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水的浮力》教案(精选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小班《水的浮力》教案(精选5篇)
幼儿园小班《水的浮力》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浮力作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感受自然之力的强大,体会事物的相对性。

3、联系生活,节约用水,养成正确的用水习惯。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水的浮力作用,感受自然之力的强大。

难点:理解水的浮力作用,体会事物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每桌一大盆水、纸杯、封闭的纸盒、铁片、木块、苹果、纸制小船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1、教师出示一组关于水的图片,幼儿观察。

有大海、小河、下雨、温泉、海啸、洪水、冰川、海难、等。

2、教师提问:你喜欢哪些图片,不喜欢哪些图片?
要求幼儿自由选择来分类,将图片放入相应的圆圈中。

喜欢
不喜欢
4、根据分类提问:你喜欢它的哪方面,为什么?
幼儿回答:对于幼儿不同观点,教师要尊重,从科学的方面进行解释,如:有的幼儿喜欢海啸,教师应从自然灾害和水力资源两方面谈它的利弊。

二、提出问题,展开探索
1、教师讲述:小朋友们从这些图片我们知道水是有力量的,即使它看起来很安静,但它仍然有强大的力量。

现在你们面前有一盆水,
我们来试试它的力量。

2、幼儿自由选择测试物品,放在水中进行探索。

(提醒幼儿注意有水溅出时,用抹布擦掉)
教师提问:你发现水的力量了吗?它有多大?
幼儿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幼儿的疑问很多,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发现而不代替幼儿讲述。

)于此点出“浮力”一词,并归纳定义
三、针对疑问,进行相对力量的探索
1、请发现相对特点的幼儿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和疑问,引起多数幼儿探索的兴趣。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这样?你们找找原因?
幼儿探索、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原因。

2、引导幼儿归纳:物体大、轻——水的`浮力大。

物体小、重——水的浮力小。

物体大小相同轻的浮力大。

重的浮力小。

3、播放音乐幼儿自由测试。

四、播放关于全球水资源缺少、恶化的图片
1、教师讲述图片来源,幼儿讨论解决方法。

2、提出保护水资源的办法。

节约用水,关好水龙头。

不向水里扔垃圾,不向水里倒污水。

用洗手的水冲厕所。

用雨水浇花。

多种树、草。

水是我们常见的液体,幼儿从小就对它感兴趣,玩水成为主要的游戏之一。

怎样玩,从玩中学到知识,启发智慧。

幼儿《纲要》中提到“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

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
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本课充分运用幼儿身边最见的水,用试验的方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在其中容易代替幼儿去解答问题,应坚守幼儿才是探索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指向标,在幼儿深陷谜团时给予点拨。

教学中幼儿积极参于,大胆提问,自由探索的目标很明确,对自己的发现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可能表达不是很准确,但发现的过程足以让幼儿对科学活充满好奇,激发出潜在的探索欲望。

由于本课操作居多,课程的条理性要求很高,从观察——体验——总结,发现的过程就是在成长,幼儿的自主讨论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好奇,和幼儿一同去寻找答案。

同时将环保意识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幼儿,我们的生活因水而有生机,同时因水的缺乏,失去希望。

启发幼儿热爱生活,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

幼儿园小班《水的浮力》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今天这一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五册第10课《水的浮力》。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节课我选择的是三年级的学生。

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大多九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

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根据《自然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本课中学生要初步学会做说明水有浮力的实验)
3、非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自然的信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让学生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确定为:认识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

五、教学思路设计
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

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

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使之成为学习活
动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自然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六、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包括实验器材和cai等演示性教具。

学具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充了气的气球、弹簧秤、钩码。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以其直观、形象、科学等特性,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本节自然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第三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

(一)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
教师首先出示“潜水艇在水中航行”的多媒体画面,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叙述:同学们请看,画面中的潜水艇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你看它一会儿在水面上航行,一会儿又潜入了水中,多威武,多有趣呀!同学们,请想一想,潜水艇为什么能够在大海上航行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良好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二)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
本部分是本节自然课的重点,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师讲述(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
同学们,在我们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和一个充了气的气球,请分别把它们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来试一试。

(2)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

(3)分组实验完毕,组织学生讨论并汇报实验结果。

①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②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气球,有什么相同的感觉?
(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会浮在水面上;用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会感到有一种力等等。

)
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在这里,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在水中会受到一种向上的力。

)
(4)接下来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课题“水的浮力”。

)教师随即在黑板上板书: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师
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并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教师演示并叙述:同学们,老师将一个钩码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放入水中的钩码是沉还是浮?(学生会说钩码会沉下去。

)
(2)接着,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样想的?(用多媒体出示)
(有的学生说会,有的学生说不会)
(3)钩码在水中究竟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水槽、弹簧秤、钩码),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究竟是不是受到了水的浮力?
研究时,请注意:
①如果钩码受到水的浮力,会看到什么现象?
②如果钩码没受到水的浮力,结果会怎样?(用多媒体出示)
接下来,我对学生要做的实验进行说明并且示范操作:在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这样来做这个实验。

