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熟中学三摸地理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常熟中学三摸地理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13日16:30,“嫦娥二号”在700万千米深空成功探测到“战神”图塔蒂斯小行星。

读图1,回答1~2题。

图1
1. 下列关于图示天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小行星图塔蒂斯围绕地球公转
B. 目前“嫦娥二号”已飞出太阳系
C. “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探月
D. 图中天体构成四级天体系统
2. 探测到“战神”之后几日( )
A. 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
B. 伦敦昼渐长,夜渐短
C. 北京的日出方向为东北
D. 悉尼的楼房正午日影逐渐变短
读南北美洲森林与热带荒漠分布示意图(图2),回答3~4题。

3. 图例①~④分别代表的森林类型,正确的是( )
A. ①——热带雨林
B.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③——温带落叶阔叶林
D. 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4. 导致太平洋沿岸自然景观呈南北狭长延伸的主导因素是( )
A. 热量、地形
B. 洋流、热量
C. 热量、水分
D. 地形、洋流
图2
图3为某季节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局部),图4为世界某大陆局部轮廓图,甲为
洋流。

读图完成5~7题。

图3 图4
5. 此季节,M处气候特征是()
A. 温和湿润
B.炎热干燥
C. 高温多雨
D. 寒冷干燥
6. 甲洋流流经海区()
A. 气温上升,降水增多
B. 寒暖流交汇,鱼类众多
C.海轮南下,航速加快
D. 水温上升,藻类暴发
7. N地气候,与下列四种气候类型(图5)中,成因类似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图5
图6为某地地质剖面和植被分布示意图(Ⅰ~Ⅴ代表不同岩石),图7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8~10题。

图6 图7
8. 图6中,甲、乙植被类型最有可能分别是( )
A. 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B.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C. 针叶林、高寒荒漠
D. 常绿阔叶林、高山灌丛
9. 图6所示岩石与图7中a、b、c、d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Ⅱc
B. Ⅲd
C. Ⅳb
D. Ⅴa
10. 自然界中,植物也参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图7中的数码包含植物作用的是( )
A. ①
B.②
C. ③
D. ④
读我国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图8),回答11~12题。

图8
11. 1990~2010年,该省( )
A. 家庭户数呈减少趋势,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老龄人口比重增大,社会负担明显加重
C. 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人均GDP快速增长
D. 人口增长率在上升,城市化水平为初级阶段
12. 引起该省前后十年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B.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 总人口数量增速加快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差异
读“多核心模式示意图”(图9),回答13~14题。

13. 如果图中各功能区的区位选择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则该城市可能位于( )
A. 欧洲西部
B. 印度南部
C. 中国东部
D. 加拿大西海岸
14.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将“批发、轻工业区”外迁到远郊,主要不是因为( )
A. 缓解市区交通压力
B. 市中心附近地价高
C.减少城区环境污染D.逆城市化的结果
图9
张裕目前在中国优质葡萄产区宁夏、烟台、陕西、辽宁、新疆及北京有25万亩葡萄基地,约占中国酿酒葡萄种植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且张裕的葡萄基地正在有计划地扩大中。

读图10,回答15 ~16题。

图10
15. 陕西葡萄基地如果大量引用河水发展葡萄生产,则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A. 土壤酸化,土壤中含盐量减少
B. 污染严重,水中氮、磷、钾含量超标
C.河流下游水量减少
D. 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
16. 每个基地的葡萄酒都有独特的产地特点与风格,下列与葡萄酒的风味品质无关的
是()
A. 土壤条件
B.市场需求
C. 气候条件
D. 葡萄栽培技术
图11
图11为我国部分地区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 影响3月1日、4月1日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在江浙一带位置偏南的因素是()
A. 海陆热力性质
B. 播种时间差异
C. 沿岸暖流影响
D. 丘陵山地分布
18. 1月1日,2月1日和3月1日三条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反映了气候变化的()
A. 距海远近差异
B. 高低纬度差异
C. 海拔高低差异
D. 非地带性
(二) 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选两项且选对者得3分,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读我国某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图12),回答19~ 20题。

