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练】【学生卷】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课后培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小学从“东外环怪坡”上骑自行车下来,他并没有蹬踏板,却发现自行车越越快,根据这一生活现象,同学们提出的最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是( )
A .自行车从山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是否越来越大?
B .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通过的路程是怎样变化的?
C .自行车从山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D .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是怎样变化的?D
解析:D
【详解】
A .已知下坡过程中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速度一定是越来越大。
此问题没有探究价值,A 不符合题意;
B .自行车无论如何运动,只要在运动,路程一定是增加的,此问题没有探究价值,B 不符合题意;
C .自行车下坡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压力和路况是一定的,其它影响运动速度的因素不明确。
此问题不容易探究,C 不符合题意;
D .自行车下坡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但是不是匀加速还是一般的加速运动,利用刻度尺(测绳)和秒表,测量不同路段(或时间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就可以得到不同路段(时间段)的速度及全程的平均速度,比较测量结果就能确定速度变化的规律。
此问题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D 符合题意。
故选D 。
2.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若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2∶3,运动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1,则甲、乙的通过路程之比是( )
A .3∶1
B .3∶2
C .4∶3
D .3∶4C
解析:C
【详解】
由题意可知,速度之比为 23
v v 甲乙 时间之比为
2=1t t 甲乙 根据s vt =可知,路程之比为
224==313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故ABD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
故选C 。
3.汽车后刹车灯的光源,若采用发光二极管LED ,则通电后亮起的时间会比采用白炽灯大约快0.5s ,故有助于后车驾驶员提前作出反应,即遇到情况时可提前0.5s 刹车。
在限速为110km/h 的高速公路上,行车安全距离约可以减少( )
A .55m
B .25m
C .15m
D .5m C
解析:C
【详解】
由题可知速度为 110000m 275110km/h m/s 3600s 9v ==
= 根据速度的定义s v t
=可得行车安全距离约可以减少 275m/s 0.5s 15m 9
s vt ==
⨯≈ 故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故选C 。
4.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判断两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为( )
A .v v >甲乙
B .v v <甲乙
C . v v =甲乙
D .无法确定B
解析:B
【详解】 由图像可知,当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相同时,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通过的路程,由
s v t
=可知 v v <甲乙
故选B 。
5.如图所示图像描述了甲、乙、丙、丁四物体的运动状态,其中运动速度相同的两物体是
( )
A .甲和丁
B .甲和乙
C .乙和丙
D .丙和丁A
解析:A
【详解】 由图知,甲、乙、丙、丁四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为
30m 5m 6s
s v t =
==甲 乙的速度为 3m 0.6m 5s
s v t '==='乙 丙的速度为
3m s v =丙 丁的速度为
5m s v =丁
则甲的速度等于丁的速度。
故选A 。
6.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2:1,路程之比为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A .4:9
B .3:4
C .3:1
D .1:3D 解析:D
【详解】 根据s t v
=可知,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 231321
s s t t v v =
==甲乙甲乙甲乙:::: 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3:。
故选D 。
7.一乘客坐在一辆以8m/s 的速度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里,关于他的运动和静止情况有( )
①以路边的电线杆为参照物,他在向东运动
②以座椅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③以他后面的一辆以12m/s 向东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他在向西运动
④不论以什么为参照物他都在向东运动
A.只有①对B.只有①和②对
C.只有④对D.①②③都对,④不对D
解析:D
【详解】
乘客坐在一辆以8m/s的速度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里:
