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三语文考点精讲精练系列 古典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系列(一)
第十三单元:古典诗词鉴赏
考点阐释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才能是语文阅读才能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根底,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才能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才能,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展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展鉴赏。

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才能的考察,主要是通过详细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表达的。

考察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察,题量稳定,一般设2道题,分值有增加的趋势。

唐诗鉴赏一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轴,直到2021年以前都是独霸天下的。

随着地方卷的增多,命题的选材、题型等也随着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场面,唐诗不再是一枝独秀,但仍是命题者选材的首选。

从风格上看,唐诗大致与唐代历史的分期一致:初唐万象更新,诗歌表现的是欣喜、创新的气象;盛唐繁华竞逐,诗歌那么或者者寄情山水,或者者表现文人雅士的雅趣,或者者咏怀状物等等,诗歌的情感以大气、豪壮为主;中唐在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诗歌那么多为忧国忧民、讽劝时弊;晚唐国力孱弱,诗歌那么是在讽谏中流露出对盛唐气象的神往和对唐帝国的忧虑。

近五年选取的唐诗有首25,占诗歌考题总量的近1/3.命题者往往将前人对字句的甄别、前人的评述〔包括将两首诗歌比较起来评述〕等作为命题点,以期通过比较、联想,使考生获得古诗学习的一条好方法。

这一点,从2021年以后的高考试题可以得到验证。

另外,赏析、探究类题目也频现高考试题。

和明清及近代诗歌一样,唐代以前的诗歌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不是可以忽略的。

这一时期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形成与开展时期,尤其是以诗经、汉魏六朝的写景、状物和叙事诗歌为代表的诗歌,在“言志〞方面或者者是“状物〞、“绘景〞方面均有可考之处。

知识点考察
纵观09年高考诗词鉴赏试卷发现有如下特点:
1.除个别〔如〕有选择题外,根本上都是主观表达题形式,分值有递增之势,许多把分值增加到8分,所以诗歌鉴赏题不容无视。

2.题材以唐诗为主〔如全国卷1、2、卷、卷、卷〕,也出现过宋诗〔如卷、卷、卷、卷〕词〔如卷、卷、卷、宁夏卷、〕和元曲〔如卷、卷〕;以名家为主,但不是代表作。

3.近年来,常常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展比较赏析。

如:〔09年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7分〕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5分〕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真题精析
1.〔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鉴赏】
这二十八字。

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

“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

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

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

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

因此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

“藕花多处别〞,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表达。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气氛〕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活力勃勃,华美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今属〕人。

曾任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赏析】: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降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亲密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详细内容。

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庄严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根本规律。

所以诗
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成功展开。

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成功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我们假设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

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理解的程度。

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获得了主动权,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此,成功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僵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

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

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气氛的作用意义。

意境〔气氛〕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活力勃勃,华美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3.〔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一一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者者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思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此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手法:比照。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单独惆怅形成比照;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比照。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此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察。

比照或者者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

“用典〞算不算呢?本人认为应该可以。

卷除了文言文选文让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文也是剑走偏锋——所选诗词较为冷门,2021年的宋词,2021年的清词,2021年的宋诗,今年的元词。

看来,的命题者对词还是情有独钟的。

对于作者舒頔一点信息也没有,好在词作内容上没有难度,写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是否也在赶注重传统节日的时尚。

尽管该词较多的用典,但阅读难度还是不大。

4.〔09年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答复以下问题。

〔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答:
【参考答案】⑴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可以根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本道试题考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等级为D,鉴赏评价。

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

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答:
【参考答案】⑵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本道试题考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才能等级为D,鉴赏评价。

考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此,在解答本道题时,要严密结合第〔1〕题之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展赏析。

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表达出来的“情〞。

5.〔09年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2题。

晚泊欧阳修
卧闻城里钟,系舟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6分〕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考点】鉴赏古代诗词中的形象
【解析】理解诗的意象的鉴赏,抓住诗中描写意象的诗句,理解意象的特征,再赏析意象的表意效果。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常常是描绘意象+作者的情感。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
【解析】这道题有两问,一问是问作者的思想感情,一问是“怎样表现的〞,问的是表达技巧及效果。

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的题目“晚泊〞看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背景——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的无奈凄凉的情绪,从而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是诗歌的主题。

表现手法可以从诗句中觉察到,因为诗中句句写景,而句句含情,所以可以断定所用的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或者者者触景生情。

答题时,可以用诗中的意象作为组织语言的材料。

【思路点拨】主题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所以在鉴赏任何一首诗词的时候都要先把握住诗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体的解答格式是——通过意象抒发感情,或者者这首诗抒发了……感情。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注意他的格式是:手法,用法+效果分析。

6.〔09年、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表达。

〔5分〕
【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黄昏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考点】考察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解析】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形象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答题步骤: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详细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根底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路分析】提问及变式:①“╳╳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复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详细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6分〕
【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者者比照〕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那么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考点】考察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解析】解题格式: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提醒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③赏析表达方式:怎
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思路分析】
题目类型: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者者艺术手法,或者者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者者结合意境提问,或者者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答复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化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知识储藏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感知诗歌的形象,品味其语言艺术,领略其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

古诗词鉴赏的试题主要有表达技巧类、形象意境类、语言特色类、思想内容类,现分别介绍每一类试题的命题形式和解题对策,希望对广阔考生有所启发。

一、表达技巧类。

这类试题大致有以下几种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答题时应包括以下内容: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详细运用;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二、形象意境类A、形象类。

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中形象凝聚着诗人的思想,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所描写的详细物象和画面,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有: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概括形象的特点;提醒作者的情感。

B、意境
类。

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气氛?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气氛,或者者幽静,或者者萧瑟,或者者活力勃勃,或者者孤寂凄清,或者者雄浑壮丽,或者者沉郁忧愁,或者者和谐静谧,或者者开阔苍凉,或者者高远辽阔;根据这首诗情境气氛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特色类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复语言特色类试题可以用以下词语: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粗浅、辞藻华美、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

此外,还应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

四、思想内容类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内涵);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化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化、客观地分析评价。

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不要犯“拔高〞或者者“套用〞的缺点,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答题要点应包括:所塑造的形象;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意义。

在详细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专项达标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7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