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汉学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利玛窦(Mathieu Ricci,1552-1610) • 罗明坚(Michel Ruggieri,1543—1607) • 范礼安(Alexandre Valignani,1538-1606) • 艾儒略(Jules Aleni,15821649) • 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14-1661)
二、意大利汉学的相关特征
第一,意大利汉学是西方汉学的发轫者。 第二,意大利汉学在由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过 渡一百多年间,中国通俗文学的翻译和介绍成 为意大利汉学研究的主体。 第三,当代意大利汉学研究方向由“古典”向 “现代”转变。
卫匡国
1、生平简历 卫匡国,字济泰, 原名马尔蒂诺·马尔 蒂尼,1614年生于意 大利北部城市特伦托 (Trente),欧洲著名 的东方学者 。
将《水浒传》翻译成拉丁文,这也是西方第一个 《水浒传》译本。 (2)赛维理尼(Antelmo Severini,1828--1909), 是佛罗伦萨皇家高等研究院第一个“远东语言”讲 座,他在日本文学的翻译研究上成就更高。 (3)普意尼(arlo Puini,1839--1924),更多地关 注中国的公案小说,翻译出版有包括《龙图公案》 在内的七个公案小说(1872)。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利玛窦
《天主实义》(用汉文写出的第一本介绍天主教义的书 ) 《交友论》 (第一部汉文论著) 他还将儒家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加少量的注释介 绍给西方,这也是《四书》的第一部西文译本。
(2)卫匡国
《汉文文法》(西方第一部汉语教材 ) 《中国先秦史》(欧洲汉学史上第一部关于中国的历史著作)
2、中国学院
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前 身 ,成立于1732年 ,标志 着意大利的汉学研究由传教 士的个别行为转向学校的正 规教育。 培养目标在起始阶段主 要是为罗马教廷培养正统的 中国传教士,但后来逐渐向 专业汉学偏离。 1868年将中国学院更名 为皇家亚洲学院。
《意大利与中国》
3、代表人物 (1)安得罗(AlfonsoAndreozzi,1821--1894),
意大利汉学研究
内容简介
一、意大利汉学研究的历史 二、意大利汉学的相关特征 三、卫匡国其人及其历史地位
意大利的汉学研究,在欧洲是最 古老的,同时也是最年轻的。 —— 兰侨蒂
一、意大利汉学研究的历史
(一)传教士汉学
(二)世俗汉学 (三)专业汉学
传教士汉学
1、传教士时代的意大利汉学 家——群星灿烂
2、传教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熏陶——西儒
这些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目 的也是转播基督教义。他们在传教的过程中感到需要 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以便与中国民众更好地沟通。 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有一批传教士受到中华文化 的熏陶,逐渐从客观需要变成主观热爱,从而成为中 华文化虚心的接纳者和热心传播者,由单纯的传播基 督福音兼成沟通东西方的文化,在给中国带来了现代 西方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向欧洲传播东方的文明。中 国文化、中国政治制度尤其是儒家伦理已成为他们为 之献身的一种新的宗教热情。
2、专业汉学的繁荣期
(1)背景 1970年中意两国建交之后、尤其是1978年中国进 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 和国际影响的日益扩大,意大利汉学也进入了繁荣期。
(2)著名学校
那不勒斯大学东方学院 威尼斯大学东亚学系
罗马大学东方研究学院
(3)代表人物
萨巴蒂尼(Mario Sabattini,1944--)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威尼斯东方学,第一 卷》、《中国通史》 史华罗(Paolo Santangelo,1943--) 《明清文学中的自然观》、《明清研究》主编
之一,它是反映明清嬗替之际历史的最早和最原始的记 载之一,且因采取了颇为冷静和客观的态度,从而具 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之二,不仅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扼要而较为客观地介绍 明清战乱的具体史实,而且力图通过作者的观察,评 论和引述他人的意见,从理论上探讨引起战争胜败的 深层次的原因; 之三,真实地记录和保存了明清战乱之际耶稣会士和中 国基督教皈依者的活动情况,从中可窥见基督教在中 国各地的活跃程度。
评价
卫匡国是继利玛窦之后的又一位将毕生精力和智慧 奉献给中西文化交流的意大利人,他的历史性贡献在 于 : 1、他通过用中文撰述的《逑友篇》、《真主灵性理证》 等著作,以及对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推崇,进一步确定和 发展了利玛窦接近并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2、卫匡国的作品是自1615年利玛窦的著作《基督教远征 中国史》问世之后,及17世纪晚期有关中国的较多作品 出版以前,欧洲读者所可能见到的关于中国最新、最全 面的报导和评论,这使他成为欧洲早期汉学有数的几位 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欧洲汉学研究中心从意大利转移 到法国之前的最后一位著名的意大利学者。