①以路边的电线杆为参照物,他与电线杆之间发生了向东位置变化,所以他在向东运动;
②以坐椅为参照物,他与座椅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他是静止的;
③因为他后面的汽车的速度大于他乘坐的汽车的速度,所以以他后面的向东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他在向西运动;
综上分析可知,①②③都对,④不对,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8.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来测定物体位置和速度的设备,它可以向一定方向发射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当遇到障碍物时要发生反射,雷达在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时,在荧光屏上分别呈现出一个尖形波,如果雷达监视屏上显示的发射和接收的尖形波如图所示,已知雷达监视屏上相邻刻线间表示的时间间隔为10-4s,则被监视目标与雷达的距离最接近()
A.4.5×104m B.6×104m C.9×104m D.1.2×105m B
解析:B
电磁波从发射到接收,经过的距离是雷达到目标距离的两倍,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尖形波间隔为4个小格,即全程的时间就是4×10-4s,单程的距离为2×10-4s乘以光速就是被监视目标与雷达的距离。
【详解】
由图可知电磁波发射通过的总时间为4×10-4s,单程的距离的时间为2×10-4s,由速度公式s
=可知
v
t
4
84
==⨯⨯⨯=⨯
s vt-
310m/s210s610m
故选B。
9.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
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km/h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km。
则()
A.小张的速度最大B.小王的速度最大
C.小李的速度最大D.三人的速度一样大D
解析:D
速度转化为m/s ,小张驾驶电瓶车速度 36000m 36km/h 10m/s 3600s
v ==
=张 小李骑自行车速度 0.6km 600m 10m/s 1min 60s
v ===李 小王以10m/s 的速度跑步前进,则由上述可知三人的速度一样大。
故选D 。
10.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
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 ,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5s ,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70m
B .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36m
C .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s
D .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4m/s C
解析:C
【详解】
A .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 ,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 1=v 声t 1=340m/s×0.25s =85m
故A 错误;
B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 ,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 2=v 声t 2=340m/s×0.2s =68m 故B 错误;
C .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
s ′=s 1﹣s 2=85m ﹣68m =17m
这17m 共用了
t ′=Δt ﹣t 1+t 2=1.05s ﹣0.25s+0.2s =1s
故C 正确;
D .汽车的车速为
17m =17m/s 1s
s v t ''=='
故选C 。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是在同一道路上一个骑车者和一个跑步者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像,请仔细阅读图像后回答下列问题:
(1)骑车者和跑步者________同时出发(填“是”或“不是”);
(2)跑步者跑了60s 后,骑车者与跑步者相距________m 。
不是50【详解】(1)1由图像可知跑步者从0s 开始出发骑车者从10s 开始出发所以不是同时出发(2)2骑车者的速度为跑步者跑了60s 骑车者骑行的时间由可得骑车者骑行的路程由图像可知跑步者60s 跑的路程
解析:不是 50
【详解】
(1)[1]由图像可知,跑步者从0s 开始出发,骑车者从10s 开始出发,所以不是同时出发。
(2)[2]骑车者的速度为 200m =5m/s 50s-10s
s v t =
= 跑步者跑了60s ,骑车者骑行的时间 60s -10s=50s =t
由s v t
=可得,骑车者骑行的路程 5m/s 50s=250m s v t ==⨯骑行骑行骑行
由图像可知,跑步者60s 跑的路程s 跑步=200m ,两者相距
250m-200m=50m s ∆=
12.小明家的窗外有条公路。
他看到窗外的情景由图甲变为图乙,判断轿车是运动的。
他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______ 。
灯杆
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详解】
轿车是被研究的物体,轿车是运动的,轿车和灯杆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则他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灯杆。
