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社会流浪儿童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社会流浪儿童问题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流浪儿童问题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描述中国流浪儿童现象的状况,分析流浪儿
童现象存在的原因,从现在救助流浪儿童的困境入手,提出相关的救助对策。
关键词:流浪儿童;现状;原因;救助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64-01
一、流浪儿童出现的原因分析
1.经济原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相对贫困的人口也在逐渐上升。
为了维持生计很多未成年人外出打工,而当
他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正常生活时,常常选择乞讨。
根据有关调查发现,流浪儿
童大部分来自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
2.家庭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流浪儿童来自单亲家庭。
父母离异、死亡
或者服刑家庭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灵伤害。
另外,有些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
对子女过分溺爱或者过分严厉,打骂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在
未成年儿童身体或精神受到严重的伤害以后,他们经常选择离家出走,到街头流浪。
3.社会原因。
虽然在现阶段,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
由于一些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未做到位,拐卖儿童的事件时有发生,犯罪分子
频繁发生利用未成年人贩卖黄色光碟、倒卖假火车票或故意致残流浪儿童,将他
们变成贩毒、偷盗、乞讨的“活道具”,对孩子的身心精神毒害很大。
4.教育原因。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学校采取高压政策,运用“填压式”的教学方法,单纯追求升学率;家长也望子成龙,除了学校里的日常学习以外,还
给子女报名参加系列的辅导班、学习班,强迫子女“考级”,这无形中又给子女增
加了很大的压力。
在以“分数”为标准评价孩子优劣的前提下,那些因为学习成绩
不好,在家庭和学校甚至学生群体中经常被忽略甚至被蔑视的学生,由于自信心、自尊心反复受挫,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流向社会。
二、救助流浪儿童存在的不利因素困境
1.用于救助流浪儿童的经费紧张。
从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看,外省
籍流浪儿童越多、地理位置越远,救助、教育、安置工作就越复杂;涉及面越广,难度就越大,人财物投入相对就越多。
一些重要的指导政策,尤其是资金问题不
能落实。
2.救助机构、基层组织、社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力。
对流浪儿童的安置工
作不易落实,主要原因是问题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难以解决,如贫困家庭因为无
钱让子女上学而放任孩子,忽视子女发展。
基层组织、社区无力帮助他们解决生
活困难。
3.难以妥善安置流浪儿童。
一些流浪儿童尤其是残疾儿童被家庭遗弃,流落
社会,找不到监护人。
这部分孩子由于不能明确监护权而不能及时被送进福利院,长期生活在救助保护中心,这会使中心性质发生变化,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儿童福
利院。
然而,中心并不是独立机构,没有正常经费来源渠道。
三、救助流浪儿童的对策探讨
1.采取宏观经济措施,促进各地区经济和谐发展。
很多流浪儿童都来自经济
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要根本解决这问题,就得大力发展当地经济,逐渐减少各
地区的贫富差距。
2.多方筹集资金,使救助经费得以保障。
利用税收机制鼓励企业关心社会福
利事业,企业、私营业主向救助保护中心捐善款,促进其积极性。
基金会、群团、国内外慈善机构关注和参与流浪儿童及其救助保护设施建设、物资捐赠、技术援助,应同样享有优惠政策和优惠扶持政策。
3.加强相关部门协作,发挥整体协同效能。
妇儿工委、民政、妇联等有关部
门要各司其职,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加强部门协作和国际合作,支持流浪儿童救
助保护工作,为救助保护中心扩大部门间、国际间的交流合作牵线搭桥。
救助保
护中心要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吸收国际援助资金和先进科学
技术,提高救助水平和救助能力。
4.大力倡导和谐社会,从和谐家庭做起。
家庭不和谐是造成流浪儿童问题最
主要的原因。
家庭是健康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儿童在家庭的成长才会是正常的、快乐的。
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5.呼吁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对于由教育因素引起的流浪儿童现象,我们则
应该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
学校应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减少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学习压力,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香智.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J].江西社会工作(下半月),2008,(3).
[2] 毕伟.国内流浪儿童状况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3] 张齐安,杨海宇.中国流浪儿童状况和救助对策[J].北京社会福利,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