教育思想,结合新《纲要》的理念大胆地对游戏开展的方式进行创新,让民间游戏走进幼儿的区角活动,让幼儿在自主的动手活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如在科学探索区可以投放“捻捻转”“绕饶转”“滚铁环”“抽陀螺”等游戏材料。
引导幼儿在陀螺游戏中自己观察,发现陀螺在越抽越转,越转越快的情况下七色光谱就会变成白色这一科学现象,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学会观察与探究。
在音乐表演区投放彩绸、绸扇、各种民间小乐器、民间表演头饰、服装、音乐等,让幼儿感受优美的韵律和节奏,体验中华民间艺术的美,从而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陶冶幼儿的情操。
3.民间游戏入社区。
我们在园内开展民间游戏时,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幼儿到了离园时间还不愿离开,个别家长见状,索性也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
基于这一点我们把游戏
延伸到了家庭和社区。
如“拉纽扣”、“挑棒”等,这些小型游戏很适合在家庭中开展,既可以改变看电视的坏习惯,又可以增进亲子子间的情感。
很多家长还反映市场上有许多玩具虽然精美、昂贵,但实际意义却并不大,不外乎是一些“机器人”、“手枪”、“娃娃”之类的玩具。
在民间游戏中,许多游戏都可以用废旧材料来自制玩具进行游戏,如“沙包”、“陀螺”、“铁环”等,亲子合作又做又玩,不但让孩子感到有趣,又培养了孩子勤俭节约的美德。
四、创新游戏场所,确保游戏组织灵活
1.从户外搬到室内。
我们小时侯打弹珠是在室外的泥地上开展的,但是从卫生的角度上来看,不太适合。
所以我们把这个游戏搬进了室内,而且放到了桌子上玩,用废旧盒子在四角挖个洞,用毛线编四个小网,把弹珠打进四个网洞里,谁先打进,谁就是获胜者,这样的游戏也挺适合孩子玩的。
又如“跳房子”的游戏,在室内连廊的空场地用即时贴贴上格子,雨天也能同样开展游戏。
2.从室内搬到户外。
简单的棋类游戏“小鸡吃小虫”、“五果”等,在室内可以用棋盘玩,在户外也可以直接在地上画个棋盘玩。
再如民间游戏《金锁银锁》,是一则趣味性强又便于幼儿在室内自主游戏时开展的游戏。
随着幼儿对游戏规则的掌握,我们将游戏由室内引到户外,并将儿歌的后半句改为“小鸡吃虫虫,快点抓牢”,让幼儿在场地上围绕教师四处走动,一起念儿歌,念到最后一句时,教师张开双臂去拥抱幼儿,并和幼儿约定,一见教师张开双臂,马上到教师身边集中,这比平时用语言提醒幼儿“快快回到老师身边”要有效得多。
总之,在民间游戏创新过程中,我们借鉴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从自身做起,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放手让幼儿去做喜欢做的事,积极鼓励支持他们的各种探索活动。
相信只要我们充分挖掘民间游戏的教育功能,创新民间游戏,善于引导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真正能激发幼儿创新意识,使我们的创新型人才源源不断的涌现。
同时,通过创新民间游戏,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民间游戏,让看似平淡无奇的民间游戏能够超越时间和地域的界限,长久地流传下去,民间游戏之花一定能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