13.在完成作业教材第1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4题时,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就制成一个单摆(如图所示),要测出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即周期),怎样做能测得更准确?你的测量方法是_______。
完成作业时你曾经做出一个周期是1s的“秒摆”,当时测量出它的细线长约是___________。
见解析025m【详解】1如果只测量单摆摆动1次所用的时间误差太
大;为减小误差可以测出摆动n次的时间t则摆一次的时间为2实验时使用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系住一颗小螺丝帽拉离平衡位置让其自由摆动调整细线的长解析:见解析0.25m
【详解】
[1]如果只测量单摆摆动1次所用的时间,误差太大;为减小误差,可以测出摆动n次的时
间t,则摆一次的时间为t
n。
[2]实验时,使用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系住一颗小螺丝帽,拉离平衡位置,让其自由摆动,调整细线的长度,用秒表测出摆一个周期的时间近似是1s,即得到一个“秒摆”,利用刻度尺测得它的细线长约是0.25m。
14.如图①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mm,木块的长度是_____cm。
如图②所示,此时停表示数为_____s。
42043【详解】
1由图①可知:刻度尺上1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 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2木块左端与000cm 对齐右端与420cm 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420cm3图②中停表小盘的
解析:4.20 43
【详解】
[1]由图①可知:刻度尺上1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 ,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
[2]木块左端与0.00cm 对齐,右端与4.20cm 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4.20cm 。
[3]图②中,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 ,指针在0min 和1min 之间,略偏过0.5min ;大盘的分度值是0.5s ,而大盘指针在43s ,因此秒表读数为43s
15.王宁同学今年15岁了,身高169_____(请填写合适的单位)。
他的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500m ,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15km/h ,则他骑自行车上学上所需的时间为_____h 。
cm01【详解】115岁同学的身高约160cm 故填cm2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500m=15km 骑自行车上学上所需的时间为
解析:cm 0.1
【详解】
[1]15岁同学的身高约160cm ,故填cm 。
[2]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500m=1.5km ,骑自行车上学上所需的时间为
1.5km =0.1h 15km/h
s t v == 16.小明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物体课本的宽度5次,记录的数据分别是:18.71cm 、18.73cm 、18.78cm 、18.68cm 、18.70cm ,其中测量值明显错误的一次是___________,该物理课本的宽度应该是_______,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
68cm1873cm1mm 【详解】1在五个长度测量结果中1871cm1873cm1878cm1870cm 虽然不相同但准确值都是187cm 所以都是正确的;而1868cm 中准确值为186cm 与其它测量值 解析:68cm 18.73cm 1mm
【详解】
[1]在五个长度测量结果中,18.71cm 、18.73cm 、18.78cm 、18.70cm ,虽然不相同,但准确值都是18.7cm ,所以都是正确的;而18.68cm 中,准确值为18.6cm ,与其它测量值偏差最大,所以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2]物理课本的宽度为
123418.71cm+18.73cm+18.78cm+18.70cm =18.73cm 44
L L L L L +++== 该物理课本的宽度应该是18.73cm 。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记录数据的倒数第二位所对应长度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用此刻度尺测量的物体长度是18.73cm ,数据的倒数第二位7对应的长度单位是mm ,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
17.小森家离机场约40km ,他父亲为了出国工作,预订了8:00的机票。
他父亲准备从家
搭乘汽车走厦门大桥到机场,若路上路牌如图所示;请通过计算说明,他父亲为了准时上飞机应该在6:30或7:00还是7:30之前就出发? ________之前。
7:00【详解】标志牌40表示在此路段上的行驶速度
不能超过40km/h ;小森家离机场约为40km 由此可知他父亲从家到机场的时间大约是预订的是8:00的机票所以7:00之前必须出发;答:他父亲为了准时 解析:7:00。
【详解】
标志牌“40”表示在此路段上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小森家离机场约为40km ,由此可知,他父亲从家到机场的时间大约是 40km =1h 40km/h
s t v ==, 预订的是8:00的机票,所以7:00之前必须出发;
答:他父亲为了准时上飞机应该在7:00之前就出发。
18.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最快的小车是________;10s 时甲乙两车相距________m ;若乙丙运动的路程之比为2:3,则乙和丙所用时间之比为_________。