即将钩码挂在弹簧秤的小钩上,观察此时弹簧秤的刻度是多少,并记录下来;再将弹簧秤上的钩码没入水中,看一看此时弹簧秤的刻度又是多少,并作好记录;然后将两次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看是否发生了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后一次记录的结果变小了,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一种向上的力,把钩码往上托,使得弹簧秤的刻度变小了。

这种力是一种什么力呢?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因此,就可以得出实验的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当然,学生在实验操作的活动中,还会有其它的实验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说明。

只要他们的实验方法可行,能得出实验的结论即可。

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4)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分组实验完毕,抽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其结果。

①你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②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③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④通过实验,你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在这里,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6)实验小结:通过实验1和实验2,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设想,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的过程,得出实验的结论。

这符合当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

在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图。

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的应用
(1)谈话:同学们,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请看多媒体课件“水的浮
力的应用”。

(2)请同学们观察、讨论:
①图中是什么物体?
②它们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
③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3)抽学生说后教师小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后,让学生说出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水的浮力这一现象的理解。

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第三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自主操作、自主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我们要充分运用水的这一特性,使其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2、教师布置作业:在新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要为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课后自己思考: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看谁最聪明,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自然、用好自然的信心,使学生能更加投入地参加到平时的自然课的学习活动中去。

八、板书设计
水的浮力
一、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二、水的浮力的应用。

幼儿园小班《水的浮力》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浸入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

了解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准备:
平衡尺、铁块、木块、绳、水槽、测力计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将一些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些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这些物体为什么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呢?
(二)学生自主学习。

1、通过平衡尺认识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1)认识浮在水面上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A、教师演示:
a、当平衡尺一端的小木块浸入水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b、演示前学生假设、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B、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C、学生分析这是为什么?
D、师生共同小结:
浮在水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2)认识沉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A、平衡尺两端都挂上铁块,将一端的铁块浸入水中,平衡尺还平衡吗?
B、学生分组实验研究。

C、得出结论: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3)得出结论:放入水中的物体,不管是浮在水面上的,还是沉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这个浮力的方向是朝上的。

2、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系。

(1)请学生设计实验,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
(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方案。

(3)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完成P9的空格。

(6)测量水的浮力大小的变化。

要求依次测量铁块在空气中、刚浸入水中、大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的读数,通过比较,你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7)学生分组实验。

(8)汇报实验结果。

(9)得出结论: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

3、指导学生了解浮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1)学生阅读P10的内容。

(2)让学生交流在生产、生活中是怎样应用和使用浮力的?
(三)小结本课:
怎样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
(四)作业:
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还会有的沉有的浮呢?
幼儿园小班《水的浮力》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今天这一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五册第10课《水的浮力》。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节课我选择的是三年级的学生。

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大多九岁左右,
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

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根据《自然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本课中学生要初步学会做说明水有浮力的实验)
3、非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自然的信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让学生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确定为:认识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

五、教学思路设计
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
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

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

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
动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自然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六、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包括实验器材和CAI课件等演示性教具。

学具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充了气的气球、弹簧秤、钩码。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以其直观、形象、科学等特性,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本节自然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第三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

(一)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
教师首先出示“潜水艇在水中航行”的多媒体画面,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叙述:同学们请看,画面中的潜水艇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你看它一会儿在水面上航行,一会儿又潜入了水中,多威武,多有趣呀!同学们,请想一想,潜水艇为什么能够在大海上航行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
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良好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二)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
本部分是本节自然课的重点,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师讲述(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
同学们,在我们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和一个充了气的气球,请分别把它们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来试一试。

(2)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

(3)分组实验完毕,组织学生讨论并汇报实验结果。

①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②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气球,有什么相同的感觉?
(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会浮在水面上;用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会感到有一种力等等。

)
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在这里,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在水中会受到一种向上的力。

)
(4)接下来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课题“水的浮力”。

)教师随即在黑板上板书: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师
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并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教师演示并叙述:同学们,老师将一个钩码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放入水中的钩码是沉还是浮?(学生会说钩码会沉下去。

)
(2)接着,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
浮力?你是怎样想的?(用多媒体出示)
(有的学生说会,有的学生说不会)
(3)钩码在水中究竟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水槽、弹簧秤、钩码),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究竟是不是受到了水的浮力?
研究时,请注意:
①如果钩码受到水的浮力,会看到什么现象?
②如果钩码没受到水的浮力,结果会怎样?(用多媒体出示)
接下来,我对学生要做的实验进行说明并且示范操作:在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这样来做这个实验。

即将钩码挂在弹簧秤的小钩上,观察此时弹簧秤的刻度是多少,并记录下来;再将弹簧秤上的钩码没入水中,看一看此时弹簧秤的刻度又是多少,并作好记录;然后将两次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看是否发生了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后一次记录的结果变小了,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一种向上的力,把钩码往上托,使得弹簧秤的刻度变小了。

这种力是一种什么力呢?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因此,就可以得出实验的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当然,学生在实验操作的活动中,还会有其它的实验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说明。

只要他们的实验方法可行,能得出实验的结论即可。

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4)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分组实验完毕,抽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其结果。

①你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②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③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④通过实验,你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在这里,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6)实验小结:通过实验1和实验2,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