《中国新图志》
全书内有17幅地图,中国总图一幅,直隶、 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四川、湘广、江西、 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各省一幅,此外,含日本地图一幅。 《中国新图志》为当时欧洲了解中国地理的 必读之书 ,在欧洲影响甚广,卫匡国也因此 被称为“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
《鞑靼战记》
该书记载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明 清之际中国基督教发展的基本状况;真实地记 录了在战乱中各地传教士的遭遇;证实了如孙 元化、霍式耜、丁魁楚、庞天寿等明末政坛上 重要人物的基督教徒身份,及其不平常的经历, 为研究和评价他们的政治军事活动,提供了一 个过去不曾为人所注意的新的视角。
《鞑靼战纪》为人称道之处有三:
2、汉学研究 《中国上古史》 《中国新图志》 《鞑靼战纪》 《中国文法》
《中国上古史》
书的全名为《中国历史初编十卷,从人类 诞生到基督降世的远方亚洲,或中华大帝国周 邻记事》。 全书共分十卷 ,从“混沌说” ——三皇 五帝 ——夏商周——秦——西汉。 卫匡国的《中国上古史》在中西文化交流 史上的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它最早向欧洲 介绍了中国的《易经》及其卦图,还介绍了中 国的文字。
Thank~
(3)罗明坚
《汉学
1、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的过渡期
传教士汉学几近荒芜,专业汉学孕育和萌动, 表现在两方面: 内容上:从为传教服务的中国地理、各地风俗介绍, 汉语语法、汉字等工具书的编写,儒家代表人物和礼 仪的简介等实用性汉学逐渐转向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和研究; 形式上:由传教士的个别行为逐渐转向学校教育和研究 机构,其研究者的身份也由传教士转为世俗的学者。
专业汉学
1、专业汉学的确立期
(1)背景 从二战结束的1945年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为 专业汉学的确立期,其标志是1970年中意两国建交。 20世纪60年代初,意大利汉学开始复苏,罗马大 学东方学院和威尼斯大学是主要的复兴基地,1970年 中意两国建交,更为意大利汉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代表人物 杜奇(Giuseppe Tucci,1894--1984) 东方学大师 白佐良(1923-) 写成了意大利首部《中国文学史》,在意 大利乃至欧洲产生广泛的影响 。 兰侨蒂(Lionello Lanciotti,1925—) 学术著作(包括翻译)多达150多种,其 研究领域以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和宗教为主, 比较注重中国古代文学渊源和发展规律研究。
二、意大利汉学的相关特征
第一,意大利汉学是西方汉学的发轫者。 第二,意大利汉学在由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过 渡一百多年间,中国通俗文学的翻译和介绍成 为意大利汉学研究的主体。 第三,当代意大利汉学研究方向由“古典”向 “现代”转变。
卫匡国
1、生平简历 卫匡国,字济泰, 原名马尔蒂诺·马尔 蒂尼,1614年生于意 大利北部城市特伦托 (Trente),欧洲著名 的东方学者 。
将《水浒传》翻译成拉丁文,这也是西方第一个 《水浒传》译本。 (2)赛维理尼(Antelmo Severini,1828--1909), 是佛罗伦萨皇家高等研究院第一个“远东语言”讲 座,他在日本文学的翻译研究上成就更高。 (3)普意尼(arlo Puini,1839--1924),更多地关 注中国的公案小说,翻译出版有包括《龙图公案》 在内的七个公案小说(1872)。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利玛窦
《天主实义》(用汉文写出的第一本介绍天主教义的书 ) 《交友论》 (第一部汉文论著) 他还将儒家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加少量的注释介 绍给西方,这也是《四书》的第一部西文译本。
(2)卫匡国
《汉文文法》(西方第一部汉语教材 ) 《中国先秦史》(欧洲汉学史上第一部关于中国的历史著作)
2、中国学院
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前 身 ,成立于1732年 ,标志 着意大利的汉学研究由传教 士的个别行为转向学校的正 规教育。 培养目标在起始阶段主 要是为罗马教廷培养正统的 中国传教士,但后来逐渐向 专业汉学偏离。 1868年将中国学院更名 为皇家亚洲学院。
《意大利与中国》
3、代表人物 (1)安得罗(AlfonsoAndreozzi,1821--1894),
意大利汉学研究
内容简介
一、意大利汉学研究的历史 二、意大利汉学的相关特征 三、卫匡国其人及其历史地位
意大利的汉学研究,在欧洲是最 古老的,同时也是最年轻的。 —— 兰侨蒂
一、意大利汉学研究的历史
(一)传教士汉学
(二)世俗汉学 (三)专业汉学
传教士汉学
1、传教士时代的意大利汉学 家——群星灿烂
2、传教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熏陶——西儒