乙204:9【详解】1由题中的图像可知
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速度是;丙车的速度是;所以运动速度最快的小车是乙车;2经过t=10s 甲车的路程:;乙车的路程:;则甲乙两车相距:;3由题意可知;由得乙和丙
解析:乙 20 4:9
【详解】
[1]由题中的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是:
20m 4m/s 5s
t v s ===甲甲甲; 乙车的速度是m/s 6v =乙;丙车的速度是4m/s v =丙;所以运动速度最快的小车是乙车;
[2]经过t =10s 甲车的路程:
4m/s 10s 40m s v t ==⨯=甲甲甲;
乙车的路程:
6m/s 10s 60m s v t ==⨯=乙乙乙;
则甲乙两车相距:
60m40m20m
d s s
=-=-=
乙甲
;
[3]由题意可知,
2
3
s
s
=
乙
丙
;由
s
v
t
=得,乙和丙所用时间之比为:
244
369
s
s
s s
v
t v
t v
v
=⨯=⨯=
=
乙
丙
乙乙乙
丙乙
丙丙
丙。
19.如图甲、乙所示,在图甲中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请你选择测量方法正确的刻度尺,对物体长度测量正确的读数应为 ________ cm;图乙中,停表的读数为 ________ s。
20
231【详解】1刻度尺使用时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由图甲可知A的放置方法正确;A刻度尺1cm分为10个小格一个小格为1mm故分度值为1mm;因为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对应220cm所以物
解析:20 231
【详解】
[1]刻度尺使用时,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由图甲可知,A的放置方法正确; A刻度尺1cm分为10个小格,一个小格为1mm,故分度值为1mm;因为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对应2.20cm,所以物体长度为2.20cm;
[2]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s,指针在51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51s,即停表的读数为
3min51s231s
=。
20.如图所示,刻度尺的测量范围是_____cm,其分度值是_____cm,所测铅笔的长度为______cm。
0~1001750【详
解】123由图可知该刻度尺的量程为0-1000cm 刻度尺上1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物体左侧与刻度线100cm 对齐右侧与刻
解析:0~10 0.1 7.50
【详解】
[1][2][3]由图可知,该刻度尺的量程为0-10.00cm ,刻度尺上1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1mm ,物体左侧与刻度线1.00cm 对齐,右侧与刻度线8.50cm 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8.50cm-1.00cm=7.50cm L 。
三、解答题
21.遵守交通规则是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为了他人的安全同时也能保障自己的安全。
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是孙峰同学出去旅游的路上看到的,从标志牌上看,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镇宁,汽车至少需要多少min ?
解析:20min 由交通标志牌找出汽车的速度、车距镇宁的距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 t v =
可以求出汽车的行驶时间。
【详解】
解:由交通标志牌知车的最大速度v =120km/h ,此处到镇宁的距离s =40km ,由s v t
=可得,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镇宁,最快需要的时间为 40km 1h 20min 120km/h 3
s t v ==== 答: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镇宁最快需要20min 。
22.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求:
(1)若汽车以72km/h 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经过20min 行驶的距离是多少km ?
(2)汽车遇到意外情况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以原来的速度,汽车行驶了14m ,求司机的反应时间是多少?
(3)新交通法规定,严禁酒驾!醉酒后司机反应时间至少增加一倍,还是以原来的速度行驶,已知此时汽车制动距离为20m ,假如前方45m 处有行人,有危险吗?试通过计算加以
说明。
解析:(1)24km ;(2)0.7s ;(3)有危险,见解析
【详解】
(1)由s v t
=可知,经过20min 行驶的距离为 1112072km/h h 24km 60s v t ==⨯
= (2)汽车运动速度为72km/h 即20m/s ,由s v t
=可知反应时间为 114m 0.7s 20m/s
s t v =
== (3)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 t ′=2t =2×0.7s=1.4s
酒后的反应距离为
120m/s 1.4s 28m s v t ''==⨯=
从发现行人到车停止的距离为
s 总=28m+20m=48m>45m
即以原来的速度行驶,会有危险。
答:(1)经过20mi n 行驶的距离是24千米;
(2)司机的反应时间是0.7秒;
(3)以原来的速度行驶,前方45m 处有行人,有危险。
23.哈大高铁依次途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四大站,冬季设计全程的运行时间约为5h ,其中,大连至沈阳的平均速度为220km/h ,运行时间是2h ,沈阳至哈尔滨的路程为540km 。
试求:
(1)大连至沈阳段高速铁路的里程大约是多少km?
