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牡丹品种分类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三)栽培品种起源
对起源的认识和研究走过很长一段迷茫弯曲的道路: 1. 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误认定中国牡丹栽培品种皆起
源于Paeonia suffruticosa一个原种(单元起源)。 2. 20世纪90年代:通过对全国品种的深入调查整理,疑
单元起源否定P.suffruticosa野生种的存在,初步提出中 国牡丹栽培品种应有品种群的划分。 3. 20世纪末通过部分学者深入研究,证实中国牡丹栽培品 种主要为多元起源,亦有单元起源两者并存,并由袁涛 博士首次提出中国牡丹种与栽培品种群之间的关系图, 如下:
由于自然增生程度的不同,花瓣层数也不相等,依次可组成不同的花型。
*花瓣4-5层(轮),形大微内轮,雌雄蕊正常
荷花型
*花瓣6-9层(轮),自外向内层层整齐排列而渐渐变小,雌雄蕊正常,
唯花心处有少量雄蕊瓣化
菊花型
*花瓣高度增生,自外向内层层整齐排列并明显变小,雄蕊大部分消失, 仅在花心处残留少量雄蕊或稍瓣化的细碎花瓣,雌蕊正常 蔷薇型
1
(二)选育方法
1、自古至今基本上采用常规育种的方法,其主要育种技术路线为:
野生种引种驯化 人工选择育种 有性杂交育种 人为诱变育种 生物工程育种
2
2.中国牡丹新品种核心育种技术 —— 人工选择,有性杂交 (1)人工选择育种:
①芽变选择(宋代开始)——由自然变异中选择 潜溪绯 ——由开紫色花的株丛中出现开绯色花芽变枝。 紫绒剪彩——芽变品种(开粉紫二色)。
*雄蕊全部瓣化,但瓣化程度极低,未成花瓣状
金蕊型
*雄蕊绝大部分瓣化,但瓣化程度极低,均成窄长花瓣状 托桂型
*雄蕊绝大部分瓣化,且瓣化充分,皆成正常花瓣状,唯有最外层
数轮雄蕊未瓣化
金环型
*雄蕊全部充分瓣化成正常花瓣状,花心凸起
皇冠型
*雄蕊全部充分高度瓣化,瓣化瓣隆起,全花呈绣球状
绣球型
25
(4)由2朵或2朵以上的千层类或楼子 类单花的各花型上下重叠,外貌形似 一朵高度重瓣化的单花的品种,皆称 为台阁类花型的品种。
紫、黑八大色系。 (4)以花色和重瓣程度相结合分类,如 明.王象晋《群芳谱》即分:黄、
红、粉、白等色系,各色系按重瓣程度和花型分为单叶、多叶平头、 千叶楼子…… (5)以种源、花部结构组成以及品种演化关系为主轴的分类:该分类 是以我国当代牡丹研究的先驱,北京林业大学的周家琪先生和他的弟 子们研究设立的现代国内最新的分类方法。
13
14
▲该研究成果使得我国牡丹的学术研究走出 了误区,扩大了研究领域,推动了全国牡 丹的生产和科学研究,大大提升了中国牡 丹科学研究水平的高度和国际影响力,为 牡丹品种分类奠定了更为科学的基础。
15
三. 中国牡丹栽培品种的分类
牡丹品种分类方法很多,有以花色或花期为的, 也有以花瓣重瓣程度或花型演进关系为分类主轴 的,各有千秋,目前国际上尚未有统一的品种分 类方案。 (一)国内外常见的分类方法
18
(二)现代国内最新分类方法的介绍
1.牡丹重瓣花的由来 根据现有品种的统计,牡丹各品种中,重 瓣花比例约占80%以上,而单瓣花品种所 占比例最小,不足10%,重瓣性很强是中 国牡丹的主要特点之一。
从牡丹花芽形态分化的研究得知,牡丹花朵 从单瓣演变成重瓣,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
19
(1)花瓣自然增生
24