这些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目 的也是转播基督教义。他们在传教的过程中感到需要 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以便与中国民众更好地沟通。 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有一批传教士受到中华文化 的熏陶,逐渐从客观需要变成主观热爱,从而成为中 华文化虚心的接纳者和热心传播者,由单纯的传播基 督福音兼成沟通东西方的文化,在给中国带来了现代 西方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向欧洲传播东方的文明。中 国文化、中国政治制度尤其是儒家伦理已成为他们为 之献身的一种新的宗教热情。
2、专业汉学的繁荣期
(1)背景 1970年中意两国建交之后、尤其是1978年中国进 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 和国际影响的日益扩大,意大利汉学也进入了繁荣期。
(2)著名学校
那不勒斯大学东方学院 威尼斯大学东亚学系
罗马大学东方研究学院
(3)代表人物
萨巴蒂尼(Mario Sabattini,1944--)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威尼斯东方学,第一 卷》、《中国通史》 史华罗(Paolo Santangelo,1943--) 《明清文学中的自然观》、《明清研究》主编
之一,它是反映明清嬗替之际历史的最早和最原始的记 载之一,且因采取了颇为冷静和客观的态度,从而具 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之二,不仅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扼要而较为客观地介绍 明清战乱的具体史实,而且力图通过作者的观察,评 论和引述他人的意见,从理论上探讨引起战争胜败的 深层次的原因; 之三,真实地记录和保存了明清战乱之际耶稣会士和中 国基督教皈依者的活动情况,从中可窥见基督教在中 国各地的活跃程度。
评价
卫匡国是继利玛窦之后的又一位将毕生精力和智慧 奉献给中西文化交流的意大利人,他的历史性贡献在 于 : 1、他通过用中文撰述的《逑友篇》、《真主灵性理证》 等著作,以及对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推崇,进一步确定和 发展了利玛窦接近并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2、卫匡国的作品是自1615年利玛窦的著作《基督教远征 中国史》问世之后,及17世纪晚期有关中国的较多作品 出版以前,欧洲读者所可能见到的关于中国最新、最全 面的报导和评论,这使他成为欧洲早期汉学有数的几位 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欧洲汉学研究中心从意大利转移 到法国之前的最后一位著名的意大利学者。
《中国新图志》
全书内有17幅地图,中国总图一幅,直隶、 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四川、湘广、江西、 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各省一幅,此外,含日本地图一幅。 《中国新图志》为当时欧洲了解中国地理的 必读之书 ,在欧洲影响甚广,卫匡国也因此 被称为“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
《鞑靼战记》
该书记载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明 清之际中国基督教发展的基本状况;真实地记 录了在战乱中各地传教士的遭遇;证实了如孙 元化、霍式耜、丁魁楚、庞天寿等明末政坛上 重要人物的基督教徒身份,及其不平常的经历, 为研究和评价他们的政治军事活动,提供了一 个过去不曾为人所注意的新的视角。
《鞑靼战纪》为人称道之处有三:
2、汉学研究 《中国上古史》 《中国新图志》 《鞑靼战纪》 《中国文法》
《中国上古史》
书的全名为《中国历史初编十卷,从人类 诞生到基督降世的远方亚洲,或中华大帝国周 邻记事》。 全书共分十卷 ,从“混沌说” ——三皇 五帝 ——夏商周——秦——西汉。 卫匡国的《中国上古史》在中西文化交流 史上的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它最早向欧洲 介绍了中国的《易经》及其卦图,还介绍了中 国的文字。
Thank~
(3)罗明坚
《汉学
1、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的过渡期
传教士汉学几近荒芜,专业汉学孕育和萌动, 表现在两方面: 内容上:从为传教服务的中国地理、各地风俗介绍, 汉语语法、汉字等工具书的编写,儒家代表人物和礼 仪的简介等实用性汉学逐渐转向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和研究; 形式上:由传教士的个别行为逐渐转向学校教育和研究 机构,其研究者的身份也由传教士转为世俗的学者。
专业汉学
1、专业汉学的确立期
(1)背景 从二战结束的1945年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为 专业汉学的确立期,其标志是1970年中意两国建交。 20世纪60年代初,意大利汉学开始复苏,罗马大 学东方学院和威尼斯大学是主要的复兴基地,1970年 中意两国建交,更为意大利汉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代表人物 杜奇(Giuseppe Tucci,1894--1984) 东方学大师 白佐良(1923-) 写成了意大利首部《中国文学史》,在意 大利乃至欧洲产生广泛的影响 。 兰侨蒂(Lionello Lanciotti,1925—) 学术著作(包括翻译)多达150多种,其 研究领域以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和宗教为主, 比较注重中国古代文学渊源和发展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