(2)哈大高铁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解析:(1)440km ;(2)196km/h
【详解】
(1)由s v t
=可得大连至沈阳段高速铁路的里程 111220km/h 2h 440km s v t ⨯===
(2)哈大高铁全程的路程为
s =s 1+s 2=440km+540km=980km
则哈大高铁全程的平均速度
980km 196km/h 5h
s v t === 答:(1)大连至沈阳段高速铁路的里程大约是440km ;
(2)哈大高铁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96km/h 。
24.小明一家假期驾车去莆田,然后乘高铁去厦门游玩,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了一下速度及里程表盘如图甲所示。
汽车行驶了半个小时后,表盘的示数如图乙所示。
车站 里程/km 到站、发车时刻 福州
0 7∶12 莆田
105 7∶54 7∶56 泉州
174 8∶17 8∶19 厦门 276 9∶02
(1)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表是福州至厦门D6201次列车沿途部分站点的到站、发车时刻表。
列车从莆田到厦门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解析:(1)80km/h ;(2)155.5km/h
【详解】
解:(1)由图甲与图乙所示可知,汽车的路程
s ′=768km ﹣728km =40km
汽车的平均速度
v ′=
40km 0.5h
s t '='=80km/h (2)从表格中可知,列车从莆田到厦门行驶的路程 s =276km ﹣105km =171km
列车从莆田到厦门的时间
t =9h2min ﹣7h56min =1h6min =1.1h
列车从莆田到厦门的平均速度
v =
171km 1.1h
s t =≈155.5km/h 答:(1)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80km/h ;
(2)列车从莆田到厦门的平均速度为155.5km/h 。
25.如图是甲、乙两辆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同向出发的s —t 图象,则两车行驶多少米时相遇?乙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解析:20m ;1m/s
【详解】
由图象看出两车在10s 末路程相同,都通过了20m ,即两车相遇。
由图象可知,乙车全程通过的路程s =20m ,所用时间t =20s ,则乙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20m =1m/s 20s
s v t == 答:两车行驶20m 时相遇;乙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m/s 。
26.小明到校后发现自己晨检单没有带,于是他给爸爸打电话,叫爸爸给送来,为了书省时间爸爸出发时他也同时从学校出发,去迎接爸爸。已知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200m ,他爸以1.8m/s 的匀速速度步行,小明以1.2m/s 的匀速步行。
(1)小明遇到爸爸时在距学校多远处?
(2)如果小明出发时距上课还有10min ,小明取到晨检单后以多大的速度行走才能上课不迟到?
解析:(1)480m ;(2)2.4m/s
【详解】
(1)小明遇到爸爸时所用的时间为t ,由题意可知 s 1+s 2=s
v 爸爸t + v 小明t =s
1.8m/s t +1.2m/s t =1200m
t =400s
小明遇到爸爸时和学校的距离
s 2=v 小明t =1.2m/s×400s=480m
(2)小明回学校的速度
2480m =2.4m/s 1060s-400s
s v t =
='⨯ 答:(1)小明遇到爸爸时在距学校480m ; (2)如果小明出发时距上课还有10min ,小明取到晨检单后以2.4m/s 的速度行走才能上课不迟到。
27.现在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很多运动软件借助于GPS 和计时器可以详细记录运动信息。
如图是卓卓手机中的运动软件记录的部分信息。
说明:图中“配速”是指运动1km 所用的时间。
如图中第1km 的配速是05′38′′,指第1km 用时5min38s 。
请你根据图中信息计算:求:
(1)卓卓第5km 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
(2)若卓卓继续保持第5km 的配速匀速跑完马拉松比赛(全程约4lkm )的剩余路程,则最终完成比赛总共用时多少min ?
解析:(1)12km h ;(2)205.6min
【详解】
(1)卓卓第5km 的平均速度为
551km 12km h 15h 60
s v t =
==⨯ (2)剩余路程所用时间为 541km 5km 3h 360min 180min 12km h
s s t v --'=
===⨯= 全程所用时间为 123455min 38s 5min 4s 4min 46s 5min 6s 5min 180min 205.6min
t t t t t t t '
=+++++=+++++=
答:(1)卓卓第5km 的平均速度是12km/h ;
(2)若卓卓继续保持第5km 的配速匀速跑完马拉松比赛(全程约4lkm )的剩余路程,则最终完成比赛总共用时205.6min 。
28.一列队伍长50m,其行进的速度是2.5m/s,若经过一座全长100m的桥,从队伍的第一个人踏上桥到队伍的最后一个人离开桥,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解析:60s
【详解】
队伍通过的路程
100m+50m=150m
s=
由
s
v
t
=得出队伍通过桥的时间是
150m
=60s
2.5m/s
s
t
v
==
需要的时间为60s。
答:从队伍的第一个人上桥到队尾最后一人离开桥,所需要的时间为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