(3)雄蕊自花心由内向外亦早,瓣化花瓣愈高大;而愈向外 的雄蕊瓣化晚,发育亦晚,瓣化花瓣愈短小,从而使花朵变为重瓣且 中心凸起,全貌形同楼房,故而由雄蕊瓣化所形成的重瓣花品种皆称 为楼子类花型的品种。 再因雄蕊瓣化程度及瓣化充分性不同,依此可组成不同的花型:
在原有花瓣的内层,逐层由外向内自然增 生而形成半重瓣或重瓣。
20
(2)雄蕊瓣化
雄蕊发生瓣化 现象,变成花 瓣状,而形成 半 重瓣或重瓣 花。
21
(3)雌蕊瓣化
雌蕊的柱头或心皮发生瓣化现象,变成花 瓣,增加花朵重瓣程度。
22
(4)花朵上下重叠,一起形成高度重瓣花
●有些品种花朵的萼片也常发生瓣化现象
27
千
单
荷
菊
蔷
层
瓣
花
花
薇
亚
型
型
型
型
单
类
金
花
类
楼
环 金 托型
皇绣 冠球
子
蕊桂
型型
亚
型型
类
千
荷
菊
蔷
层
花
花
薇
台
台
台
台
阁
阁
阁
阁
亚
型
型
型
台
类
阁
托 桂
类
楼 子 台
台 阁 型
皇
绣
冠
球
阁
金
台
台
亚
环
阁
阁
类
台
型
型
阁
28
型
花 型 演 进 模 式 图
29
标 准 花 型
30
单瓣型
31
托桂型
32
皇冠型
33
绣球型
34
1.前苏联科学院总植物园的分类方法(1960 年) 单瓣类——单瓣型 半重瓣类——日本型、白头翁型、半重瓣型 重瓣类——半球形、皇冠型、蔷薇型
16
2.日本的品种分类——以花朵的重瓣程度分类,也有以花色 分类者。
(1)一重(单瓣)、八重(半重瓣)、千 重(重瓣) 、万重(高度重瓣,多于100 枚)。 (2)红色系、白色系、紫色系、黑色系、 复色系等。
23
2.牡丹花型的演进规律和组成
(1)通过花芽形态分化现象和花部结构的研究证实: *上述四条途径是完全正确的 *各途径的演进是有规律的 *增生瓣化的方向、增生和瓣化的程度以及充分性是组成牡丹花 型的主要
因素
(2)雌雄蕊正常而花瓣由外向内(向心式)逐层自然增生,层层排列整齐,形 成扁平宽大的花瓣,如千层状,由此而形成的重瓣花品种皆称千层类花型的 品种。
26
3.各花型的演进顺序与分类系统
明确上述花型演进途径和组成后,进化 生物学观点现象分析牡丹品种花部各器官 和花型的演进规律,即:单瓣向复瓣、半 重瓣、重瓣演进;花瓣瓣化程度低者向瓣 化程度高者演进;花型亦由复瓣、半重瓣 组成的低级花型向重瓣组成的高级花型演 进;单花则向多花组成的台阁花演进。依 此提出牡丹品种花型之间演进关系及分类 系统为:
3.欧美的品种分类——以重瓣程度与花型并列为主轴分类
单瓣型、日本型、半重瓣型、球型、皇冠 型、蔷薇型
17
4.我国的分类
(1)以重瓣程度分类:我国古代多用,如唐代即分为单叶(单瓣)、 多叶(半重瓣或重瓣)、千叶(重瓣)
(2)以花期分类:早花品种、中花品种、晚花品种(多用于栽培生产) (3)以花色分类:古今皆有。基本上有:粉、红、黄、白、蓝、绿、
②实生苗选择——从天然授粉种子的实生苗中选育新品种。从宋代起一直延续至今,在 花农中广泛应用。现有品种中多由此法选育。如:
‘醉杨妃’ ‘醉玉环’; ‘种生黑’ ;
‘莲台’
‘莲台子’; ‘烟龙紫’
‘种生黑’ ‘黑花葵’ ; ‘冰凌罩红石’ ‘趙粉’ ; ‘掌花案’
‘丹皂流金’
3
(2)有性杂交育种 ① 品种内、品种间杂交育种。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展和盛行,选 育出很多优良新品种,如:
4
20世纪60年代选育出的优良品种
5
20世纪70年代育出的优良品种:
6
20世纪80年代选育出的优良品种
7
20世纪90年代选育出的优良品种
8
②远缘杂交育种(近几年开始出现):
不同品种群、不同生态型间的杂交
9
不同种间、组间的杂交
10
不同种间、组间的杂交
11