图12
19. 下列有关该城市发展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交通运输方式增多,功能区沿交通干线扩展
B. 功能区由以工业区为主转变为以住宅区为主
C. 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市人口增加,服务功能增多
20. 下列城市规划中,合理的是( )
A. 甲——火电厂
B.乙——仓储区
C.丙——化工厂
D. 丁——高级住宅区
图13是某城市开发区不同阶段企业布局变化示意图。

据此回答21~22题。

图13
21. Ⅰ阶段,各企业集聚于该开发区的主要原因是( )
A. 近原料、燃料地
B. 共用基础设施
C.共享廉价劳动力
D. 相互协作和竞争
22. Ⅱ阶段,该开发区兴办了许多新厂,吸引新厂布局的有利因素是( )
A.人才素质高
B. 劳动力廉价
C. 政策优惠
D. 原材料丰富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23~24题。

材料一巴西人口近二亿,是世界十大人口国之一。

近年来,巴西农业突飞猛进,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牛肉、家禽、大豆、糖、咖啡和橙汁出口国。

巴西土地开发潜力大,根据农业部有关机构测算,巴西农业用地可达4.5亿公顷,而目前农业用地仅5 000万公顷,仅占宜农土地的11.1%。

在世界可耕地开发利用潜力资源中,巴西首屈一指。

材料二图14为巴西地形图。

图15为巴西人口分布图。

图14 图15
材料三图16为巴西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图16
23. 甲区域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是因为该区域( )
A.降水较少,干湿季分明
B. 高原草场广阔
C. 城市众多
D. 人口密集
24. 乙区域迁移农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有( )
A. 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受损
B. 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C. 雨水下渗速度加快,地下水位迅速升高
D. 水循环加快,降水量季节变化减小
图17中甲乙两图分别为北半球和南半球天气系统示意图(单位:hPa)。

读图回答25~26题。

图17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天气系统东侧盛行偏北风,形成暖锋
B. 乙天气系统中心气流旋转下沉,东侧为暖锋
C. ①和④锋面都向偏南方向移动
D. m地阴雨连绵,n地天气晴朗
26. 图18为某锋面过境时等温面分布示意图,图17中四个锋面与该锋面性质相同的
是()
A.①
B. ②
C. ③
D. ④
图18
第Ⅱ卷(综合题共6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7. 图19为某岛屿等高线图(单位:m)及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图19
(1) 简述该岛的地理位置特征。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归纳该岛的地形、地势特征。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据图分析判断甲、乙、丙、丁四个居民点中,哪个人口规模最小,并说明理由。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说明该岛屿降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材料一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材料二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材料三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图20)。

图20 (1) 分析新疆适合长绒棉生长的区位优势。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说出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等保留在原地的原因。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分别说出产业转移对新疆、浙江两省区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十二五”期间,新疆欲将乌鲁木齐打造成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的核心城市。

试分析乌鲁木齐成为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核心城市的主要区位优势。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我国工业集中分布区变化及五大经济圈分布示意图(图21)。

图21
(1) 我国工业空间扩散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 与东部三大经济圈相比,“西三角”和“中三角”共同的发展优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3) 下列关于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

(1分)
A. 提高经济圈内城市实力,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
B. 促进经济圈内城市间的合作,有利于西部区域协调互补发展
C. 促进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的集聚,形成产业集聚带
D. 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打造我国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4) 构建中的“西三角”和“中三角”两大经济圈,你认为更具发展优势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30. 读千岛群岛部分岛屿示意图(图22),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图22
(1) 写出甲、乙两地海底地形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

(2分)
(2) 乙地区海域经常“大雾漫漫”,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 下列关于甲附近岛屿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2分)
A. 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B. 火山喷发而形成
C. 沿岸可能拥有不冻港
D. 位于亚欧板块
(4) 甲处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分析开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又称“可入肺颗粒”。

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

材料二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材料三图23为北方某城市的PM2.5月平均浓度统计图。

图23
(1) 据材料二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据材料三描述该城市PM2.5月平均浓度变化的规律,并分析该点夏季浓度特点的形成原因。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