▲从我国牡丹育种的方法证实了坚持常规 育种为主的方向是正确的。正如澳大利亚 花卉基因公司梅森博士说:“通过转基因 育种目标只是短期行为,提供的新品种有 限,故而传统杂交育种仍占重要地位。”
(三)栽培品种起源
对起源的认识和研究走过很长一段迷茫弯曲的道路: 1. 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误认定中国牡丹栽培品种皆起
源于Paeonia suffruticosa一个原种(单元起源)。 2. 20世纪90年代:通过对全国品种的深入调查整理,疑
单元起源否定P.suffruticosa野生种的存在,初步提出中 国牡丹栽培品种应有品种群的划分。 3. 20世纪末通过部分学者深入研究,证实中国牡丹栽培品 种主要为多元起源,亦有单元起源两者并存,并由袁涛 博士首次提出中国牡丹种与栽培品种群之间的关系图, 如下:
由于自然增生程度的不同,花瓣层数也不相等,依次可组成不同的花型。
*花瓣4-5层(轮),形大微内轮,雌雄蕊正常
荷花型
*花瓣6-9层(轮),自外向内层层整齐排列而渐渐变小,雌雄蕊正常,
唯花心处有少量雄蕊瓣化
菊花型
*花瓣高度增生,自外向内层层整齐排列并明显变小,雄蕊大部分消失, 仅在花心处残留少量雄蕊或稍瓣化的细碎花瓣,雌蕊正常 蔷薇型
1
(二)选育方法
1、自古至今基本上采用常规育种的方法,其主要育种技术路线为:
野生种引种驯化 人工选择育种 有性杂交育种 人为诱变育种 生物工程育种
2
2.中国牡丹新品种核心育种技术 —— 人工选择,有性杂交 (1)人工选择育种:
①芽变选择(宋代开始)——由自然变异中选择 潜溪绯 ——由开紫色花的株丛中出现开绯色花芽变枝。 紫绒剪彩——芽变品种(开粉紫二色)。
*雄蕊全部瓣化,但瓣化程度极低,未成花瓣状
金蕊型
*雄蕊绝大部分瓣化,但瓣化程度极低,均成窄长花瓣状 托桂型
*雄蕊绝大部分瓣化,且瓣化充分,皆成正常花瓣状,唯有最外层
数轮雄蕊未瓣化
金环型
*雄蕊全部充分瓣化成正常花瓣状,花心凸起
皇冠型
*雄蕊全部充分高度瓣化,瓣化瓣隆起,全花呈绣球状
绣球型
25
(4)由2朵或2朵以上的千层类或楼子 类单花的各花型上下重叠,外貌形似 一朵高度重瓣化的单花的品种,皆称 为台阁类花型的品种。
紫、黑八大色系。 (4)以花色和重瓣程度相结合分类,如 明.王象晋《群芳谱》即分:黄、
红、粉、白等色系,各色系按重瓣程度和花型分为单叶、多叶平头、 千叶楼子…… (5)以种源、花部结构组成以及品种演化关系为主轴的分类:该分类 是以我国当代牡丹研究的先驱,北京林业大学的周家琪先生和他的弟 子们研究设立的现代国内最新的分类方法。
13
14
▲该研究成果使得我国牡丹的学术研究走出 了误区,扩大了研究领域,推动了全国牡 丹的生产和科学研究,大大提升了中国牡 丹科学研究水平的高度和国际影响力,为 牡丹品种分类奠定了更为科学的基础。
15
三. 中国牡丹栽培品种的分类
牡丹品种分类方法很多,有以花色或花期为的, 也有以花瓣重瓣程度或花型演进关系为分类主轴 的,各有千秋,目前国际上尚未有统一的品种分 类方案。 (一)国内外常见的分类方法
18
(二)现代国内最新分类方法的介绍
1.牡丹重瓣花的由来 根据现有品种的统计,牡丹各品种中,重 瓣花比例约占80%以上,而单瓣花品种所 占比例最小,不足10%,重瓣性很强是中 国牡丹的主要特点之一。
从牡丹花芽形态分化的研究得知,牡丹花朵 从单瓣演变成重瓣,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
19
(1)花瓣自然增生
24
(3)雄蕊自花心由内向外亦早,瓣化花瓣愈高大;而愈向外 的雄蕊瓣化晚,发育亦晚,瓣化花瓣愈短小,从而使花朵变为重瓣且 中心凸起,全貌形同楼房,故而由雄蕊瓣化所形成的重瓣花品种皆称 为楼子类花型的品种。 再因雄蕊瓣化程度及瓣化充分性不同,依此可组成不同的花型:
在原有花瓣的内层,逐层由外向内自然增 生而形成半重瓣或重瓣。
20
(2)雄蕊瓣化
雄蕊发生瓣化 现象,变成花 瓣状,而形成 半 重瓣或重瓣 花。
21
(3)雌蕊瓣化
雌蕊的柱头或心皮发生瓣化现象,变成花 瓣,增加花朵重瓣程度。
22
(4)花朵上下重叠,一起形成高度重瓣花
●有些品种花朵的萼片也常发生瓣化现象
27
千
单
荷
菊
蔷
层
瓣
花
花
薇
亚
型
型
型
型
单
类
金
花
类
楼
环 金 托型
皇绣 冠球
子
蕊桂
型型
亚
型型
类
千
荷
菊
蔷
层
花
花
薇
台
台
台
台
阁
阁
阁
阁
亚
型
型
型
台
类
阁
托 桂
类
楼 子 台
台 阁 型
皇
绣
冠
球
阁
金
台
台
亚
环
阁
阁
类
台
型
型
阁
28
型
花 型 演 进 模 式 图
29
标 准 花 型
30
单瓣型
31
托桂型
32
皇冠型
33
绣球型
34
1.前苏联科学院总植物园的分类方法(1960 年) 单瓣类——单瓣型 半重瓣类——日本型、白头翁型、半重瓣型 重瓣类——半球形、皇冠型、蔷薇型
16
2.日本的品种分类——以花朵的重瓣程度分类,也有以花色 分类者。
(1)一重(单瓣)、八重(半重瓣)、千 重(重瓣) 、万重(高度重瓣,多于100 枚)。 (2)红色系、白色系、紫色系、黑色系、 复色系等。
23
2.牡丹花型的演进规律和组成
(1)通过花芽形态分化现象和花部结构的研究证实: *上述四条途径是完全正确的 *各途径的演进是有规律的 *增生瓣化的方向、增生和瓣化的程度以及充分性是组成牡丹花 型的主要
因素
(2)雌雄蕊正常而花瓣由外向内(向心式)逐层自然增生,层层排列整齐,形 成扁平宽大的花瓣,如千层状,由此而形成的重瓣花品种皆称千层类花型的 品种。
26
3.各花型的演进顺序与分类系统
明确上述花型演进途径和组成后,进化 生物学观点现象分析牡丹品种花部各器官 和花型的演进规律,即:单瓣向复瓣、半 重瓣、重瓣演进;花瓣瓣化程度低者向瓣 化程度高者演进;花型亦由复瓣、半重瓣 组成的低级花型向重瓣组成的高级花型演 进;单花则向多花组成的台阁花演进。依 此提出牡丹品种花型之间演进关系及分类 系统为:
3.欧美的品种分类——以重瓣程度与花型并列为主轴分类
单瓣型、日本型、半重瓣型、球型、皇冠 型、蔷薇型
17
4.我国的分类
(1)以重瓣程度分类:我国古代多用,如唐代即分为单叶(单瓣)、 多叶(半重瓣或重瓣)、千叶(重瓣)
(2)以花期分类:早花品种、中花品种、晚花品种(多用于栽培生产) (3)以花色分类:古今皆有。基本上有:粉、红、黄、白、蓝、绿、
②实生苗选择——从天然授粉种子的实生苗中选育新品种。从宋代起一直延续至今,在 花农中广泛应用。现有品种中多由此法选育。如:
‘醉杨妃’ ‘醉玉环’; ‘种生黑’ ;
‘莲台’
‘莲台子’; ‘烟龙紫’
‘种生黑’ ‘黑花葵’ ; ‘冰凌罩红石’ ‘趙粉’ ; ‘掌花案’
‘丹皂流金’
3
(2)有性杂交育种 ① 品种内、品种间杂交育种。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展和盛行,选 育出很多优良新品种,如:
4
20世纪60年代选育出的优良品种
5
20世纪70年代育出的优良品种:
6
20世纪80年代选育出的优良品种
7
20世纪90年代选育出的优良品种
8
②远缘杂交育种(近几年开始出现):
不同品种群、不同生态型间的杂交
9
不同种间、组间的杂交
10
不同种间、组间的杂交
11
▲从我国牡丹育种的方法证实了坚持常规 育种为主的方向是正确的。正如澳大利亚 花卉基因公司梅森博士说:“通过转基因 育种目标只是短期行为,提供的新品种有 限,故而传统杂交育种仍占重要地位。”